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葫蘆智慧醫學系列之思考針灸”
肝為剛髒而主舒洩,以升為常;肺為嬌髒而主宣肅,以降為順。肝居下焦,從左而升,肺居上焦,從右而降。肝升肺降,如此周轉運行,方可使氣機調暢,氣血流行,從而維持人體的左右乃至上下平衡。正如《類經附翼》雲:“左主升而右主降”。在臨床上充分運用這一規律,療效是很好。現就此談一些體會。
1、左升在臨床上的運用
肝氣升發調暢,人才能氣血和平,心情舒暢,若肝氣失調則可引起疏洩不及和疏洩太過兩個極端,疏洩不及表現為胸脅脹滿,多愁善感,郁悶不樂,月經不調,甚者虛證眩暈,驚悸害怕。
筆者在臨床上根據左升右降的理論,用補左側的方法幫助左升,幫助恢複肝的疏洩正常。具體取穴左側懸鐘、足三裡用補法。
例1:張某,女,60歲,主訴術後眩暈3月,動則加重,坐起即暈。舌質淡苔白脈沉。為虛證眩暈,針刺左側足三裡,用補法,并引經氣上行。針後眩暈即消失,又針加灸治5次,得以鞏固。《四聖心源》雲:“脾升則肝腎也升”脾經與胃經相連,為表裡經,脾升胃降,相反相成。胃經氣得上升必然加強脾經氣的上升。而足三裡是胃經的合穴,左側為陽主升,故補左側足三裡可幫助左升。
例2:李某某,男,30歲。驚悸害怕心煩失眠間斷性3年,常年服西藥,舌質淡苔白脈濡緩,治時針左側陽陵泉用補法,針後驚悸害怕即消失。膽壯氣行則已,膽怯氣滞則病。肝主謀慮,膽主決斷,肝經升膽經降,相反相成,補左側膽經的合穴陽陵泉必然幫助肝膽氣的升發,從而可治驚悸害怕。
2、右降在臨床上的應用
其實曆代名醫臨證多辨左右,分氣血,理升降,朱丹溪在談自己治療半身不遂的經驗時,曾指出:病若在左者,四物湯加桃紅竹瀝姜汁;在右者,二陳湯四君子等加竹瀝姜汁。明代大醫家李中梓更提倡“偏頭痛,左為血虛,右為氣虛”。古名醫程文囿根據肺從右降理論用瓜蒌一枚、甘草6g(二錢)、紅花1.5g(5分),治愈右脅痛等都是左升右降理論的具體運用。
3、左升右降在治療偏癱中的應用
中風的左右側偏癱在治療中有什麼不同,左為升、右為降,氣血流注有從左至右的關系。左側偏癱若一味地引氣下行,如針刺左側足三裡、陽陵泉、太沖、行間等穴,會影響左升,破壞左右的平衡和氣血流通。病人雖然能做兩步,但會出現身體尤其是左側身體沉重憋脹。但若不針刺左側的穴位,不引經氣下行,偏癱又不易恢複,如何解決這個矛盾,筆者體會取大椎穴和面部的一個經驗穴對恢複從左至右的氣血流注有着較好的作用。這個經驗穴的位置是在面右側鼻孔旁開(平行)3寸顴骨下。
大椎穴為諸陽之會,屬督脈。有宣通諸陽之作用。能舒調太陽之氣,為調整全身機能的重要穴位之一。尤其是大椎穴有通經絡和氣血散寒消滞之作用,筆者體會除了以上作用外,大椎對恢複左升右降、從左至右的氣血流注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左側上肢偏癱效果更明顯,具體方法:在針左側偏癱上肢或下肢的體針穴位時,同時真大椎穴或右側面部的經驗穴,這樣對治療左側偏癱恢複左升右降有着較好的效果。
在治療右側偏癱中,因為右為降。故針刺右側穴位引氣下行治療偏癱是順氣人體的自然。故效果本身就好,不必用大椎和經驗穴。治右側偏癱相對于左側來說較容易。
陰陽的無限可分性是中醫的基本理論,左為陽、右為陰、左升右降。單純每一側來說,又都有陰經陽經,治療偏癱的過程就是恢複這些左右陰陽平衡的過程。
綜上所述,運用左升右降理論,指導臨床實踐,不管是中藥還是針灸。尤其是在治療偏癱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