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陽膀胱經最全穴位大全:、、、、、、、、、、、、、、、、、、、、、、、、、、、、、、、、、、、承扶穴、、、、、、、、、、、、、、、、、、、、、、、、、、、、、、、。
人體足太陽膀胱經位置圖
按摩膀胱經排毒方法足太陽膀胱經掌管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它也是身體抵禦外界風寒的重要屏障,若膀胱經絡通暢,外寒難以侵入,内毒及時排出,身體何患之有?所以我們一定要打通膀胱經,所謂“打通”就是讓更多的氣血流入這條經絡。誰給膀胱經能量呢,主要是靠腎髒,腎與膀胱相表裡,膀胱經隻是個通道,本身無動力運行,需腎氣的支持才能完成禦寒、排毒的功能。所以你加強了膀胱經的需求,也就激發了腎髒的供應潛能。同理,亦是如此。
打通膀胱經和督脈呢?其實很簡單,方法很多,捏脊法、刮痧法、拔罐法、敲臀法(如果膀胱經不通,敲臀就會很痛)都可以用,還可用掌根從頸椎一直揉到尾骨,肉太厚的話也可用肘來揉。要注意,膀胱經在腿上的部分也很重要,同樣可以刮痧、拔罐、點揉、敲打,甚至用手大把攥,隻要能充分刺激它就行。還可兩腿繃直,俯腰兩手摸地,向後仰身彎腰以及仰卧起坐,還有許多瑜伽上的動作,隻要能刺激腰椎以及大腿後側的膀胱經,那就全可采用。
膀胱經循經線路足太陽膀胱經:從内眼角開始(睛明穴),上行額部(攢竹穴、眉沖穴、曲差穴;會、),交會于頭頂(五處穴、承光穴、通天穴;會)。
它的支脈:從頭頂分出到耳上角(會、、、、)。
其直行主幹:從頭頂入内絡于腦(絡卻穴、玉枕穴;會、),複出項部(天柱穴)分開下行:一支沿肩胛内側,夾脊旁(會、;經大杼穴、風門穴、肺俞穴、厥陰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到達腰中(肝俞穴、膽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腎俞穴),進入脊旁筋肉,絡于腎,屬于膀胱(氣海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環俞穴)。
一支從腰中分出,夾脊旁,通過臂部(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會陽穴、承扶穴:,進入窩中(殷門穴、委中穴)。
背部另一支脈:從肩胛内側分别下行,通過肩胛(附分穴、魄戶穴、膏、神堂穴、膈關穴、魂門穴、陽綱穴、意舍穴、胃倉穴、肓門穴、志室穴、胞肓穴、秩邊穴),經過髋關節部(會),沿大腿外側後邊下行(浮郄穴、委陽穴穴),會合于窩中(委中穴)--由此向下通過腓腸肌部(合陽穴、承筋穴、承山穴),出外踝後方(飛揚穴、跗陽穴、昆侖穴),沿第五跖骨粗隆(仆參穴、申脈穴、金門穴、京骨穴),到小趾的外側(束骨穴、足通谷穴、至陰穴),下接足少陰。
膀胱經穴位在哪裡本經一側67穴(左右兩側共134穴,其中49穴分布于頭面部、項部、和背腰部之督脈的兩側,餘18穴則分布于下肢後面的正中線上及足的外側部。首穴睛明穴,末穴至陰穴。主治泌尿生殖系統、神經精神方面、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病症和熱性病,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的病症。
1:睛明 BL1 Jīng míng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處。
解剖:在眶内緣睑内側韌帶中,深部為眼内直肌; 有内眦動、靜脈和滑車上下動、靜脈,深層上方有眼動、靜脈本幹;布有滑車上、下神 經,深層為眼神經,上方為鼻睫神經。
主治:目赤腫痛,流淚,視物不明,目眩,近視, 夜盲,色盲。
配伍:配球後、光明治視目不明。
刺灸法:囑患者閉目,醫者左手輕推眼球向外側固定,左手緩慢進針,緊靠眶緣直刺0.5~l寸。不撚轉,不提插(或隻輕微地撚轉和提插:。 出針後按壓針孔片刻, 以防出血。本穴禁灸。
附注: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跷、陽跷五脈交會穴。(《素問 氣府論 注》
2:攢竹 BL2 Cuán zhú
定位:在面部,當眉頭陷中,眶上切迹處。
解剖:有額肌及皺眉肌;當額動、靜脈處;布有額神經内側支。
主治:頭痛,口眼歪斜,目視不明,流淚,目赤腫痛,眼睑(目閏)動,眉棱骨痛,眼睑下垂。
配伍:配陽白治口眼歪斜、眼睑下垂。
刺灸法:平刺0.5~0.8寸。禁灸。
3:眉沖 BL3 Méi chōng
定位:在頭部,當攢竹直上入發際0.5寸,神庭與曲差連線之間。
解剖:有額肌;當額動、靜脈處;布有額神經内側支。
主治:頭痛,眩暈,鼻塞,癫痫。
配伍:配太陽治頭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
4:曲差 BL4 Qǔ chā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5寸,即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内1/3與中1/3交點。
解剖:有額肌;當額動、靜脈處;布有額神經内側支。
主治:頭痛,鼻塞,鼽衄,目視不明。
配伍:配合谷治頭痛、鼻塞。
刺灸法:平刺0.5~0.8寸。
5:五處 BL5 Wǔ chù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1寸,旁開1.5寸。
解剖:有額肌;當額動、靜脈處;布有額神經内側支。
主治:頭痛,目眩,癫痫。
配伍:配合谷、太沖治頭痛、目眩。
刺灸法:平刺0.5~0.8寸。
6:承光 BL6 Chéng guāng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5寸。
解剖:有帽狀腱膜;有額動、靜脈,颞淺動、靜脈及枕動、靜脈的吻合網;當額神經外側支和枕大神經會合支處。
主治:頭痛,目眩,鼻塞,熱病。
配伍:配百會治頭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
7:通天 BL7 Tōng tiān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
解剖:有帽狀腱膜;有颞淺動、靜脈和枕動、 靜脈的吻合網;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主治:頭痛,眩暈,鼻塞,鼻衄,鼻淵。
配伍:配迎香、合谷治鼻疾。
刺灸法:平刺0.3~0.5寸。
8:絡卻 BL8 Luò què
定位:在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5寸,旁開1.5寸。
解剖:在枕肌停止處;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大 神經分支。
主治:頭暈,目視不明,耳鳴。
配伍:配風池治頭暈。
刺灸法:平刺0.3~0.5寸。
9:玉枕 BL9 Yù zhěn
定位:在後頭部,當後發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3寸平枕外隆凸上緣的凹陷處。
解剖:有枕肌;有枕動、靜脈;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主治:頭項痛,目痛,鼻塞。
配伍:配大椎治頭項痛。
刺灸法:平刺0.3~0.5寸。
10:天柱 BL10 Tiān zhù
定位:在項部大筋(斜方肌)外緣之後發際凹陷中,約當後發際正中旁開1.3寸。
解剖:在斜方肌起部,深層為頭半棘肌:有枕 動、靜脈幹;布有枕大神經幹。
主治:頭痛,項強,鼻塞,癫狂痫,肩背病, 熱病。
配伍:配大椎治頭痛項強。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傷及延髓。
11:大杼 BL11 dà zhù
定位:在背部,當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後鋸肌,最深層為最長肌;有第一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一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一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咳嗽,發熱,項強,肩背痛。
配伍:配肩中俞、肩外俞治肩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l)八會穴之一,骨會大杼;手足太陽經交會穴。2)本經背部諸穴,不宜深刺, 以免傷及内部重要髒器。
12:風門 BL12 fēng mén
定位: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後鋸肌,深層為最肌;有第二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二、三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三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傷風,咳嗽,發熱頭痛,項強,胸背痛。
配伍:配肺俞、大椎治咳嗽、氣喘;配合谷治傷風咳嗽。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足太陽經與督脈交會穴。
13:肺俞 BL13 fèi shū
定位: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最長肌;有第 三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三或第四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三胸神經後支 外側支。
主治:咳嗽,氣喘,吐血,骨蒸,潮熱,盜汗,鼻塞。
配伍:配風門治咳嗽喘;配合谷 、 迎香治鼻疾。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肺的背俞穴。
14:厥陰俞 BL14 jué yīn shū
定位: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最長肌;布有第 四肋間動、靜脈後支;正當第四或第五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四胸神經後支外側 支。
主治:咳嗽,心痛,胸悶, 嘔吐。
配伍:配内關治心痛、心悸。
刺灸法 斜刺0.5~0.8寸。
附注:心包背俞穴 。
15:心俞 BL15 Xīn shū
定位: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最長肌;有第五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五或第六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五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心痛,驚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盜 汗,夢遺,癫痫。
配伍:配巨阙、内關治心痛、驚悸;配内關、神門 治失眠、健忘。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心的背俞穴。
16:督俞 BL16 Dū shū
定位:在背部,當第6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有斜方肌,背闊肌肌腱,最長肌;有第六肋間動、靜脈後支,頸橫動脈降支;布有肩胛背神經,第六或第七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六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心痛,胸悶,腹痛,寒熱、氣喘。
配伍:配内關治心痛、胸悶。
刺灸法:斜刺0.5~0.8寸。
17:膈俞 BL17 Gé shū
定位: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在斜方肌下緣,有背闊肌,最長肌;布有第七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七或第八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七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嘔吐,呃逆,氣喘,咳嗽,吐血,潮熱, 盜汗。
配伍:配内關、治嘔吐、呃逆;配足三 裡、血海、肓膏治貧血。
刺灸法:斜刺0.5之0.8寸。
附注:(1)八會穴之一,血會膈俞。 2)參考資料:據報道,用人工放血造成家免的貧血狀态(紅細胞在400萬/mm2以下,血紅蛋白在65兩以下:,針刺“膈俞”、“膏盲”,結果與對照組相比,大大提前糾正了貧血狀态,迅速恢複正常。
18:肝俞 BL18 Gān shū
定位: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在背闊肌,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九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九或第十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九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黃疸,脅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癫狂痫,脊背痛。
配伍:配支溝、陽陵泉治脅痛;配太沖治目眩。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肝的背俞穴。
19:膽俞 BL19 Dǎn shū
定位:在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在背闊肌,最長肌和腱肋肌之間;有第十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十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十胸神經後支的外側支。
主治:黃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熱。
配伍:配陽陵泉、太沖膽道疾病。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膽的背俞穴。
20:脾俞 BL20 Pǐ shū
定位: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在背闊肌,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十一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十一胸神經後支肌支。
主治:腹脹,黃疸,嘔吐,洩瀉,痢疾,便血,水腫,背痛。
配伍:配足三裡治腹脫 、便秘。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脾的背俞穴。
21:胃俞 BL21 Wèi shū
定位: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肋下 動、靜脈後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經後支的皮 支,深層為第十二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胸脅痛,胃脘痛,嘔吐,腹脹,腸鳴。
配伍:配中脘、梁丘治胃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胃的背俞穴。
22:三焦俞 BL22 Sān jiāo shū
定位:在腰部,當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一腰動、靜脈後支;布有第十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一腰神經後支外側支。
主治:腸鳴,腹脹,嘔吐,洩瀉,痢疾,水腫,腰背強痛。
配伍:配氣海、足三裡治腸鳴、腹脹。
刺灸法:直刺0.5~l寸。
附注:三焦背俞穴。
23:腎俞 BL23 Shèn shū
定位: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二腰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一腰神經後支的外側支,深層為第一腰叢。
主治:遺尿,遺精,陽萎,月經不調,白帶,水腫,耳鳴,耳聾,腰痛。
配伍:配太溪 、治月經不調;配翳風、耳門治耳鳴、耳聾。
刺灸法:直刺0.5~l寸。
附注:(l)腎的背俞穴。2)據實驗觀察針刺對正常人水負荷後腎髒泌尿功能的影響,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針刺腎俞或京門穴時可抑制腎髒的泌尿功能。
24:氣海俞 BL24 Qì hǎi shū
定位:在腰部,當第3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二 腰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二腰神經後支的外側支,深層為第一腰叢。
主治:腸鳴腹脹,痔漏,痛經,腰痛。
配伍:配足三裡、天樞治腹脹、腸鳴。
刺灸法:直刺0.5~1寸。
25:大腸俞 BL25 Dà cháng shū
定位: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有第四腰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三腰神經皮支,深層為腰叢。
主治:腹脹,洩瀉,便秘,腰痛。
配伍:配氣海、足三裡、支溝治便秘。
刺灸法:直刺0.8~1.2寸。
附注:大腸背俞穴。
26:關元俞 BL26 Guān yuán shū
定位:在腰部,當第5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有骶棘肌,有腰最下動、靜脈後支的内側支;布有第五腰神經後支。
主治:腹脹、洩瀉,小便頻數或不利,遺尿,腰 痛。
配伍:配氣海治腹脹。
刺灸法:直刺0.8~l.2寸。
27:小腸俞 BL27 Xiǎo cháng shū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1骶後孔。
解剖:在骶髂肌起始部和臀大肌起始部之間;有骶外側動、靜脈後支的外側支;布有第一骶神經後支外側支,第五腰神經後支。
主治:遺精,遺尿,尿血,白帶,小腹脹痛,洩瀉,痢疾,疝氣,腰腿疼。
配伍:配天樞、足三裡、上巨虛、關元治腹脹、痢疾、便秘。配腎俞、三陰交、三焦俞、關元、曲泉治泌尿系結石。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8~1寸;灸3~7壯。
28:膀胱俞 BL28 Páng guāng shū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後孔。
解剖:在骶棘肌起部和臀大肌起部之間;有骶外側動、靜脈後支;布有臀中皮神經分支。
主治:小便不利,遺尿,洩瀉,便秘,腰脊強痛。
配伍:配腎俞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8~l.2寸。
附注:膀胱背俞穴。
29:中膂俞 BL29 Zhōng lǚ shū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後孔。
解剖:有臀大肌,深層為骶結節韌帶起始部;當臀下動、靜脈的分支處,布有臀下皮神經。
主治:洩瀉,疝氣,腰脊強痛。
配伍:配大敦治疝氣。
刺灸法:直刺 l~1.5寸。
30:白環俞 BL30 Bái huán shū
定位:在骶部,當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4骶後孔。
解剖:在臀大肌,骶結節韌帶下内緣;有臀下動、靜脈,深層為陰部内動、靜脈;布有皮神經,深層為陰部神經。
主治:遺尿,疝氣,遺精,月經不調,白帶,腰部疼痛。
配伍:配三陰交、腎俞、治遺尿、月經不調。
刺灸法:直刺 l~1.5寸。
31:上髎 BL31 Shàng liáo
定位:在骶部,當髂後上棘與中線之間,适對第1骶後孔處。
解剖:在骶棘肌起始部及臀大肌起始部;當額外
側動、靜脈後支處;布有第一髂神經 後支。
主治:大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帶下,陰挺,遺 精,陽萎,腰痛。
配伍:配三陰交、中極、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 l~1.5寸。
32:次髎 BL32 Cì liáo
定位:在骶部,當髂後上棘内下方,适對第2骶後孔處。
解剖:在臀大肌起始部;當骶外側動、靜脈後支處;為第二骶神經後支通過處。
主治:疝氣,月經不調,痛經,帶下,小便不利,遺精,腰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三陰交、中極、腎俞治遺尿;配血海治 痛經。
刺灸法:直刺 l~1.5寸。
33:中髎 BL33 Zhōng liáo
定位:在骶部,當次髎下内方,适對第4骶後孔處。
解剖:在臀大肌起始部;當骶外側動、靜脈後支處;為第三骶神經後支通過處。
主治:便秘,洩瀉,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帶下 ,腰痛。
配伍:配足三裡治便秘。
刺灸法:直刺 l~1.5寸。
34:下髎 BL34 Xià liáo
定位:在骶部,當當中髎下内方,适對第4骶後孔處。
解剖:在臀大肌起始部;有臀下動、靜脈分支;當第四骶神經後支通過處。
主治: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帶下,腰痛。
配伍:配氣海治腹痛。
刺灸法:直刺 l~1.5寸。
35:會陽 BL35 Huì yáng
定位:在骶部,尾骨端旁開0.5寸。
解剖:有臀大肌;有臀下動、靜脈分支;布有尾骨神經;深部有陰部神經幹。
主治:洩瀉,便血,痔疾,陽萎,帶下。
配伍:配承山治痔疾。
刺灸法:直刺 l~1.5寸。
36:承扶 BL36 Chéng fú
定位:在大腿後面,臀下橫紋的中點。
解剖:在臀大肌下緣;有坐骨神經伴行的動、靜脈;布有股後皮神經,深層為坐骨神經。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配伍:配委中治腰骶疼痛。
刺灸法:直刺 l~2寸。
37:殷門 BL37 Yīn mén
定位:在大腿後面,當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承扶下6寸。
解剖:在半腱肌與股二頭肌之間,深層為大收肌; 外側為股深動、靜脈第三穿支;布有股後皮神經,深層正當坐骨神經。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大腸俞治腰痛。
刺灸法:直刺 l~2寸。
38:浮郄 BL38 Fú xì
定位:在腘橫紋外側端,委陽上1寸,股二頭肌腱的内側。
解剖:在股二頭肌鍵内側;有膝上外側動、靜脈; 布有股後皮神經,正當腓總神經處。
主治:便秘,股腘部疼痛,麻木。
配伍:配承山治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 l~1.5寸。
39:委陽 BL39 Wěi yáng
定位:在腘橫紋外側端,當股二頭肌腱的内側。
解剖:在股二頭肌鍵内側;有膝上外側動、靜脈; 布有股後皮神經,正當腓總神經處。
主治:腹滿,小便不利,腰脊強痛,腿足攣痛。
配伍:配三焦俞、腎俞、治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 l~1.5寸。
附注:下合穴。
40:委中 BL40 Wěi zhōng
定位:在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解剖:在腘窩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靜脈,深層内側為腘靜脈,最深層為腘動有股後皮神經,正當胫神經處。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瀉,小便不利, 遺尿,丹毒。
配伍:配大腸俞治腰痛。
刺灸法:直刺 l~1.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腘靜脈出血。
附注:足太陽經所入為“合”。
41:附分 BL41 Fù fēn
定位:在背部,當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在肩胛崗内端邊緣,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髂肋肌;有頸橫動脈降支,當第二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二胸神經後支。
主治:頸項強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配伍:配大椎治頸項強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注:手、足太陽經交會穴。
42:魄戶 BL42 Pò hù
定位:在背部,當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在肩胛骨脊柱緣,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層為髂肋肌;有第三肋間動、靜脈背側支 頸橫動脈降支;布有第二、三胸神經後支。
主治:咳嗽,氣喘,肺痨,項強,肩背痛。
配伍:配天突、膻中治咳喘。
刺灸法:斜刺0.5一0.8寸。
43:膏肓 BL43 Gāo huāng
定位:在背部,當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在肩胛骨脊柱緣,有斜方肌、菱形肌,深 層為髂肋肌;有第四肋間動、靜脈背側支及頸橫動脈降支;布有第三、四胸神經後支。
主治:咳嗽,氣喘,肺痨,健忘,遺精,完谷不化。
配伍:配尺澤、肺俞治咳喘。
刺灸法:斜刺0.5~0.8寸。
44:神堂 BL44 Shén táng
定位:在背部,當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在肩胛骨脊柱緣,有斜方肌,菱形肌,深 層為髂肋肌;有第五肋間動靜脈背側支及頸橫動脈降支;布有第四、五胸神經後支。
主治:咳嗽,氣喘,胸悶,脊背強病。
配伍:配膻中治胸悶。
刺灸法:斜刺0.5~0.8寸。
45:譩譆 BL45 Yì xǐ
定位:在背部,當第6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在斜方肌外緣,有髂肋肌;有第六肋間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五、六胸神經後支。
主治:咳嗽,氣喘,瘧疾,熱病,肩背痛。
配伍:配大椎、肩外俞治肩背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46:膈關 BL46 Gě guān
定位:在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有背闊肌,髂肋肌;有第七肋間動、靜脈 背側支;布有第六胸神經後支。
主治:胸悶,嗳氣,嘔吐,脊背強痛。
配伍:配内關治嗳氣。
刺灸法:斜刺0.5~0.8寸。
47:魂門 BL47 Hún mén
定位: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有背闊肌,髂肋肌;有第九肋間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八、九胸神經後支。
主治:胸脅痛,嘔吐,洩瀉,背痛。
配伍:配陽陵泉、支溝治胸肋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48:陽綱 BL48 Yáng gāng
定位:在背部,當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有背闊肌,髂肋肌;有第十肋間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九、十胸神經後支。
主治:腸鳴,腹痛,洩瀉,黃疸,消渴。
配伍:配氣海治腹脹。
刺灸法:斜刺0.5~0.8寸。
49:意舍 BL49 Yì shě
定位: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有背闊肌,髂肋肌;有第十一肋間動、靜 脈背側支;布有第十、十一胸神經後支。
主治:腹脹、腸鳴、嘔吐、洩瀉。
配伍:脾俞、胃俞治腹脹。
刺灸法:斜刺0.5~0.8寸。
50:胃倉 BL50 Wèi cāng
定位:在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有背闊肌,髂肋肌;有肋下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十二、十三胸神經後支。
主治:胃脘痛,腹脹,小兒食積,水腫,背脊痛。
配伍:配足三裡治胃痛。
刺灸法:斜刺0.5~0.8寸。
51:肓門 BL51 Huāng mén
定位:在腰部,當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有背闊肌,髂肋肌;有第一腰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經後支。
主治:腹痛,便秘,痞塊,乳疾。
配伍:配氣海天、樞治便秘。
刺灸法:斜刺0.5~0.8寸。
52:志室 BL52 Zhì shì
定位: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解剖:有背闊肌、髂肋肌;有第二腰動、靜脈背側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經後支外側支,第一腰神經外側支。
主治:遺精 ,陽萎 ,小便不利,水腫,腰脊強痛。
配伍:配命門治遺精。
刺灸法:斜刺0.5~0.8寸。
53:胞肓 BL53 Bāo huāng
定位:在臀部,平第2骶後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解剖:有臀大肌,臀中肌及臀小肌;正當臀上動、靜脈;布有臀上皮神經,深層為臀上神經。
主治:腸鳴,腹脹,便秘,癃閉,腰脊強痛。
配伍:配委中治腰痛。
刺灸法:直刺 l~1.5寸。
54:秩邊 BL54 Zhì biān
定位:在臀部,平第4骶後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解剖:有臀大肌,在梨狀肌下緣;正當臀下動、 靜脈深層當臀下神經及股後皮神經,外側 為坐骨神經。
主治: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腰骶痛,下肢痿痹。
配伍:配委中、大腸俞治腰腿疼痛。
刺灸法:直刺1.5—2寸。
55:合陽 BL55 Hé yáng
定位:在小腿後面,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委中下2寸。
解剖:在腓腸肌二頭之間;有小隐靜脈,深層為腘動、靜脈;布有腓腸肌内側皮神經,深層為腓神經。
主治:腰脊強痛,下肢痿痹,疝氣,崩漏。
配伍:配腰陽關治腰痛。
刺灸法:直刺 l~2寸。
56:承筋 BL56 Chéng jīn
定位:在小腿後面,當委中與承山的連線上,腓腸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解剖:在腓腸肌兩肌腹之間;有小隐靜脈,深層為腓後動、靜脈;布有腓腸内側皮神經,深層為腓神經。
主治: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配委中治下肢攣痛。
刺灸法:直刺 l~1.5寸。
57:承山 BL57 Chéng shān
定位:在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昆侖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
解剖:在腓腸肌兩肌腹交界下端;有小隐靜脈,深層為股後動、靜脈;布有腓腸内側皮神經,深層為腓神經。
主治:痔疾,腳氣,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配伍:配大腸俞治痔疾。
刺灸法:直刺1—2寸。
58:飛揚 BL58 Fēi yáng
定位:在小腿後面,外踝後,昆侖直上七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處。
解剖:有腓腸肌及比目魚肌;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
主治:頭痛,目眩,腰腿疼痛,痔疾。
配伍:配委中治腿痛。
刺灸法:直刺 l~1.5寸。
附注:足太陽經絡穴。
59:跗陽 BL59 Fù yáng
定位:在小腿後面,外踝後,昆侖穴直上3寸。
解剖:在腓骨的後部,跟腱外前緣,深層為拇長屈肌 ;有小隐靜脈 ,深層為腓動脈末支 ;布有腓腸神經。
主治:頭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
附注:陽跷脈郄穴。
60:昆侖 BL60 Kūn lún
定位:在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解剖:有腓骨短肌;有小隐靜脈及外踝後動、靜 脈;布有腓腸神經。
主治:頭痛,項強,目眩,癫痫,難産,腰骶疼 痛,腳跟腫痛。
配伍:配風池治頭痛、目眩。
刺灸法:直刺0.5~0.8寸。
附注:l、足太陽經所行為“經”。2、《針灸大成》:“妊婦刺之落胎。”
61:仆參 BL61 Pú cān
定位:在足外側部,外踝後下方,昆侖直下,跟骨外側,赤白肉際處。
解剖:有腓動、靜脈的跟骨外側支;布有腓腸神 經跟骨外側支。
主治:下肢痿痹,足跟痛,癫痫。
配伍:配太溪治足跟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
62:申脈 BL62 Shēn Mài
定位:在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解剖:在腓骨長短肌腱上緣;有外踝動脈網及小 隐靜脈;布有腓腸神經的足背外側皮神經分支。
主治:頭痛 ,眩暈 ,癫狂痫 ,腰腿酸痛,目赤腫痛,失眠。
配伍:配腎俞、肝俞、百會治眩暈。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跷脈。
63:金門 BL63 Jīn mén
定位:在足外側部,當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
解剖:在腓骨長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間;有足底外側動、靜脈;布有足背外側皮神經,深層為足底外側神經。
主治:頭痛,癫痫 ,小兒驚風 ,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配伍:配太陽合谷治頭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足太陽經郄穴。
64:京骨 BL64 Jīng gǔ
定位:在足外側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足底外側動、靜脈; 布有足背外側皮神經,深層為足底外側神經。
主治:頭痛,項強,目翳,癫痫,腰痛。
配伍:配百會、太沖治頭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足太陽經所過為“原”。
65:束骨 BL65 Shù gǔ
定位: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5跖趾關節)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第四趾跖側總動、 靜脈;有第四趾跖側神經及足背外側皮神 經分布。
主治:頭痛,項強,目眩,癫狂,腰腿痛。
配伍:配腎俞、太沖治目眩。
刺灸法:直刺0.3~0.5寸。
附注:足太陽經所注為“輸”。
66:足通谷 BL66 Zú tōng gǔ
定位:在足外側,足小趾本節(第5跖趾關節)的前方,赤白肉際處。
解剖:有趾跖側動、靜脈;布有趾跖側固有神經及足背外側皮神經。
主治:頭痛,項強,目眩,鼻衄,癫狂。
配伍:配大椎治項強。
刺灸法:直刺0.2~0.3寸。
附注:足太陽經所溜為“荥”。
67:至陰 BL67 Zhì yīn
定位:在足小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動脈及趾跖側固有動脈形成的動脈網;布有趾跖側固有神經及足背外側皮神經。
主治:頭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難産。
配伍:配太沖、百會治頭痛。
刺灸法:淺刺0.1寸。 胎位不正用灸法。
附注:足太陽經所出為“井”。
打通女人足太陽膀胱經位置圖
膀胱經的作用足太陽膀胱經是十四經絡中最長的一條經脈。膀胱經中的穴位都非常重要,絕不能忽略它。現代醫學中,膀胱具有積存腎髒制造出來的尿液的功能,當膀胱充滿尿液時,即經由尿道排出體外。而中醫醫學卻認為,膀胱是當小腸把無用的固态物和水份分開後,水份流入的主要器官。膀胱經是通往頭、背、腰、臀、下肢、足等各部份,幾乎已貫通全身的一條非常長的經脈,故此經脈發生異常時,會影響全身,而呈現各種症狀。如頭痛、頭重、眼睛疲勞、流鼻血、鼻塞等症狀會出現于頭部。又會産生肩、背、腰、臀、胫等部的肌肉疼痛。容易發生股關節痛、痔瘡等。臉部皮膚帶黑,失去光澤。容易造成耳鳴,聽力不佳。聲音微弱,不容易聽到。容易疲勞,精神欠佳。食物方面偏愛鹹食。以季節而言,冬天發病的機會較大。若出現以上所述的症狀,是由于膀胱經的異常所引起的,請刺激膀胱經上的穴位,即能緩和不舒服感。膀胱經上有六十三個穴位。
膀胱經的功效1、循行部位:足太陽膀胱經起于内眼角(睛明穴),上過額部,交于督脈直至巅頂(百會穴)。
2、分支
巅頂部的分支:從頭頂(百會穴)分出至耳上角。
巅頂向後直行分支:從頭頂下行(至腦戶穴)入顱内絡腦,複返出來下行項後(天柱穴)。
下分為兩支:
其一,沿肩胛内側(大杼穴始),夾脊旁,沿背中線旁一寸五分,下行至腰部,進入脊旁筋肉,絡于腎,下屬膀胱,再從腰中分出下行,夾脊旁,通于臀部,經大腿後面,進入胭窩中。
其二,從肩胛内側分别下行,通過肩胛,沿背中線旁三寸下行,過臀部,經過髋關節部(環跳穴),沿大腿外側後邊下行,會合于胭窩中,向下通過腓腸肌,經外踝後面(昆侖穴),在足跟部折向前,經足背外側至足小趾外側端(至陰穴),與足少陰腎經相接。
3、聯系髒腑:屬膀胱,絡腎,與心、腦有聯系。
4、主要臨床表現:惡寒,發熱,鼻塞,鼻衄,頭痛,目痛,項背、腰、臀部及下肢後側疼痛,足小趾麻木不用,少腹脹滿,小便不利,遺尿。
5、病機分析: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襲,本經受邪,則惡寒,發熱,鼻塞,鼻衄;膀胱經之脈上額交巅絡腦,邪氣随經上逆則頭痛;膀胱經起于目内眦,下行項後,一支挾背抵腰,下行經股入奈窩,一支循背下行,至奈窩後又下行,至外踝折向前,至足小趾,經氣不利,則目痛,項背、腰、臀部及下肢後側疼痛,足小趾麻木不用。膀胱氣化失司,則少腹脹滿,小便不利,遺尿。
6、本經主治:頭、項、目、背、腰、下肢部病症及神志病,背部第一側線的背俞穴及第二側線相平的腧穴,主治與其相關的髒腑病證和有關的組織器官病症。
膀胱經不通的症狀膀胱經掌管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也是身體抵禦外界風寒的重要屏障,若這條經絡通暢,外寒難以侵入,内毒及時排出,身體何患之有? 所以我們一定要打通膀胱經,所謂“打通”就是讓更多的氣血流入這條經絡。誰給膀胱經能量呢,主要是靠腎髒,腎與膀胱相表裡,膀胱經隻是個通道,本身無動力運行,需腎氣的支持才能完成禦寒、排毒的功能。所以你加強了膀胱經的需求,也就激發了腎髒的供應潛能。同理,督脈亦是如此。
打通膀胱經和督脈呢?其實很簡單,方法很多,捏脊法、刮痧法、拔罐法、敲臀法(如果膀胱經不通,敲臀就會很痛)都可以用,還可用掌根從頸椎一直揉到尾骨,肉太厚的話也可用肘來揉。要注意,膀胱經在腿上的部分也很重要,同樣可以刮痧、拔罐、點揉、敲打,甚至用手大把攥,隻要能充分刺激它就行。還可兩腿繃直,俯腰兩手摸地,向後仰身彎腰以及仰卧起坐,還有許多瑜伽上的動作,隻要能刺激腰椎以及大腿後側的膀胱經,那就全可采用。
膀胱經不通的表現膀胱經不通的常見症狀:惡風怕冷,頸項不舒,腰背肌肉脹痛;腰膝酸軟,靜脈曲張,尿頻,尿多;尿黃,前列腺肥大。
經絡學說是中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全身14條經絡,如果不通,就會引起相應的症狀。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其他經絡不通的常見症狀:
1.不通的常見症狀:怕風,易汗,咽幹咳嗽;過敏性鼻炎,皮膚幹燥容易過敏;動則氣短胸翳,面色皮膚無華。
2.不通的常見症狀:牙痛,頭痛,口幹,皮膚過敏;青筋,斑點多,腸胃功能減弱;肩周痛,慢性咽喉炎。
3.不通的常見症狀:喉嚨痛,胃痛,怕熱,消化不良;倦怠,膝關節酸痛,便秘;唇幹舌燥,身體消瘦。
4.不通的常見症狀:脘腹脹氣,吸收不良,口淡;容易嘔吐作悶,容易倦怠虛胖;頭脹,頭腦不清,濕重腳腫,便溏;關節酸脹,糖尿病。
5.不通的常見症狀:心煩,心驚,心悸,心悶,心痛;短氣,上氣有壓力感,憂郁易怒;口腔潰瘍,口幹,口臭。
6.不通的常見症狀:小腹繞臍而痛,心翳悶,頭頂痛;容易腹瀉,手腳寒涼;吸收不良,虛肥;肩周炎。
7.腎經不通的常見症狀:手足怕冷,口幹舌燥,腰膝酸痛,咽喉炎;月經不調,性欲減退;前列腺肥大,足跟痛,尿頻,尿少,尿黃。
8.不通的常見症狀:失眠多夢,易醒難入睡;心煩健忘,胸翳悶,口幹;神經衰弱。
9.三焦經常見症狀:偏頭痛,頭暈,耳鳴,上熱下寒;手足怕冷,倦怠易怒;皮膚容易過敏;肌肉關節酸痛無力食欲不振。
10.不通的常見症狀:口幹,口苦,偏頭痛,容易驚悸;善歎息,便溏,便秘,皮膚萎黃;消化不良,關節痛,脂肪瘤;痰濕結節積聚。
11.不通的常見症狀:口幹,口苦,情志抑郁,胸脅脹痛;眩暈,血壓不穩,易怒沖動;皮膚萎黃,易倦乏力,前列腺肥大;月經不調,乳房疾病,小便黃。
12.督脈不通的常見症狀:虛寒怕冷,手足不溫,疲勞乏力;頸椎痛,腰椎痛,痔瘡,便秘;陰陽失調。
13.不通的常見症狀:怕熱汗多,陰陽失調,月經不調;陽痿,性冷淡,消化不良,胸翳氣喘。
膀胱經不通的原因造成經絡不通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其中外因包括以下兩方面:
1、自然環境的污染。生活環境的艱苦,惡劣天氣的影響,所造成的細菌、病毒、冷、熱、風、濕的侵襲等等。
2、社會環境的影響,政治動亂、戰争災難、經濟危機、文化環境造成的精神污染、家庭不和、人與人間的無謂争鬥等等,也會造成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混亂和失調,從而導緻經絡不通,生病、甚至死亡。
相比較外因來說,内因更重要,外因要通過内因起作用。内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體内某些器官出了毛病。飲食不規律、經常熬夜、不愛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導緻機體出現問題,特别是五髒六腑器官出了毛病,物質、能量無法交彙轉化,自然造成經絡不通,精氣不足,生病,甚至死亡。
2、氣血不足。如果身體的氣血不足,不能把身體的垃圾運送出來,經絡也會堵塞。
3、精神内傷,思想上出了毛病。《内經》講“精神内傷,形必敗亡。”。中醫所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上離其道,下失其事。
打通膀胱經的方法若這條經絡通暢,外寒難以侵入,内毒及時排出,身體何患之有?所以我們一定要打通膀胱經。所謂“打通”就是讓更多的氣血流入這條經絡。那麼,誰給膀胱經供給能量呢?主要是腎,腎與膀胱相表裡,膀胱經隻是個通道,本身無動力運行,需腎氣的支持才能完成禦寒、排毒的功能。
打通膀胱經的方法其實很簡單,也很多,如捏脊法、刮痧法、拔罐法、敲臀法(如果膀胱經不通,敲臀就會很痛)都可以用,還可用掌根從頸椎一直揉到尾骨,肉太厚的話也可用肘來揉。
要注意,膀胱經在腿上的部分也很重要,同樣可以刮痧、拔罐、點揉、敲打,甚至用手大把攥,隻要能充分刺激它就行。還可兩腿繃直,俯腰兩手摸地,向後仰身彎腰以及仰卧起坐,還有許多瑜伽上的動作,隻要能刺激腰椎以及大腿後側的膀胱經,那就全可采用。
膀胱經在大腿後側不是太好敲,所以可以用“抻筋”的方法,就是前後左右壓壓腿,感覺到後側的筋被拉伸開。也可以采用“刮痧”的方式,可以有效地疏通膀胱經。還有就是平時上班休息的時候,把大腿的肉肉後側多捏捏揉揉。
用什麼方法排毒最好,其實很不确定,刮痧若出痧很暢,則效果最佳。若不愛出痧,但按揉穴位卻很痛,則按摩效果最好。若不出痧,按摩穴位也不痛,則拔罐效果好。這個根據個人體質來選擇。
下一篇
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