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十二經引經藥細說

  十二經寒熱主藥

  心 經:熱證:黃連; 寒證:細辛

  小腸經:熱證:黃柏; 寒證:藁本

  膀胱經:寒證:羌活

  腎 經:熱證:知母; 寒證:桂枝、肉桂、細辛 ;偏寒證:獨活

  肺 經:寒證:蔥白、白芷 ; 寒熱證:升麻、桔梗

  大腸經:熱證:石膏; 寒證:白芷 ; 寒熱證:升麻

  脾 經:偏熱證:白芍; 寒證:蒼術 ; 偏寒證:葛根;寒熱證:升麻

  胃 經:熱證:石膏; 寒證:白芷 ; 偏寒證:葛根;寒熱證:升麻

  心包經:偏熱證:柴胡、牡丹皮

  三焦經:熱證:地骨皮;偏熱證:柴胡、連翹;寒證:附子;偏寒證:青皮;

  肝 經:寒證:吳萸、川芎; 偏熱證:柴胡; 偏寒證:青皮;

  膽 經:偏熱證:柴胡; 偏寒證:青皮;。

  十二經引經藥

  1、手少陰心經:黃連、細辛。

  2、手太陽小腸經:藁本、黃柏。

  3、足少陰腎經:獨活、桂枝、肉桂、細辛、知母。

  4、足太陽膀肮經:羌活。

  5、手太陰肺經:桔梗、升麻、蔥白、白芷。

  6、手陽明大腸經:白芷、升麻、石膏。

  7、足太陰脾經:升麻、蒼術、葛根、白芍。

  8、足陽明胃經:白芷、葛根、升麻、石膏。

  9、手厥陰心包經:柴胡、牡丹皮。

  10、手少陽三焦經:連翹、柴胡、地骨皮(上焦)、青皮(中焦)、附子(下焦)。

  11、足厥陰肝經:青皮、吳萸、川芎、柴胡。

  12、足少陽膽經:柴胡、青皮。

  歌訣:

  十二引經心連辛, 心包柴胡丹皮親,

  肝經川芎青萸柴, 脾經葛芍升蒼蔭,

  肺經升麻桔蔥芷, 腎經桂肉獨知辛,

  胃經葛芷升麻膏, 膽經柴胡青皮濱,

  大腸升膏與白芷, 小腸藁本黃柏乒,

  三焦柴翹骨青附, 太陽膀胱羌活津。

  十二經瀉火藥

  1、手少陰心經:黃連。

  3、手太陽小腸經:木通。

  3、足少陰腎經:知母。

  4、足太陽膀胱經:黃柏。

  5、手太陰肺經:桅子、黃芩。

  6、手陽明大腸經:黃芩。

  7、足太陰脾經:白芍。

  8、足陽明胃經:石膏。

  9、手照明心包經:黃連、黃芩。

  10、手少陰三焦經:柴胡、黃芩。

  11、足厥陰肝經:柴胡、黃連。

  12、足少陽膽經;柴胡、黃連。

  歌訣:

  十二經藥瀉火煮, 少陰心經黃連苦,

  肝膽連柴脾白芍, 肺經桅芩腎知母,

  心包黃芩與黃連, 胃經石膏膀柏補,

  小腸木通大腸芩, 三焦柴芩病家舞。

  (一)、手太陰肺經藥歌訣

  問君大腸何藥補,左旋牡蛎白龍骨。

  阿膠百部五味子,綿州黃芪更湊靈。

  紫蘇子、與防風,澤瀉葶苈瀉肺經。

  更有枳殼桑白皮,瀉肺一般六味用。

  溫肺木香冬花尋,生姜幹姜白蔻仁。

  涼肺黃芩與貝母,人溺山栀沙玄參。

  馬兜鈴、栝樓仁,桔梗天冬必去心。

  引用白芷與升麻,蓮須蔥白用幾根。

  (二)、手陽明大腸經藥

  補肺山藥共麥冬,紫菀烏梅與參苓。

  桔梗米殼柯子皮,山藥肉蔻并蓮肉。

  川大黃、南槟榔,枳殼石斛瀉大腸。

  再加芒硝桃麻仁,蔥白三寸瀉更強。

  幹姜肉桂吳茱萸,三者同時能溫腸。

  引藥盡皆同胃經,桃花條芩涼大腸。

  (三)、手厥陰心包經藥歌訣

  地黃一味補心絡,瀉用烏藥并枳殼。

  溫肉桂、涼栀子,柴芎青皮是引藥。

  (四)、手少陽三焦經藥

  滋補三焦用益智,更甘草、與黃芪。

  瀉用栀子并澤瀉,溫姜附、頗有益。

  原石膏、地骨皮,清涼三焦功效急。

  引入三焦不用别,藥與肝膽無差異。

  (五)、手少陰心經藥歌訣

  問君何藥補心經,遠志山藥共麥冬。

  棗仁當歸天竺黃,六味和來大有功。

  玄胡苦、黃連涼,木香貝母瀉心強。

  涼心竹葉犀牛角,朱砂連翹共牛黃。

  溫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細辛獨活湯。

  (六)、手太陽小腸經藥

  小腸石斛牡蛎補,瀉用木通共紫蘇。

  蓮須蔥白荔枝核,同為瀉劑君知否。

  小腸如需溫, 大小茴香烏藥根。

  涼用黃芩天花粉,引用羌活與藁本。

  (七)、足太陰脾經藥

  補脾人參綿黃芪,扁豆白術共陳皮。

  蓮子山藥白茯苓,芡實蒼術甘草宜。

  瀉脾藥、用枳實,石膏大黃青皮奇。

  溫脾肉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涼脾藥,白芍升麻引入脾。

  (八)、足陽明胃經

  補胃必須蒼白術,半夏扁豆綿黃芪。

  芡實蓮肉共百合,山藥還加廣陳皮。

  清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實。

  更添芒硝和大黃,多加石膏瀉更急。

  溫胃丁香與藿香,益智吳萸及良姜。

  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樸胡椒生幹姜。

  涼胃葛根和條芩,滑石黃連玄花粉。

  知母連翹石膏斛,栀子升麻竹茹尋。

  十三味藥涼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藥。

  (九)、足厥陰肝經藥

  滋補肝經棗仁巧,薏仁木瓜與阿膠。

  瀉肝柴胡并枳殼,青皮青黛不可少。

  胡黃連、龍膽草,車前甘菊涼肝表。

  溫肝木香吳萸桂,引用川芎青皮好。

  (十)、足少陽膽經

  補膽龍膽與木通,柴胡青皮瀉膽經。

  溫用陳皮與半夏,更加生姜與川芎。

  涼用竹茹與黃連,引用之藥同肝經。

  (十一)、足少陰腎經藥

  補腎山藥甘枸杞,螵蛸龜闆與牡蛎。

  杜仲鎖陽巨勝子,山萸苁蓉共巴戟。

  龍虎骨、懷牛膝,五味菟絲和芡實。

  再加一味懷熟地,共補腎經十八味。

  瀉腎不必多求方,知母澤瀉兩相當。

  溫腎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紙海沉香。

  (十二)、足太陽膀胱經

  橘核菖蒲補肝經,益智續斷龍骨良。

  瀉用芒硝車前子,澤瀉滑石石韋幫。

  溫用烏藥并茴香,涼用黃柏生地黃。

  甘草梢,亦屬涼,引用盡皆同小腸。

  細說中藥引經

  一、引經藥的種類

  有關文獻記載的引經藥分類較亂,認定也不統一,經整理可分為如下兩類:一為按十二經記述,如手太陰肺經為桔梗、升麻、蔥白、辛夷,手陽明大腸經為白芷、石膏,足太陰脾經為升麻、蒼術,足陽明胃經為白芷、石膏、葛根,手少陰心經為細辛、黃連,手太陽小腸經為木通、竹葉,足少陰腎經為肉桂、細辛,足太陽膀胱經為羌活,手厥陰心包絡經為柴胡、丹皮,手少陽三焦經為連翹、柴胡,足厥陰肝經為柴胡、川芎、青皮、吳茱萸,足少陽肝經為柴胡、青皮。二為按六經記述,如太陽經用羌活、防風、藁本,陽明經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陽經用柴胡,太陰經用蒼術,少陰經用獨活,厥陰經用細辛、川芎、青皮。

  二、引經藥的功用

  關于引經藥的功用,前賢有許多精辟論述,而就臨床運用來看,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引藥歸經脈指引經藥在方劑中先驅先行,引藥入經。如左金丸為清瀉肝火之劑,方中吳茱萸辛熱入肝,黃連苦寒入心,吳茱萸為肝經引藥,可引黃連之寒來清肝火。白虎湯主治陽明經熱盛,石膏用以引諸藥入陽明經而收清熱生津之效。麻黃附子細辛湯中,細辛可引導少陰經寒邪出于太陽之表等。頭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經各異,《丹溪心法》在治療時即注重引經藥的運用,指出:“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術,少陰細辛,厥陰吳茱萸。”

  (二)引藥至病所一些引經藥具有明顯的作用趨向,可引導它藥作用于病所。如補中益氣湯,以升麻、柴胡為引,升提下陷之中氣。清胃散中也以升麻引諸藥清瀉胃火。其它如川芎引藥上行,牛膝引藥下行,桔梗載藥上達,肉桂引火歸元;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選牛膝、獨活等,均為實踐所得,已為醫者習用。此外,治療頭痛時,無論外感内傷,常佐用風藥,如羌活、蔓荊子、防風等,實亦寓引經之意,李中梓對此解釋為:“高巅之上,惟風可到。陰中之陽,自地升天也,在風寒濕固為正用,即虛與熱亦假引經。”

  三、運用引經藥的注意事項

  (一)引經作用,并非不變

  炮制可改變藥物的性能,如土炒入脾,鹽炒入腎,醋制入肝,蜜制歸肺,酒炒上行。引經藥的引導作用随炮制不同也會随之發生變化。

  (二)辨證使用,有的放矢運用引經藥,應以辨證為前提,充分考慮其本身的藥性與功能,盡可能功能與導向統一,使藥效得以充分發揮。如手少陰心經引經藥黃連與細辛,清心火時選黃連,通心陽時用細辛。再如痛瀉要方中的防風,既能引藥入脾,又能散肝郁,舒脾氣,勝濕止瀉;龍膽瀉肝湯之柴胡,既能引藥入肝膽,又能舒暢肝膽。

  (三)重視功能,不拘引經臨床辨證用藥組方,重要的是看藥物的基本功能,而非一味強調某藥的引經作用。實際上在衆多的方劑中,選用藥物的依據主要是功能與歸經,而選藥引經的則為數較少,這就是說,引經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并非是必須的。因此,不能過分誇大引經藥的作用。

  四、引經學說中的疑點

  引經概念的提出,是中藥理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飛躍,實際上有關歸經及引經的理論已蘊含了西藥受體學的思想。這一學說在發展過程中未能深化與細化,至今還顯得過于粗糙,仍處于經驗用藥的層面上,理論上不能完全合理解釋,缺乏嚴謹性,實踐上不能直觀量化,缺乏客觀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引經藥的條件應是首先對某經具有選擇性,其次應具引導力,即既有治療作用,又有載體功能。而實際對引經藥的認定、選取及應用并無一個統一、具體的标準,大都屬于個人體會。

  (二)作為引經藥,應該有與該經有着親和力的、強于其它藥物的物質,否則怎能說明它能引導它藥而不為它藥所引?而這種特殊物質至今還隻是一種推測,并未得到确切的驗證。

  (三)數藥引至一經尚可理解,一藥引數經(如柴胡同時為足厥陰、足少陽、手厥陰、手少陽經的引經藥)則未免失之牽強,似帶有一廂情願的人為迹象。

  (四)若遇數經同病,法當數經同治,而方中藥有多種,引經藥是隻引某藥歸某經,還是引諸藥同歸某經?

  盡管目前用同位素示蹤等先進技術已證實了經絡的存在,但引經研究并未取得突破性進展。這一方面是由于經絡所屬髒腑具有物質與功能的雙重性,引經藥的引導定位(或曰受體)很難确定,另一方面是由于引經藥與所引藥之間發生的反應難以計數和控制,引經藥的導向成分也因而難以測定。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