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郎中昨天介紹了一款專門清熱化痰的良藥——鮮竹瀝,有的小夥伴覺得欲猶未盡,因為事實上,痰的種類太多了,有形之痰,無形之痰,白痰,黃痰,綠痰,稠痰,稀痰。不同的痰,形成的原因,發展方向,用藥都不一樣。
而且,民間有句俗話:“白痰輕,綠痰重,吐了黃痰要了命”,事實上是不是這樣呢?不同的痰到底該如何用藥呢?
今天,小郎中就跟大家唠一唠。
中醫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痰的緻病性,也是所有醫學裡面對痰研究最透徹的,中醫認為痰跟水濕有密切的關系,水液停聚,運行失常,就會凝聚成痰,所以,跟行水有關的髒腑,都可能是生痰的因素,比如脾主運化水液,肺主通調水道,腎主水,肝主氣機,氣的運行又影響着水液的代謝。
所以中醫說五髒六腑皆可生痰。
但是咱們今天不聊其他,咱們主要聊一聊跟肺有關的外感之痰。
首先是白痰:
如果痰白而稀,多由外感寒邪所緻,可以用中成藥通宣理肺丸或小青龍顆粒,買不到中成藥也可以用藥方苓甘五味姜辛湯或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顆粒:麻黃9克,桂枝6克,細辛3克,幹姜3克,炙甘草6克,半夏9克,五味子3克,白芍9克。
這個方子小郎中非常喜歡,既可以解除表寒,同時還能溫化肺裡的水濕、痰飲。
這裡面麻黃發汗解表,相當于打開門戶,給邪氣以出路,桂枝溫通經絡,生發陽氣,細辛、幹姜溫肺化飲,半夏燥濕化痰,熱藥用多了會耗散陰氣,所以這裡用五味子來收斂,同時又加了甘草、白芍來酸甘化陰。
苓甘五味姜辛湯:茯苓12克,幹姜9克,細辛5克,五味子5克,甘草9克。
這個方子與小青龍湯相比,去掉了麻黃、桂枝,解表寒的能力少了很多,同時去掉了化痰大将半夏,加入了祛濕能手茯苓,雖然沒有了白芍,但是酸味的五味子跟甘草同樣能酸甘化陰。
總的來說,這個方子有點像小青龍湯的簡化版,同樣可以用于寒飲咳嗽痰多。
如果痰白但是比較粘稠,可以用中成藥二陳丸或藥方二陳湯。
關于二陳湯,小郎中以前介紹過,在這裡就不多贅述,想了解的小夥伴們可以移步下面的鍊接:
不愧是千古化痰第一方,專門搜刮身體裡的老痰粘痰,痰濕沒了很多怪病也就消失了
二陳丸的11種妙用,痰濕體質的人趕緊看看!
如果痰色黃說明肺裡面有熱,這時候要清肺熱,可以用昨天小郎中介紹的鮮竹瀝口服液或複方鮮竹瀝液,還可以用中成藥橘紅顆粒或橘紅丸,還有個中成藥清肺化痰丸同樣可以選擇。
橘紅顆粒和橘紅丸藥物組成和功效都是一樣的,隻不過劑型不同而已,哪個方便用哪個既可。
橘紅顆粒:化橘紅、陳皮、半夏、茯苓、甘草、桔梗、苦杏仁、蘇子、紫菀、款冬花、瓜蒌皮、浙貝、地黃、麥冬、石膏。
這裡彙集了大量的化痰高手,其中陳皮、半夏、茯苓、甘草是有名的化痰祖方二陳湯,橘紅、桔梗、苦杏仁、蘇子、紫菀、款冬花、瓜蒌皮、浙貝這幾位都是化痰界一等一的高手,這裡還請來了最擅長清熱的石膏來清肺熱,因為肺喜潤惡燥,不能它太幹燥,最後又請來了地黃、麥冬來養陰生津。
清肺化痰丸:膽南星、苦杏仁、法半夏、枳殼、黃芩、川貝母、麻黃、桔梗、白蘇子、瓜蒌子、陳皮、萊菔子、款冬花、茯苓、甘草。
其實之所以咳嗽有痰,是因為肺的氣機失調了,南星、杏仁、半夏、瓜蒌子、蘇子、萊菔子、浙貝、款冬花都是化痰的,藥性往下走,麻黃、桔梗宣肺利咽,藥性往上走,一升一降讓肺的宣發肅降功能恢複正常,黃芩清熱,枳殼、陳皮行氣,茯苓健脾祛濕,甘草調和諸藥。
如果是幹咳無痰呢,說明肺陰不足,體内津液消耗的太多,這時候要滋陰,這時候可以用中成藥百合固金顆粒、養陰清肺丸,還可以用藥方百合固金湯或沙參麥冬湯。
養陰清肺丸:地黃,麥冬,玄參,川貝母,白芍,牡丹皮,薄荷,甘草。
沙參麥冬湯:北沙參10克、玉竹10克、麥冬10克、天花粉15克、扁豆10克、桑葉6克、生甘草3克。
這裡面沙參、玉竹、麥冬都是滋陰潤燥的,可以滋養肺胃的津液,桑葉可以疏解肺熱,清肺止咳,白扁豆和甘草一個健脾,一個補脾氣,可以讓脾胃強壯,恢複身體自身的生津能力。
綠痰是什麼情況呢?西醫認為綠痰是綠膿杆菌引起的,其實,不管是這個菌那個菌還是什麼病毒,在肺裡都會引起感染、發熱,總歸是要清熱的,而且綠色和黃色是非常相近的顔色,綠色漸變到一定程度會變成黃色,黃色也會漸變到綠色,所以在中醫看來,如果是綠痰,隻要按照黃痰處理就行了。
看了這麼多是不是有點眼花缭亂,最後小郎中幫大家做一個總結:
痰白而稀—寒證—中成藥通宣理肺丸、小青龍顆粒;藥方苓甘五味姜辛湯或小青龍湯。
痰白而稠—脾虛痰濁壅肺—中成藥二陳丸或藥方二陳湯。
黃綠痰—熱證—中成藥鮮竹瀝口服液、複方鮮竹瀝液、橘紅顆粒、橘紅丸、清肺化痰丸(都是中成藥)。
幹咳無痰—肺陰不足—中成藥百合固金顆粒、養陰清肺丸;藥方百合固金湯、沙參麥冬湯。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