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脾虛濕蘊皮科常用解讀加減除濕胃苓湯

趙炳南先生從醫60餘年,在諸多皮膚病的緻病因素中,對濕邪與熱邪尤為重視。加減除濕胃苓湯是趙炳南先生的常用方,在治療脾虛濕蘊型皮膚病方面療效卓著。皮科加減除濕胃苓湯的功用是健脾燥濕、和中利水;主治帶狀疱疹(濕盛型纏腰火丹)、慢性及亞急性濕疹(濕瘍)、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症、銀屑病(白疕)以及其他疱疹性和滲出性皮膚病等。

正确解讀加減除濕胃苓湯是我們學習傳承趙炳南先生經驗的關鍵,學習《傷寒雜病論》後,筆者獲得了新的視角,今從六經歸屬角度對該方作一下分析。

加減除濕胃苓湯包括蒼術、厚樸、陳皮、滑石、炒白術、豬苓、炒黃柏、炒枳殼、澤瀉、赤苓、炙甘草等藥。從處方結構看,平胃散由蒼術(二錢)、厚樸(二錢)、陳皮(三錢)、炙甘草(三錢)組成,五苓散由炒白術(四錢)、豬苓(四錢)、澤瀉(三錢)、赤茯苓(四錢)組成,加減除濕胃苓湯是在平胃散、五苓散合方的基礎上,增加了滑石塊(四錢)、炒黃柏(四錢)、炒枳殼(三錢),減去大棗、生姜和桂枝三味藥。

平胃散加五苓散

合方半表半裡

平胃散:治療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哕惡心,嗳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惰嗜卧,體重節痛,常多自利。

分析平胃散主證,較之柴胡證僅少了往來寒熱,若不以“往來寒熱”為必見證,則難與柴胡證鑒别,對于習慣于經方體系者,臨床也會被辨為柴胡證,應用小柴胡湯也能解決上述證候。而應用平胃散後,同樣,脾胃一和,“柴胡證”自解,故可知柴胡為專治脾胃之方,介于太陰、陽明之間或謂虛實之間;即所謂柴胡“去心腹腸胃中結氣,推陳緻新”之謂也,正與平胃散“平胃之敦阜”之意同。

五苓散為《傷寒雜病論》方,功專化氣行水,治療痞、利、心悸、渴、汗、小便不利、水逆諸證。其妙在寒熱并用,補瀉兼施,表裡雙解;可以命名為太陽、陽明、太陰合病,絕非一經之病,若參考148條,何嘗不可稱之為“此半在裡半在外也”。

加減除濕胃苓湯

強調寒熱虛實

較之平胃散加五苓散的合方,皮科加減除濕胃苓湯增加了滑石塊、炒黃柏及炒枳殼,減去了大棗、生姜、桂枝。這是否會對方劑的表裡屬性造成影響呢?

滑石、黃柏按其藥物寒熱及補瀉性能應當歸于裡證陽明;大棗功專補益,偏于裡證太陰。加黃柏、滑石,去大棗,提示本方所主偏于裡證陽明。枳殼既可以治療皮膚中癢如麻豆,又可以治療氣滞胸悶腹脹;桂枝既可以解肌,又可以通脈;生姜既可以散胃中水飲,又可以解表散寒。三藥皆能兼顧表裡,而各有側重,去掉偏于表的桂枝、生姜,而加偏于裡的枳殼,自然使方劑總的方向更為傾向于裡。

從外感病的角度看,表裡是必須首要關注的層面;而從皮膚病的角度看,寒熱虛實可能是更應關注的層面——此時已經度過了最初一鼓作氣的純陽證階段,從總體上看都屬于半陰半陽證或純陰證了。

那此方是否有裡無表?答案是否定的。蒼術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厚樸主中風傷寒,頭痛寒熱,驚悸,氣血痹死肌;枳殼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所用藥物均是兼顧表裡之品,而尤其側重于皮膚。

此方有溫熱藥,故非純陽證;無祛風療痹藥,故非頑固症。若從虛實論六經歸屬,因其以邪盛為主,故當歸屬于陽明,兼及太陰;若從表裡論六經歸屬,因其兼顧表裡,病勢未深,故當歸屬于少陽;若從寒熱論六經歸屬,因其并非純寒,也有濕郁所化之熱,故當歸屬少陽;若論本方所治,以濕為主,故當屬長夏之方也。其中有氤氲之氣,有重濁之濕,有熱,複有在裡之虛。藥物大半圍繞脾胃做文章,故又可歸屬于太陰。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