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會吃。
在會吃的中國人裡,皇帝尤其會吃。
有這麼一位皇帝,輕松打敗寫詩狂人李白,成了史上寫詩最多的人。
他一生寫了43630首詩,日均1.3首,一人之力吊打《全唐詩》2200位高手的寫詩總和。
别怕,沒有一首流傳久,考生背書不發愁。
還是他,以遠超小廣告的密度,在曆史書畫上留名千古:
僅28字的《快雪時晴帖》,被他刷刷刷蓋了170多枚私印,還大筆一揮在中間寫個“神”字,王羲之複活估計也認不出自己的作品。
▲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蓋滿乾隆的各種印章,旁邊還寫了個巨大的【神】字。)
不僅如此,從小看着父親追求素雅單色釉,也沒能阻攔他的審美“肆意生長”。
時尚圈流行的“小碎花”、大紅大紫撞色,都是他玩膩的。
圖片|清 乾隆 多色地青花鬥彩什錦雙耳大瓶(局部)
當然,若以上都隻算他的愛好。那美食,一定是他的摯愛了。
一個在深宮享受頂配禦膳的人,一生為吃出宮154次!
了解他生平的人不多,但要搜他“吃過”的東西,那可比他寫過的詩還要多!
今天極物君就帶大家來了解,這位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乾隆,關于美食的探索之路。
首先是江南,這裡到處都流傳着“乾隆吃了贊不絕口”的故事。
凡故事處,必有人。乾隆六下江南,所有美味,都和人有關。
普通人出門旅遊,隻能當地找個導遊。
皇帝還是要講究的,他找的是富可敵國的兩淮八大總商之首——徽商江春。
江春揣摩聖意很有一手。
他知乾隆平時在宮裡,什麼肉食珍馐早吃煩了,缺的就是地方特色。
于是他找來江南地區很有代表性的時令蔬果,一一奉上。
乾隆一嘗,妙啊!這看似清淡的菜色,竟如此鮮美,比肉還好吃!不禁贊曰“蔬食殊可口,勝鹿脯熊掌萬萬矣”。
圖|草木君 ©
其中乾隆最愛,要數這江南春筍。
今安徽黃山歙縣,曾是古徽州的心髒,這裡文化綿長,“問政山筍甲天下”。
江春在接駕宴上備的臘香問政筍,用的正是它。
白皙稚嫩的筍肉,一掐出水,指尖留香;與半分肥腴半分香的臘肉炒香,文火慢炖,鮮美至極。
皇帝的規格,必然是美味的選擇。
席間一道“金銀白玉闆”,以徽州菜油香煎豆腐,外表酥脆内裡白嫩;
一道“紅嘴綠鹦哥”,整根徽州菠菜下鍋爆炒,色更亮而味久香,更赢得乾隆連連大贊。
下江南,流傳最廣的還得是蘇州松鶴樓的松鼠鳜魚。
老師傅以精妙刀工将肉質軟滑的鳜魚“千刀萬剮”,裂開的魚肉入油一炸定型,外酥裡嫩。
将炒香的酸甜紅漿澆下,紅亮亮的視覺誘惑,室内瞬間飄蕩的香氣,讓大腦比舌尖更快俯首稱臣。
人言之,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軟糯的梅花糕、一咬爆湯汁的小籠包……舌尖的鮮甜裝點了乾隆江南之旅。
走一路,吃一路,也念一路。
乾隆不但在這裡愛上了松脆的蝦仁鍋巴,連香盈肺腑的明前龍井也沒落下。
一抹茶煙,最是此間江南。
圖|草木君 ©
武俠故事裡,總有個神秘掃地僧,無名無姓無來處,一露面就掀起腥風血雨。
乾隆遇到的“掃地僧”還要更獨特一點,無名無姓無來處,還沒有錢。
因為他們是乞丐。
圖|東東來了©
圖|草木君 ©
傳聞乾隆微服出巡與侍從走散,路邊乞丐看他可憐,便把叫花雞與他分食。
那熱乎的雞肉,香鮮味美隐隐透着肉汁,讓饑寒交迫的乾隆銘記了一輩子。
而如今,叫花雞頻頻升級,搖身一變成江南名吃。連金庸筆下的洪七公,都要為它動心。
提前用八角、茴香、料酒等調味腌制過的雞,光聞聞就令人垂涎三尺。
以新鮮豬網油通體裹嚴實、鮮嫩的荷葉層層包住,一增濃香,二增清香,還可防烤糊。
再用釀酒的封壇泥細細塗抹,厚約半寸。以暗火炙烤4小時,一打開又添三分酒香。
香香交疊,肥美的雞肉潤而不膩,逐漸上升的熱氣,将雞肉愈加浸染入味,越嚼越香。
無獨有偶,乾隆在廣州遇到盜賊,餓暈在門樓之下。
這次他遇上了兩個正用百家菜肴煮湯的乞丐。乾隆嘗了一口,大為震撼個中鮮味。回宮後又找到他倆,給自己煮了一次。
這就是“一品窩”的前身。
如今的一品窩,在各地做法已不同,但食材大幅升級。
鮮嫩Q彈的蝦仁、大粒的幹貝、新鮮魚肚、陳年火腿等一齊彙聚一鍋,緩緩炖煮,精華溢出,與食材交融難分。
在寒風蕭瑟的秋冬,從兩三人的圍爐,到萬裡外都飄着香。
大家耳熟能詳的“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其實曆史上并無其人。
不過乾隆出遊遇上的“緣分”卻也不少。
古有愛美之人,為潘安瓜果擲車;今有少女婦孺,招呼乾隆吃吃喝喝。
圖1和2|然荻 ©
立夏,乾隆到木渎古鎮,發現有戶人家正在做一種色澤發黑的吃食,一時興起來圍觀。
隻見一位美麗的女子正将烏米塞入粽葉,上鍋一蒸,氤氲白煙裡清甜四散。
這便是“木渎二烏寶”,烏米飯和烏米粽。乾隆嘗後大贊其軟糯甜香,回味悠長。
另一位張嫂子就沒那麼遊刃有餘了。
她遇貴人太緊張,将鍋蓋和面條一起煮了,也是無巧不成書,因有了鍋蓋,水在面周邊沸騰卻不外溢,面條更筋道,龍顔大悅。
如今鍋蓋面精緻更多,由經驗娴熟的師傅坐于竹杠一側,上下颠跳。
竹杠另一端便将案闆上的面壓制的薄韌透亮,這種“跳面”有氣孔,能使鹵汁在面條裡“上蹿下跳”,不攪拌都滋味十足!
故事總有加工成分,但美食的滋味早是有口皆碑。
咱們普通人去旅遊,頂多帶點特産;皇帝有喜歡吃的,可以連人一起打包。
比如張東官,他本是蘇州織造普福家私廚,一入龍目,從此随行乾隆整整19年,成為供膳第一大手。
他用蘇菜技法烹制的櫻桃肉,深得聖眷,如今更是蘇州春宴的招牌。
切成小塊的豬裡脊,以糖油調味,輕易就上了色。将肉頻頻翻炒出香,再由文火煨汁,油亮剔透方可出鍋。
小巧玲珑的櫻桃肉,色澤紅潤,恰似蘇州美人的櫻桃小口,難怪乾隆心心念念。
夾一筷嘗嘗,“甜出頭,鹹收口,滋味越嚼越有”,舌尖纏綿,幾度回味。
老北京鹵煮火燒,也是起源于他的蘇造肉。
滋補老湯中加桂皮、丁香等多味香料,油脂鮮香卻不肥膩的豬肉、豬腸姗姗來遲。
耐煮的豆腐、火燒在熱湯中翻滾上百次,終于“一躍龍門”到你碗中。澆一勺噴香的鹵汁,香菜一丢,大功告成。
然後故事就朝着奇怪的方向發展了——
皇帝南下江南,東巡盛京(現沈陽),都不足為奇,可怎麼同時期在黑龍江、桂林留下他的“足迹”?
即使當時車馬不慢,可他的胃總該滿了;胃沒有滿,朝廷的奏折總該堆滿了。
故事越傳越離譜,乾隆一個人“迷路”上百回,把大半個中國都吃遍了。讓人不禁懷疑,若不是汪洋阻擋,海峽對面可能也得迷路一場。
馬伯庸就做了一張《乾隆迷路圖》,嚯!這就是古代版進擊的吃貨吧。
難怪民間有“中華美食界四大天王”的說法——諸葛亮南征、朱元璋要飯、乾隆下江南、慈禧西逃。
多少民間美食借此之名,編造出了脍炙人口的故事。
不過話說回來,有些美食乾隆要是沒嘗過,不是美食的損失,而是他的損失。
畢竟它們是真好吃——
金黃的棗莊菜煎餅,外酥裡嫩。包裹的各類蔬菜絲經油煎,纏繞難分,松、軟、熱、鮮,一咬萬分香,
甜酥松脆的宿遷車輪餅,細細咀嚼,滿嘴流香,餡料一嘗難忘。
如果你有機會,一定要替乾隆嘗一嘗。
其實關于皇帝的膳食,是有官方記載的。
乾隆一天隻吃兩頓。早膳開始于早上6、7點,晚膳則是中午12點到下午2點。要是吃不飽,隻能等下午6點的“晚饷”。
作為一個養身達人,他最愛的也不是滿族傳統的肉食,而是溫補的雞鴨。
根據乾隆膳單記載,僅在乾隆三十年二月二十六日這一天,他就吃了7道鴨、7道雞。
其中火熏鴨子炖白菜、燕窩雞片都吃了兩回。
連晚饷都沒閑着,點了道肥雞擸鴨腰。還不忘賞皇後鴨腰一品,也算是雨露均沾了。
當然乾隆偶爾也很“接地氣”。
各類饽饽點心,吃不完就給達官貴人、妃嫔到處賞賜;
一道食材普通的青韭炒肉,20天裡可以吃12次,熱情不減;
冬天愛上火鍋,早膳吃一頓,晚膳再吃一頓。你就說6、7點一大早吃火鍋,中午還能再來一頓的人,得有多愛。
乾隆對美食的鑽研,可能遠超你想象。
他甚至開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作為長壽的“十全老人”,他将養身二字寫進DNA,發明了三清茶。
為茶作詩不在話下,還親寫備注——“以雪水沃梅花,松實、佛手啜之,名曰三清”。
這茶十分講究。
将清雅的佛手切絲投入瓷壺,沖沸水,加乾隆最愛的龍井,此時已是清芳陣陣。
再将醇香的松子、清幽的梅花分别放入蓋碗中,倒入茶水,方可品鑒。
三清茶滋補,乾隆非但不獨食,還想着“獨樂樂不如衆樂樂”。
他每年都擇吉日召開三清茶宴,宴請百官,品茶吟詩作對。
龍心大悅時,還會賞賜印着乾隆詩句的“三清周邊”——禦制三清茶碗。這放在現代可就是傳家寶啊!
▲乾隆三清茶詩碗 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
三清系列IP,可以說被乾隆玩明白了。他用行動展現“帝王霸氣”——
“我,乾隆,一出手,就要承包你的所有。”
圖|隐山茶齋 ©
乾隆,一個神奇的吃貨皇帝,關于他的評價衆說紛纭。
有人說他一輩子“坐吃山空”,把老爸的積累全數揮霍;也有人說他潇灑風流,将中華美食發揚到了一個新高度。
皇帝的功過尚未定論,真真假假也有待研究。但跟随他的一生,我們能看到曆史的另一個側面,讓原本單薄的理解變得豐滿,透露出幾分趣味來。
尤其是關于他的美食,确實是真的好吃,推薦你有機會嘗嘗看。
圖|草木君 ©
你有吃過什麼和乾隆有關的美食嗎?
評論區說說,看看有沒有和你一樣的:)
資料來源:
朕說《乾隆,求求你别寫詩了!》
吳文化博物館《“老饕”乾隆的江南美食之旅》
吃什麼情報局《19個扯淡的美食傳說,乾隆當年一定是被撐死的!》
四川烹饪雜志《傳統叫花雞制法揭秘》
行宮禦膳坊《菜譜第一帝乾隆:少了熱河行宮這幾品美味,康乾盛世都不香了》
文字為極物原創,轉載請聯系作者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