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取祖傳妙方
适宜證候:脾腎陽虛之證 症狀表現:手腳發涼、胃脘部和背部或腰膝部怕冷、怕冷及比别人衣服穿得多、比一般人耐受寒冷差、比别人容易患感冒、受涼或吃或喝涼的東西易腹瀉、吃或喝涼的東西會感到不舒服
制附子大辛大熱,使脾腎雙補,幹姜協助附子溫助脾陽,驅散寒邪,扶陽抑陰;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與幹姜相配,一溫一燥;
補骨脂補命門之火以溫養脾土,肉豆蔻溫中澀腸,與補骨脂相伍,既可增溫腎暖脾之力,又能澀腸止瀉;吳茱萸溫脾暖胃以散陰寒,五味子酸溫,固腎澀腸,合吳茱萸以助溫澀止瀉之力; 黨參性味甘溫,補氣健脾;白花蛇舌草、三棱、莪術破氣化瘀,調暢氣機,調整氣血運行;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茯苓、薏苡仁健脾滲濕,大棗調脾胃、以助運化;
甘草調和諸藥,縱觀全方,溫補并用,以溫補腎陽、健脾益氣為主。
中醫學認為,結直腸息肉的發病與患者的體質聯系密切,其中陽虛型體質是該病常見易感體質之一。
陽虛可引起髒腑功能衰退、機體的抵抗力降低,人體的衛外抗邪功能減弱,增加了結腸息肉的發生率。
結直腸息肉的病位在腸,但“脾虛”是其關鍵内因,脾氣虛弱,不及時糾正,氣虛及陽、脾病及腎,形成脾腎陽氣不足之證候,脾腎陽虛是結直腸息肉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臨床研究發現,息肉切除術後,口服改善脾腎陽虛中藥,對息肉複發起到了預防作用。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