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侯易非
(遼甯師範大學)
摘要:漢字是凝結無數中國人智慧的藝術寶藏。隸書作為漢字的一種,始創于秦朝,興盛于漢代,尤其是東漢中後期的碑刻更是成為曆史傳承的典範。研究不同碑刻的美與特點,可以使人們對隸書形成更深層次的認識,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與鑒賞能力,啟發人們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書法藝術的本質與規律。同時,文字内容意境與書法形式意味和諧統一的書法美,可以給人們帶來更豐富、更全面的審美享受。
關鍵詞
隸書、漢碑、藝術特點、審美藝術
正文
随着漢字的不斷發展與演變,各種書體逐漸出現,其中,隸書的成功衍生是漢字發展的一個高峰,也是下一個書體演變的開始,是漢字發展史上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漢隸上承秦篆傳統,下啟草書、行書、楷書的萌芽與發展。
隸書相傳為秦末程邈在獄中整理,去繁就簡,字形扁圓為方,筆畫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更便于書寫。“隸人”不是囚犯,而是“胥使”,因此,古代隸書也被稱作“佐書”。碑刻書法在東漢中後期大量出現,留存至今的碑刻、拓本大概有400多通。特别是在東漢後期政治混亂的時期,隸書藝術卻達到了輝煌的時刻。
隸書典範的名碑有幾十通,如《禮器碑》《張景碑》《張遷碑》《曹全碑》《石門頌》等,在千百年來成為後人臨摹的範本。漢隸在中國書法發展的曆史上留下了璀璨奪目的一頁,對後世書法有深遠的影響。
一、漢隸書法藝術特點
1. 筆畫特點
從先秦墨迹看,隸書起筆時用重頓或回鋒蓄勢,達到起筆圓渾而收筆尖利的效果。而漢隸在筆法上有了更加豐富的變化,有方有圓,出現了“蠶頭燕尾”的筆法。此筆法的本質是波磔筆法,講究“一波三折”。漢隸增加提頓,筆畫開始有粗有細,使節奏感加強;同時,變畫為點,變弧為直,變連為斷。篆書的點畫隻有點、直、弧3種,發展到隸書已經具備了8種基本筆畫。另外,漢隸将篆字中許多一筆連綿寫成的筆畫斷開,為後來楷書的誕生奠定了基礎。漢隸開創的筆畫書寫方式為書法的審美帶來了更新、更豐富的可能性。
2. 結構特點
(1)左右伸展,體勢開張
與秦隸相比,漢隸的體勢呈橫向開張之勢,中宮斂收,主筆橫展,既雄放灑脫,又舒展靈動。
(2)水平性、對稱性的平衡結體
隸書注重橫平豎直,筆畫勻稱,盡管漢碑風格多樣,但幾乎都具有這個特點。直橫水平性行筆,三撇往往寫為三個橫點、三橫或兩橫一波。筆畫之間有對稱點、對稱豎等,部件之間有對稱性結構。偏旁中草字頭、竹字頭、登字頭、老字頭、八字底等,将左右兩個部件的形狀、大小寫得一緻或類似,具有對稱性體勢。
(3)主次分明,疏密透氣
隸書主筆突出,并與次要部分相互協調。在體勢橫向開張的隸書中,要突出左右伸展的波、撇、捺、豎彎鈎等主筆。在字中,筆畫少者、左右結構中偏長的縱向筆畫之間要疏;反之,上下結構、筆畫多者、斜向筆畫之間要密。同時,在字的結構中的封閉空間要留出适當空隙,使氣息通透。這樣可以産生空靈、生動的審美效果,避免堵塞闆滞。
3. 章法特點
漢隸碑刻的章法布置較秦隸變化不大,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縱有行橫有列,即“縱橫成行”,字的間距略大于行距,行行分明,整體看來更加整齊美觀。另一種是縱有行橫無列,字距大小不同、參差不齊,整體看來更加靈活自由,書寫起來更加便捷。
二、漢代經典碑刻隸書分析
1.《禮器碑》
《禮器碑》全稱是《漢魯相韓勑造孔廟禮器碑》。此碑是漢隸的重要代表作。《禮器碑》精研遒勁,清超肅括。清王澍在《虛舟題跋》中評此碑說:“無美不備,以為清超卻又遒勁,以為遒勁卻又肅括。自有分隸以來,莫有超妙如此碑者。”
《禮器碑》筆畫以瘦勁為主,似鐵畫銀鈎,又間以粗重之筆,瘦勁顯出挺立之姿,粗重給人沉實之感。《禮器碑》結構精密嚴整又奇宕多姿,布局疏朗,字字重心穩固,通篇骨力通達,神完氣足。碑陽部分章法排列較為規律,體現出和諧端莊的特征;碑陰部分用筆奔放飄逸,自然成趣,字的大小并不相同,富有流動感。
2.《張景碑》
《張景碑》又名《張景造土牛碑》,字體平和舒展,莊正精密。筆畫既簡約又完備,肥瘦适度,不作過度的提按對比。用筆方中帶圓,圓中有方。筆勢左右開張,疏朗從容。結體莊正大方,體勢收放得當,勻稱嚴謹,典雅端莊。《張景碑》充分體現了“精而密”的隸書特性,在平正、勻稱中富有變化。此碑是漢隸鼎盛時期的代表作之一,易于初學者學習,可以成為隸書的入門法帖。
3.《張遷碑》
《張遷碑》全稱《漢故谷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是東漢隸書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品。此碑可以稱為漢代隸書的上品,為後世曆代書法名家所器重,也是曆代名人、墨客、書法愛好者臨摹、練習的最佳選擇之一。
《張遷碑》堅實拙厚,雄健渾樸,用筆遒厚,沉澀老辣,以方筆為主,堅勁生拙。其波磔略揚,撇捺微展。結字巧中有拙,拙中寓巧,大巧若拙。字體端莊樸茂,筆短意長,以盡其勢,揖讓錯綜,正中有欹,殊多生趣。章法不拘一格,生動活潑,通篇取茂密之勢,但字距和行距之間又無嚴格的固定距離。全碑各字穩而不呆,動感強烈,樸實自然,從而達到全碑皆活的奇妙效果。清孫承澤在《庚子消夏記》中雲:“書法方正爾雅,漢石中不多見者。”
4.《曹全碑》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屬東漢末隸書完全成熟期的代表作品。此碑明麗俊秀,清健暢達,筆畫圓勁,剛柔相濟,靜中寓動,曲直相諧。全篇以細線為主調,細而不弱,輕重相和,提按豐富。結體富有疏密變化,收放得當。中宮緊收,四周舒展。主筆定位,重心多變。章法上縱有行,橫成列,布列勻稱,嚴整美觀,具有廟堂之氣。字體多取橫勢,左右開張,字距大于行距,具有疏朗開張的整體效果。此碑縱蕩橫湧,靜中寓動,風緻翩翩,婀娜多姿,是漢隸秀美風格的代表。清書法家萬經稱:“秀美飛動,不束縛,不馳驟,洵神品也。”
5.《石門頌》
《石門頌》全稱為《漢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座豐碑,也是漢代頌體的代表作。《石門頌》沉澀韌健,奇縱飛揚。此摩崖隸書素有“隸中草書”之稱,運筆遒勁,饒有篆意,古厚含蓄而富有韌性。《石門頌》繼承了古隸的率意性與篆書的簡約性用筆,以中鋒圓筆為主,轉折處或方或圓。筆畫粗細變化不大,即使是燕尾或捺畫的末端,也不過分加重。結體開張奔放,疏松散朗,飄逸有緻。章法錯落,字随石勢,縱橫勁拔,意趣橫生。清篆刻家張祖翼跋《石門頌》曰:“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
三、審美藝術
1. 審美意味
(1)生命形式意味
生命形式意味是書法審美藝術的第一層,也是最根本的階層,它決定了書法的基本審美。古人不斷地探索書法藝術中表現生命形式的可能性,注重書法和生命之間的審美聯系,強調“氣、神、骨、筋、肉、血”,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古人對生命形式意蘊的追求。蘇轼在《東坡題跋》中說:“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缺一不可,不為成書也。”
(2)情感力度意味
書法的審美藝術也離不開情感力度意味,不同的情感力度具有不同的書法形态美。如隸書筆畫中的波橫、長撇、豎鈎、捺畫等,書法家可以通過在筆畫中注入情感力度,使隸書比草書更具性情與表現力。中和、狂放、陰柔、陽剛成為特定情感力度的審美意味表現。
(3)風格性的情調意味
風格性的情調意味是很多書家審美感受和體驗的展現。風格性可以使審美更具有個性化特征,如,《張遷碑》的風格是雄渾拙樸的,這便是第三層的書法審美意味。
2. 形式美法則
(1)生動有力的筆畫
筆畫之美在于“筆力”,即生動有力。生動有力的筆畫往往靈活而不呆闆,厚實而不扁平,具有一波三折、方折圓轉、肥瘦适度等形式規律,可以使筆畫産生生命的力量。如,蠶頭燕尾、一波三折、方勁古拙均能夠表現出隸書的概貌與美。
(2)和諧見勢的結構
結構之美在于“字勢”,即和諧見勢。欹與正、疏與密、大與小、主與次等和諧統一而具有不同的側重,一起構成了多姿多樣的體勢,表現出或莊嚴肅穆、或奇宕峻揚的意味和風貌。如,何紹基的隸書橫畫略向右下傾斜,具有一定的欹勢,與一般的隸書相比增加了一些動态效果,更具有生動之氣。
結語
漢隸的出現與發展意義重大,其在我國書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曆史性轉折的标志。漢隸簡化了字形結構,擺脫了篆書在書寫上的一些局限,具有鮮明的藝術特點。其左右伸展的橫向開張勢态,給書法的線條藝術帶來了更加活潑靈動的氣息。
漢隸形态豐富多樣,既包含西漢的石刻、簡牍、帛書,又包含東漢的碑刻等。總而言之,漢隸以其豐富的筆法、渾厚飛動的氣勢及書墨意趣,使書法藝術進入了嶄新的境界,承上啟下,對後世書法藝術影響深遠。直到今天,人們仍然能從對漢代隸書的技巧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其獨特的魅力,從而更好地傳承我國的書法藝術。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