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之漫漫,苦心而求索,常待東方白,不為世俗同。
張勝兵:武漢知名中醫,中醫研究生,成名代表作《醫門推敲》五部,《攻癌救命錄》,《張勝兵解讀溫病條辨》
《金匮要略》中有一個方子,在目前大學教材中已經不重視它了,而且在《金匮要略選讀》已經把它貶入“附錄”,《中醫内科學》亦不推薦應用。而我在臨床上卻發現它的應用非常廣泛,更有意思的是有很多人都已經不知道這個方子為什麼叫這個名字,由于張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對其記述得比較簡單,後世醫家竟對此一帶而過,緻使名方空被埋沒1800多年!
這個方子是《金匮要略·中風曆節病篇》的侯氏黑散
原文: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
菊花四十分,防風、白朮各十分,桔梗八分,人參、茯苓、當歸、川芎、幹姜、桂枝、細辛、牡蛎、礬石各三分。
右末,用溫酒調方寸匕,服二十日,日三,再冷食服四十日,共六十日止,則藥積腹中不下,熱食即下矣。
四肢煩重,為風濕痹于外,脾陽不達于四肢,故煩重。心中惡寒不足為氣血傷于裡,血分虛而熱度不充内藏,故心中惡寒,這些都很容易明了。
那大風是什麼意思?是很大的風嗎?還是很重的風?曆來大家認識不一,我認為應該是外風直侵肌肉髒腑,故為大風,所以一切風,隻要是直中的都可以應用。
本病是由于自身氣血不足,衛外不固,故而惡寒不足,導緻風邪侵襲而入;脾虛不運,水濕内盛,故而四肢沉重。風邪入裡與濕邪相合,郁結化熱,阻滞氣血運轉,從而出現寒熱虛實錯雜之勢。
古人所立方治,一方有一方之作用,作用不可知,當于病理求之。一方有一方之主名,主名不可知,當于藥味求之。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方子的組成。
菊花秋生,得金水之精,能制火而平木,木平則風息,火降則熱除,故以為君。和黃芩以清膽熱,牡蛎、礬石酸斂澀收,潛陽斂陰鎮肝風,加防風、以祛風。這一組藥是清風邪郁而化熱之組藥。
當歸、川芎以養血行血,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人參、白朮、茯苓,以補氣健脾祛濕,
幹姜、桂枝、細辛,溫脾陽祛寒濕,陽氣分而達四肢,
桔梗化痰通絡、開宣肺氣、引藥入胸中,
加酒服者,以行藥勢。
仲景創方,寒熱合成于一爐,以治療寒熱錯雜,虛實互見,陰陽紊亂之證,配伍得宜,義理精深。方中藥物共十四味,菊花劑量占百分之四十。菊花功能輕清涼散,甘涼益陰,苦可洩熱,對外感風熱頭痛目赤,或肝陽上亢,肝風内動引起的頭痛目眩,均能平肝熄風,清熱止痛。單味泡水代茶,有降血壓功效。本方中是為君藥。
張勝兵作品《攻癌救命錄》淘寶京東各大新華書店有售!挂号可獲得簽名書以及與張醫生合影留念!
綜觀全方功能,具有扶正養血,健脾安中,平肝明目,化痰除濕,清熱降壓,蠲痹止痛,軟堅散結,驅風通絡,填竅熄風諸作用,故可治療多種疾病,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方子是治療肝風脾寒的方子。知道了病機,我們就可以大膽的使用,在臨床上下列适應症:
1.眩暈:視物旋轉欲倒,目開即覺天翻地覆。
2.頭重:頭痛沉重,悠悠忽忽,有空洞感覺。
3.腦冷:頭痛,腦内覺冷畏風,常欲蒙被而睡,面容慘淡憂郁,四肢不溫,稱為“厥陰頭痛”。
4.顔面麻痹:半邊顔面突然失去知覺,口眼喎斜,病在左,歪向右,病在右,歪向左。
5.眼目病:
(1)胬肉攀睛:内眦生瘀肉,色黃赤如脂,日久漸厚,掩及黑睛。
(2)流淚:淚下無時,迎風更甚。若久流不止,能使昏暗難辨物色。
(3)目幹澀:用腦過度,感覺兩目幹澀,睑皮沉重。
(4)目癢痛:澀痛多眵淚,羞明難睜,視物昏糊,胞睑内滿布紅色細粒,名為“椒瘡”(即“砂眼”)。
(5)夜盲:入暮不能見物,到天明恢複正常,名“雀目”。用本方醮煮熟豬肝或羊肝。
(6)暴盲:平素眼目無病,忽然目盲不見,都屬暴盲。多伴見情緒緊張,為怒氣傷肝。
(7)老年性白内障。
6.半身不遂:上下肢偏左或偏右發生癱瘓,稱為“半身不遂”,又名“中風”、“偏枯”。前人以為風從外入發生癱瘓者,為真中風;如風自内生發病,為類中風。無論真中風、類中風,皆以氣血虧虛,痰多熱伏,久病體弱,風邪得以乘之,阻礙經氣,形成半身不遂。
7.胸痹:胸痛偏左,驟然發作如針刺,伴有氣悶窒塞,每次時間極暫,在受寒、勞動和精神刺激後最易出現,脈象細數或呈結代,屬于“真心痛”、“厥心痛”、“胸痹”。以胸骨後,心前區出現發作性或持續性疼痛或憋悶,疼痛常放射至頸、臂及上腹部為特征。本病多因思慮過度,勞傷心脾,飲食不節,痰飲内生,情志不暢,肝郁陰傷等引起,而以年高腎氣虧虛者多見。
8.中風:凡人年過五十歲以後,自覺手指或單側上下肢半身發麻或木,經常頭目眩暈,上重下輕,行動飄然不穩,皆為中風先兆,倘再加言語蹇澀,唇舌發麻,中風為期不遠,少則一、二月,長則一年之内,如能服用本方,将息得宜,尚可防止。
其它如高血壓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頸椎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美尼爾氏綜合征、慢性結腸炎、支氣管哮喘、甚至是癌症患者,隻要辯證為肝郁化火,脾胃虛寒證,如胃癌、腸癌、肝癌……都可以加減應用!
我在臨床實踐中運用本方,屢見功效,如此良方,不可湮沒。但對“初服二十日用溫酒調服、冷食六十日”等說法沒有采納,僅按照一般常用法。
關于礬石一味,近代人張錫純認為是皂礬,皂礬色黑,能染黑布,主通燥糞而清内藏蘊濕,張三豐伐木丸用之以治黃瘅,黃瘅是内髒蘊濕,故從大便而解者,正是用了這個功能。侯氏黑散方之所以名黑散者,以皂礬色黑名之可能是比較合理的,如黑虎丹、黑錫丹。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