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财經 > 正文

經濟學原理:了解經濟背後的本質(一)

最近看了好多關于經濟學類的書籍,說實話,在此之前我也是一個什麼都不懂小白,凡事都是從開始開始。所以這裡我會盡量将經濟問題背後的邏輯講得更加通俗易懂。

聲明:因為本人專業不是學經濟的,難免會有錯誤的地方,如果有專業人士也請指正。

認識經濟學

美國納斯達克

很多人認為經濟學就是類似于物理、數學這樣的自然科學,我覺得這樣理解就太片面化了。因為經濟的背後實際上是人在進行操作,所以我個人的觀點是它既帶有理科性質的數據處理和分析,又有社會科學中對人性的把控,任何經濟學理論對人的基本定義是人性本惡、不足以信任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市場往往需要國家在宏觀方面進行調控,因為經濟搞不好走着走着就容易走偏。

對于經濟,有個定義: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

簡單地說,經濟就是資源配置

資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是指對相對稀缺的資源在各種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較做出的選擇。在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相對于人們的需求而言,資源總是表現出相對的稀缺性,從而要求人們對有限的、相對稀缺的資源進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資源耗費,生産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勞務,獲取最佳的效益。資源配置合理與否,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有着極其重要的影響。資源配置合理,簡單來說:就是資源給對地方,例如一瓶水給到口渴的人手裡,這瓶水就實現了價值

如果經濟配置不合理,就容易導緻經濟危機

美國經濟大蕭條

貨币的起源

關于貨币的起源,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由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提出的,不認得這個人?那如果我說他寫過一本名叫《國富論》的書你就應該就知道他是誰了。他在《國富論》寫道:

分工一經完全确立,一個人自己勞動的生産物,便隻能滿足自己欲望的極小部分。他的大部分欲望,須用自己消費不了的剩餘勞動生産物,交換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勞動生産物的剩餘部分來滿足。于是,一切人都要依賴交換而生活,或者說,在一定程度上,一切人都成為商人,而社會本身,嚴格地說,也成為商業社會。

但在剛開始分工的時候,這種交換力的作用,往往極不靈敏。假設甲持有某種商品,自己消費不了,而乙所持有的這種物品,卻不夠自己消費。這時,甲當然樂于出賣,乙當然樂于購買甲手中剩餘物品的一部分,但若乙手中,并未持有甲目下希求的物品,他們兩者間的交易,仍然不能實現。比如,屠戶把自己消費不了的肉 ,放在店内,釀酒家和烙面師,固然都願意購買自己所需要的一份,但這時,假設他們除了各自的制造品外,沒有别種可供交易的物品,而屠戶現時需要的麥酒和面包,已經得到了供給,那麼,他們彼此之間,沒有進行交易的可能。屠戶不能作釀酒家和烙面師的商人,而釀酒家和烙面師也不能作屠戶的顧客。這樣,他們就不能互相幫助。然而,自分工确立以來,各時代各社會中,有思慮的人,為了避免這種不便,除自己勞動生産物外 ,随時身邊帶有一定數量的某種物品,這種物品,在他想來,拿去和任何人的生産物交換,都不會見拒絕。 為這目的而被人們先後想到并用過的物品可有種種。(選自《國富論》第一篇第4章)

這個物品就叫中間物,一開始農業民族大多用五谷,遊牧民族用牲畜用得多,我們把這些中間物叫做:貨币。

讓我們談一談一開始用的這些貨币的不方便的一面,首先它們都不方便攜帶,然後用糧食吧,有保質期,不好保存。牛、馬、豬都當過貨币,但是他們肥瘦不穩定,不方便切割(買東西不可能都需要一頭豬,這就存在找零錢的情況)

後來用貝殼當貨币,能用來當貨币的貝殼都有嚴格的标準,要造一個合格的貝殼貨币,成本很高,這就導緻貝殼太少。經濟越來越好,商品太多,大家就發現貝殼不夠用了。

以上講的這些貨币呢,都叫做實物貨币,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缺點。

有沒有更方便,與經濟發展更配套的貨币呢?

這時候金屬貨币就登上了它的曆史舞台,像黃金白銀這些金屬,他們都有哪些特點呢?有價值、容易分割保存,有稀缺性。用金銀來當貨币就叫金銀本位。為此馬克思說過一句話:金銀天然不是貨币,但貨币天然是金銀。

Gold and silver are not by nature money, but money consists by its nature of gold and silver.

經濟越來越好,商品就越來越多,這時候就需要更多的錢去買,于是有了比金銀更方便帶更方便造的紙币,發展到後來,人們覺得紙币太麻煩,于是有了方便付款的電子貨币。反正就是貨币變得越來越便利化。

另一種貨币起源學說

對于亞當斯密提出的物物交換的社會,人類學家研究了半天,得出一個結論:這種物物交換的社會是不存在的!

所以就誕生了另一種說法:貨币源于債務

亞當斯密也坦言過,《國富論》裡那個物物交換的村莊,不是現實中的,是他自己虛構出來的

再講貨币起源于債務之前,首先要講一個非常具有哲學高度的金融理論:國家貨币信用理論。

它的核心論點就是貨币起源于債務,作為債務關系的度量單位,貨币和國家信用之間密不可分。

信用貨币理論認為,不管這個貨币是以牛、鹽、貝殼、金銀還什麼形式存在,都起源于人們在交換中産生的債務關系,而且又因為債務背後考量的是人的“信用”,所以它在本質上是對“信用”的度量。

張三從李四那買了一隻雞,然後他會給李四一張憑證,承諾未來會給李四和這個雞同等價值的某種東西,接下來李四要到王五那買個火種,就把這個欠條或者憑證給了王五。

如此類推下去,在一個社群裡面物物交換的過程,其實就是這個欠條或者這個憑證流通的過程當這個憑證流通的時間足夠長,或者得到了領袖的認可,最開始它的主人是誰已經不重要了。這個時候這張欠條就成為了一個“可流通、可轉讓”的票據,也就是充當了貨币的功能。換一句話說,在這種物物交換的過程中,債務關系以貨币的形式被量化,而單位貨币的價值也就代表着人們對欠條發行人(認可人)的信任程度。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