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是這些年非常流行的一個詞。如果你去看中醫,十個人有八九個都會被告知有濕氣。
這并不是老中醫在忽悠你,而是現代人的生活習慣,真的很容易滋生濕氣。
6個習慣,加重體内濕氣:
1.睡不夠
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就是脾虛的症狀。睡好覺,也能讓我們的身體更輕盈。
建議每天晚上11點前就睡覺,每天增加一些運動會讓你的睡眠質量更高。
2.口味重
腸胃功能好壞關系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飲食。
油膩、過鹹、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産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症反應。
3.愛吃涼
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激淩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
因此,不宜過量食用,烹調時最好加入蔥、姜來減弱蔬菜的寒涼性質。
4.喝大酒
酒助濕邪,因此酒精盡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澆愁。
5.運動少
運動少的人,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濕氣大的表現。
越是不愛運動,體内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身體還可能出現疾病。
适當運動,如跑步、健走、遊泳等,可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濕”。
6.老坐着
久坐會使人的腦供血不足,導緻腦供氧和營養物質減少,加重乏力、失眠、記憶力下降等,還會引發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頭疼、頭暈。
注意:頭部出現5種現象,是有濕氣
頭發:油膩
不少人應該有過這樣的經曆:早上剛洗的頭,剛到下午就非常的油膩,那種油膩感,自己看着都惡心。
明明剛洗完頭的時候,頭發飄逸的不得了,為何短短時間内就又沾黏在一起了呢?是洗頭發的方法不對嗎?
未必!你可能是被濕氣纏上了。濕氣能全面的呈現在頭發上,讓你的頭發看起來非常的油膩。
眼睛:水腫
眼睛周邊水腫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睡前喝了太多水,有腎炎等,但也有可能隻是因為你身體濕氣太多了,才上行到頭部,引發了眼睛水腫。
如果你每天睡醒,眼睛水腫,有黑眼圈,感覺非常疲乏,那就要高度注意了,你的濕氣已經影響了你的健康。
嘴巴:苦幹
晨起嘴巴又苦又幹,也可能是體内有濕氣的信号!
中醫認為,體内濕氣重,會導緻水濕内阻,就會導緻嘴巴又苦又幹的現象,嚴重時還可出現口臭等現象。
舌頭:肥厚
早晨照鏡子的時候,可以伸出舌頭來看一看,如果它變得胖胖的,很肥,導緻擠壓在牙齒旁,出現了裙邊一樣的齒痕;又或者它變得厚厚的,上面有一層明顯的舌苔,那你真的是有濕氣了。
如果舌苔發白,那表示你的濕寒比較重;如果舌苔發黃,則可能是濕熱比較重。
臉蛋:起痘
如果你最近沒有熬夜,卻發現自己的臉蛋莫名暗沉,還起了痘痘,那可能是濕氣在作怪!
濕氣重會導緻人體内分泌的失調,臉部等部位皮膚較為油膩,痘痘也就随之而來!
很多人長期反複臉上起痘,根源就在于濕氣。很多濕氣重的人,不僅臉上有痘痘,背上、前胸也會有很多痘痘。嚴重的還可能引起痤瘡!
堅持“一水二穴三食”,去除濕氣一身輕松
白鼓丁薏仁茶
茶方:白鼓丁、薏苡仁、赤小豆、馬齒苋、玉米須、黃實、山楂、淡竹葉
功效:祛濕排毒,調養脾胃
方解:
白鼓丁,擅長祛濕熱,可瀉火、利尿、除濕,改善濕熱所緻惡心、舌苔發黃等症。
薏苡仁,有利水消腫、健脾祛濕、補肺清熱、可祛除風寒,排濕毒等 。
赤小豆,健脾利濕、消腫解毒,值得注意的是,要選用赤小豆,而非紅小豆,切莫選錯了。
馬齒苋,歸肝、心、脾、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祛濕之效。
玉米須,可利水消腫、平肝利膽,涼血、瀉熱,可去體内的濕熱之氣。
黃實,歸脾、腎經,能健脾祛濕、固腎止瀉。山楂,可健脾消食,有助于脾胃健康。淡竹葉,以滲濕洩熱見長。
“二穴”:
1、陰陵泉穴
位置:在小腿内側,當胫骨内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陰陵泉穴,是脾經的合穴,是人體的排濕大穴。
經常按揉,可排滲脾濕,健脾利水,通利三焦,快速驅除體内的脾濕。
稍微用些力點按此穴,再開始揉按,按摩5-10分鐘左右。
或者,拇指指端放于此穴,先順時針方向按揉2分鐘,再點按半分鐘,至局部有酸脹感。
2、委中穴
位置:雙側膝蓋後方的凹陷處。
委中穴,是十二正經中肝經、腎經、膀胱經經脈循行區域。
膀胱經,是人體大的排毒祛濕通道。
經常按揉委中穴,可有效的幫助身體進行祛濕。
把手掌搓熱,來回搓擦,間斷按壓穴位,以局部發熱、酸脹為宜。
“三食”:
1、扁豆
扁豆,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莢是普通蔬菜,種子扁平,為白色或紫色,它還可入中藥,有祛暑、健脾等作用。
功效:健脾和中,消暑化濕。治暑濕吐瀉,脾虛嘔逆,食少久洩,水停消渴,赤白帶下,小兒疳積。
2、芋頭
芋頭,又稱芋艿,口感細軟,綿甜香糯,營養價值近似于土豆,又不含龍葵素,易于消化而不會引起中毒,是一種很好的堿性食物。
功效:健脾補虛;散積理;散結解毒;清熱鎮咳。主脾胃虛弱;納少乏力;消渴;瘰疬;腹中癖塊;腫毒;贅疣;雞眼;疥癬;燙火傷。
3、龍眼
龍眼,又名桂圓,含豐富蛋白質,維生素及可溶性糖份。
功效:益心脾,補氣血,安神志。主治虛勞羸弱,心悸任忡,失眠健忘,脾虛腹瀉,産後浮腫,精神不振,自汗盜汗等病症。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