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關注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

随着社會的發展,中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年輕人都喜歡出外闖蕩,家裡往往隻有老人在家留守。随着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各種心理社會問題也開始慢慢顯現出來。

據國家民政部統計,到2009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67億,并且以每年800萬的速度增長,其中約有40%是空巢老人。

一、空巢老人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1、空巢現象:

(1)、近年來,由于農村很多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隻留下老年人在家看護孩子、房子,生活十分孤獨、單調。因此,很多老年人希望有一間可以供娛樂的活動室。

(2)、一對老夫妻在家,有人入室偷竊,也可以定義為搶劫。首先老人自己是無能力反擊,因為體力達不到,更不用說反擊,甚至有的老人,本身就有重病在身,隻是自己平時硬掙着,目的也是為了自己家人在為踏實的掙錢。結果兩位老人都給吓死了。也許是老人有心髒病等原因在内,但是這确實是個嚴重存在的問題,不僅僅是這種安全問題,還要這些留守老年人身體不好,家裡沒人照顧,萬一病情嚴重,也不能自己電話聯系急救的,再說急救中心都在市區内,即使急救找到村裡,估計也晚了,急救單位多半不熟悉農村的路線。

(3)、李正英老人的處境比起海東地區其他留守老人要好得多。李正英老人的兒子出門打工前,把家中所有的農田承包給了其他人。所以,老人平時一個人賦閑在家。和他相比,鄰居家的兩位留守老人卻很少有空閑時間。沒有說話的人,李正英老人的日子過得平淡、乏味,在電視機前度過每一天。李正英老人想,要是有個老年活動中心多好,興許能找上幾個好夥伴下下棋、搓搓麻将。

2、空巢模式。

(1)、勞動強度較大。兒女外出打工,“留守老人”成了家裡的頂梁柱。靠打工“緻富”的子女并沒有提供給父母充足的經濟支持以至于大部分老人還要靠勞動來維持生計,加重了老人的勞動強度。有的兒女外出打工,把小孩留給了老人,好多小孩還不滿周歲,于是,一些爺爺奶奶們不得不又當起了“爸”和“媽”。

(2)、尋醫看病困難。由于年輕人外出務工,家中老人生了病,沒有人去請醫生或督促去看醫生,加上老人們家務忙、農活多,往往小病拖成了大病。即使老人得病卧床了,子女不在身邊,“遠水解不了近渴”。有的子女在父母重病時無力給予資金上的幫助,緻使在家留守的老人“生不起病,拿不起藥”。

(3)、娛樂活動單調。年輕有文化的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家裡的老人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再加之農活多家務忙,也沒有時間開展文化活動,除了看電視、擺龍門陣、趕場外就沒有消遣的辦法了。

(4)、情感生活堪憂。風風火火一生,最怕老來孤獨。老人們渴望與子女溝通,可子女很少和父母聯系,即或打電話回家更多的話題也是問問留守在家的小孩。孩子們不得不掙錢養家,老人們隻有選擇孤獨。

3、空巢問題形成的原因:

(1)、傳統模式,受到挑戰。長期以來,農村傳統的養老模式是養兒防老和土地防老。可是,子女的外出打工造成了家庭空洞化,老人無人照料,有兒也難防老;同時,絕大多數打工者每年寄回家的錢主要是用于子女教育和應急,而并沒有在經濟方面為老人提供太多的幫助,即使打工使他們贍養父母的能力增強了,但這種能力卻并未因此而轉變為現實。土地防老就是老人自種自收,填飽肚子,但對那些不能下床來勞動的“留守老人”來說,這談何容易啊。在這樣的情形下,傳統的養老模式受到極大的挑戰。

(2)、兒女無奈,老無所依。一是打工掙到了錢的,即使他們寄了足夠數量的錢回家給父母,可是有的父母年老體虛、身患重疾,根本就不能自理日常生活,更何況錢不能買到兒女繞膝的天倫之樂。二是有的出門打工沒有掙到錢,對父母盡孝心有餘而力不足。三是有的兒女不孝,外出打工一去幾年甚至十幾年,很少或者不寄錢回家,忘記了自己的贍養職責。

(3)、少有積蓄,防老無力。“留守老人”們前半生都為兒為女,自己的積蓄很少,有的沒有一點積蓄,自己無力防老養老。

(4)、制度缺失,缺乏保障。在傳統經濟社會二元結構下的養老保障二元結構,導緻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缺失。以家庭保障與土地保障為主的農村養老保障,使“留守老人”的養老和所有農村進行老人一樣缺乏制度保障。

4、空巢應對機制:

(1)、動員社會力量,建立聯動體系。一是建立各級幹部聯系“留守老人”制度,定期或不定期“下訪”,及時幫助解決他們生産生活的具體問題,為“留守老人”送溫暖。同時,組織中小學生利用星期天、節假日開展義務助老活動。二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行農村合作醫療,切實解決“留守老人”出行難、飲水難、就醫難問題。三是相關部門降低務工人員回家探親的成本,創造民工家庭情感交流的機會。回家的成本太高是民工不能經常回家的原因之一,應當依照《勞動法》,讓農民工與城鎮職工一樣享受探情親待遇,給予民工專門的探親假期,在春運期間針對民工進行車費優惠。

(2)、啟動養老保險,強化社會保障。随着農村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農民傳統觀念的談化,以及農村生産方式的轉化,家庭的保障功能越來越弱化,因此,必須盡快建立完善成熟的農村養老保險體系,采取“自助”和“補助”相結合的辦法,參保者自己交納養老保險基金,政府給予一定的補助金。同時,政府加大對解決“留守老人”養老問題的投入,讓“留守老人”充分享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果。

(3)、建立組織載體,豐富文化生活。一是進一步發展農村老年協會等民間組織,主動吸納“留守老人”參加,引導、規範其開展健康、文明的各種活動。二是增加農村老年福利及活動設施。整合現有資源,增加敬老院設施,擴大功能;以村建老年文化活動室和老年體育活動點,由村“兩委”負責,選一名熱心老年活動的人具體負責。三是在重陽節等老年節日為“留守老人”開展表演節目、健身活動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

(4)、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合法權益。要築牢法律這道社會保障的最後防線,切實維護“留守老人”的合法權益。一是加強農村社會綜合治理。加大對農村盜竊、搶劫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确保“留守老人”的生命财産安全。二是為“留守老人”提供法律援助。一方面,幫助“留守老人”向不履行贍養義務的子女索要贍養權。另一方面,對多年外出打工音信杳無的子女,啟動司法律程序,查找其音信,如果已因工死亡,則幫助索賠;如果還健在,則強令其履行贍養義務。

二、如何幫助空巢老人改善心理狀态,維護心理健康。

近年來,随着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和外出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多,許多老人在過年過節時子孫滿堂,其樂融融,可一旦節日過去,子孫兒女各自返回自己的愛巢,從滿院歡騰到寂寥無人的轉變讓"空巢老人"情緒失落,心情不暢,郁郁寡歡,"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成為"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實寫照。本文就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進行論述,根據其特征進行相應的護理,積極為"空巢"老人提供良好的精神文化和健康生活,為老人提供幸福晚年生活。

1、老年人生理特征特點

随着年齡增長,感知覺的适應性變化最明顯。表現為視力明顯減退,出現所謂的"老花眼";聽力下降,尤以70歲以後明顯;味覺、嗅覺、皮膚覺在60歲以後都有明顯下降;記憶力下降表現為記憶廣度、機械識記,再認和回憶等均減退;思維的變化:随着年齡的增長,腦組織質量和腦細胞數減少,萎縮,思維遲緩。

但現實生活中各國政府官員和大中型企業中的決策者大多是50歲以上,甚至70歲以上的老人,表明思維的個體差異是很大的,雖然思維速度逐漸變慢,但可以用經驗、技能或專業知識來彌補。

2、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

(1)、自尊心理:老年人喜歡周圍的人尊敬他、服從他,要學會尊重病人,稱呼要恰當,言行要有禮貌,舉止要文雅。非原則之事應尊重或盡量多遷讓老年病人的意見,不可強詞相争。

(2)、怕孤獨心理:老年人特别害怕孤獨,尤其退休在家,失去了在工作中同他人的交往,常有孤獨感、寂寞感,久之煩躁不安、對待老年人要口勤,平時多問候,增加同他們的接觸與交談,切忌對他們冷淡、不理睬或故意疏遠。

(3)、疑老心理:一到老年就有一種退化感,總覺得自己的腦力與體力逐漸衰退,自己有點不舒服就覺得是與衰老有關,要向老年人宣傳解釋,說明衰老的程度差異性很大,以解除他們心理上的壓力,鼓勵他們從心理上振作起來。

(4)、返童現象:有的老年人童心複萌,應順其心理,不要奚落與譏諷,能辦到之事要盡量照他的要求去辦。

(5)、懷舊現象:老年人喜歡追憶往事,接觸病人時,要耐心傾聽他的講述,對其所提及懷念的人和事,應表示同情或贊許,不可對抗而激怒病人。

3、老年人心理護理

(1)、确立生存意義、正确對待身體的變化:人貴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一樣。老年人應客觀地意識到歲月不饒人,要正确地對待身體的變化,要定期體檢,發現疾病及早治療。不要抱僥幸心理,麻痹大意,欺人自欺,延誤治療;也不要被疾病吓倒,要坦然面對死亡,認為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要認真地過好每一天,不僅應老有所養,還要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

(2)、保持與外界環境的接觸:即與自然、社會和人的接觸。這既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悅心情,又可以及時的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更好地适應環境。在退休之前先做好思想上的準備工作,認識到退休是将工作崗位讓給青壯年,有利于提高工作質量及工作效率,從而有利于社會發展,避免"養老金死亡"。退休後多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公益活動,發揮餘熱。多培養一些興趣愛好,使生活豐富多彩。

(3)、生活規律、适度腦體勞動:讓老年人學會安排規律的生活與合理的作息時間,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體質狀況有選擇性、有規律地進行運動。

包括跑步、打球、爬山、太極拳等體力運動,下棋、打牌等腦力運動,不僅能增強體質,還能延緩大腦功能的衰退,有效地延緩記憶力的減退,思維能力和精力等高級心理功能的減退。

(4)、家庭的和睦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礎:老年人常會感到孤獨,希望得到家人的關心、愛護和照顧,因此子女應經常與老人溝通,遇事與老人商量,使老人得到應有的尊重,喪偶的老人獨自生活,會感到寂寞,因此子女應理解老年人求偶需求,支持老年人的求偶行為,滿足老年人的望。

4、老年人安全及康複護理;

(1)、老年人的衣着應舒适、寬松,對行動遲鈍的老人應穿防滑鞋,褲腳不可過大過長,最好不穿帶過長帶子的鞋。更衣、褲、襪時要取坐勢,避免單腿獨立,防止暈倒。對癡呆老人身上應放聯系卡,以防外出走失。

(2)、家居設施環境應适合老人:老人活動區域,不放置障礙物,不能有積水并要防滑。老人的床兩側應設床檔或一面靠牆,床不可太高要便于上下,身材矮小老人的床旁可加床踏闆。衛生間、浴室地面要防滑,應設坐勢馬桶,增設扶手;浴盆不宜太高,有扶手等。

(3)、日常用物便于握、拿、用;可增厚增大用物手把等。開水防止應拿不動而燙傷,最好用壓力壺或開關式。

(4)、夜間最好不要去廁所而用小便壺,并最好坐位排尿,防止排尿暈厥。

(5)、老年人用熱水袋等,水溫要比一般成人低,50C為宜。老年人溫水浴溫度應小于40C。

(6)、老年人神經反射活動減退,吞咽肌群不協調,故進食時注意力應集中,不要看報等以免嗆咳窒息,吞咽略困難者應把食物調成糊狀,吃藥要看其服下防止誤服。

(7)、老年人康複運動要因人而宜,運動要循序漸進,運動量不可過大,運動方式應安全,以散步、體操、門球、太極拳等活動為主。時間不宜過長,運動30分鐘應休息15分鐘。不要在飽食和空腹時鍛煉,應在餐後1小時後鍛煉為宜。根據病情選擇适合疾病康複的運動。

怎樣做才能讓"空巢老人"們避免出現上述的情況呢,相信隻要提早預防,做好他們的心理保健以及學會一些自我調整方法能讓"空巢老人"們更好的安度晚年。愉快而豐富的生活着,為家亮一盞心靈之燈,讓"空巢老人"心裡不空巢。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