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絡規律 起始時間 走向 主要穴位及不通症狀
人體如果經絡僵硬勞損堵塞,嚴重影響了氣血的運行和營養的輸布。
《黃帝内經》裡面有這麼一句話:“百病源于經絡堵”!民間也有兩句:“經絡不通,走路中風”,“經絡不通,渾身不舒象鬼上身” 。
十二經脈的體表分布規律:
十二經脈在體表左右對稱地分布于頭面、軀幹和四肢,縱貫全身。六陰經分布于四肢内側和胸腹,六陽經分布于是四肢外側和頭面、軀幹。
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布規律是,三陰經上肢分别為手太陰肺經在前、手厥陰心包經在中、手少陰心經在後,下肢分别為足太陰脾經在前、足厥陰肝經在中、足少陰腎經在後,其中足三陰經在足内踝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至内踝8寸以上,太陰交出于厥陰之前。三陽經上肢分别為手陽明大腸經在前、手少陽三焦經在中、手太陽小腸經在後,下肢分别為足陽明胃經在前、足少陽膽經在中、足太陽膀胱經在後。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規律的。具體從以下三方面叙述。
頭面部:手三陽經止于頭面,足三陽經起于頭面,手三陽經與足三陽經在頭面部交接,所以說:“頭為諸陽之會”。
十二經脈在頭面部分布的特點是:手足陽明經分布于面額部;手太陽經分布于面頰部;手足少陽經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陽經分布于頭頂、枕項部。另外,足厥陰經也循行至頂部。
十二經脈在頭面部的分布規律是:陽明在前,少陽在側,太陽在後。
十二經脈在軀幹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陰腎經在胸中線旁開2寸,腹中線旁開0.5寸處;足太陰脾經行于胸中線旁開6寸,腹中線旁開4寸處;足厥陰經循行規律性不強。足陽明胃經分布于胸中線旁開4寸,腹中線旁開2寸;足太陽經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線旁開1.5寸和3寸;足少膽經分布于身之側面。
十二經脈根據各經所聯系的髒腑的陰陽屬性以及在肢體循行部位的不同;具體分為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陰經、足三陽經四組。
十二經脈的名稱是: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稱手經,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稱足經。分布于四肢内側的(上肢是指屈側)稱為陰經,屬髒;分布于四肢外側(上肢是指伸側)的稱陽經,屬腑。
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規律
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
手三陰經循行 的起點是從胸部始,經脯(上臂内側肌肉)臂走向手指端;
手三陽經, 從手指端循臂指(經穴名)而上行于頭面部;
足三陽經,從頭面部下行,經軀幹和下肢而止于足趾間;
足三陰經脈,從足趾間上行而止于胸腹部;
手之三陰,從胸走手;
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
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手三陽經:(手臂外側)
1)大腸經:從拇指與食指間----------口周
2)小腸經:從小指-----------耳前
3)三焦經:從(手背)小指與無明指間----------太陽(主氣,氣滞血瘀)
手三陰經:(手臂内側)
1)肺經:拇指-----------鎖骨下
2)心包經:中指-----------經液下到乳上方
3)心經:無明指----------液下
足三陽經:(腿的外側)
1)胃經:腳中指與無明指間-------眼前(臉部):腿前凸起,胸痛有腹,有胃
2)膽經:小腳指上---------太陽(頭側):大腿外擴,腰部曲線外擴,胸痛,臉側長痘長斑,眼幹,偏頭痛,面黃
3)膀胱經:小腳指側------腳跟------頭-------睛明穴:黑眼圈,眼袋,頭暈,頭痛,腰酸背痛,腿沉腿脹。
足三陰經(腿内側)
1)腎經:腳心----腳踝----大腿内側-----腹部-----乳房内側-----頸部
2)肝經:腳食指-----偏腿前側------腹部-----腰部-------胸下肋骨
3)脾經:腳拇指------腳踝骨内側------膝蓋内偏前方------大腿中-----腹-----液下
任督二脈
任脈是從陰處至人中處,是陰脈之海,主女性的孕事和生育。
督脈是從尾椎至頭部至鼻子,是陽脈之海主腦,腎,骨髓
面部有9條經絡,6條是陽經3條是陰經
面部經絡口決:
晴明穴上膀胱經,膽經三焦走側面。
太陽小腸走耳前,大腸經脈繞口周。
肝經重合胃經線,六腑陽經到達面。
任督二脈走中間,面部經絡九條線。
面部有經絡:手三陽,足三陽,任督二脈,肝經。
總之,十二經的循行:
凡屬六髒(五髒加心包)的經脈稱為“陰經”,多循行于四肢内側及胸腹。上肢内側者為手三陰經,由胸走手;下肢内側者為足三陰經,由足走腹(胸)。
凡屬六腑的經脈稱為“陽經”,多循行于四肢外側及頭面、軀幹。上肢外側者為手三陽經,由手走頭;下肢外側者為足三陽經,由頭走足:
陽經行于外側,陰經行于内側。
---------------這是對十二經脈走向規律的高度概括。
經絡之五行
相生:木-----火-----土----金----水----木
相克:木-----土-----水----火----金----木
五行相對應的髒腑{腑為實心,腹為空心}
肺,大腸:歸為“金”開竅于鼻(口幹舌燥,扁桃體發炎)肺主呼吸主毛皮(皮膚粗糙,毛孔粗大。)大腸口周顔色發黃,帳氣,腹洩,便秘痔瘡,口臭,記憶力下降。
心,小腸:歸為“火開竅于“舌”臉愛潮紅,失眠多夢,煩燥,胸悶,歎氣,鍵忘,手腳冷。
肝,膽:歸為“木”開竅于“目”肝,肝火旺的人眼睛幹澀有紅血絲,情緒不好,急燥易怒,消化不良,膽,眼黃,皮膚黃,口苦。
脾,胃:歸于“土”開竅于“唇”脾主肌肉,脾虛的人肌肉松弛,易瘀青,不愛喝水,面色黃,月經不調。胃,胃脹,胃疼,胃酸,口臭,牙痛,便秘。
腎,膀胱:歸于“水”開竅于“耳”腎主生長發育,生殖,水液代謝,耳鳴,怕冷,腰酸無力,性欲低下,夜尿多,浮腫,脫發,白發,廢勞,易累,腎是先天之本。膀胱主儲尿和排尿(尿頻,尿急,尿痛,渾濁)
經絡阻塞分四期
第一期:水珠或氣泡狀,沒有感覺。
第二期:條索狀,偶爾有局部酸麻。
第三期:半球狀,長期酸痛麻,
第四期:整片狀,整片僵硬嚴重酸痛麻肢體不順。
經各阻塞最常見的症狀
1、酸痛:經絡堵塞,氣滞血瘀,不通側痛。(肩頸酸痛,腰背痛,腰酸腿痛等)
2、髒腑失調:經絡堵塞,營養無法運送到髒腑導緻髒腑機能穩亂。(頭痛,頭暈,失眠多夢,消化不良,手腳冰涼,内分泌失調)
3、曲線腫脹:經絡堵塞,毒素堆積的部位逐漸腫脹,多餘脂肪和水份滞留(手臂粗腫,腰腹腫脹,腿形粗腫等)
4、皮膚問題:經絡阻塞,營養無法供給皮膚,毒素滞留影響皮膚,(晦暗,斑,痘,頭發幹枯等)
經絡工作時間證候:
23:00-經絡膽經,身體準備休息,繼續恢複細胞工作。
24:00-是身體生理的最低潮,膽經流向肝髒的階段。
01:00-經絡走到肝經,不易熬夜,對疼痛較敏感,舌中厚黃。
02:00-除肝髒以外,大部分器官工作緩慢,是肝經走到肺經階段。
03:00-經絡走肺經,生命力弱,全身休息,肌肉全身放松血壓低,呼吸脈搏次數低。
04:00-血壓更低,胸部供血量最小,全身器官工作節奏慢,聽覺敏銳,肺到大腸階段。
05:00-經絡走腸經,此時全身精神飽滿。
06:00-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大腸興奮,走到胃經階段。
07:00-經絡走胃經,吃五谷雜糧,不易吃葷菜,荷爾蒙腎上腺分泌高潮,體溫血液循環加快,免疫力加強。
08:00-肝髒内的毒素會排出,不宜飲酒,以免增強肝髒負擔,胃到脾經。
09:00-脾經人體活動力提升,痛感最低。
10:00-精力充沛,記憶力注意力處于最佳狀态,脾經走到心經。
11:00-經絡走心經,心髒易工作,不易疲勞。
12:00-全身總動員的時候,此時不宜立即進食,可延後點,對酒精比較敏感,心經到小腸經。
13:00-經絡走小腸經,所以午餐應吃的營養,肝髒休息。
14:00-此刻是人體的最低點,反應遲鈍,精神遲鈍,小腸到膀胱經。
15:00-精神好轉,器官敏銳,嗅覺和味覺工作能力逐漸恢複。
16:00-從膀胱經走到腎經。
17:00-走到腎經工作效率最高。
18:00-體能下降,腎經走到心包經階段。
19:00-經絡走到心包經,血壓升高,情緒最不穩定。
20:00-當天的和營養儲備充足,反映靈敏,心包經走到三焦經。
21:00-經絡走到三焦經,記憶力增強。
22:00-體溫下降,體質下降,身體器官處于第二低潮,三焦經到膽經。
十二經脈的運行順序 走向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 之後又回到胸中走行手太陰肺經
從中焦上注肺為始,然後經過大腸,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膽,肝,在流注于肺,周流不息。
經絡的運行是沒有開始的,如環無端,地支歌結合各經的穴位歌就很清楚了。
十二經脈經之走向 功能 穴位 症狀
1. 手太陰肺經:寅時( 3點至5點)肺經旺,将肝貯藏的新鮮血液輸送百脈,迎接新的一天到來。
功能:肺主咳嗽、心煩、掌中熱。
預防及主治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各種急慢性(氣管、支氣管炎)、五官病、急慢性扁桃體炎、流鼻血。其它:經絡所經過的關節障礙、肌肉酸痛。
走向:由頭走手,起始于中府穴,結束于少商穴。
中府穴:胸骨旁開六寸,中在這裡就是中氣的意思,什麼是中氣,中氣是指脾肺之氣。中府是脾肺之氣彙聚的地方,可以兼治脾肺的兩髒之病。治療氣不足、腹脹、消化不良、水腫等。脾的運化不好就會水腫,另外一方面可以治療水腫。
天府穴:腋橫紋下三寸。鼻氣通于天,肺開竅于鼻,可治療過敏性鼻炎。
尺澤穴:肘橫紋外側。是原穴尺暗指腎,則指雨露、滋潤,五行上來講,肺屬金,這個位置屬水,金生水,也是指補的意思。尺澤是補腎的穴位,可治療高血壓、哮喘(因為可降逆氣)。
孔最穴:腕橫紋上七寸。主管所有毛孔、孔洞。是治流鼻血、痔瘡的要穴。對感冒不出汗起到發汗的左右。是肺經的一個郗穴。是治療急性病,急性咳嗽、急性咽喉痛的要穴。
列缺穴:兩個合谷相對,食指下邊的凹陷處。治療小兒遺尿、偏頭痛、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落枕等。頭項尋列缺。
經渠穴:桡骨徑突外側推。治大便不暢,可以推小臂,還有從大腸經的腕處用力推至商陽穴。
太淵穴:腕橫紋處,肺經的原穴,是大補穴,脈之會穴。
魚際穴:大魚際外側。屬火穴,治療咳嗽、喘促、心中煩熱、小孩積食症。
少商穴:食指外側,治療咽喉的要穴。咽喉痛,用三棱針紮少商穴,擠出一滴血,喉嚨就不痛了。
肺經不通的常見症狀:怕風易汗咽幹咳嗽;過敏性鼻炎皮膚幹燥容易過敏;動則氣短胸翳面色皮膚無華。
虛症:皮膚免疫力下降,天寒手足冰冷、麻痹、咽喉幹、咳嗽等。
實證:呼吸不暢、咽喉異常、胸悶、氣喘、扁桃炎、咳嗽、肩背酸痛易患痔瘡等
所屬病候 肺經:咳、喘、胸滿、缺盆中痛、肩背及臂内側前緣痛等。
十二.寅時( 3點至5點)肺經旺,将肝貯藏的新鮮血液輸送百脈,迎接新的一天到來。
一、肺經(手太陰肺經) 寅時(3點至5點)—肺經旺。寅時睡得熟,色紅精氣足; |
|||
主要器官與組織 |
肺,呼吸道,皮膚,甲狀腺 |
||
器官與組織(中醫) |
主一身之氣;主呼吸之氣,司呼吸;主宣發,外合皮毛;主肅降,通調水道。 |
器官與組織功能(西醫) |
呼吸、代謝、循環、内分泌(主要指甲狀腺) |
亢進時出現的主要病症(中醫) |
體熱,汗出,氣喘,咳嗽痰涎多,胸痛,背肩疼痛,掌部疼痛。 |
亢進時出現的主要病症(西醫) |
急性呼吸道炎症(含急性鼻炎、上颌窦炎、咽炎、扁桃腺炎、喉炎),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甲亢,急性荨麻疹,過敏性皮炎,過敏性紫癜等。 |
衰弱時出現的主要病症(中醫) |
寒栗,汗出,咽喉幹燥,鎖骨、胸部疼痛,咳嗽,嘶啞,四肢末端麻木或發冷,皮膚異常,失眠, 面色改變。 |
衰弱時出現的主要病症(西醫) |
慢性呼吸道炎症(含慢性鼻炎、上颌窦炎、咽炎、扁桃腺炎、喉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肺癌,甲狀腺功能減退,慢性荨麻疹,各種慢性皮膚病。 |
2. 手明陽大腸經:卯時( 5點至7點)大腸經旺,有利于排洩。
功能:1:打通大腸經,有效防止皮膚病。
2:可以增強人體的陽氣,把多餘的火氣去掉。
3:有很好的通便效果。
走向:由手走頭,起始于商陽穴,結束于迎香穴。
商陽穴:食指外側,調節便秘。
合谷穴:強壯穴,主要作用就是止疼。面部的疼痛(三叉神經痛、面部痙攣)、牙痛(右牙痛掐左合谷、左牙痛掐右合谷,配合掐下耳垂貼面部疼痛點,右牙痛掐右耳,左牙痛掐左耳)。
溫流穴:是大腸經的郗穴,是補陽氣用的。
曲池穴:肘橫紋最外端。降血壓的作用、治療皮膚病、有通便的效果。是大腸經的合穴,合穴治髒腑,所以他可以治療腹部的疾患、有通大便的功效。
肩髃穴:手伸平後,肩部有個窩。肩髃穴是最容易受風寒的,睡覺的時候最好穿上短袖。
迎香穴:通鼻竅的功效,治鼻炎、出鼻血、聞不到氣味。
大腸經不通常見症狀:牙痛頭痛口幹皮膚過敏;青筋斑點多腸胃功能減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手陽明大腸經 卯時(5點到7點)—大腸經旺。卯時大腸蠕,排毒渣滓出;“肺與大腸相表裡。”肺将充足的新鮮血液布滿全身,緊接着促進大腸進入興奮狀态,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營養、排出渣滓的過程。清晨起床後最好排大便。
虛症:腹痛,腹鳴腹瀉、大腸功能減弱、肩膀僵硬、皮膚無光澤、肩酸、喉幹、喘息、宿便等。
實症:腹脹、易便秘、易患痔瘡、肩背部不适或疼痛、牙疼、皮膚異常、上脘異常等。
所屬病候 大腸經:口幹、齒痛、鼻塞流涕、鼻出血、頸腫、咽喉脹痛、肩鼻痛等。
二、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 卯時( 5點至7點 )大腸經旺,有利于排洩。 |
|||
主要器官與組織 |
呼吸道(含鼻,咽喉,口腔),牙齒,皮膚,結腸,直腸 |
||
器官與組織(中醫) |
吸收水分,傳導排洩糟粕 |
器官與組織功能(西醫) |
回吸收水份及排洩功能 |
亢進時出現的主要病症(中醫) |
便秘,腹脹痛,頭痛,肩與前臂疼痛,指痛,體熱,口幹,在熱的情況下加重。 |
亢進時出現的主要病症(西醫) |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急性鼻炎、咽喉炎),皮膚感染,急性結腸炎,急性過敏性結腸炎,急性潰瘍性結腸炎。 |
衰弱時出現的主要病症(中醫) |
腹瀉,腹痛,腸功能減弱,暈眩,上肢無力,身體冰冷,皮膚異常(出疹、搔癢、咽喉炎) 輕微咳嗽,在熱的情況下好轉。 |
衰弱時出現的主要病症(西醫) |
慢性上呼吸道感染,慢性皮膚病,慢性結腸炎,慢性直腸炎,慢性過敏性結腸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癌,直腸癌。 |
3. 足明陽胃經:辰時( 7點至9點)胃經旺,有利于消化。
關于美容的一條經絡,胃主消化,胃為後天之本。
辰龍承泣厲兌胃
走向:起始于承泣穴,結束于厲兌穴
主治:胃腸道疾病,小兒腹瀉、胃下垂、胃痛、胃脹、頭面疾患、白細胞減少、中風偏癱後遺症。
四白穴:可治療眼袋、黑眼圈,是眼睛供血的穴位。美容捷徑:敲打整個胃經。
天樞穴:肚臍旁開兩寸處。治療大腸功能不好、便秘、腹瀉雙線調節、腸胃病、慢性結腸炎。
梁丘穴:腹上兩寸處,治療急性胃病、婦科、急性乳腺炎。是胃經的郗穴。
足三裡:膝下三寸兩筋間。是一個非常好的強壯穴,也是一個長壽穴。治療慢性胃病、增強人體免疫力、補益人體虛弱,另外也是胃的消氣穴,消腸胃之氣。
上巨墟:足三裡下三橫指,大腸疾患: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
下巨墟:上巨墟下三橫指,小腸方面,靠近肚臍附近疼痛。
豐隆穴:外踝上八寸,旁開一指。是一個化痰穴,去除高血脂。
太沖穴:從向行間穴推可以去胃火。
行間穴:按揉行間穴去心火.
胃經不通的常見症狀:喉嚨痛胃痛怕熱消化不良;倦怠膝關節酸痛便秘;辰幹舌燥身體消瘦。
足陽明胃經 辰時(7點到9點)—胃經旺。辰時吃早餐,營養身體安;人在此時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溫和養胃的食品如稀粥、麥片、包點等。過于燥熱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現嘴唇幹裂、唇瘡等問題。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種疾病。
虛症:消化不良、易胃脹氣和食欲不振、顔面浮腫、易打嗝、飯後容易胃痛、腹瀉或嘔吐。
實症:容易餓、胃弱、關節異常、食欲異常、口幹、易便秘
所屬病候 胃經:鼻出血、口歪、唇生瘡、喉頭腫脹、腹脹腸鳴、高熱、發狂、膝蓋痛等。
三,胃經(足陽明胃經) 辰時( 7點至9點 )胃經旺,有利于消化。 |
|||
主要器官與組織 |
胃腸道、食道、胰腺、口腔(齒)、鼻、上眼睑、乳腺、膝關節 |
||
器官與組織(中醫) |
受納、腐熟水谷,胃主和降 |
器官與組織功能(西醫) |
受納消化 |
亢進時出現的主要病症(中醫) |
體熱,腹脹,打嗝,便秘,食欲增加,胃痙攣性疼痛,胃酸過多,唇裂,經絡走向的腿(或膝關節)感疼痛與痙攣 |
亢進時出現的主要病症(西醫) |
急性胃炎,急性胃潰瘍,反流性食道炎,急性胰腺炎,噴門松馳症,胃瘀積症等 |
衰弱時出現的主要病症(中醫) |
餐後腹痛或腹瀉或嘔吐,消化力減弱,胃酸不足,憂郁,清涎多,下肢倦怠 |
衰弱時出現的主要病症(西醫) |
慢性胃炎,慢性胃潰瘍,胃癌,食道癌,慢性胰腺炎,胰腺癌 |
4. 足太陰脾經:巳時(9點至11點)脾經旺,有利于吸收營養、生血。
功能:1:脾主運化:幫助胃腸吸收,把髒東西排掉,把糟粕排到大腸,把營養精微的
物質吸收到血液。
2:脾主流血:雲化功能差,血液就循環不到末梢去(頭暈、腳寒、手麻)
走向:由足走頭,起始于足大趾内側的隐白穴,結束于童子髎。
隐白穴:大趾内側吧,治療肺氣不足、鼻出血、月經不調、痛經、有止血的療效。
太白穴:通過脾來補腎,其健脾功能等同山藥薏米粥。
公孫穴:促進腸子蠕動,對消化不良、肚脹的效果非常明顯。沿小腿内側揉脾經可以治療痛風。
血海穴:掌心蓋住膝蓋大拇指所指處,血的海,氣血彙集的地方。男主氣、女主血。所以血對女人非常重要,經常揉血海就會治療血症、貧血症、血瘀症等病症有治療效果。
小結:足太陰脾經預防及主治的疾病
消化系統疾病:消化不良、便秘疾病。
婦科疾病:痛經、閉經、附件炎、盆腔炎。
其它:周身不明疼痛,關節炎
脾經不通的常見症狀:脘腹脹氣吸收不良口淡;容易嘔吐作悶容易倦怠虛胖;頭脹頭腦不清濕重腳腫便溏;關節酸脹糖尿病。
足太陰脾經 已時(9點至11點)—脾經旺。已時脾經旺,造血身體狀;“脾主運化,脾統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洩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質量好,所以嘴唇是紅潤的。唇白标志血氣不足,唇暗、唇紫标志寒入脾經。
虛症:内分泌失調或分泌不足、胃弱、膝異常、易失眠、疲勞、食欲不振、大便異常、腹脹等。
實症:脾胃不和消化吸收不好、易腹脹氣打嗝、頭疼、疲倦乏力、膝關節異常、排便異常等。
所屬病候 脾經:嘔吐、腹脹、身體沉重、暖氣、腹瀉、黃疸、膝股内腫脹發冷等。
最好的溫脾藥: 脾腎陽虛和脾腎氣虛基本上是一個概念,就是有程度上的差别。調理上,可以服用中成藥桂附地黃丸配合參苓白術散,溫補脾腎.
四、脾經(足太陰脾經)巳時(9點至11點 )脾經旺,有利于吸收營養、生血。 |
|||
主要器官與組織 |
免疫系統,内分泌系統,肌肉系統 |
||
器官與組織(中醫) |
主運化(運化飲食水谷,運化水濕),主統血(統攝血液循行脈中,不緻溢出脈外),主肌肉四肢 |
器官與組織功能(西醫) |
免疫與内分泌調節 |
亢進時出現的主要病症(中醫) |
食欲不振,胃脹,嘔吐,足膝關節疼痛,腳拇趾活動困難,失眠 |
亢進時出現的主要病症(西醫) |
過敏性皮膚病,過敏性哮喘,急性潰瘍病,慢性潰瘍病複發,急性胃炎,風濕、類風濕等 |
衰弱時出現的主要病症(中醫) |
消化不好,胃脹氣,排洩物積囤,上腹部疼痛,嘔吐,肢倦乏力、麻木,腿部靜脈曲張,嗜睡,皮膚損傷 |
衰弱時出現的主要病症(西醫) |
慢性過敏性皮膚病,慢性過敏性哮喘,慢性潰瘍病,慢性腎功能不全,糖尿病,癌,各種慢性消耗性疾病。 |
5. 手少陰心經:
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環,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功能:解決情志方面的問題:心理、思慮、神智、睡眠、感情糾結等,是解決心理、安定神智的經絡。
走向:從胸走手,開始于極泉穴,結束于少沖穴。
極泉穴:在腋窩的終點處,可調心律,治療兩肋痛,探知心血管方面的問題,預防早期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少海穴:肘橫紋邊緣處,是心經的合穴(治療本髒腑),治内腑,調節心髒交通、心腎等。減緩心律、降低血壓,少海穴五行屬水,心屬火,腎屬水。所以少海穴是和腎相通的。
靈道穴:腕橫紋上1.5寸,防治心髒早搏、慢性心髒病、減緩心律、平靜心神。
陰郄穴:腕橫紋上0.5寸,治療五心煩熱、小便頻數。
神門穴:腕橫紋上凹陷處,1、安定心神增強睡眠,洩心火。是原穴(要穴、源頭)性屬土,五行當中火生土,心髒把血直接給脾供應上了。2、可增強為動力,代替嗎丁啉。3、防止老年癡呆。4、治療暈車。5、增強通便的功能。
少府穴:少指少陰也就是心髒,所以少府就是心髒的府。可以調節心髒,主治:1、先天性心髒的疾病。2、治療女性陰道瘙癢、男性陰囊濕疹,少府是心經的火穴,所以一切的心經的濕熱症、火症都可以通過少府來調節。3、防治暴喑、中風、說不出話。
少沖穴:小指内側指甲旁,治療急症發燒癫狂、昏厥等症。是井穴,井穴都治急症熱症有開竅通神的功效,通常通過放血的方法,主要的功能是去熱。
小結:手少陽心經預防和主治的疾病: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絞痛、心律過緩。
神經和精神疾病:失眠健忘、神經衰弱。
其它:經脈所經過的地方肌肉痛。
心經不通的常見症狀:心煩 心驚 心悸 心悶 心痛;短氣上氣有壓力感憂郁易怒;口腔潰瘍 口幹 口臭。
手少陰心經 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旺。午時一小憩,安神養精氣;“心主神明,開竅于舌,其華在面。”心氣推動血液運行,養神、養氣、養筋。人在午時能睡片段,對于養心大有好處,中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虛症:胸悶、臉發紅、四肢沉重、易疲倦、氣血不良、胸痛、心悸亢奮、語言障礙等。
實症:呼吸不暢血液循環不良引起的頭痛、口幹口苦、掌心發熱等。
所屬病候 心經:口渴、咽幹、心痛、上臂内側痛等。
手少陰心經 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環,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主要器官與組織 |
頭,腦,神志,心血管 |
器官與組織功能(中醫) |
受納、腐熟水谷,胃主和降 |
器官與組織功能(西醫) |
精神神志狀态,心髒活動,循環功能 |
亢進時出現的主要病症(中醫) |
運動過後心悸、呼吸困難、面色蒼白,處在壓力狀态下,有壓迫感,憂郁,内側肩麻木,血液循環不足引起暈眩 |
亢進時出現的主要病症(西醫) |
植物神經失調,更年期綜合症,心血管功能異常,少數為心髒血管器質性病變 |
衰弱時出現的主要病症(中醫) |
胸口疼痛,肩與前臂疼痛,四肢關節重,胸口沉悶,口幹 |
衰弱時出現的主要病症(西醫) |
與植物神經失調,器質性心血管疾病有關 |
6. 手太陰小腸經:
未時(13點至15點)小腸經旺,有利于吸收營養。
功能:1、肩背頸椎等關節肌肉疼痛;2、臉部耳朵等五官症。
走向:由手走頭,起始于少澤穴,結束于聽宮穴。
少澤穴:凡是指端末梢的這些穴位都叫井穴,所謂井穴就是源頭的意思。可治療熱症,用刺血的方法最好。
後溪穴:小手指下掌橫紋末端的凹陷處。1、治療後背督脈上的疾病;2、治療落枕、肩膀痛。
養老穴:眼花、耳聾、耳鳴、高血壓。
支正穴:腕橫紋上五寸。小腸到心髒的穴位,是個絡穴。可治療人體的贅生物:瘊子、扁平疣、脂肪瘤。可以從心髒吸收血液和能量,從而增強小腸經的功能,化解體内痰濕的産物(贅生物)
小海穴:是合穴可以治療本身的髒腑,小海穴屬土可以去火。1、增加心髒的功能;2、可以去體内燥火。
天宗穴:是一個大穴。可以治療乳腺問題、肩痛、心血管、肺部疾病。
聽宮穴:治療面部疾患:耳聾、耳鳴、聽力下降。
小腸經小結:手太陰小腸經預防和主治的疾病。
五官病:中耳炎、眼痛、偏頭痛。
其它:失眠、健忘、落枕、肩痛、腰扭傷。
小腸經不通的常見症狀:小腹繞臍而痛心翳悶頭頂痛;容易腹瀉手腳寒涼;吸收不良虛肥;肩周炎。
手太陽小腸經 未時(13點到15點)—小腸經旺。未時分清濁,飲水能降火;小腸分清濁,把水液歸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上輸于脾。小腸經在未時對人一天的營養進行調整。如小腸有熱,人會幹咳、排屁。此時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腸排素降火。小腸經在運行的時間段,小腸大多表現為:腹瀉、吸收功能下降、易頸部疼痛、頭部頭痛、風濕等、如出現下腹部脹氣或疼痛、易出汗和便秘、嚴重風濕病等現象.
所屬病候 小腸經:耳聾、頰腫、咽喉痛、肩至前臂外側、前緣痛等。
六、小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未時(13點至15點)小腸經旺,有利于吸收營養。 |
|||
主要器官與組織 |
十二指腸,空腸,回腸,肩 |
||
器官與組織(中醫) |
受盛化物,分清别濁 |
器官與組織功能(西醫) |
消化吸收 |
亢進時出現的主要病症(中醫) |
頸、後腦、太陽穴、至耳疼痛,肚臍與下腹部疼痛,便秘,後肩胛至臂外後廉疼痛 |
亢進時出現的主要病症(西醫) |
急性十二指腸炎,急性十二指腸潰瘍,腸功能亢進,腹瀉,肩周炎等 |
衰弱時出現的主要病症(中醫) |
颔、頸浮腫,耳鳴,聽力減退,嘔吐,腹瀉,手虛弱寒冷,身疲,虛弱症 |
衰弱時出現的主要病症(西醫) |
慢性十二指腸炎,慢性十二指腸潰瘍,腸功能減退,消化不良等。 |
7. 足太陽膀胱經:
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旺,有利于瀉掉小腸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氣。
功能:是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
走向:中間脊柱旁開1.5寸到3寸都是膀胱經所屬,有頭走腳. 起始于睛明穴,結束于至陰穴。
睛明穴:可以治療近視和眼部疾病。
背腧穴:肺腧穴、厥陰腧穴、心腧穴、督腧穴、膈腧、肝腧穴、膽腧穴、脾腧穴、胃腧穴、三焦腧穴、腎腧穴、大腸腧穴。
腎腧穴:治療腰痛的要穴。
委中穴:“要背委中求”,腰酸背痛、腰肌勞損、排毒出口。
承山穴:可治療腰腿痛,痔疾。
飛揚穴:承山旁開三指向下兩指。治療慢性腰痛。
昆侖穴:外踝後側。1、治療腰痛;2、降血壓;3、增加大腸的蠕動,治療便秘。
申脈穴:外踝邊緣。治療胯骨兩邊的腰痛。
金門穴:是膀胱經的郄穴,治療急性腰扭傷、急性頭痛。
至陰穴:小孩轉胎的穴位。
小結:足太陽膀胱經預防及主治疾病:
呼吸系統疾病:感冒、發燒、哮喘、肺炎。
其它:失眠、關節痛、中風後遺症、腰背痛
膀胱經不調的常見症狀:惡風怕冷頸項不舒腰背肌肉脹痛;腰膝酸軟靜脈曲張尿頻尿多;尿黃前列腺肥大。
足太陽膀胱經 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旺。申時津液足,養陰身體舒;膀胱貯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體外,津液循環在體内。若膀胱有熱可緻膀胱咳,且咳而遺尿。申時人體溫較熱,陰虛的人最為突出。此時适當的活動有助于體内津液循環,喝滋陰瀉火的茶水對陰虛的人最有效。
虛症: 多表現為:背部異常、腰痛、腳神經異常、腿酸、痔瘡尿頻等。
實症;後頸部疼痛、坐骨神經痛、腰痛、頭疼、流淚、流鼻血等。
所屬病候 膀胱經:癫狂、流淚、後頂痛、眼痛像要鼓出、腰脊如:折、股、膝、足跟及小趾關節運動不利等。
七、膀胱經(足太陽膀胱經)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旺,有利于瀉掉小腸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氣。 |
|||
主要器官與組織 |
脊椎系統,骨骼系統,泌尿系統,眼,鼻,腦,體液,粘膜組織 |
||
器官與組織(中醫) |
貯存和排洩尿液器官 |
器官與組織功能(西醫) |
受納消化 |
亢進時出現的主要病症(中醫) |
尿頻,後背肌肉強直酸痛,脊椎部酸痛,下肢痙攣疼痛,前頭與後頭痛(尤其是排洩時) |
亢進時出現的主要病症(西醫) |
急性尿路感染,急性前列腺炎,疼痛症候群,急性關節炎,椎間盤突出,女性月經來潮前夕及子宮肌瘤,頭痛,泌尿生殖器痙攣 |
衰弱時出現的主要病症(中醫) |
尿液少,後頭與背部肌肉脹痛,四肢倦重無力,眩暈,腰痛無力,小腳趾不易運動 |
衰弱時出現的主要病症(西醫) |
慢性尿路感染,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女性慢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炎,月經過後,生殖器腫脹,痔瘡 |
8. 足少陰腎經:
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旺,有利于貯藏一日的髒腑之精華。
功能:1、腎乃先天之本
2、腎主骨治療顧各方面的疾病,腎其華在發,頭發長的好壞與腎有關。還主牙齒,骨之餘為牙,到老年腎氣不足牙齒就會掉了。
3、腎開竅于耳、聽不見聲音或有蟬鳴。腎氣不足腎之府為腰。
走向:右腳走頭,開始于湧泉穴結束于俞府穴。
湧泉穴:怎樣調節:1、按的時候無力、無彈性、體質虛弱型要用艾灸的方法;
2、腎火旺、腎陰不足要揉湧泉穴;(晚上腳心發熱)
3、引血下行,金雞獨立。
太溪穴:腳内踝後側,是腎經的原穴,是補腎的大穴。
大鐘穴:太溪穴下邊,是腎經的絡穴,治療慢性病,本髒以外循經走向聯絡到其它經絡的問題都可以治療。
複溜穴:太溪穴上邊1、治療淤血症(靜脈曲張);2、可以通月經;3、可以幫助腹部傷口愈合;4、屬水穴主滋潤,可以治療幹咳、哮喘。
陰谷穴:膀胱經委中穴旁内側,是腎經的合穴。治療髒腑及腎經的主要疾病,通膀胱,利尿的效果特别好。可以控制腎的生殖功能;可以治療不孕症、陽痿早洩;有利尿去濕的功效,可以治療陰道瘙癢、陰囊濕疹。是消除症狀的穴位。
俞府穴:中線旁開兩寸,可以把腎經的氣血調動出來。治療1、饑不欲食;2、氣不夠用;呃逆(腎不納氣了)4、梅核氣(有虛痰)。
小結:足少陰腎經預防及主治的疾病:
泌尿生殖系統:陽痿、早洩、遺精、痛經;
頭面疾病:頭痛牙痛。
腎經不通的常見症狀:手足怕冷口幹舌燥腰膝酸痛咽喉炎;月經不調性欲減退;前列腺肥大足跟痛尿頻尿少尿黃。
足少陰腎經 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旺。酉時腎藏精,納華元氣清;
“腎藏生殖之精和五髒六腑之精。腎為先天之根。”人體經過申時瀉火排毒,腎在酉時進入貯藏精華的階段。此時不适宜太強的運動量,也不适宜大量喝水。
虛症:耳鳴、健忘、尿頻、腿酸、性欲減退、便秘、元氣不足、易疲勞、骨質疏松,天寒手腳冰冷、腳氣等。
實症:耳鳴、月經不調、口幹舌燥、血壓異常、小便量少、色深、渾濁、性欲減退、神經衰弱、足發熱發汗、生殖器病變等。
所屬病候 腎經:顔黑、眩昏、舌幹、咽喉腫痛,喘咳噴血、脊、腹後内緣疼痛、足心熱等。
八、腎經(足少陰腎經)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旺,有利于貯藏一日的髒腑之精華。 |
|||
主要器官與組織 |
腎上腺,泌尿生殖系統,腰,耳,腦 |
||
器官與組織(中醫) |
受納、腐熟水谷,胃主和降 |
器官與組織功能(西醫) |
受納消化 |
亢進時出現的主要病症(中醫) |
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主水;主納氣;主骨生髓,上通于腦 |
亢進時出現的主要病症(西醫) |
情緒與精神範圍,結締組織,骨髓,頭發,遺傳,泌尿生殖系統,水電解質平衡,免疫平衡,血壓調節 |
衰弱時出現的主要病症(中醫) |
少尿,尿黃,口幹,腿熱與倦怠,足下熱,腰脊大腿内側疼痛,勞熱,性欲增強,月經異常 |
衰弱時出現的主要病症(西醫) |
慢性尿路感染,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慢性骨關節炎,骨質疏松症,慢性附件炎,慢性盆腔炎,神經衰弱等 |
9. 手厥陰心包經:
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旺,再一次增強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功能:治療心血管方面疾病
走向:由胸走手。起始于天池穴,結束于中沖穴。走中線,中指間結束。
天泉穴:腋橫紋下兩寸。可治療胸痛、心悸、突然害怕等。
曲澤穴:是要穴,調節心血的供應,可以治療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可治療胸悶、高血壓、頭目眩暈。
郄門穴:腕橫紋上五寸。急救穴,可治療心絞痛。
内關穴:腕橫紋上兩寸。可調節心律,治療心理壓力過大引起的失眠症。
大陵穴:腕橫紋處。可以治療壓力過大引起的頭痛,口臭。
勞宮穴:手心,原穴。可以放松心情,緩解緊張,可治療心慌氣短。
中沖穴:中指外側,井穴。可去熱。
天宗穴下四指的地方有一奇穴,是一痛點。按揉可以治療心血管早期病症。
天河水:腕橫紋到肘橫紋這段謂天河水。勞宮穴向肘橫紋推三百下,可治療小孩内熱(晚上不睡覺、蹬被子、熱不出汗、發燒并咳嗽不止)
小結:手厥陰心包經預防及主治疾病:
心血管系統:心慌、心速過快或過緩。
其它:惡心、嘔吐、中暑、休克、小兒驚風。
手厥陰心包經 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旺。戌時護心髒,減壓心舒暢;“心包為心之外膜,附有脈絡,氣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傷。”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通道。心包經戌時最興旺,可清除心髒周圍外邪,使心髒處于完好狀态。此時一定要保持心情舒暢:看書聽音樂、或做SPA、跳舞、耍太極……放松心情,釋放壓力。
虛症:大多表現為潤滑液分泌不足、心跳異常、氣喘、失眠多夢、心悸亢奮、語言障礙、手掌發熱等。
實症:心包發炎、胸悶、心痛、上脘異常、喜歡睡、心血管病變、易頭昏、頭痛等。
所屬病候 心包經:心疼、心煩、掌心燒、肘臂拘攣,心中動蕩不安、面赤、喜笑不止等。
心包經(手厥陰心包經)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旺,再一次增強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
|||
主要器官與組織 |
心髒,血管 |
||
器官與組織(中醫) |
外護于心,代心受邪 |
器官與組織功能(西醫) |
與心髒泵功能,血液循環功能及植物神經系統關系密切,與情緒精神相關 |
亢進時出現的主要病症(中醫) |
心悸,發怒,胸痛,頭熱痛,上肢痛,嗜睡,目赤,便秘 |
亢進時出現的主要病症(西醫) |
植物神經失調引起的心血管功能異常,部分為器質性心髒血管病變,如風心、冠心、高心、甲亢性心髒病,心肌炎,高血壓等應結合年齡、病史等綜合分析 |
衰弱時出現的主要病症(中醫) |
心煩,心搏過快,暈眩,呼吸困難,上肢無力,胸痛,目黃,多夢 |
衰弱時出現的主要病症(西醫) |
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以及其它心髒病,亦應結合年齡、代謝、病史等綜合分析 |
10.手少陽三焦經:
亥時(21點至23點)三焦通百脈,人進入睡眠,百脈休養生息。
功能:主内分泌失調、主情志、主氣郁。
走向:由手走頭。起始于關沖穴,結束于絲竹空穴。
關沖穴:無名指甲外側。屬調節的穴位,調節情志、調節心血。
液門穴:無名指小指間骨縫處。治療口幹舌燥、夜裡口渴。
陽池穴:腕橫紋處。可激發人體陽氣,補身體虛寒怕冷有緩解作用。
支溝穴:腕橫紋上三寸。治療肋間神經痛:兩肋脹痛、氣郁、不舒暢,通便。
聽宮穴:治療面部疾患:耳聾、耳鳴、聽力下降。
絲竹空穴:太陽穴旁眉尾。防止黃褐斑、魚尾紋的産生。
小結:手少陽心包經預防及主治疾病:
五官病:耳聾耳鳴、偏頭痛、面神經炎。
其它:更年期、便秘、中風後遺症、肘關節屈伸不利。
三焦經常見症狀:偏頭痛頭暈耳鳴上熱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膚容易過敏;肌肉關節酸痛無力食欲不振。
手少陽三焦經 亥時(21點到23點)--三焦經旺。亥時百脈通,養身養嬌容。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能通百脈。人如果在亥時睡眠,百脈可得到最好的休養生息,對身體對美容十分有益。百歲老人有個共同特點,即在亥時睡覺。現代人如不想此時睡覺,可聽音樂、看書、看電視、練瑜伽,但最好不要超過亥時睡覺。
虛症:免疫力下降、易疲勞、上肢無力、腹部堵脹、體毛變濃、呼吸困難、胃寒等。
實症:淋巴發炎、偏頭痛、肩膀酸痛、頸側酸痛無力、發熱、耳鳴、小便異常等。
所屬病候 三焦經:耳聾、耳鳴、顔腫、目外眦痛等。
十、三焦經(手少陽三焦經)亥時(21-23點)三焦通百脈,人進入睡眠,百脈休養生息。 |
|||
主要器官與組織 |
免疫,淋巴,炎症 |
||
器官與組織(中醫) |
氣化場所,水液代謝通道。上焦如霧(心與肺),中焦如漚(脾與胃),下焦如渎(腎與膀胱) |
器官與組織功能(西醫) |
所有内髒的功能:胸腹腔(肺、脾、胰、肝、胃),骨盆腔(小腸、腎、大腸、膀胱、子宮、卵巢等),尤其與炎症反應關系密切 |
亢進時出現的主要病症(中醫) |
上肢痛,肩頸無力,耳鳴、耳痛,頭劇痛,缺乏食欲,失眠,發怒 |
亢進時出現的主要病症(西醫) |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統(女性子宮、附件、盆腔)及骨骼肌肉系統出現急性炎症表現。某些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皮炎,過敏性哮喘,以及膠原性疾病亦出現亢進狀态 |
衰弱時出現的主要病症(中醫) |
上肢無力麻木,面色白,呼吸表淺,發冷,尿少,精神與身體倦怠,憂郁,肌肉松弛無力,聽力障礙 |
衰弱時出現的主要病症(西醫) |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統(女性子宮、附件、盆腔)及骨骼肌肉系統出現慢性炎症表現。慢性過敏性疾病,及慢性膠原性疾病亦出現衰弱狀态 |
11. 足少陽膽經:
子時(23點至1點)膽經旺,膽汁推陳出新。
功能:主決斷,幫人決斷謀志,是心情舒暢。
走向:由頭走腳。起始于童子髎,結束于陰竅穴。
童子髎:魚尾旁,眼睛的外側。主治眼疾:青光眼、眼壓過高、眼睛脹痛。
率骨穴:耳尖上3—5厘米。治療偏頭痛。
風池穴:側後點。治療眼睛酸澀、疲勞,頭部眩暈。
肩井穴:主治痛症:頭痛、眼痛、肩痛、乳腺痛、牙等上半身痛。
京門穴:腎的發源地,是腎經的募穴。腎的精氣彙聚在這裡,可以調節腎氣,緩解腎虛腰痛。
帶脈穴:治療婦女肥胖、預防乳腺增生等婦科病。
風市穴:立正中指之尖的地方。治療一切風症、痙攣、疔瘡、皮膚瘙癢等皮膚證。
陽陵泉:筋之會穴。對中風腦血栓後遺症等筋病有治療作用。預防強直性脊柱炎、腰間盤突出、小兒多動症。
光明穴:外踝上五寸。治療眼疾。
丘墟穴:外踝下凹陷處。治療和預防腿腳抽筋、經常崴腳的症狀。治療肢體和髒腑的各種炎症。
小結:足少陽膽經預防和主治的疾病:
肝膽病:急慢性膽囊炎、各種肝病。
頭面五官病:頭痛、偏頭痛、面神經炎、近視。
其它:感冒、發熱、肋下痛。
膽經不通的常見症狀:口幹口苦偏頭痛容易驚悸;善歎息便溏便秘皮膚萎黃;消化不良關節痛脂肪瘤;痰濕結節積聚。
足少陽膽經子時(23點至1點)—膽經旺。子時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醫理論認為;“肝之餘氣,洩于明膽,聚而成精。”人在子時前入眠,膽方能完成代謝。“膽汁有多清,腦就有多清。”子時前入睡者,晨醒後頭腦清晰、氣色紅潤,沒有黑眼圈。反之,常于子時内不能入睡者,則氣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時因膽汁排毒代謝不良更容易生成結晶、結石。
虛症:頭昏、眼睛發黃、視力下降、皮膚灰暗、無光澤、體力差(休息不好壓力大)等。
實症:偏頭痛、胸口脹、口苦、易失眠、食欲不振、血壓異常、力重是右上腹疼痛等。
所屬病候 膽經:颞痛、眼角痛、缺盆腫痛、腋下腫、胸脅、肋、股外側、膝胫骨外踝前諸節皆痛等。
膽經(足少陽)子時(23點至1點 )膽經旺,膽汁推陳出新。
12.足厥陰肝經:
醜時( 1點至3點)肝經旺,肝血推陳出新。
功能:1、肝主疏洩,主情志、抒發宣洩情緒。
2、肝主藏血,儲藏多餘不用的血液,控制約束血液。
3、肝主宗筋,男性生殖問題。
走向:由頭走胸,起始于足大趾外側大墩穴,結束于乳下1.5寸期門穴。
太沖穴:肝經的原穴,肝經的總開關。給心髒供血的通道,對情緒壓抑有疏洩的作用,也叫消氣穴。(太沖穴向行間穴按揉可以去肝火,消除肝髒郁結)
蠡溝穴:内踝骨上五寸。治療陰道瘙癢、月經不調、白帶不正常、月經濕疹等。
章門穴:五髒之門,可以調節五髒:舒肝健脾、防治婦科病、有利減肥。
小結:足厥陰肝經預防及主治疾病:
生殖系統疾病:痛經、閉經、月經不調。
肝膽病:各種急慢性肝炎、肝脾腫大、抑郁症。
其它:頭痛、頭暈眼花、胃痛。
肝經不通的常見症狀:口幹口苦情志抑郁胸脅脹痛;眩暈血壓不穩易怒沖動;皮膚萎黃易倦乏力前列腺肥大;月經不調乳房疾病小便黃。
足厥陰肝經 醜時(1點至3點)—肝經旺。醜時不睡晚,臉上不長斑;中醫理論認為:“肝藏血。”“人卧則血歸于肝。”如果醜時不能入睡,肝髒還在輸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維和行動,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所以醜時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臉色晦暗長斑。
虛症:易疲勞、視力減退、性功能減退、頭暈眼花、皮膚枯黃等。
實證:肝火旺、脾氣不好、頭暈腰痛、月經失調、失眠、肋間神經痛等。
所屬病候 肝經:腰痛、生殖器痛、脅痛、喉嚨作幹、疝氣等。
十二、肝經(足厥陰肝經)醜時( 1點至3點 )肝經旺,肝血推陳出新。 |
|||
主要器官與組織 |
生殖器官,脅肋組織,眼,肝,神經 |
||
器官與組織(中醫) |
疏洩(涉及膽汁分泌排洩,消化功能,生殖系統,情志活動等),藏血(貯藏血液,調節血量) |
器官與組織功能(西醫) |
内分泌系統疾病,月經周期異常,物質代謝,屏障解毒,分泌排洩功能 |
亢進時出現的主要病症(中醫) |
頭痛,膚黃,腰痛,小便困難疼痛,經痛,易怒,興奮沖動感 |
亢進時出現的主要病症(西醫) |
各類急性肝炎,脂肪肝,植物神經失調,頭痛,脅痛,痛經 |
衰弱時出現的主要病症(中醫) |
眩暈,面色白,腸功能異常,性冷淡,大腿與骨盆疼痛,下肢無力,易倦,視力模糊,壓迫,驚恐 |
衰弱時出現的主要病症(西醫) |
慢性肝炎,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硬化,肝癌,脂肪肝,植物神經失調 |
12個不同時辰,分别對應着十二經絡,分别都有不同的運作。當輪到每一髒腑經脈當值時,其餘經脈都會全力支持和修複當值的髒腑經脈,所以每天每個髒腑經脈都會得到一次良好的保養和修複時間。所以按着經脈時間規律行對養生非常重要。這就是所謂經脈子午流注的奧秘。
十二經循行
⑴手太陰肺(胸→手)→⑵手陽明大腸(手→頭)→⑶足陽明胃(頭→足)→
⑷足太陰脾(足→腹)→⑸手少陰心(腹→手)→⑹手太陽小腸(手→頭)→
⑺足太陽膀胱(頭→足)→⑻足少陰腎(足→腹)→⑼手厥陰心包(胸→手)→
⑽手少陽三焦(手→頭)→⑾足少陽膽(頭→足)→⑿足厥陰肝(足→腹)→⑴手太陰肺
古籍《靈樞》: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同紀。中醫學的宇宙觀着重天、地、人合一。人體的健康,受氣節變化、地理環境、以緻時間運轉的影響。每日的十二時辰(每兩小時為一時辰)與人體的十二條經脈息息相關,而經脈又與人體的五髒六腑相配。
子午流注的過程與作用
人體在一天24小時中不斷的經由血液循環,将人體精華巡回支援人體各髒腑,是人體與生俱來的自然治愈本能的一種表現,不僅增強各髒腑的機能外,如遇各髒腑有了毛病也都将加以處理,将其恢複正常功能,因此當人體正在改善某一髒腑時,仍能會出現不舒服的現象,這也就是好轉反應的現象之一,請參閱《不生病之真法》。
時空相配規律
地支與經脈相配的原理
氣血在十二經脈流注不休,一個時辰走一經,晝夜不停,如環無端。從發病時間推測相應的病變之經,子午陰陽盛衰的規律: 從子至午,陰減陽長;從午至子,陽減陰長。故大凡病發于子後午前,多為陽氣病,非陽氣不足即太盛;病發于午後子前,多為陰氣病,非陰氣不足即太盛。
經絡保養
寅時 03:00--05:00 │肺經。呼吸運作最佳的時候,而4時脈搏最弱。
卯時 05:00--07:00 │大腸經。這時起床要喝水,大腸蠕動旺盛,适合吃早餐。
辰時 07:00--09:00 │胃經。胃最活躍,此時一定要吃早餐,每天這時敲胃經最好,啟動人體的發電系統。
巳時 09:00--11:00 │脾經。這個時辰要喝至少6杯水,慢慢飲,讓脾髒處于最活躍的程度。
午時 11:00--13:00 │心經。此時保持心情舒暢,适當休息或午睡。
未時 13:00--15:00 │小腸經。小腸最活躍的時候,故午餐應在下午1 時前吃。
申時 15:00--17:00 │膀胱經。膀胱最活躍的時候,适合多喝水。
酉時 17:00--19:00 │腎經。适合休息。
戌時 19:00—21:00 │心包經。适宜散步,這時心腦神經系統最活躍,心髒不好的人最好在這時候敲心包經,效果最好。
亥時 21:00--23:00 │三焦經。保持心境平靜。
子時 23:00--01:00 │膽經。這時要上床睡覺,利于骨髓造血。
醜時 01:00--03:00 │肝經。此時是肝髒修複的最佳時段。
12經脈之井穴、荥穴、經穴、合穴、原穴、絡穴、郄穴表天人合一
它們都是人體12條正經上的精兵強将,是一穴勝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們身體上12條正經所有支脈的穴位----那是為治療中風、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穴, 五俞穴的一種,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處.《靈樞.九針十二原篇》 :「所出為井。」也就是指在經脈流注方面好像水流開始的泉源一樣。全身十二經各有一個井穴,故又稱“十二井穴”,其名稱是: 肺 -- 少商 大腸 -- 商陽 心包 -- 中沖 三焦 -- 關沖 心 -- 少沖 小腸 -- 少澤 脾 -- 隐白 胃 -- 厲兌 肝 -- 大敦 膽 --(足)竅陰 腎 -- 湧泉 膀胱 -- 至陰 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陽、中沖、關沖、少仲、少澤等六穴(左、右共十 二穴)說的,為治療中風、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頭的意思。《黃帝内經·靈樞》說:“病在藏者,取之井。”《難經·六十八難》言:“井主心下滿。”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現發熱、胸中煩悶等症狀,那就要在井穴上貼同氣相求的藥物,使其性氣通過井穴進入經脈,最終調治好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體發熱問題的穴位. (如将藥物貼在荥穴之上, 可瀉髒腑之火).
經氣流行的部位,象淺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輸穴之一。《靈樞·九針十二原》:“所溜為荥。”意為脈氣至此漸大,猶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關節附近,其臨床應用,《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曰:“病變于色者,取之荥。”《難經·六十八難》又曰:“荥主身熱。”說明荥穴主要應用于發熱病證。
所以,将藥物貼在荥穴之上,其性氣就能在它的引導下汩汩流入髒腑中,到達由火引起的各種疾病所在之處。像口腔潰瘍、淋巴結腫大的這樣的問題,當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 經穴】是主管喘、咳、寒、熱之證的穴位
“經”是人體12條正經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樣。經穴一般在腕踝關節以上。能治人體各個髒腑的病。
《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行為經。”意為脈氣至此,猶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經過,故名。經穴多分布在腕、踝關節附近及臂、胫部,其臨床應用,《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病變于音者,取之經。”《難經·六十八難》:“經主喘咳寒熱。”
所以,我在處理像咳嗽、便秘、腹瀉等問題的時候都會把藥物敷在上面,讓藥性通過經穴這個大樞紐進入有毛病的髒腑,有寒祛寒,有熱祛熱。病根一解除,喘、咳、寒、熱之證自然就好。
【合穴】主治六腑疾病
“合穴”在經絡上是“入海口”的意思,《靈樞·邪氣髒腑病形》說:“合治内府。”内腑就是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當它們出了問題,通常都要通過合穴來治療。比如說胃氣不足了,一般就是在足三裡穴上貼甘草來培補。甘草的艮土之性通過合穴進入同屬艮土的胃,同氣相求,就能讓胃得到補益。
《靈樞·九針十二原》:“所入為合。”意為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最為盛大,猶如水流合入大海。合穴多分布在肘、膝關節附近。其臨床應用,《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曰:“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于合。”《難經·六十八難》又曰:“合主逆氣而洩。”指合穴主要用于六腑病症。
【 原穴】是正經元氣出入的總開關
12條正經上各有一個原穴,在腕、踝關節附近部位,是人體元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元氣指人的先天之氣,所有的髒腑及經絡都必須要得到元氣的滋養才能發揮各自的功能,維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動。因此,元氣充沛,髒腑的功能才會旺盛,人才健康少病。
所以,凡是髒腑有病了,都可以取相應的原穴來治。
比如,頸椎病是肺氣虧虛造成的,那麼治療時必須先補足肺氣,這時我就用白參片貼肺經兩側原穴太淵的方法來大補肺的元氣。
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經脈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見表)。髒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
原穴的名稱在《靈樞》提出了11個,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經原穴神門,後由《難經》補齊。陰經五髒之原穴: 即是五腧穴中的輸穴,就是以輸為原,陽經六腑則不同,輸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氣源于腎間動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通過三焦運行于五髒六腑,通達頭身四肢,是十二經脈維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髒腑發生疾病時,就會反映到相應的原穴上來,通過原穴的各種異常變化,又可推知髒腑的盛衰。在臨床上,針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氣通達,調節髒腑經絡功能,從而發揮其維護正氣,抗禦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療上常用原穴配絡穴,稱原絡配穴,治療表裡經之間的病證。
髒腑原氣輸注、經過和留止于十二經脈四肢部的腧穴,稱為原穴(Yuan-primary point),又稱“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氣之意,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為十二經脈維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關節附近。陰經之原穴與五輸穴中的輸穴同穴名,同部位之穴,實為一穴,即所謂“陰經以輸為原”,“陰經之輸并于原”。陽經之原穴位于五輸穴中的腧穴之後,既另置一原。
【絡穴】是個十字路口
12條正經在四肢部分又各分出絡脈,上面各有一個絡穴。絡穴就好比是兩條經絡的交會點,它的作用是把人體相表裡的經絡溝通在一起。所以,一些兼有兩經問題的毛病,找絡穴來治最好,因為它能同時引導藥性進入兩條經,一舉兩得、事半功倍。
是絡脈在本經分出部位的腧穴。十二經脈的絡穴位于四肢部肘膝關節以下;任脈絡發于鸠尾,督脈絡發于長強,脾之大絡出于大包,合稱十五絡穴。
十五絡脈從經脈分出處各有1個腧穴,稱之為絡穴(Luo-connecting point),又稱“十五絡穴”。 “絡”有聯絡、散布之意。十二經脈各有一絡脈分出,故各有一絡穴。十二經脈的絡穴位于四肢肘膝關節以下;任脈絡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脈絡穴長強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絡大包穴位于胸脅部。
絡穴的治療作用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① 絡穴各主治其絡脈虛實的病證。如手少陰心經别絡,實則胸中支滿,虛則不能言語,皆可取其絡六通裡治療。
② 絡穴可溝通表裡兩經 。因此,不僅能治本經之病,也能治相表裡的經脈之病證。如手太陰肺經的絡穴列缺,既能治肺經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裡的手陽明大腸經的齒痛、頭項疼痛等疾患。
③ 凡有急性炎症時,刺絡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
④ 絡穴在臨床應用時既可單獨使用,也可與其相表裡經的原穴配合,稱為原絡配穴法。
絡穴: 經穴分類名。指十五絡脈從本經(脈)分出之處的穴位。其中十二經脈的絡穴,有溝通表裡經脈和治療表病及裡、裡病及表,或表裡兩經同病的見證;任脈督脈及脾之大絡有通調軀幹前、後、側部營衛氣血和治療胸腹、背腰及脅肋部病症的作用
急病找【郄穴】
從古代開始,急病都是通過郄穴來治的,所以,凡是急性發作的小毛病,您盡管去找郄穴,讓它幫您打頭陣,肯定沒錯。
将精選的藥物貼在上面,這樣,藥性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同氣相求”的治病效果也就達到了極緻
經脈氣血彙聚之處的腧穴。大多分布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十二經脈各有一個郄穴,陰陽跷脈及陰陽維脈亦各有一個郄穴,共有16個郄穴。
郄穴在臨床上用于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髒腑的急性病證。陰經郄穴多治血證,如手太陰肺經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陰肝經的郄穴中都治崩漏。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頸項痛取足少陽膽經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陽明胃經郄穴梁丘等。此外,郄穴亦有診斷作用,當某髒腑有病變時,可按壓郄穴進行檢查。
髒腑之氣彙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稱為“募穴”(front Mu point),又稱為“腹募穴”。“募”,有聚集、彙合之意。六髒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個。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關經脈上,其位置與其相關髒腑所處部位相近。
募穴
經穴分類名。或稱腹募。指髒腑之氣彙聚于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五髒、心包絡及六腑各有募穴一個,如肺為中府,心為巨阙,肝為期門,脾為章門,腎為京門,心包為膻中,胃為中脘,膽為日月,大腸為天樞,膀胱為中極,小腸為關元,三焦為石門穴等。募穴多用以診斷和治療本髒腑病證。《素問·奇病論》:“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又《太平聖惠方》:“募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疸也;上肉微起者,肺癰也。”臨床上募穴可與背俞穴配合應用,稱“俞募配穴”。
特定穴
十四經穴中,有一部分腧穴被稱之為“特定穴”(specific points),它們除具有經穴的共同主治特點外,還有其特殊的性能和治療作用。特定穴是針灸臨床最常用的經穴,掌握特定穴的有關知識,對針灸臨床選穴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特定穴的意義
十四經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療作用,并有特定稱号的經穴,稱為特定穴。根據其不同的分布特點、含義和治療作用,将特定穴分為“五輸穴”、“原穴”、“絡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會穴”、“八脈交會穴”和“交會穴”等十類。
(二)特定穴的分類和特點
1. 五輸穴
十二經脈中的每一經脈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的五個特定腧穴,即“井、荥、輸、經、合”穴,稱“五輸穴”,簡稱“五輸”。古人把十二經脈氣血在經脈中的運行比作自然界之水流,認為具有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特點,并将“井、荥、輸、經、合”五個名稱分别冠之于五個特定穴,即組成了五輸穴。五輸穴從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井”,意為谷井,喻山谷之泉,是水之源頭;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其經氣初出。“荥”,意為小水,喻剛出的泉水微流;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前,為經氣開始流動。“輸”,有輸注之意,喻水流由小到大,由淺漸深;輸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關節之後,其經氣漸盛。“經”,意為水流寬大通暢;經穴多位于腕、踝關節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經氣盛大流行。“合”,有彙合之意,喻江河之水彙合入海;合穴位于肘膝關節附近,其經氣充盛且入合于髒腑。《靈樞·九針十二原》指出:“所出為井,所溜為荥,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是對五輸穴經氣流注特點的概括。五輸穴與五行相配,故又有“五行輸”之稱。
2. 原穴、絡穴
十二髒腑原氣 輸注、經過和留止于十二經脈的部位,稱為原穴,又稱“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氣之意,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為十二經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關節附近。陰經之原穴與五輸穴中的輸穴同穴名,同部位,實為一穴,即所謂“陰經以輸為原”,“陰經之輸并于原”。陽經之原穴位于五輸穴中的輸穴之後,即另置一原。
十五絡脈從經脈分出處各有一腧穴,稱之為絡穴,又稱“十五絡穴”。“絡”,有聯絡、散布之意。十二經脈各有一絡脈分出,故各有一絡穴。十二經脈的絡穴位于四肢肘膝關節以下;任脈絡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脈絡穴長強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絡大包穴位于胸脅部。
3. 郄穴
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中的陰跷、陽跷、陰維、陽維脈之經氣深聚的部位,稱為“郄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共有十六個,除胃經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關節以下。
4. 背俞穴、募穴
髒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稱為“背俞穴”,又稱為“俞穴”。“俞”,有轉輸、輸注之意。六髒六腑各有一背俞穴,共十二個。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上,大體依髒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髒腑之名。
髒腑之氣彙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稱為“募穴”,又稱為“腹募穴”。“募”,有聚集、彙合之意。六髒六腑各有一募穴,共十二個。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關經脈上,其位置與其相關髒腑所處部位相近。
5. 下合穴
六髒之氣下合于足三陽經的腧穴,稱為“下合穴”,又稱“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六個,其中胃、膽、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經,大腸、小腸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經,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經。
6. 八會穴
指髒、腑、氣、血、筋、脈、骨、髓等精氣聚會的八個腧穴,稱為八會穴。八會穴分散在軀幹部和四肢部,其中髒、腑、氣、血、骨之會穴位于軀幹部;筋、脈、髓之會穴位于四肢部。
7. 八脈交會穴
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相通的八個腧穴,稱為“八脈交會穴”,又稱“交經八穴”。八脈交會穴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8. 交會穴
兩經或數經相交會的腧穴,稱為“交會穴” (crossing point)。交會穴多分布于頭面、軀幹部。
募穴治本經的慢性病。
人體穴位常識
穴位是指神經末梢密集或神經幹線經過的地方。穴位的學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氣穴”、“氣府”、“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穴位”。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于緻命,其餘36個穴是緻命穴,俗稱‘死穴‘。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緻命穴。生死搏鬥中,做為‘殺手‘使用。
人體主要穴位功效
穴位療法對疾病的治療,的确有極高的效果,這已經得到大 家的認同了,而且,最近也逐漸借科學的方法剖析其效果。
其結論,簡單地說,就是:穴道療法之效能是借刺激穴道而調整自律神經達到健體強身為目的運動。中醫認為體内循環系統發生紊亂,就會生病,而這所謂能量紊亂的狀态,換句話說,就是自律神經平衡失調的狀态.
1. 合谷:對感染性炎症人,具有較高的防治效果,增強機體的防禦能,對于白細胞具有雙向調整作用,能使血液中血小闆明顯增加,可使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上升,對甲狀腺機能具有調整作用,對血液循環功能有調整作用,輕手法引起血管收縮,重手法引起血管擴張,能降低高血壓病人血中膽固朜的含量。
2. 手三裡:針刺對胃的蠕動,張力,排空及小腸的運動機能,具有明顯增強作用。
3. 曲池:治皮膚的要穴,艾灸該穴可使血糖上升,能使血小闆顯著增加,具有增強白細胞的吞噬功能,對于感染炎症的病人,具有較高的防治效率。
4. 迎香: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有效率達70~90%。
5. 頰車:對甲亢病人有治療效應。
6. 人迎:有顯著的降壓效果,尤其對收縮壓最顯著。
7. 足三裡: ①對胃的蠕動,張力,排空,大小腸以闌尾的運動機能均有明顯作用,對胃酸和胃蛋白有雙向調整作用,②增強膽囊運動和排空能力,使膽汁流量增多增快,③具有調整血壓作用,④對病人血糖有影響,⑤能使血液中細胞總數增加,艾灸足三裡,大椎,脾俞可使白細胞迅速上升,針刺能使痛阈明顯升高,能促進神經再生,促進損傷神經的恢複。
8. 豐隆:針刺豐隆穴可引起血管收縮反應,配曲池對原發性高血壓的治療有顯效,并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9. 解溪:能促進神經再生,促進受損傷神經功能的恢複。
10. 公孫:針刺公孫穴對胃的裡蠕動,張力,排空,大小腸以及闌尾的運動機能,均有明顯的增強作用,對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消化道潰瘍,幽門痙攣,胃内容物滞留有良好作用。
11. 三陰交:為消化,生殖,泌尿系統,婦科疾患之常用要穴,三陰交配合谷,秩邊,針刺後立即加強子宮收縮,且持續時間延長,對婦科疾病手術的鎮痛作用十分顯著,對于膀胱張力具有調節作用,治療陣發性房心動過速,心房顫動以及室性早博都有一定的療效。
12.陰陵泉:下痢裡急後重,推之針之,桴鼓相應,所苦頓解。
13. 少海:
可緩解結腸痙攣,對痙攣性結腸炎的治療有良效。
14. 神門:治心髒病,精神病之要穴,可使心率減慢,對神經垂體高血壓的動物,刺後可使血壓降低。
15. 少澤:電針少澤可使垂體後葉催産素的分泌增強。
16. 後溪:配申脈治療癫痫白天發作者為佳。
17. 天宗:對膽囊有收縮作用,針刺天宗,肩井,腎俞,對乳腺增生有很好的療效,并提高免疫功能。
18. 攢竹:針刺攢竹可使心率減慢。
19. 天柱:可使頭痛清醒,記憶力增強,針刺天柱,能解除支氣管痙攣。
20. 大杼:針刺大杼,飛揚,足三裡等留針7分鐘,可使血鈣增加1mg%,留針15分鐘增加3 mg%,繼續留針,血鈣不再發生變化。
21. 風門:常患感冒傷風之人,按之灸之,頗見功效。
22. 肺俞:針刺肺俞,能解除支氣管痙攣,改善氣道阻力,治療支氣管哮喘有良好的效果,可延緩動脈硬化。
23. 心俞:可使心率減慢,治療心房顫動有良效。
24. 肝俞:血小闆增加,針刺肝俞可使膽道壓力降,解除括約肌痙攣,對血糖有調作用,針刺後白膽固醇明顯下降。
25. 脾俞:針刺全血血細胞減少病人的脾俞,能使血小闆增加,艾炙脾俞對放射治療後白細胞數過低的癌症病人,可使的細胞迅速上升,針刺脾俞可降低膽道壓力,解除括約肌的痙攣。
26. 胃俞:對消化道潰瘍,胃幽門痙攣,胃内容物滞留等具有明顯的治療作用,針刺可增強膽囊的收縮作用。
27. 三焦俞:對腎與輸尿管結故事石用三焦俞,腎俞,京門,天樞,氣海為主穴,治療後約半數患者能排出結石。
28. 腎俞:針刺腎俞,能顯著抑制鈉潴留,故有利尿作用。
29. 殷門:針刺殷門,肺俞可緩解支管哮喘證,一般在3~45min獲得緩解。
30. 秩邊:可使孕婦子宮收縮增強,即時效果顯著。
31. 至陰:矯正胎位有顯著療效。
32. 湧泉:對失血性休克動物的呼吸與循環機能有興奮作用,有很好的降血壓作用。
33. 照海:能促進腎髒泌尿功能,日排尿量顯著增多。
34. 内關:配公孫調理三焦平衡,增強胃腸功能,雙向調節心率。
35. 風池:治風之要穴,有雙向調整胃酸及胃蛋白酶。
36. 環跳:針刺環跳,具有促進神經再生作用,可促進受損傷神經功能的恢複,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雙向調節。
37. 懸鐘:此穴與細胞生成有關,也是嗜酸性折細胞的敏感穴,對嗜酸性白細胞有特異性。
38. 章門:具有明顯的抗組織胺作用。
39. 長強:補腎,健脾,通絡,固精。
40. 大椎:針刺大椎可使體溫下降,針刺大椎可使的細胞增加,并明顯左移,艾灸或電針,能提高網狀内皮系統的吞噬功能,針刺大椎可治心房顫動。
41. 中極:中極配關元,大赫有促進垂體──性腺功能的作用。
中極配血海,大赫,三陰交,可興奮下丘腦──垂體系統,使黃體生成素增加。
中極配頰車,對垂體,性腺功能有一定影響。
42. 石門:針刺婦女的石門并配合谷,經4~6次可使子宮變更達到避孕目的,
43. 鸠尾:針刺鸠尾,對血壓有調節作用。
44. 膻中:膻中配内關,足三裡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有效率89.2%。
常用特效穴位治療小疾病-小腿抽筋、落枕、閃腰、流鼻
一、小腿抽筋:大家有時候去遊泳會出現腿抽筋,這時候千萬别慌張,可以按壓抽筋那條腿的承山穴,位置在小腿後側小腿肚子出現的人字形凹陷處,按壓到位的話抽筋的腿會慢慢松弛下來。效果不錯。
二、落:落枕多因夜間睡覺時姿勢不當或頸部受風寒所引起。患者經常是頭一天晚上睡覺時脖子還好好的,但一覺醒來,便發現脖子酸痛,不能轉動,影響工作和日常生活,使人十分痛苦。這時,隻要你按摩特定的“落枕穴”,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落枕穴”位于人體的手背上,中指和食指相對的掌骨之間,兩指骨盡頭起,向外一拇指寬處。按壓時,用食指或中指的指腹側面,用較大力氣來回按壓。雙手皆要按壓。
三、閃腰:閃腰在醫學上稱為急性腰扭傷,是一種常見病,多由姿勢不正、用力過猛、超限活動及外力碰撞等造成軟組織受損所緻。閃腰時可按摩“上仙穴”,非常顯效。 “上仙穴”位于第五腰椎棘突正下方凹處。按壓時,用一指腹尖端壓住穴位,逐漸用力,旋轉按壓。 此穴對慢性腰部疼痛也非常有效。
四、鼻衄:鼻衄俗稱流鼻血,在天氣幹燥時常有發生。發生鼻衄時除了頭往後仰、用冷毛巾濕敷頭部等外,還可以按壓“止血點”來加快止血。 “止血點”位于面部正中線與發際交界處上一拇指寬處。按壓時,用一指腹尖端壓住穴位,逐漸用力,旋轉按壓。
五、暈車:如感到胸悶惡心等暈車症狀,除打開車門通風以外,還可以按壓内關穴,位置在腕橫紋中點上倆寸處 。
上一篇
真男人運動!凱格爾運動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