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白,一個喜歡稱自己為學渣的95後小鎮青年。
自小學三年級以後,考試就再沒及格過,連高中都差點沒考上,卻在大學期間就賺到了人生的第一個100萬!
撰寫的《底層邏輯》一書,近日也在讀書平台飙升榜排名第一。
一個至今也不過二十幾歲的年輕小夥,憑什麼能擁有如此令人稱羨的成績,難道因為長得帥,老天特别眷顧他?還是誤入了什麼洞穴,拾得成功秘籍?
下面我們就來一探究竟。
鬥志昂揚,越挫越勇
他從小就堅信自己一定會成為很厲害的人。
即使學習成績差被嫌棄、戀愛被甩、單挑被揍、遊戲水平也很弱,也絲毫不影響他的堅信。
大學創業,因為極度渴望拿到天使投資,他努力讓自己在第一次參與商業運作時,不露出絲毫慌亂,被甲方誇獎“初生牛犢不怕虎”。
在一個知名的自媒體實習時,稿子曾連續被“斃”掉50多次,他屢敗屢戰,終于在數百篇爆款文章裡找到“成功秘籍”(原來真有成功秘籍),寫出了人生第一篇閱讀量達到“10萬+”的文章。
又憑借在内容創作中積累的自信和經驗,寫出了第一本書,并且上市不久,就登上了亞馬遜圖書熱銷榜單。
他說:一個人未來成就的大小,并不取決于他現在的年齡、收入、學曆,而取決于他内心真正的渴望。
靠着對成功的渴望,他殺出自己的一條路。
直面問題,殺死焦慮
他在武漢的分公司,招聘了一批應屆大學生。
因為互相之間沒有溝通清楚,導緻第一天就有6個人辭職,而自己在北京無法趕過去,隻能暗自着急。
一大堆的問題困擾着他,“人手不夠怎麼辦?”“再招新人,如果新人再走怎麼辦?”“公司的指标完不成又該怎麼辦?”
每天在焦慮中入睡,又在焦慮中醒來,陷入困局,找不到出路。
一個偶然他看到一段話,那段話的意思,簡單地說就是遇到問題幹就完了。
他幡然醒悟,原來自己這段時間不是為了問題而焦慮,已經陷入為了焦慮而焦慮的惡性循環,他當機立斷,采取行動,用直面問題、解決問題最終殺死了焦慮。
行動本身,具有與焦慮一較高下的實力,此消彼長,此長彼消。
精力管理,明确目标
在被時間管理軟件搞得筋疲力竭,心慌氣短,工作卻又沒什麼成效後,他開始反思。
最終發現,把時間分成一個個的小格子,不如把精力放在能帶給自己進步的兩三件事上。
一天當中按輕重緩急的順序,選出重要、必須要做的三兩件事,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時間去做。
一生當中,也該如此,用80%的精力,去做可以改變人生的20%的事。
确立一個目标,目标太多會分散我們的時間和精力,結果哪個都幹不好。
很多成功人士不是因為做了很多事而成功,而是因為做對了某些事而成功。
比如莫言,他的目标就是成為一個作家,一天三頓肥肉餡餃子都吃得起的作家。
在吃飽飯都成問題的年代,一天能吃三頓餃子,是莫大的追求。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成功,不一定是因為不夠努力,而是因為不夠專注。
所有成功,始于行動
呂白崇尚先幹再說。他不相信萬事俱備才能出發,不管準備得多不完美,先行動,再修改,任何完美都必須建立在完成之上。
因為敢幹,所以,他能在2014年新媒體剛剛興起時,便搭上了這部飛速上升的電梯。
用他自己的話說是運氣,但這份運氣裡,藏着一個成大事者的眼光與決斷。
因為敢幹,他能無數次失敗,無數次翻身爬起。
大道至簡,很多底層邏輯、原則,我們都知道,隻是,“知道”不等于“懂得”,“懂得”也不等于“做到”。
因為懂得常識的人很多,踐行常識的人很少。
他誠懇地把自己的思考、摸索得來的成功經驗,寫進書裡,寫給那些迷茫而有野心的年輕人。
這本《底層邏輯》裡,他的自我調侃,他的輕描淡寫,都掩蓋不了他一路打拼灑落的汗水痕迹。
書的内容豐富、全面。
人生逆襲、突破階層、向上進階、錨定未來四大部分裡有更多的細分,是一本值得收藏起來、細細品讀的書。
低頭趕路的人很多,停下思考的人很少,看清事物本質,永遠比盲目堅持更重要。
别人的成功不一定能複制,但借鑒别人的成功經驗,一定可以使我們少走很多的彎路。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