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哪幾種類型的話,領導者不能輕易說?貿然出口,必将“悔之晚矣”

古人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不僅對于普通人來講,胡言亂語會給自己招災惹禍,就連位高權重的領導者,如果其言語稍有不慎,也會給自己的前途事業埋下“地雷”。那麼對于領導者來說,哪幾類言語不能輕易說出口呢?讀懂這個案例,咱們就能夠心領神會。

【案例原文】四方兵皆集涿郡,帝征合水令庚質,問曰:“高麗之衆不能當我一郡,今朕以此衆伐之,卿以為克不?”對曰:“伐之可克。然臣竊有愚見,不願陛下親行。”帝作色曰:“朕今總兵至此,豈可未見賊而先自退邪?”對曰:“戰而未克,懼損威靈。若車駕留此,命猛将勁卒,指授方略,倍道兼行,出其不意,克之必矣。事機在速,緩則無功。”帝不悅,曰:“汝既憚行,自可留此。”右尚方署監事耿詢上書切谏,帝大怒,命左右斬之,何稠苦救,得免。

【案例剖析】隋朝之所以“昙花一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一個人,那就是隋炀帝楊廣。那麼隋炀帝為什麼會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呢?其實咱們通過看一看他說的言語,就可見端倪。結合本案例,隋炀帝在親征高麗與否的決策中,一口氣講了有失身份的言語,确實是犯了領導者的大忌。

1.違背常識的提問

雖說領導者大多都有遠見卓識,才能和智慧遠超普通人之上。但是這不代表你能夠随意向人透露的觀點,特别是在重大決策之前,這是最基本的決策常識。本案例之中,隋炀帝在大戰之前詢問下屬的這句話,就完全背離了科學決策的基本常識,即“高麗之衆不能當我一郡,今朕以此衆伐之,卿以為克不?”為什麼這麼講?以一統天下的隋王朝之大,攻打偏居一隅的高麗,這種“以大淩小”的較量從明面上講,結果本來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大軍已經集結,大戰一觸即發的情況下,還再來詢問這個問題,恰好反映隋炀帝自己“心中沒底”,想以權勢壓服下屬,讓對方贊成決策,來替自己“壯膽”,即便将來失敗了也不用自己“獨自承擔”。而這種話語一旦出口,不但得不到誠摯的忠告,反而可能讓别人看出“貌似強大”背後的虛弱本質。

2.阻止人進取的拒絕

就組織内部的利益關系來講,領導者的角色其實就是“雇傭者”,出資購買下屬的勞動力替自己工作。本案例中,隋炀帝決絕下屬提出的“另派他人”的建議,堅持“禦駕親征”,其本質上就是阻人進取的動作。試想一下,下屬沒有“立功受獎,揚名立萬”的機會,誰會竭盡全力,拼死一戰呢?

3.自斷退路的表态

孫子兵法:“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非善之善者也。”作為領導者,處于組織要害位置,幹系重大,不是一無所有的“賭徒”,能破釜沉舟的方式追求勝利。而隋炀帝所講的“朕今總兵至此,豈可未見賊而先自退邪?”完全是一種“自斷退路”式的表态,這種言語一旦出口,很容易在後面被事實“啪啪打臉”。

鬼谷子講:“口者,心之門戶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的确如此,無論是在職場裡,還是在生活中,如果我們沒有控制好嘴巴這個機關,口不擇言,用詞不當,都會給自己帶來不小的麻煩。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