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佛教的飲食觀念

飲食是我們生活的第一大事,不僅和整個時代環境有關,而且關系到我們的色身健康。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整個國家兵荒馬亂的,别說吃好了,就連吃飽也成問題。那個時候,吃飯成了生存問題,吃飽是低級層次的需求。 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愁吃、不缺吃了,想吃什麼就買什麼,很方便。吃飽不成問題了還想吃好,講究色、香、味俱全,沒事下下館子,換換口味。這個口味則是二級層次需求。 第三層次則追求養生,注重營養搭配,根據不同身體健康狀況,年齡階段,調整飲食結構。比如國家運動員的飲食菜單,需要專業的營養師,根據科學的研究數據制定菜單,不同的人,每天攝入多少蛋白質、多少脂肪,具體需要補充什麼維生素,這都有一定的根據。
佛教的飲食觀念最主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應該是以食為藥、素食節食。食物的本質是藥,這和中醫講究“藥食同源”是一個道理。 古印度認為病有四百餘種,可以用不同的飲食來調理。《摩诃僧祗律》記載:“若病比丘所應服藥。酥油蜜石蜜生酥脂。如是病比丘聽畜七日服。病應服藥者。”即是說,火大之病用動物油脂治療,熱病用奶油治療,水病用蜂蜜治療。這說的是飲食能夠調理疾病。 佛教的僧侶以茹素來給養身心,素食也是有講究的。《十誦律》記載:“何等五種佉陀尼。一根食。二莖食。三葉食。四磨食。五果食。”即是說,植物的根、莖、葉、果以及磨成的粉都可以用來食用。佛教把這些食物稱之為“藥石”,有些是上午服用的,有的随時可以服用。通過服用這些“藥石”,我們既能給養色身,又能防止病痛。同時,佛教還講到“過午不食”,這也是佛陀為出家比丘制定的戒律。在律部中,正确的說法叫“不非時食”,就是說不能在規定許可以外的時間吃東西。過午不食的好處有很多,包括:食欲少,能減低男女愛欲之心;能得身心輕安,讓腸胃得到适當休息;易入禅定;有更充裕的時間可修行悟道;欲得解脫,食欲必然淨化故;三世諸佛皆依過午不食。 佛教還提出飲食服務于修行的理念。良好的飲食習慣是修行的助緣,而不好的飲食觀念則會對修行造成巨大的障礙。比如,如果吃得太飽,就會傷到神,會傷到脾髒;太過于饑餓就會“傷胃”。佛教裡講到,飲食上面應該是“若要身體安,三分饑與寒”,不要吃得太飽,也不能過于饑餓。少食、節食不僅是簡單地少吃一點,也是一場對生命本真的修行,當我們控制食欲時,也不自覺地控制了各種情緒和欲望。又如,若能受持八關齋戒,對坐禅修行都是有利的。
從曆史的長河來看,佛教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智慧财富,包括這些飲食方面的智慧,我們有必要了解、學習,像食物的藥性、補瀉、經絡等等,還有一些地域的飲食特色,古人一代代傳下來,都有一定的道理。吃好了,身體才會好。過去外國人說中國人是“東亞病夫”,過去年代在飲食上和身體上,我們得承認和發達國家差一截。我們隻有吃好了,把色身調理好,才能健康長壽,更好地生活。當然從佛法講,身體的好壞也與前世的業報有關、與心态有關,不僅僅是飲食。 不可否認的是,飲食不善肯定會影響健康。而且身體不僅是自己的,也屬于家庭的,屬于社會的,身體好了,才能工作好,才可以用功修行,才能養家糊口,為社會做貢獻。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