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西尼”号探測器,在茫茫宇宙默默地飛行了20年,向地球傳送了海量的數據成果,收獲豐盛,鞠躬盡瘁,最後按指令隕落土星,完成了壯烈的告别!
“卡西尼(Cassini)”号攜帶有“惠更斯”探測器,稱“卡西尼—惠更斯”。它是以意大利出生的法國天文學家卡西尼的名字命名的深空探測器。(圖,卡西尼号土星探測器)
深空探測有兩種:一種是探測器飛越天體周圍進行探測,一掠而過,得到有限的數據成果;另一種是一圈一圈環繞目标天體飛行,長期探測,獲得豐富的數據成果。美國“卡西尼”号屬後者,是美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歐洲航天局和意大利航天局合作的深空探測旗艦項目,任務是對土星及大氣、光環、衛星和磁場等進行考察。(圖,無數微天體組成的土星環)
“卡西尼”号的任務相當複雜,考察的信息量極其龐大,單是拍攝的圖片就不下50萬幅。這使得它攜帶的儀器設備多達30種,五花八門,能耗大,重量空前,全重6.4噸,成為人類有史以來建造且發射的最大最複雜的太空探測器。
因此,如果正常發射并使它能有(在7年間)飛到土星的速度,燃料需要70噸以上,但至今還沒有那麼大的火箭。于是逼迫它另尋出路——借行星的引力加快速度。
——智慧曲線。 根據引力助推原理,科學家們為“卡西尼”号設計了一條奇特的飛行曲線:它沒有直奔土星而去,卻先是向地球公轉軌道的内側飛去,由于發射方向和地球公轉方向一緻,地球給了它一個加速。當它“南轅北轍”繞過4150萬公裡(KM)外的金星,在金星重力場借力獲得加速度後,再飛向外側,兩次精确地穿越霍曼轉移軌道。之後它繞太陽一圈,再次掠過金星時,獲得金星第2次引力加速;然後繞回來,圍繞地球繞了好幾圈,又從地球獲得引力加速,這才告别地球,奔向寒冷而漆黑的外行星際空間。
在距木星約1000萬公裡處掠過時,“卡西尼”号獲得了強大推力。
木星實在太大了。體積是地球的1300多倍,質量是地球的318倍。整個太陽系總質量,太陽占99%,餘下1% 中木星占了一半還多,剩下才是地球等所有天體的。木星強大的引力,使許多小天體改變了飛行方向而沒有砸向地球,木星就是地球的保護者。或者說,沒有木星,地球上可能沒有高等生命,沒有人類。
如果合适,對木星繞飛的航天器,可以在它強有力的助推下飛離太陽系(美國旅行者1号就是這樣做的)。因此,對于飛往土星的“卡西尼”号,木星的加力不可或缺。
最後,“卡西尼”才把船頭對準土星,飛向最終目的地。這個行程達到了35.2億公裡,是地球土星間實際距離的2.5倍以上。它的飛行軌迹是一條旋轉的曲線,是若幹條雙曲線截線的組合,就像田螺背上的螺旋紋。
——尴尬的出發。 尴尬的是核能供電。“卡西尼”攜帶大量儀器,要在太空工作數十年,電能從哪裡來? 飛行器上通常配置太陽能電池,但土日距離10倍于地日距離,太陽能闆沒法做得無限大。在那麼遠的地方靠太陽充電?不可能。而火箭的固體燃料不能用在儀器上。因此,惟一可行的能源是核能,即由放射線能累積成熱能,熱能轉變成電能。這種供電設備叫“放射性熱電發生器”。
帶放射性元素的電池卻是環保大忌。對此,環保人士一直在嘀嘀咕咕,還引起了歐洲綠色環保組織強烈抗議。但沒有“熱電發生器”,“卡西尼”的計算機就沒有能源,不可能維持許多年的考察。熱電發生器結構精巧,供電可靠,目前還沒有什麼方法代替它。于是,上演了戲劇性一幕——科學家們背着抗議者,偷偷摸摸地将“卡西尼”打發出去。
——飛行步驟。 經過精心安排,1997年10月15日,“卡西尼”号從美國的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以12.4公裡/秒的速度(略高于11.2公裡的第二宇宙速度)擺脫地球引力飛向太空。1998年4月,它在距金星284公裡處飛掠,獲得加速。接着繞過太陽,于1999年6月在距金星600公裡處再次掠過,再獲加速。同年8月,在距地球1171公裡處飛越,被地球再次加速。 第2次離開地球,“卡西尼”号飛往太陽系的外層行星軌道。
2000年1月,它成功穿越荊棘叢生的小行星帶。同年12月,它在距木星約1千萬公裡處飛掠,獲得了木星的加速。此時它的速度超過了每秒30公裡(達到37—41公裡/秒)——遠遠高于任何炮彈、子彈的速度,是導緻恐龍滅絕的那個撞擊地球的小天體的飛行速度。之後,它才朝土星飛去。(圖,卡西尼2004年拍攝的土星)
2004年5月18日,土星引力首次超過來自太陽的引力,“卡西尼”進入土星系。同年7月1日,“卡西尼”進入土星軌道,啟動了長達96分鐘的減速火箭,防止被土星重力場“捕獲”而直墜土星,這最後一次關鍵性減速,使“卡西尼”成為土星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卡西尼”在這漫長的7年飛行過程中定位精準,向幾顆行星借力的時間、位置都計算得是非常精确。“僅僅7年時間,‘卡西尼’就飛到土星。這麼複雜的加速、飛行路線,就決定在發射的一瞬間,發射的方向和力量都要計算得準确無誤。這真是科學的成功。”李競教授曾這樣發出感慨。(圖,土星紅巨風)
——複雜的探測任務:尋找土星生命線索,調查土星雲、大氣層、土星環及衛星的表面地貌狀況。 “卡西尼”号在2004年—2017年的13年中,圍繞土星運行幾百周,無數次“親近”土星的9其中,對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也叫“泰坦”星)的探測顯得很重要。“卡西尼”上百次飛經土衛六約950公裡的上空。(圖,土衛六“泰坦”)
研究土星的大氣活動。土星直徑13萬KM是地球直徑的10倍,質量是地球的95倍,體積是地球的745倍。個子很大,可自轉一周才10餘小時,速度異常快,這使它變成了扁橢形。土星的赤道半徑和極半徑之比是10:9,這種比例在太陽系大行星中獨一無二。
快速旋轉的另一種結果,是土星大氣環流非常激烈。土星上的大白斑(與木星上的大紅斑類似)即大氣旋,直徑比地球還大。大白斑已有400年曆史了,為什麼能持久?“卡西尼”對大白斑等大氣活動進行考察,研究土星大氣的化學成分。(圖,土星北極雲層)
研究土星磁場。土星的磁極極其怪異,其方向和土星南北極方向幾乎垂直,這在太陽系中絕無僅有。且土星磁場強度十倍于地球。研究土星磁特征及起源,對地球的影響等。
還要間接研究土星内部結構。長時間觀察表象可以得到關于内部結構的信息。
有一項任務引人注目,就是觀察環繞土星的多層、多帶的環。上個世紀50年代“大體積行星普遍存在環結構”的假說後來被證實。太陽系四大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全有環,環結構的形成和演化成為研究的課題。(圖,土星彩色環)
土星的光環又寬又大,之雄偉其他行星無法比。人們對這個環了解很少,但根據環動力學,它是個年輕的結構,比土星要年輕得多,而且很可能也是短命的。李競教授說“土星環不是永久存在的,它将怎樣演變、将以什麼方式瓦解,都要通過近距離觀察來了解,這對研究同類行星的環的形成及演化都具有價值。”
尋找氮。在太陽系各大行星及其衛星中,隻有地球和土衛六大氣中富含氮。推測早期地球上存在大量類似甲烷的碳氫化合物。土衛六上可能冷藏着很多化合物,有些類似化合物也許在生命誕生之前就存在于地球上。(待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