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賞析】《陌上桑》樂府民歌

考研除了理論學習,也一定要重視作品的閱讀。 隻有積累一定量的感性的閱讀,才能對作家作品有更深刻的認識。 以後大師兄會經常在公衆号分享作品的賞析文章,希望對2021年考研的師弟師妹們有幫助,作品原文大家可以自己找來讀。

《陌上桑》樂府民歌


原文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善(喜)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鈎。

頭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為下裙,紫绮為上襦。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餘。”

使君謝羅敷:“甯可共載不?”

羅敷前緻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骊駒;

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餘。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

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

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作品譯文

太陽高挂在東南角,照到了我秦氏的樓房。秦家有位姣好的女郎,自己為自己取名叫羅敷。羅敷擅長養蠶和采桑,經常到城南角采桑。用黑色絲繩做籃子上的絡繩,用桂樹枝做籃子上的提柄。頭上梳着倭堕髻,耳上挂着明月珠。杏黃的绫羅做下裙,上身穿着紫色的短襖。當路上行人看到了羅敷,就放下擔子撫摩髭須。當少年看到了羅敷,就脫下帽子整理發巾。使耕田的忘了犁耙,使鋤地的忘了鋤頭。耕鋤者歸來相互抱怨耽誤了勞作,隻是因為仔細看羅敷(的美貌)。

太守從南方騎着馬走了過來,五匹馬拉的車徘徊不前。太守派個小吏前往,小吏問:“請問是誰家的女子?”回答說:“秦家有位美麗的女子,自己為自己取名叫羅敷。”小吏又問:“請問羅敷今年幾歲?回答說:“二十歲還不到,卻比十五歲要大些。”太守請問羅敷:“能與我坐一輛車走嗎?”

羅敷上前對太守說:“太守怎麼這麼愚鈍!太守有自己的妻子,羅敷有自己的丈夫。''東方出現了一千多車騎,我的夫婿就在最前頭。用什麼來辨識我的丈夫?那白馬後面跟着黑色的小馬。馬尾上系着黑色的絲帶,馬頭用黃金絲支撐的網狀物兜着。腰中佩着鹿盧劍,可值千萬餘。十五歲就做了府中的小官,二十歲在朝為大夫。三十歲官拜侍中郎,四十歲做了一城的太守。夫婿有潔白的皮膚,臉上長着疏朗的胡須。從從容容地邁着方步,在府衙裡慢慢走着。在座有幾千人,都說我的丈夫與衆不同啊!”

藝術特點

1.分析羅敷人物形象。
(1)外表美:外貌美麗,裝飾得體。
(2)内在美:勤勞,機智勇敢,具有反抗精神。


2.《陌上桑》的藝術成就。
(1)正面的描寫。
(2)側面的渲染和烘托。
(3)運用誇張手法。

内容分析

第一段,寫羅敷的美貌。首先寫環境美和器物之美來襯托她的美貌,然後重點寫她的服飾之美,最後通過側面描寫烘托她的美貌,無論是行者還是少年,無論是耕者還是鋤者,都傾慕她的美麗,激起讀者的想象。本段寫她的外表美,鋪襯下文的心靈美;寫勞動人民對羅敷的健康感情,與後文使君的不懷好意形成對照。

第二段,寫使君觊觎羅敷的美色,向她提出無理要求。先是使君的馬徘徊不前,使君對羅敷垂涎三尺,繼而上前搭話,詢問姓名,打聽年齡,最後提出和羅敷“共載”的無恥要求,暴露了使君肮髒的靈魂。寫使君的語言行為步步深入。

第三段,寫羅敷拒絕使君,并盛誇丈夫以壓倒對方。本段全部由羅敷的答話構成,回應使君的調戲。斥責、嘲諷使君愚蠢,聲明自己已有丈夫,丈夫威儀赫赫、榮華富貴,仕途通達、青雲直上,品貌兼優、才華橫溢。羅敷的伶牙俐齒使自以為身份顯赫的使君隻能自慚形穢,羅敷的不畏權勢、敢于與權勢鬥争的精神充分體現出來了,表現了她的人格魅力。

作品鑒賞

全詩共分三解。解為樂歌的段落,本詩的樂歌段落與歌詞内容的段落大緻相合。第一解從開始至“但坐觀羅敷”,主要叙述羅敷的美貌。第二解從“使君從南來”至“羅敷自有夫”,寫太守觊觎羅敷容姿,要跟她“共載”而歸,遭到羅敷嚴辭拒絕。第三解從“東方千餘騎”至結束,寫羅敷在太守面前誇贊自己丈夫,用意在于徹底打消太守的邪念,并讓他對自己輕佻的舉止感到羞愧。

詩人成功地塑造了一個貌美品端、機智活潑、親切可愛的女性形象。一般來說,人們認識一個人,總是先識其外貌,然後再洞達其心靈。《陌上桑》塑造羅敷的形象也依循人們識辨人物的一般順序,在寫法上表現為由容貌而及品性。羅敷剛出現,還隻是籠統地給人一個“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展開,通過她服飾的美麗和路人見到他以後無不傾倒的種種表現,“好女”的形象在讀者眼前逐漸變得具體和彰明。第二、三解,詩人的筆墨從摹寫容貌轉為表現性情,通過羅敷與使君的對話,她抗惡拒誘,剛潔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從她流利得體,同時又帶有一點調皮嘲弄的答語中,還可看出她禀性開朗、活潑、大方,對自己充滿自信,并且善于運用智慧保護自己不受侵害。當然這隻是大緻的概括,事實上,作品在這方面也不乏靈活的安排。如第一解雖然主要寫容貌,“羅敷喜蠶桑”則又表現出她熱愛勞動的良好品質;第二、三解雖然主要揭示她内心情感,但第二解使君立馬踟蹰不前,分明又暗中映顯出羅敷美貌麗态的魅力,第三解羅敷誇揚丈夫姿容,與一解總述羅敷美好“遙對”(張玉谷《古詩賞析》卷五),不正可以見到羅敷本人的倩影嗎?詩人筆下的羅敷品貌俱美,從而賦予這一藝術形象更高的審美價值。讀完全詩,人們對羅敷的喜愛比起詩中那些忘乎所以的觀望者的态度來更加深厚真摯,因為他們還僅僅是為羅敷的容貌所吸引,讀者卻又對羅敷的品格投以敬佩。從這一意義上說,《陌上桑》與《詩經·碩人》在摹繪美人的形象方面,其區别不僅在于具體手法的不同(這一點下面還會談到),還在于它由比較單純地刻畫人物的容貌之美進而達到表現性情之美,這後面一點顯然在文學形象的創造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陌上桑》在寫作手法方面,最受人們稱贊的是側面映襯和烘托。如第一解寫羅敷之美,不用《碩人》直接形容具體對象容貌的常套,而是采用間接的、靜動結合的描寫來暗示人物形象的美麗。先寫羅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裝束打扮的鮮豔奪目,渲染服飾之美又是重點。“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鈎。頭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為下裙,紫绮為上襦。”這些詩句一字不及羅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從衣飾等的鋪叙中映現出來。前人評漢樂府《江南》詩句“蓮葉何田田”,說:“不說花偏說葉,葉尚可愛,花不待言矣。”張玉谷《古詩賞析》卷五。這話也可以被運用來說明本篇上述詩句的藝術特點。更奇妙的是,詩人通過描摹路旁觀者的種種神态動作,使羅敷的美貌得到了強烈而又極為鮮明、生動的烘托。“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類對異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就更為敏感,同時也會表現出更高的熱情。這些男性旁觀者為羅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無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悅羅敷的舉止,正說明他們看到羅敷時激動不甯的心情和從她身上獲得的審美滿足。借助于他們的目光,讀者似乎也親眼飽睹了羅敷的面容體态。這樣來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進行摹寫顯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觀者的反應,使作品的藝術容量也得到了增加。這是《陌上桑》為描寫文學形象提供的新鮮經驗。

除了從側面摹寫形象外,本篇還善于從側面表達意圖,這主要是指第三解羅敷誇夫的内容。對這段内容,人們有兩種理解:一種認為詩中“夫婿”是羅敷實指其夫,另一種意見是羅敷虛設一夫,更有人斷定這一段是詩中的糟粕。“夫婿”究竟是實指還是虛設,這是弄不明白的問題,不過這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應該弄清楚:羅敷當時為何要講這番話?意圖何在?她集中誇贊自己丈夫的尊貴和美好,這顯然是有明顯的針對性。因為調戲她的是一位懷有特殊優越感的太守,羅敷說自己丈夫尊貴,則使其優越感變得可笑;又因為太守看中她的是美色,羅敷說自己丈夫美好,實際上是說隻有丈夫才可以與自己相配。羅敷這段話句句誇夫,而客觀上又句句奚落太守,這正是全詩側面寫法的又一次運用。詩歌的喜劇效果主要也是從這裡得到體現的。第三解在整篇作品中不是可有可無,更不是什麼糟粕,而是詩篇的有機構成。

幽默風趣是《陌上桑》明顯的風格特點。如寫旁觀者見到羅敷時不由自主地表現出來的種種神态,十分好笑,而又無不是鄉民的真趣流露。又如羅敷講自己的年齡,“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餘”,口齒伶俐,而又暗帶調皮,“頗”字尤見口角語态之妙。最後一段羅敷盛誇夫婿,使眼前那位聽着的太守感到通身不自在,羞愧難狀。這一寓嚴肅的主題于诙諧的風格之中的優秀詩篇,體現了樂觀和智慧,它與《孔雀東南飛》《東門行》等體現的悲慨和亢烈相比,代表着漢樂府又一種重要的藝術精神。

《陌上桑》的語言帶有明顯的藻采化傾向,主要是反映在第一和第三節中。這些構成了此篇統一的叙述風格。

《陌上桑》從精神到表現手法都具有較明顯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因素。詩中的主人公秦羅敷,既是來自生活的現實人物,又是有蔑視權貴、反抗強暴的民主精神的理想形象。在她身上集中地體現了人民的美好願望和高貴品質。。“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詩人通過“行者”假裝歇息,放擔凝視、歎賞之至,忘情捋須;“少年”脫帽理巾,亟思逗引羅敷,欲賺得螓首蛾眉,流波一轉;在桑林旁的“耕”“鋤”者乃至忘了勞作;等等诙諧而誇張的描寫,側面烘托、着力渲染羅敷之美麗動人。這樣的側面描寫和,可謂妙筆生花。它一方面使詩歌平添了喜劇色彩、樂觀情緒,使叙事的場面、氣氛顯得無比活躍。更重要的一方面,這樣從虛處落筆,烘雲托月,借助人類愛美的天性,對美麗異性的本能向往之情的抒,不着羅敷容貌一字,而盡得其“風流”。人們對容貌美的标準,本來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而詩人這樣寫,就避開了這一“難題”,從虛空處表現了那種不可描摹的絕對理想化的完美。十分明顯,如果沒有嫉惡如仇的現實主義和追求理想的浪漫主義這兩種精神的有機結合,以及現實主義的精确描繪和浪漫主義的誇張虛構這兩種藝術方法的相互滲透,是不可能塑造出羅敷這一卓越形象的。盡管這種結合,是自發的、自然而然的,但作為一種創作經驗,還是值得後人借鑒。

學完,記得簽到哦!

【組隊對抗惰性,一起堅持學習】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