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山山黃葉飛
——詠落葉古詩詞賞析
川 雪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太平禦覽》卷二十四),“榈庭多落葉,慨然已知秋。”(陶淵明《酬劉柴桑》)。落葉,是秋天的名片,是詩人寄托悲傷情感的載體。早在宋玉之前的屈原,就将秋風、落葉,作為渲染環境、烘托悲傷氣氛的意象: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戰國·屈原《九歌·湘夫人》)
湘君是湘水男神,湘夫人是湘水女神,即傳說中的帝堯之女,舜的妃子娥皇、女英。舜死于蒼梧,葬于九嶷山,二妃聞之,投湘水而死。當地人民建祠紀念她們。《湘君》《湘夫人》就是祭祀湘水之神的詩。《湘夫人》是用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語氣,由男巫扮湘君,載歌載舞,抒發久迎湘夫人不至的惆怅心情,表現了男神湘君對女神湘夫人的情愛思念。
詩的開頭四句,寫湘君久候湘夫人不至的惆怅心情。湘君伫立岸邊,遙想湘夫人降臨在北邊水灘的情景。可是隻見秋風徐至,洞庭波動,落葉飄零,涼風襲人,不見湘夫人的蹤影,真是望眼欲穿,愁思無限。清秋的景色構成了一個帶有愁意的意境,有力地襯托了湘君心情的惆怅。
在古詩詞中,常以秋風、落葉作為蕭瑟深秋的物象。例如: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
(三國·曹丕《燕歌行》)
這是《燕歌行》詩的開頭三句。《燕歌行》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七言古詩,全詩寫一位獨守空房的女子思念外出未歸的丈夫的悲傷心情。這三句寫出了一片深秋的肅殺情景,為女主人公的出場作了鋪墊。這裡的形象有視覺的,有聽覺的,有感覺的,它給人一種空曠、寂寞、衰落的感受。這種景和即将出場的女主人公的内心之情是一緻的。這種借寫秋景以抒離别與懷遠之情的方法,使這三句雖然還隻是寫景,還沒有正面言情,可是我們已經感覺到情滿于紙了。
秋風從觸覺上給人以蕭瑟的感受,落葉則在視覺上給人以蕭瑟的感受,激起人們的悲涼情緒。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被貶斥後在巴蜀作客時,客中逢秋,見萬木凋零,因起思家之念,遂寫了一首《山中》:
長江悲已滞,萬裡念将歸。
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這是寫旅愁歸思的一首五言絕句。王勃客居它鄉,見長江滾滾東去,而自己卻留滞在這裡不能歸家,身在萬裡之外,雖有歸家的願望,但是不能成行;何況現正逢高風送秋的季節,黃葉紛飛,萬木凋零,更增加了思鄉的愁緒。詩中情景互為作用,彼此滲透,将久客異鄉之悲,思歸之情,與眼前所見之典型環境融合為一。寥寥二十字,将江山寥廓,風木蕭瑟,蒼茫悠遠,氣象雄奇盡情道出。三四兩句寫詩人在山中望見的實景,也含有從《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兩句化出的意境。就整首詩來說,這兩句所寫之景是對一二兩句所寫之情起襯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這裡,秋風蕭瑟、黃葉飄零的景象,既用來襯映旅思鄉愁,也可以說是用來比拟詩人的蕭瑟心境、飄零旅況。同時,把“山山黃葉飛”這樣一個純景色描寫的句子安排在篇末,以景結情,有宕出遠神、耐人尋味之妙。
王勃還有一首《羁春》詩:“客心千裡倦,春事一朝歸。還傷北園裡,重見落花飛。”詩的韻腳與這首《山中》詩完全相同,抒寫的也是羁旅之思,隻是一首寫于暮春,一首寫于晚秋,季節不同,用來襯托情意的景物就有“落花飛”與“黃葉飛”之異。兩詩參讀,有助于進一步了解詩人的感情并領會詩筆的運用和變化。
以落葉狀寫悲秋,在詩中是常見的。而在大詩人杜甫的《登高》中,無邊落葉則有一種雄渾壯闊的情味: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秋。當時杜甫生活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一天,五十六歲的老詩人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古今七言律詩第一”的曠世之作。
首聯兩句,是詩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構成一幅悲涼的秋景圖畫,為全詩定下了基調。登高而望,江天本來是開闊的,但在詩人筆下,卻令人強烈地感受到:風之凄急、猿之哀鳴、鳥之回旋,都受着無形的秋氣的控制,仿佛萬物都對秋氣的來臨惶然無主。
颔聯為千古名句,寫秋天肅穆蕭殺、空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視,一句俯視。落木而說“蕭蕭”,并以“無邊”修飾,如聞秋風蕭瑟,如見敗葉紛揚;“無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又加快了飄落的速度。長江而說“滾滾”,并用“不盡”一詞領起,如聞滾滾濤聲,如見湍湍水勢。兩句詩,無論是描摹形态,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為生動傳神。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志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壯闊,對人們的觸動不限于歲暮的感傷,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恒。
頸聯是詩人一生颠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頓挫之神。詩人從空間(萬裡)、時間(百年)兩方面着筆,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聯雄闊高渾的對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脈搏。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為豐富,叙述自己遠離故鄉,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
尾聯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須發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近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古人重陽節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尾聯轉入對個人身邊瑣事的悲歎,與開篇的天地雄渾之境,形成慘烈的對比。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後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于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而格調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高渾一氣,古今獨步。
落葉離枝的飄飛,恰似遊子離家的外出漂蕩,在古詩詞中,常把遊子比作落葉,寫出無所依賴的無奈與悲傷。如隋朝詩人孔紹安的《落葉》:
早秋驚落葉,飄零似客心。
翻飛未肯下,猶言惜故林。
詩中寫秋氣早來,樹葉飄落,令人心驚;而樹葉的飄零之情就如同這客居他鄉的遊子的心情。樹葉翻飛仿佛不肯落地,還在訴說着不忍離開樹林。詩人巧妙地借用了秋天特有的景色——落葉,把自己比喻為落葉在空中飄浮不定,表明了詩人身處異鄉的無奈與凄涼。聯系到詩人當時是隋朝的官員,而隋被唐滅,自己無所依傍,恰似落葉一樣。以落葉為喻,自是十分貼切。
唐代詩人韓愈在送别好友陳羽時,也将遠行的陳羽比作落葉:
落葉不更息,斷蓬無複歸。
飄飖終自異,邂逅暫相依。
悄悄深夜語,悠悠寒月輝。
誰雲少年别,流淚各沾衣。
(《落葉送陳羽》)
詩中用落葉不停的飄飛、斷蓬不再回歸故土,感歎陳羽遠行,難于回歸故地。兩人一夜話别,臨别淚流沾衣,表明兩人的情意深厚。落葉的形象比喻,體現了詩人對好友離别的惋惜與無奈。
上一篇
現代40條治療誤區,可恨
下一篇
中國最美的七大溶洞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