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濕氣在,百病在,濕氣除,百病無,中醫認為濕氣是引發許多種疾病的關鍵,濕氣不除,人就會莫名的犯困,沒有精神,嘴裡感覺黏膩,發甜。嗓子不清爽,身體沉重。發懶,濕氣的形成有兩種途徑
【一】内濕:是人體内的“氣機”運行過慢,形成了滞留。
【二】外濕:是外界的濕氣侵入身體。
因為環境,飲食,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體内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濕氣.
1800多年前,東漢偉大的醫學家張仲景在他的著作《傷寒論》中說:“身大熱,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就是說發燒的人雖然體溫很高,身上反而感覺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體内寒氣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此時再用抗生素等寒涼藥物輸液消炎退燒,會把外在的一些寒濕之氣直接帶進體内。(我們不都是這樣做的嗎?)
張仲景是《傷寒論》的作者,在他那個時代人們忍饑受凍,疾病以寒邪為主,用熱藥就可以直接對治。如今随着生活環境的改變,單純的傷寒已經很少見了,反而是外寒跟内熱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濕邪。真正的寒症并不多見,主要是以濕邪為主。濕為陰邪,遏傷陽氣,阻礙氣機。換句話說,陽虛的時代是濕邪在作祟。
濕氣重,7個部位最受傷濕氣稱得上是“萬惡之邪”濕遇寒成為寒濕,遇熱成為濕熱,遇風則為風濕,這三重“濕”侵入人體,導緻消化道,泌尿系統以及皮膚多個部位的問題。
1消化系統:影響食欲,不想吃東西,還會出現口臭,大便不爽,易粘馬桶不易沖掉。
2泌尿系統:體内濕氣重,而且喝水較少時,小便排出不暢,導緻泌尿系統感染。
3皮膚病:濕氣過重會導緻刺激皮膚,大力散熱,負擔加重,免疫力随之下降,因此,痤瘡,皮膚,濕疹,癬都會不請自來。
4關節痛:濕氣侵入關節,則關節酸痛,沉重,活動不利,痛處固定。
5頭部:濕氣入侵頭部,則會出現頭暈,犯困,頭重如囊
6胸腹部:濕氣滞留腹部,則出現胸悶,胃漲。
7下肢:濕氣往下走,可會出現下肢水腫,腳氣等問題。
濕氣嚴重的一個等級,一圖告訴你濕氣幾級
一級寒濕:在表皮
症狀:皮膚騷癢,長濕疹 →(灸7次以上效果明顯)
艾灸取穴:風池、足三裡、血海、曲池、肺俞。
二級寒濕:在肌肉
症狀:酸,困,累,乏,如肩頸肥厚,酸困,腰酸乏力,關節酸困 →(艾灸30次以上效果明顯)
艾灸取穴:脾俞、中脘、足三裡、陰陵泉、三陰交。
三級寒濕:在骨骼,即是骨寒濕
症狀:肩周炎,頸椎病,肩痛 .硬,腰痛,風濕關節炎,變天關節就痛 →(艾灸40次以上效果明顯)
艾灸取穴:肩周炎:肩髃穴、肩髎穴、肩井穴、壓痛點、天宗穴;頸椎病:頸四椎旁、大椎、肩中俞、中渚;老寒腿:血海、陽陵泉、懸鐘、壓痛點。
四級寒濕:在髒腑(子宮、卵巢、睥胃、肺)
冬病夏治,養生最佳的季節是夏季,錯過一夏,再等一年→(艾灸60天以上有改善)
艾灸取穴:關元、子宮、歸來、三陰交、氣海等。
五級寒濕:在身上(腫瘤)
症狀:腫瘤,切了又長,長了又切的
當體內'寒濕氣'時間長了,就容易出現身體'凝'的現象;'凝'的意思是循環慢和代謝慢;身體容易酸痛。
5個特征看你“濕不濕”
1看體型:
中醫認為,肥胖的人多痰濕。因此,體型偏胖,動作遲緩的人多痰濕!
2看舌頭:
體濕的人觀察舌頭時會發現,舌苔發白,膩或者黃,或者厚膩。
3看大便:
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圓柱體,很通暢的,便後用一到兩張手紙就能擦幹淨,一旦發現大便稀薄,黏膩,不成型,就是體内有濕氣。
4看起床狀态:
有些人早上起床後,就會覺得很閑,頭沉,像有什麼東西裹着,讓人打不起精神,而且痰多,即說明體内有濕氣。
5看平時的狀态:
戶外濕氣一大,就會覺得胸悶氣短,身體沉,懶的動,不清醒,吃飯時沒有胃口,中醫說:“濕重如裹”,一種被包裹這。動不了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用過水洗過但沒有幹的襯衫那麼别扭。
警惕4個招濕氣的壞習慣
1作息不規律,睡眠不足:
從中醫角度來說,睡好覺也能讓我們的身體變的更輕盈,建議每天晚上在11點前就睡覺,每天增加一些運動會讓你的睡眠質量更高。
2貪涼,喝酒,重口味!
油膩,過鹹的重口味食物影響脾胃功能,而且冰激淩或涼性蔬果等生冷食物,會讓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滞留:酒助濕邪,喝酒是加重“濕毒”的關鍵因素,因此酒精盡量要少碰,做到适量,均衡飲食。
3久坐不運動:
越是不愛運動,體内淤積的濕氣就越多,因此運動少的人常常會出現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等濕氣大的表現,因此,适當的運動可以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毒”
4不注意生活的細節
一些生活的細節會導緻身體裡的濕氣加重,比如穿衣過少,坐在地闆上玩耍,長時間呆在密閉的房間裡,因此要保暖,洗頭後及時吹幹,适當開窗,通風都能減少濕氣入侵人身體的風險。
6個穴位幫你“無濕一身輕”
都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除濕不濕一朝一夕的事兒,生命君綜合專家觀點,教你一套除濕的“葵花點穴手”經常按身上這6個排濕位,把身體濕氣排出去。
1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位于外膝眼和外踝尖連線的中間點。它對脾胃大五髒六腑都有很好的調理作用,是除濕祛痰主要的穴位,并有調理胃氣,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
2陰陵泉: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取穴時順着小腿内則往膝關節方向摸,膝窩下凹陷處即是,這個穴位能健脾益氣,促進脾運化水濕,經常按揉陰陵泉可健脾化濕,解決體内有“濕”或者是水腫的問題。
3.中脘穴:位于附腹中線上,肚臍上4寸,即胸骨下端于肚臍連線點,是胃的經氣彙集之處,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虛弱,運化失調,均可以取中脘穴進行治療。
4.足三裡:位于小腿前外側,髌骨下緣往下4橫指。胫骨外側1橫指.足三裡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位,有疏風化濕,調節機體免疫力,調理脾胃的作用!
5複溜穴:位于小腿内踝和跟腱之間向上3指寬處。“複溜”以此中,“腹”是反複,溜,是悄悄的散失,指腎經的水之在此蒸發上行,按揉複滞穴能刺激他使水分代謝正常。
6曲池穴:曲池穴位于肘關節,彎曲胳膊肘時,肘橫紋末端的凹陷即是。曲池穴是大腸的濕濁之氣聚集的地方,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可以清理濕熱,調理大腸氣血,對“濕濕熱”引起的麻疹,急性胃腸效果很好。
按摩手法:找到這6個穴位,艾灸,刮痧都能起到除濕的作用,不具備條件的人也不能急,生命君教你怎麼用手指揉穴位除濕防病。
操作手法:拇指或者食指腹按壓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壓邊揉,以産生酸,漲感為好,每次按揉10秒後,漸漸的放松,每個穴位上重複這個操作6到9次每天按摩2到3次!即可。
【穴位足貼】也就是我們現在朋友圈轉瘋的酵素足貼,是目前唯一一款生姜粉經過一年發酵的時間提煉而成的,據載:此膏可治先天不足,後天虧損,骨痿身瘦,陽氣虛弱;以至腠理不密,易受風寒,常多疾病。若常貼湧泉穴,兼貼腎俞、關元穴,不但終身永無寒濕、腳氣、癱瘓之症,而且能防病保健
需要了解和使用的讀者可以加微信:930063367備注:濕氣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