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拳基本功
X
太極拳的基本功是人們從事太極拳運動所表現出來的基本活動能力,是力量、速度、柔韌、靈敏、耐力、協調能力等身體素質的綜合反映。太極拳基本功紮實與否,将直接影響到技術水平提高的程度。在傳統的楊氏太極拳教學中,狹義的說基本功,分為四類,第一類是熱身基本功,比如前俯腰,側俯腰、壓腿、搬腿、正踢腿、裡合腿,外擺腿、轉胳膊等等;第二類是門内傳授功法,按師訓不宜公開,比如站樁功、松腰胯功、松肩肘功、吐納功等等;第三類是松身功法,比如轉胯松腰功、松膝轉臂功、開合松手功等等;第四類是對練的輔助功法,比如沉肘 化打、掤接捋化、背折靠人、拳背擊人、揮臂擊手、推腹化打、沉提掤人、抗擊打功等等。對單練基本功而言,如果說熱身基本功是松筋舒骨的粗活,樁、腰、胯、肩功是重活的話,那麼,松身功則是松筋舒骨活肉的細活。
有位太極拳前輩說:“年輕靠身體,老了就得靠功夫”。是啊!起碼單從生活方面來說,年紀老了,站立時力氣少了,彎腰轉身不夠靈活了,行走時諸多不便了,就得靠身上功夫的幫助。站樁功、腰胯功、吐納功等基本功就會派上用場。
有些人認為,我也不想正經學武術,隻是想健身而已,因此,他們輕視基本功,而重視拳架或套路。每天隻要把拳架動作比劃一番,以為就能起到良好的健身功效了。其實不然,若是“打拳不練功”,習練“健身太極拳”者,會因筋骨僵硬,經脈不暢,而有礙于氣血的運行和充盛,從而削弱了太極拳的健康功效。現代城市工作之人因久坐而血氣循環差,如果不把筋骨拉開,就直接蹲樁,效果是很差的,說不定還會蹲出毛病呢。部分太極拳愛好者因筋骨脆弱,缺乏堅韌性,而有礙于内勁的産生和蓄發質量。每天,在打太極拳套路以前,必須先練基本功。這是因為,平時在不做體育鍛煉時,多餘的氣血都儲存在内髒之中,我們通過做基本功,打開血脈的關口,把内髒之中備用的氣血調動出來。使内髒振奮起來,以進入精、氣、神高速運轉的習武狀态。使筋骨興奮起來,以進入踢、打、摔、拿拳勢動作的工作狀态。這樣,氣血在人體經絡中的分布就均衡了。
練拳前,身體的筋、骨、肉相對比較僵硬,所以要對手、肩、胯、腿等部位的關節、肌肉、韌帶進行放松、拉長、揉活練習,使身體變為松、柔、軟的狀态,練起拳來就會覺得順遂、流暢。這樣練法有利于人體血氣和順,亦能提高練拳的舒适度,可以避免或減少運動損傷。練拳前的熱身準備活動,雖然比不上門内功法重要,但也是太極拳技藝中需要練習的基本功之一。
良好的伸筋拔骨,是太極拳運動的推進器,也是避免受傷的防護罩。拉長四肢是練習太極拳的熱身基本功,萬不可強化激烈進行,更需長久堅持,感覺疼痛的大小,掌握好分寸。切記:“疼長,麻抽,酸别練。” 拉筋的程度是要到感覺有點“張力”或“酸”,但絕對不能到“痛”的程度。有“張力感“或“酸”,是肌肉感覺神經元正确地反應出拉筋的成效;但拉筋到“痛”的感覺,濱臨受傷的程度便十分接近了。
我們隻有把人體的四肢百骸都活動開,氣血能運到梢節末端細小的指(趾)尖,才能在拳式的動作過程中,領悟到太極拳拳論所說的“用意(意氣相随)不用力(拙力)”的真谛。由于做了基本功,使肌肉消去拙力,肌腱、韌帶有彈性,關節靈活,全身骨架更加穩固。所以,在閃、展、騰、挪複雜的拳架動作演練過程中,可以起到防止軟組織拉傷和關節扭傷的保護作用。
門内傳授功法包括站樁功、松腰胯功、松肩肘功、吐納功、擊打功、等,含金量較高,與很多書本、市面的教學影碟、網絡視頻公開的練法有所不同。在傳統太極拳的功課中,從熱身基本功的肢體拉筋、伸骨、活絡到内傳功法、松身功法等,有很多東西要學練,但由于現代社會生活和工作節奏較快的時間關系,難于系統完整學練。六樁(無極樁、開立步樁、馬步樁、弓步樁、虛步樁、根勁樁)、七胯(托胯、開胯、落胯、塌胯、坐胯、扣胯、轉胯)、三步(前進太極步、後退太極步、橫走太極步)、松肩肘功、丹田吐納功是傳統太極拳基本功之重,宜重點體悟,這算是真傳一句話吧。在小成階段内,安排練習的時間要稍多于拳架套路。前輩說:一舉手、一投足皆是太極。把太極内涵注入動作到位,身上自然有功夫。拳架是太極功夫的載體,如缺失太極内涵的拳架,練得再優美的動作都是花拳繡腿,太極操也。内家拳名師李仲軒說:“拳法裡出功夫的都是基本功,要吃苦。”
餘功保的《董家太極—董英傑太極拳傳承與精義》一書中說:“楊澄甫對董英傑說:‘習練太極拳,樁功要過硬。站樁必須配合内功心法,有無極樁、虛步樁、獨立樁之分。打樁須往有彈性的樹幹上使用按、擠、靠、肘各種勁法’ 楊澄甫曾經擡起一隻腳,金雞獨立的站在那兒讓董英傑推,沒想到董英傑無論如何用勁,都無法将穩如泰山的楊澄甫推倒。”可見樁功是傳統太極拳運動中非常重要的功法之一,為曆代拳家所重視,故有“入門須站三年樁,百練不如一站”之說。楊氏太極拳的樁功有動樁、靜樁兩種,練到動由靜生、動靜互根。樁功分為門内秘傳和門外教學的兩種練法,傳授中内外有别。樁功在養生中蓄精、培氣、養神。樁功在技擊中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以靜待動、化打合一、因敵而變。
太極拳的腰為一身之主宰,松腰後足穩手靈、身強勢壯。腰是承上啟下的中樞,當虛實、左右、上下、前後将變化未變化前的一切決定因素,皆由腰的運動密切相關。如果腰松不開,堵塞上下協調,肩、肘、胯、膝、腳關節的僵力就會化不掉。尾闾中正和垂臀與松腰密切相關,能使腰部松沉直豎、柔化彈發,發揮主帥作用。胯為腰根,先松胯才能松腰。腰胯合一的松開才能有效的帶動四肢。楊氏太極拳門内的松腰功課有松腰下墜功法、松腰彎脊功法、松腰出腳功法、松腰沉提功法等等。有些太極拳愛好者把網絡上用于練氣功、練瑜伽的松腰資料與傳統太極拳功課對号入座,我個人認為這樣練法可能對養生拳架有些好處,但對于推手、散手等較高層次的技藝功課會幫助不大。作為練功前的熱身運動就另當别論哦!畢竟體用合一的太極拳不是健身養生的氣功,也不是優美好看的體操,松腰不單是柔軟就行了,重要的是追求節節貫穿的松沉和輕靈,還有帶領四肢而動和協調身體虛實轉換。
内家拳界有“甯傳十手拳,不傳一手胯”的說法,将胯功的練法和用法當作珍貴的看家功夫,不肯輕易傳人。太極拳名家鄭悟清說:“太極拳一切動作的變化莫測全依賴胯的動作,以胯根為主宰,牽連發動全身運動。”胯的重要性體現在《十三勢行功歌》中,頭一句“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中的“腰隙”,從人體結構上說,“腰隙”是指腰椎與胯骨的契合處。此處輕微的變換不僅是重心的轉換或調整,而且是發勁的源泉的變化。
門内傳授功法需要言傳身教的授拳方式,太極拳是門内家拳,有看得見的形體動作,亦有不易觀察的内功運行。有些内傳基本功練法是如何具體運作,用文字詞句來描述表達,其準确性的難度是很大的,故有“隻可意會,不可言傳”之說,難免有某些細節内容文不達意。所以說學生在聆聽了明師的指教講解後,還得在明師的同意下,用手撫摸一下明師示範動作時骨、筋、肉、皮的變化,這樣學法心中有數,比較明白。很多太極拳愛好者,不懂為何要言傳身教的道理,買來名師的影像、書本就開始模仿練習,非但達不到健身的效果,太極拳的功夫境界更無從問津,即使是對身體健康有微薄的效果,這些人也不可能真正懂得太極拳,如何進入太極拳之門。理論書籍隻是起到一個指導作用,太極拳功夫是通過身知體悟的實踐練出來的,拳論說:“差之毫厘,謬以千裡。”親傳的弟子都不能各個練出功夫,自悟怎麼能明拳理。我認為市場上銷售的有關太極拳影像和書本,隻是對太極拳的普及起到了一個促進的作用。出影像、書本的目的,隻是指導人們修煉太極拳的一種方法。言傳身教絕對不是網絡教學中影音所能代替了的,每一個教練都知道,檢驗太極拳練到哪一個層次的方法,就是看你的功夫如何。前輩說:“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将武藝論高低。”“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功夫與歎息。”《拳論》說:“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
有人借用“拳架就是活步樁”這句話不贊成練站樁,也不練其他基本功,隻練拳架。所以練拳多年沒有真正的收獲,有的身體歪的還歪着,斜的還斜着,盤拳行步時不是象醉漢走路就是似老人逛街。糊塗的還是要糊塗下去,體悟不了虛實分明、上下相随、腰胯帶領四肢運動、内外相合。不錯,在某種層次來說,拳架是活步樁,而且是太極拳的主幹,但前題是要有基本功作基礎。當基礎牢固了,有了步樁合一的功夫,練拳架才會水到渠成。如太極步的基本功沒練對或沒到位,“拳架是活步樁”就隻能是一句空話。
人體有頭,四肢,軀幹,五髒六腑組成。毛發連着皮肉,皮肉連着肌膚,肌膚連着骨骼,骨骼連着肌腱,韌帶,關節,四肢連着軀幹,軀幹連着五髒六腑。上述所有部位都是都是相互連接在一起的,稍有點本力就僵緊了,不符合太極拳運動的技術内涵和要求。前輩說:學太極,先學松,不松難得太極功。松身功法有利于人體血氣和順,能使周身筋骨較快松開,皮肉也放松,進一步提高松、沉、柔、剛、軟、韌的質量,練起拳架和推手就會覺得更加順遂、流暢、協調。對練太極拳而言,内勁的基礎勁是人身的筋産生的勁,筋的勁有感知,有彈力。筋在松的狀态伸長是養筋勁為彈簧勁,骨在松加意感收縮内氣入骨為沉勁。松沉勁由腳底貫穿所有關節骨骼直達末梢為通勁。這些内勁與松功有很大關系,心靜體松的功夫是太極拳重要的基本功,它是太極拳修煉過程的首關,即所謂紮根功夫.評論一個人太極拳功夫如何,首先要看他修煉松功如何,沒有心靜體松的功夫,就沒有太極拳特有的味道,不論那一派、那一式的太極拳,都對這個放松問題比較重視。比如:樁沉、下盤穩固的實腳,如果膝蓋不大受力,是為松膝、松胯;如果化勁、發勁腰不大受力,是為松腰。如體悟不到這樣的松膝、松胯、松腰,那就得在有關基本功中找答案。
拳訣雲:“勁源跟着手走,身手松淨勁自有。”松,除了要下功夫練外,必須要悟,在練中悟,在悟中練。比如松身功法中的“松胯捋掤”,這個拳勢要求動作盡量不能挂着本身拙力,也盡量不能往“捋”、“掤”找勁。觀察手掌、手腕、小臂的動作變化就知道手上是否挂力或者找勁了。在練時想象腰胯和手有如楊柳樹的主幹和枝葉,随風搖擺。“風”是拳意,“搖擺”是“捋”、“掤”道法自然的外形動作。
太極拳的對練輔助功法是對拳架、推手、散手訓練的補充,是太極拳的基礎功夫之一。楊式太極拳名師李光昭說:“楊家自已練拳是要‘勢’而不重‘式’,這才是内家拳的根本。”武術圈有句話說:“千招熟不如一招精”。拳諺說:“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用有限的時間專練較為實用的拳勢動作,對提高太極拳技藝會有較大幫助。内家拳名師李仲軒說:“練功時不能有一絲殺氣,搏擊的技能是臨敵時自然勃發,造作殺心去練拳,人容易陷于愚昧。”修煉對練輔助功法時值得注意不良心态。
學太極拳好比讀書上學,要有小學、中學、大學之分,各階段學習内容不同,重點也不一樣。一層功夫一層拳理,一層功夫一層技藝。才學拳,就相當于初進小學讀書,特别要抓好基礎課的學練,基礎課就是基本功,這樣才能目标清楚。如果從事競技性的推手或散打練習,就必須在練習拳架和推手之外,再練習身體及身體主要部位的基本功夫和輔助功力,這樣才能在推手或散打對練中得到較好的功效。
現在,在一些人眼裡,把太極拳看成了健身操,而忽視了它的武術本性。太極拳的學練也應與其它拳派一樣,從基本功做起才是正軌。隻有夯實堅固的地基,才能建起高聳的大樓。同理,基本功是提高太極拳技能的基礎。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要經過由簡單到複雜這個過程,練太極拳更要一步一步地走,要一層一層地練,沒有牢固基礎的奠定,沒有每天持之以恒的數量,就沒有正确質量的飛躍,這是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我們必須遵守這個規律。
手指有麻木感是肩、肘、腕、掌、指的關節沒放松,其次是自身氣血不旺造成氣血不暢,梢節供血不足所引起,盡量放松去做,實在受不了可換另一隻手再做,以後逐漸就好了,初練内家拳法有麻感是正常的。如肩膀酸痛、腰腿酸痛等,亦是因為筋骨強度還不夠,而不是方法錯。累是必然的,但也是階段性的,累過去了就不累了,這才是正常的,但不要以為累是長功夫的标準,更不要去追求疲勞。初學基本功者,要經曆一個脫胎換骨的身體功能的改變,所以,會出現酸、麻、脹的筋骨鍛煉反應,此時,不要因為害怕身體各部位的疼痛而退縮不練了,千萬要咬緊牙關挺過去。初學者的脈絡細小,氣血運行不暢,丹田元氣儲備不足,所以,練功以後身體顯得特别疲倦,這是正常的練功以後的生理反應。随着習練時間的延續,我們的身體經過基本功的千錘百煉,就會逐漸由“鐵”(軟)變成“鋼”(堅),就會使我們的筋骨和髒腑發生質的改變。到那時,在練功的過程中,非但沒有了酸、麻、脹的疲倦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