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瘀血證的認識有氣滞血瘀和氣虛血瘀兩端,血液在血管裡流動,靠氣的運行、推動和固攝,氣行則動,氣滞則止。
“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氣之與血如影随形,氣行則血行,氣滞則血瘀。氣的推動作用來自宗氣,宗氣主帥血貫脈行于心,周流全身,以養五髒六腑、四肢百骸。氣滞、氣虛都可使血液運行不暢而緻瘀。因此調氣血也有行氣活血化瘀和益氣活血化瘀的區别。
氣滞血瘀證組方時活血藥加行氣藥,根據瘀血所在的部位不同組方用藥有别:
1、頭面、四肢、周身血管的瘀血用通竅活血湯,用于腦外傷頭痛。用藥特點:通竅用麝香、酒、蔥,辛香行散,溫通開竅。
2、胸中瘀血用血府逐瘀湯,用于胸痹、心痛 膈下逐瘀湯用于肝硬化、腹腔腫瘤。用藥特點:在胸脅用柴胡、枳殼、桔梗,寬胸利膈,通降胸脅之氣。
3、腹部瘀血用膈下逐瘀湯。用藥特點:在膈下用烏藥、香附、枳殼,調理肝脾,舒肝理氣。
4、少腹部瘀血用少腹逐瘀湯,用于婦産科瘀血疾患。用藥特點:在少腹用小茴香、官桂,溫通下焦。
5、肢體瘀血用身痛逐瘀湯,用于痹症日久氣虛,血瘀治以益氣為主,輔以活血化瘀,益氣活血化瘀法主要用于中風病。
在用藥特點上,桃仁、紅花、赤芍、川芎是各方共同的,所配伍的行氣(通氣)藥根據病變的部位不同而異,有規律可循。
對血瘀證病因的認識不應隻限于氣滞、氣虛兩端,尚有寒凝血瘀(外寒、内寒)、熱壅血瘀、邪毒入營、痰火濕熱、産後惡露、金刃所傷、久痛入絡等因,或因瘀緻虛、或因虛緻瘀、或虛實夾雜、或大實有羸狀、或至虛有盛候等,臨床應用活血化瘀法可合辛溫行氣、甘溫益氣、溫經散寒、清熱瀉火解毒、清營涼血、除濕化痰等法,或攻、或補、或攻補兼施,使攻不傷正,補不礙邪。針對病因辨證施治,廣泛應用于各科疾病,才能為血瘀證賦予新的内容。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