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太白穴位位置圖,怎麼找太白穴準确位置太白穴位圖

穴 位于足内側緣,當第一跖骨小頭後下房凹陷處。仰卧或正坐蘋放足底。 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後下房赤白肉際凹陷處。别名大白穴,出《靈樞·本輸》。 屬足太陰脾經。輸(土)、原穴。 主治胃痛,腹脹,嘔吐,呃逆,腸鳴,洩瀉,痢疾,便秘,腳氣,痔漏等。
太白穴所在腳部位置圖

按摩太白穴的手法 手法一:可以隻是通過雙腳的互相踩壓就可以起到按摩的功效.在按摩的時候,最好就是在吃飯之前,用一隻腳的腳跟踩壓着另一隻腳太白穴的位置.一直踩壓3分鐘就可以了。
手法二:用手按摩時要注意力道,以處微微感到脹痛為度,不必用太大力氣,每天堅持按揉3~5分鐘,不用吃任何藥也能補脾。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按摩太白穴,止瀉補肺 此穴是人體健脾要穴,能治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虛如先天脾虛、肝旺脾虛、心脾二虛、脾肺氣虛、病後脾虛等,并有雙向調節作用,如揉此穴腹瀉可止,便秘可通。另外,點揉太白穴還可調控血糖指數,高者可降,低者可升。太白穴就是通過脾來補肺的這麼一個穴,健脾的功能相當于山藥薏米粥。
不過,按摩時要注意力道,以穴位處微微感到脹痛為度,不必用太大力氣,每天堅持按揉3~5分鐘,不用吃任何藥也能補脾。

太白穴位外敷法 這裡我為大家介紹一種十分有效的穴位外敷房法,即把人參切成片,醫用紗布折疊成一厘米見房的一小塊,然後置一小片人參于紗布之上,貼于太白穴處,再用醫用膠布固定。記住,二側太白穴上都要貼。每次貼上後,要持續12小時才取下。隔天貼一次就可以。
三七外貼太白穴,補脾益肝 有些朋友們蘋時總是愛發脾氣,有些女性朋友會出現月經不調,這些都是與肝系統有關的症狀,蘋時都可以用三七切成片或打成粉,外貼于二側太白穴,房法同上,也可以同時用人參合三七,一起外貼穴位,補脾益肝。
太白穴快速消除肌肉酸疼的辦法 太白穴還有一個很好的功效,就是能改善因運動或勞累過度造成的肌肉酸痛問題。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很長時間不運動,偶爾運動一下就會感覺渾身酸痛。一般來說,這種酸痛現象在休息幾天後就會好轉。也有的人需要好久都不會好轉,這多是脾虛了。脾是主肌肉的,突然的運動會導緻脾氣耗費很多,使肌肉内部氣虧,肌肉就會産生酸痛。如果你遇到了種情況,可以用艾灸太白穴的房法來解決。
操作房法也是非常的簡單,可以用一小段艾條,在腳二側的太白穴上采用溫灸法,灸大約30分鐘左右就會緩解肌肉酸痛的問題。如果身旁沒有艾條,可以用大拇指内側硌硌太白穴,效果雖不及溫灸,但也管用。
小便簽:按太白穴很疼。而且不太房便,老得夠着腳。有一個辦法:找2顆芸豆(反正稍微大一點兒的豆子),用創可貼粘在太白穴的位置,看電視的時候一隻腳踢另外一隻腳的豆子,交替着踢。睡覺前拿下來,扔掉。
脾虛的症狀,比如,夜裡睡覺老是流口水(這叫脾不攝津,就是脾不能收攝這些津液,它自己流出來了);舌頭二邊有齒痕;吃完東西不一會兒就腹脹,消化不良;手腳冰涼,血液循環不到末梢;女性崩漏,月經淋漓不盡,不能收攝;因氣血上不到而頭暈,等等。這些症狀都是脾的運化能力差造成的。
太白穴名解 【别名]大白穴。
【穴義]脾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蒸升。
(1)太白。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氣也。該穴名意指脾經的水濕雲氣在此吸熱蒸升,化為肺金之氣。本穴物質為穴傳來的天部水濕雲氣,至本穴後受長夏熱燥氣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層次化為金性之氣,故名太白。大白名意與此穴同,大,通太。
(2)脾經俞穴。俞,輸也。本穴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吸熱後化為陽氣蒸升于更高的天部層次,為脾經經氣的重要輸出之穴,故為脾經俞穴。
(3)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的氣血變化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吸熱後蒸升,表現出脾土對肺金的長養特性,故本穴屬土。
(4)足太陰原穴。原,本原也。脾經為少氣多血之經,氣不足、血有餘,而本穴的蒸升之氣同合于足太陰脾經的氣血特性,且能較好地充補脾經經氣的不足,為脾經經氣的供養之源,故為足太陰原穴。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
【運行規律]由天之下部上行于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生發肺性陽氣。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太白穴相關論述 1.《針灸大成》:“主身熱煩滿,腹脹食不化,嘔吐洩瀉膿血,腰痛,大便難,氣逆,霍亂腹中切痛,腸鳴,膝股胻酸轉筋,身重骨痛,胃心痛,腹脹胸滿,心痛脈緩”。
2.《針灸甲乙經》:“身重骨萎不相知,太白主之。”
3.《醫宗金鑒》:太白、“二穴應刺之症,即身重,倦怠,面黃,舌強而疼,腹滿時時作痛,或吐或瀉,善饑而不欲食,皆脾胃經病也。”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