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文中,我們曾經說到一個觀點: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思維模型,都是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去切入和了解這個世界,就像一個摸象的瞎子。想要對世界有真實的了解,必須掌握多個學科的核心思維方式,建立多元思維模型。巴菲特的黃金搭檔查理·芒格經常把一句諺語挂在嘴裡:“手裡拿着錘子的人,看什麼都是釘子。”隻用一種思維模式去處理問題,效果跟這差不多。
今天剛好看到盧克文寫的《如何看透萬物的本質》,他用經濟學的思維模型理解萬事萬物,認為“萬物的根本是:人是經濟動物,萬物都有自己的經濟鍊條存在。”文章中用大量例子來證明這個道理,讀起來還挺有趣味。作者能把經濟學的思維模型搞得這麼通透,已經是相當厲害了。但是,經濟學思維模型本來是一個成熟的體系,不能把人簡化成“經濟動物”,把一切關系總結成“經濟鍊條”。
“經濟動物”的假設,和經濟學“理性人(也稱經濟人)假設”是一回事,這個假設是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來的,自那以後,理性人假設便成為經濟學大廈的奠基條件之一。所謂“理性人”,是對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個抽象說法,這個被抽象出來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理性人是現代經濟學的重要标志,沒有這個假設,人們就不能認識經濟規律。
當然,理性人假設也是一套複雜理論,一般情況下,人們不讨論那麼多,隻抓了“利己”這個“芯”。因為這個“芯”我們更熟悉,“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古往今來,中國人都知道這個理。
“理性人”的真正含義包括三個方面:(1)他具有明确而穩定的偏好;(2)他會收集所有信息進行成本/收益分析;(3)他根據最大化自身利益原則做出選擇和開展行動。
基于理性人假設,亞當·斯密得出進一步的結論:“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面包師的恩惠,而是出于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我們自己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好處。”
主觀上是為了滿足利己的需要,受看不見的手的推動,客觀上卻滿足了他人和社會利益,才是理性人的核心要義,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邏輯。
為了生存,人首先是一個抽象的理性人、經濟人;人最基礎的活動是謀求生存的經濟活動,所以經濟學思維模型是這個世界上最基礎的思維模型之一。經濟學中許多有效的思維模型确實能夠放之四海,比如複利、邊際效用遞減、機會成本、稀缺性……
然而,人類有些活動并不求取經濟目的,如果把經濟學思維模型刻意往這上面套,便成了手裡拿着錘子的人,當然看什麼都是釘子。
藝術欣賞追求經濟目的嗎?如果上升到美學,肯定不追求經濟目的。不但沒有經濟追求,連實用目的也不能沾。藝術一堕入實用,就美不起來了,這是規律。
由此,我便想到把朱光潛的“美學(藝術)思維模型”總結出來,因為美學思維模型幾乎是經濟學思維模型的對立面。雖然它與經濟學思維模型同樣重要,卻沒有受到同等的重視。
我花了點時間,把《談美》這本書重新做了讀書筆記,從中摘了36句話,計劃用美學泰鬥朱光潛的原話,以最簡明、最淺顯的方式,說清楚什麼是美學的思維模型。已經想好了文章的題目,就叫“美學與藝術欣賞入門:讀懂這36句話就夠了”。由于前言交代的太多,正文就放在明天寫吧。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