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沈華:漢代玉劍具的特點

(繼上期:漢代裝飾玉器特點)

除了佩玉之外,漢代時期還流行用玉雕的裝飾玉做劍的裝飾,也就是文獻上所說的“玉劍具”。

佩玉劍具的目的是炫耀身份與威風,這方面的文章以前在公衆平台上寫過很多,現在如果轉發就不算原創,所以這篇文章需要重新完成。

玉劍具的整體圖案

玉劍上的玉飾件,在吳大瀓《古玉圖考》中就有記錄,到今天各家摘錄或發表文章上叫法很不一緻,需要統一規範。

玉劍飾在春秋晚期就已出現,經曆了戰國時期的渲染和使用,到了漢代,玉劍飾的使用更加系統、廣泛。

文獻記載的玉劍飾有五種,考古發現的漢代玉劍飾僅四種,它們的形狀、名稱各有特點。

下面我們就把這一套完整的劍飾應具備四個組成部分分别說明。

一、西漢時期的玉劍首特點

劍首是用于劍柄的最端部,或稱“标首”, 有圓形、方形兩種。

圓形的最常見,為圓片狀,中部凸起圓心或圓形球面,上飾渦紋,圓凸的四周或飾谷紋,或凸雕螭紋。

方形的上寬下窄,近似梯形,中部微隆起,其上有獸面紋或雲紋。

劍首上有時也會用其他物品進行鑲嵌的圓形玉飾。

西漢●玉螭紋劍首

鑒賞要點:劍首正面的外緣是采用浮雕加工工藝,雕琢出兩對形式相同的螭紋。

所雕出的雙螭整體呈“S' 形,作爬行狀。

頭額兩側各雕一形式相同的耳,梳形目,外眼角卷曲上提,平嘴,整個螭首作正視狀,頗似貓頭或虎頭。

雙螭四足外撇,分别位于身體左右兩側,背部從腦後至尾間有一陰刻随形的線紋,腹側似有羽翅,尾飾絞絲紋。

二、漢代時期玉劍格裝飾玉的特點

用于劍柄與劍脊之間,嵌在劍柄與劍鋒的隔斷上的玉飾叫劍格(俸),在故宮的寫法中稱之為“彘”。

這類玉件較薄,側面看為長條形,截面為菱形或橢圓形,每面中部凸起一棱,以此為中心,琢出獸面紋。

西漢·螭紋玉劍具

鑒賞要點:白玉質地,有紅褐色沁及氧化白斑。一面高浮雕蟠螭紋,另一面琢獸面紋與勾雲紋。

三、西漢時期玉劍具中劍珌特點

劍鞘下端飾玉,使用在劍鞘下端的玉飾叫珌(埤)稱為“珌'。《漢書·王莽傳》孟康注曰:“佩刀之飾,上曰俸、 下曰珌。”

主要用于劍鞘下端,一般為方形,下端略寬,中端凸起,兩側薄似有刃。

紋飾或為“山”形紋(交錯勾連的),或為獸面紋。

四、西漢時期玉劍鞘飾玉特點

飾于劍鞘之外,劍鞘中間所嵌入的玉飾,現代人稱之為“招文帶”,廣州的叫法是“玉璲”,長條形,片狀,兩端下彎,背面有一個 方形的倉,倉的側面有透孔。

其上紋飾主要有三種:螭紋,凸雕大小雙螭紋,還有一種是谷紋,為凸起的谷粒,第三種是勾雲紋,為正反相連的勾雲紋飾,有時一端裝飾出一個小獸面, 獸兩眼部特别大,頭上有繩紋,鞘口飾玉名日“俸”。

《釋名》:“室口之飾日俸,俸束口也。”這個俸字應該是斜玉旁,因為我的電腦打不出來這個字,目前考古發現尚未見這類鞘口飾玉,傳世品中有所發現,經過考證也為明清時的作品,這種鞘口飾玉流行于何時,目前尚難斷定。

長沙等地發現戰國時期的玉劍具至今木質塗漆的劍鞘和上附的玉飾都保存的相當完好。

由于漆木劍鞘容易腐爛,不容易保存,大多數隻剩下青銅或鐵質劍身以及玉劍飾,還有一種情況。

如同商周時期随葬的物品都是真車真馬,而到了戰國、西漢時隻随葬銅車馬的裝飾用品,象征其主人生前出行時所乘坐的車輛。

随葬玉劍具的情況也可以這樣理解,不随葬青銅劍,隻随葬一些件玉劍飾。

這種習俗一直延續到南,北朝,到了明清時期,開始大量仿制古代劍飾、是因為後人相信佩戴這些玉劍具可以辟邪,這些思想的影響已經将玉劍具高于普通的玉配飾,把劍飾作為佩飾當中獨特的一種,功能和意義已經完全不同。

傳世品中有一種玉飾被認為在為是鞘帶玉飾,剖面為回形紋飾,吳大瀓考證叫着玉“璲”。

郭寶鈞先生在《古玉新論》中曾認為璲是用繩索穿過其方孔,捆系在劍鞘上,以防止其遊動,但至今在考古的挖掘中未得到驗證。

本文由玉見沈華原創文章,其中部分文字介紹和圖片資料來源于中國玉器全集和中國出土玉器全集資料,如有侵權,請告知删除!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