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血瘀
肝主藏血,凡髒腑經絡之血,皆肝家之所灌注也。血以溫升為性,緣腎水左旋,則生肝血,肝血方生,而已抱陽魂,故其性溫和而升散。實則直升,虛則遏陷,升則流暢,陷則凝瘀。
肝主藏血,凡是藏腑經絡的血,都是肝所灌注的。血以溫暖上升為本性,因為腎水左旋,所以生肝血,肝血剛生成,卻已經含有陽魂,所以血的本性溫和并且上升發散。血實就直升,血虛就遏陷,上升便流暢,下陷便凝結瘀積。
蓋血中溫氣,化火之本,而溫氣之原,則根于坎中之陽。坎陽虛虧,不能生發乙木,溫氣衰損,故木陷而血瘀。久而失其華鮮,是以紅變而紫,紫變而黑。木主五色,凡肌膚枯槁,目眦青黑者,皆是肝血之瘀。而肝血不升之原,則在于脾,脾土滞陷,生氣遏抑,故肝無上達之路。
血中的溫氣是轉化為火的根本,但是溫氣的本原,卻來源于水中的陽氣。腎陽虛虧,不能生發乙木,溫氣衰損,所以木陷而血瘀。時間長了就失去血液的新鮮,所以紅色變成紫色,紫色變成黑色。木主五色,凡是肌膚憔悴,眼角青黑色的,都是肝血瘀積的症狀。肝血不升的本原,則在于脾,脾土滞積下陷,生氣遏抑,所以肝沒有上升通達的道路。
肝脾不升,原因陽衰陰旺,多生下寒。而溫氣抑郁,火胎淪陷,往往變而為熱。然熱在于肝,而脾腎兩家,則全是濕寒,不可專用清潤。至于溫氣頹敗,下熱不作者,十之六七,未可概論也。
肝脾不升,原因在于陽衰陰旺,這樣大多會産生下寒。而溫氣抑郁,火源淪陷,往往轉變為熱。然而熱在于肝,而脾腎卻全都是濕寒,不可以隻用清潤的藥物。至于溫氣頹敗,下熱不發作的,有十分之六七,不可以一概而論。
血瘀之證,其下宜溫,而上宜清,溫則木生,清則火長。若木郁而為熱,乃變溫而為清,而脾腎之藥,則純宜溫燥,無有二法。以脾陷之由,全因土濕,土濕之故,全因水寒。腎寒脾濕,則中氣不運,是以太陰不升。水土濕寒,中氣堙郁,君相失根,半生上熱。若誤認陰虛,滋濕生寒,夭枉人命,百不一救也。
血瘀的病證,下适宜溫而上适宜清,溫則木生,清則火長。如果木郁積轉為熱,可以變溫而為清,但脾腎的藥物,卻隻是适宜用溫燥的,沒有其它的方法。因為脾陷的原因,全是因為土濕,土濕的原因,全是因為水寒。腎寒脾濕,那麼中氣不運轉,所以太陰不升。水土濕寒,中氣郁結,君火相火失去根本,多半會産生上熱,如果誤認為是陰虛,滋補濕産生寒,短命早死,一百個不到一個能救治。
破瘀湯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丹皮三錢 桂枝三錢 丹參三錢 桃仁三錢,炮,去皮尖 幹姜三錢 首烏三錢,蒸
煎大半杯,溫服。
破瘀湯
甘草7克 茯苓11克 丹皮11克 桂枝11克丹參11克桃仁(泡,去皮尖)11克 幹姜11克 首烏(蒸)11克
煎大半杯,溫服。
14血脫
肝藏血而性疏洩,血病則脫亡而不守。未脫之先,溫氣虛虧,凝瘀不流。瘀少則結積而不下,瘀多則注洩而莫藏。凡便溺流漓,崩漏不禁,紫黑成塊,腐敗不鮮者,皆陽虛而木陷,血瘀而弗容也。
肝藏血而性質是疏洩,血病便是脫亡而不守。沒有脫之前,溫氣虛虧,凝瘀不流。血液瘀積的少便結積而不下,血液瘀積的多便注洩而不能收藏。凡是拉肚子流汗流血流淚,婦女不在行經期間,陰道突然大量下血,紫黑色血液成塊,腐敗不新鮮的,都是陽虛并且木氣下陷,血瘀而不能容納。
蓋木性善達,水土寒濕,生氣不達,是以血瘀。木郁風動,疏洩不斂,是以血脫,而肺血之脫亡,較多于肝。
木的本性是善于通達,水土如果寒濕,生氣不通達,所以血瘀;木郁積中風,疏洩不能收斂,所以血脫,但肺血的脫亡,較多于肝。
肝血下脫,則遺洩于便溺;肺血上流,則吐衄于口鼻。以血在下焦則宜升,而既升于上,則又宜降。降者,肺之所司,緣肺金主收,收氣盛則血降,收氣不足,則血湧而上溢也。
肝血下脫,便遺洩在大便小便上,肺血上流,便是口鼻吐血。因為血在下焦并且适宜上升,既升于上,又适宜下降,下降,肺的職責,因為肺金主收藏,收斂的氣旺盛則血降,收斂的氣不足,則血湧而上溢.
而肺血之上溢,總由陽明之虛。以血秉木氣,但能升而不能降,升而不至于上溢者,恃肺金之善斂。肺金之收斂者,胃土之右轉也。
而肺血的上溢,總是由于陽明的虛,因為血掌握着木氣,隻是能升而不能降,升而不至于上溢的,依靠肺金的善于收斂,肺金的收斂,因為胃土的右轉。
血盛于肝脾,而虛于肺胃,其脫于便溺,則由肝脾之寒,其脫于口鼻,或緣肺胃之熱。而陽衰土濕,中氣頹敗,實為脫血之根。若專用清涼滋潤,助陰伐陽,以敗中氣,人随藥殒,百不一生。此非血病之必死,皆粗工之罪也。
血旺盛在肝脾而虛在肺胃,發病血脫拉肚子,就是因為肝脾的寒,發病血脫在口鼻,有的源于肺胃的熱,從而陽衰土濕,中氣頹敗,實為脫血的根本。如果單純的用清涼滋潤的藥物,增加陰氣殺伐陽氣,衰敗中氣,人随着用藥就殒命了,百人不能活一人。這不是血病就一定死,都是不細心的醫生之罪過。
15衄血
肺竅于鼻,肺氣降斂,則血不上溢。肺氣逆行,收斂失政,是以為衄,其原因于胃土之不降。
肺開竅在鼻子,肺氣主下降和收斂,于是血不上溢,肺氣逆行,收斂失去功能,所以鼻出血,其原因在于胃土的不降。
《靈樞·百病始生》:卒然多食飲,則腸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内溢,血内溢則後血。衄血者,陽絡之傷,則營血逆流,而衛氣不能斂也。
《靈樞百病始生》說:突然多飲食,于是腸滿,起居不節制,用力過度,于是絡脈受傷,陽絡傷便血外溢,血外溢便鼻出血;陰絡傷便血内溢,血内溢于是便血。鼻出血的,陽絡的傷,因為營血逆流,而衛氣不能收斂。
肺主衛氣,其性收斂,血升而不溢者,賴衛氣斂之。而衛氣之斂,由于肺降,降則收令行也。而肺氣之降,機在胃土,胃土上壅,肺無降路,收令失政,君相升洩,肺金被刑,營血不斂,故病鼻衄。
肺主衛氣,本性收斂,血升而不溢的,依賴衛氣的收斂,而衛氣的收斂,因為肺的下降,降則收斂的功能發揮。肺氣的下降,樞紐在胃土,胃土上堵塞,肺沒有下的降道路,收斂的功能失去,君火相火失洩,肺金被克制,營血不收斂,所以發病鼻出血。
而火炎金傷,不皆實熱,多有中下濕寒,胃逆而火洩者。至于并無上熱,而鼻衄時作,則全因土敗而胃逆,未可清金而瀉火也。外感傷寒之衄,亦非關火盛。緣寒傷營血,營郁而衛閉,衛氣壅遏,蓄而莫容,逆循鼻竅,以洩積郁。衛氣升發,故沖營血,而為衄證。衄則衛郁洩而表病解,原非火旺金刑之故也。
但火炎金傷,不全是實熱,許多的有中下濕寒,胃逆而火瀉的。至于并沒有上熱,但鼻血經常發作的,則全因土敗而胃逆,不可以清金而瀉火。外感傷寒的鼻出血,也不是因為火盛,緣于寒傷營血,營氣郁積而衛氣郁閉,衛氣壅遏,蓄而不能容,逆循環到了鼻竅,用來瀉積郁,衛氣升發,所以沖營血,而為鼻出血病證,鼻出血則衛氣郁積瀉出而表病解,原本就不是火旺金刑的原因。
仙露湯
麥冬三錢 五味一錢 貝母二錢 半夏三錢 柏葉三錢 甘草二錢 芍藥三錢 杏仁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仙露湯
麥冬11克 五味4克 貝母7克 半夏11克 柏葉11克 甘草二錢 芍藥11克 杏仁11克
煎大半杯,溫服。
衄血之證,火洩金刑,氣傷血沸,宜清金斂肺,以回逆流。而必并降胃氣,降胃必用半夏。近世誤以血證為陰虛,半夏性燥,不宜血家,非通人之論也。
鼻出血的病證,火洩金刑,氣傷血熱,适宜于清金斂肺,以回逆流,而且一定要同時降胃氣,降胃必用半夏。近世的人誤以為血證為陰證,半夏性燥,不适宜于鼻出血的病人,不是明白人的言論。
若上熱非盛,而衄證時作,則全因中下濕寒,當加幹姜、茯苓溫燥之藥。若大衄之後,氣洩陽亡,厥逆寒冷(指四肢逆冷,手冷可過肘,足冷可過膝,由陽氣内衰,陰寒獨盛所緻病症),宜加參、芪、姜、附,以續微陽。清潤之藥,切不可用。
如果上熱不是太旺盛,但鼻出血證經常發作,則全因中下濕寒,當加幹姜、茯苓溫燥的藥物。若大出血之後,氣洩陽亡,厥逆寒冷,适宜加人參、黃芪、大姜、附子,以續微弱的陽氣。清潤的藥,切忌不可用。
擴展閱讀(32)
根塵老師解讀《勞傷解》五 整理:濯 雲開日出 月射寒江 光生 落塵子 校對:玄風
上一次我們講到《勞傷解》的氣分病,再來講血分病。中醫講氣血,氣血本身也是一體。氣為陽,血為陰。一般的病都是氣先病,血後病。什麼意思呢?就是陽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陽主動,它變化得比較快;陰主靜,它變化得相當緩和、慢一些。所以一般的病最初都是氣分病,慢慢地會變成血分的病,久病多郁。實際上,因為氣血本身不可分,說氣分病、血分病隻是偏重于哪方面的問題。
從本質上來講,可以理解為氣分病郁結比較輕,從一氣周流的角度講都是氣的周流出現了問題,氣分病的郁結較輕,氣的流通相對來講好調整一些。血分病可以理解為身體内部已經有一些有形的郁結,就是一氣郁而不通時間久了,病就由這個氣郁的地方有很多的瘀濁就慢慢沉積下來,那麼其中最容易形成的瘀血,就是我們講的血分病,最常見的一個問題。所以講久病多郁,病久了就變成血分的疾病了,實際上是講整個一氣周流的郁結、氣郁不單純是它流通形式上的一種郁結,它整個流通的通路上已經有有形的邪氣在阻礙着一氣周流的流通,當然這種邪氣有很多,瘀血隻是其中一方面。氣和血都算是人體的正氣,《四聖心源》主要是從人體的正氣角度來講,所以即便它談到邪氣的時候,也主要是涉及到了氣和血兩方面。實際上我們在臨床上見得更多的是痰濁、氣結,更重一些的郁結它并沒有談到。所以我們對于這一部分,黃元禦講的瘀血這一部分的血分證,這一部分治療就是我們在臨床上治療有形濁邪包括瘀血的一種借鑒的思路。
我們首先來看他講的血瘀,血瘀從臨床症狀上來講,氣血在人體裡面都是一股溫氣,我們知道一氣周流它是一股陽氣,一股溫和、柔和的陽氣在流通,這股陽氣實際上是陰陽和合的,氣血如一,合二為一的,或者說氣血都比較平和,比較均勻這麼一種狀态。這個時候,一氣流通充盈周身,所以一身都是非常地溫暖,非常地柔暢,沒有什麼不舒服。一旦有瘀血的症狀,瘀血本身,一個是它會阻礙一氣的周流;另一方面,由于一氣,氣血不能到達這個有瘀血的地方,有瘀血的地方氣血很難通達,它就會缺少氣血相對來講,有瘀血的地方氣血就是虛的,沒有氣血的溫煦,有瘀血的地方就會顯得偏涼、偏寒一些,就沒有那股氣血充盈的榮潤之氣,那股光澤。
為什麼臨床上說瘀血重的地方會肌膚甲錯,肌膚甲錯就是沒有血的溫養,枯燥了,肯定也沒有溫和之氣了,摸上去也是涼的。瘀血重的地方會表現出肌膚甲錯,皮膚粗糙,很幹燥,這種情況在臨床上并不多見。因為現在人相對來講生活條件比較好了,一般有個小病相對來講治療得也比較及時,出現這麼重瘀血的情況也不是很多。但是大部分人用藥,不合理的治療往往容易偏寒,血一定是溫通,有溫氣它才能通暢地流通,一旦偏寒的時候就容易産生郁滞、瘀血。反過來,瘀血也會加重這個氣血流通不暢的情況。所以我們在臨床上見到的大部分人這種瘀血的症狀,主要是發涼,這是一個最常見的症狀,胳膊腿或哪個地方有點涼,老是暖不過來,這是瘀血一個最常見的症狀。另一個是麻木、疼痛,有的也會出現這種症狀,都是不能溫養,局部得不到氣血的榮養造成的症狀。
這個症狀和外傷、跌打損傷的感覺是不一樣的。跌打損傷的疼是很明顯的,不能碰,一碰疼得很厲害,不碰也疼碰也疼,它始終在疼,這是跌打損傷的疼痛。而這種瘀血導緻的疼痛,往往是一種隐痛,疼得不是很厲害,但是不一定什麼時候就疼一下,或者你去摁的時候可能就疼得厲害,有的也不知道到底是哪個地方疼,這種疼的位置還比較深,比較隐蔽,規律不是很明顯,這種疼痛大部分是瘀血導緻的疼。這是從臨床上來講常見的症狀。
如果從舌脈的角度講,隻要有瘀血一般脈象都是偏澀、偏虛、偏沉,這是比較輕的郁結。如果郁結比較重的時候,郁結就會導緻氣郁,瘀血堵在那個地方氣就走不動了,脈摸着很沉又很緊,總體來講都是脈偏沉。瘀血它這個病是在體内不是在體表,所以脈象來講一般都偏沉。如果比較輕的話,脈是澀的,如果比較重,脈可能是緊的,沒有澀象,氣郁在裡面比較飽滿,比較緊。但是從脈氣的流暢度來講都不流暢,都不均勻,摸着的脈氣好像磕磕絆絆的,不痛快,都是這種情況。舌苔上來講,這種人大部分都會有瘀斑,舌體偏暗,明顯的會有瘀斑,不明顯的至少舌頭都是偏于生硬,不夠柔和,舌頭看着不軟,看着有點闆滞,有點僵直的那種感覺,這就是從臨床症狀上來講瘀血證主要會有這些症狀。
而實際上需要我們最直接地把握臨床瘀血症狀,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這種寒象。身上不溫暖,老覺得暖不過來,老覺得發涼的感覺,這是瘀血非常常見的一個症狀。為什麼呢?血得溫而行,左路木氣主血分,隻有陽氣充足、陰精充沛的時候,它才能夠非常柔和地生發,才能夠升達,所以一旦有瘀血,木氣就升不上去了。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溫和之氣也就散不開了,陽氣不能四達的時候,局部就顯得沒有陽氣一樣了,它是一種陰象,就是涼氣。那麼這個時候你從脈象來講,都是陰脈,脈比較沉,出不來,或者堵在那不夠流暢,都是這個脈象。
治療的思路就是一定要把瘀血去掉,活血化瘀,流通開,讓陽氣能夠升達,這就是治療思路,所以淤血的治療很簡單,就是活血化瘀為主就可以。因為很多慢性病,瘀血是一個比較主要的緻病因素,所以臨床很多老大夫非常善于用活血化瘀的手段,甚至是見到慢性病,首先就是活血化瘀,效果也都不錯,說明瘀血在慢性病裡面是占據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活血化瘀的藥物很多,黃元禦用的是丹皮,桃仁,我們在臨床上經常用的紅花、元胡、三七、丹參,都可以,根據情況選用。活血化瘀的藥從味的角度來講,它的藥味都比較濃厚,味厚的能夠入陰分,藥性屬陰,入陰分,就是可以入血分。紅花雖然是花比較輕,它的味也是比較濁的,或者說很厚重,有些人聞着紅花的味很不好聞,所以它能入血分。桃仁也是,桃仁的味也是很大的,而且油性比較足,桃樹都可以辟邪,桃仁逐血痹。丹皮是牡丹皮,牡丹春天開的花很好看,也是裸露,生發之氣非常足的一種象,所以它才有這種破血行瘀的作用。
藥物大概地介紹一下,我們來看一下黃元禦先生寫的方子破瘀湯。破瘀湯它給出的活血化瘀的藥物有丹皮、丹參、桃仁,不少,以活血化瘀為主;同時用甘草、茯苓、幹姜來溫運中土,任何時候都忘不了溫運中土;同時瘀血去了之後,中土得運,那麼用桂枝疏達一下左路木氣,讓氣得以升達,讓瘀血導緻的木氣不能升達的狀況得以改善;同時加上首烏,首烏是滋養陰精,木氣要升達要有根源,水能生木,所以用首烏滋養一下陰氣,使左路木氣升達有根,這就是破瘀湯的意思。
那麼我們在臨床上治療的時候有一點需要注意,黃元禦也提到了,就是這種瘀血往往臨床會表現出一種陰證來,有的是陰虛,一種燥熱之象,這個時候它實際上是因為瘀血導緻的氣血不能四達,不能到達周身,所以會引起局部的失養、失去濡養,幹燥、上火,甚至是開裂,有的皮膚都裂開了,這個時候不能單純地用潤養之藥,潤養之藥都是偏陰的,單純的潤養之藥是不能去掉瘀血這種邪氣的,去瘀血一定要用入陰分又偏于動、能動的這麼一種藥,去瘀血的藥都是味比較重,能夠入于血分,同時它又帶着一股走竄之象,能夠把瘀血給它推開,同時還得加上溫養的藥,溫運中焦的藥。既然産生這種瘀血,必然它是陽氣不足,瘀血是個陰,偏陰的這麼一種邪氣,一定要溫化,所以在用活血化瘀的藥的同時,要用上幹姜、炮姜之類比較溫通的藥,幫助把瘀血化開。所以你看,單純用滋陰藥來改善瘀血引起的燥象的時候,那麼,就會有這個弊端:滋陰藥會傷陽氣很多,就會加重瘀血的症狀;同時,你不用活血化瘀藥的話,滋陰藥的往下涼潤,往裡收藏的這種藥性,藥的這種力量,這種藥勢隻會加重瘀血的病情。所以對瘀血,這種情況我們要處理,活血化瘀是必需的;同時,要用上溫通的藥,配合上滋陰的藥,是可以的,不能完全是滋陰藥為主。
凡是破郁的藥必然會傷血,也會傷陰,再加上溫通的藥,推動一氣周流,配合疏通道路的。氣行必然也是耗傷陰血的,都會傷陰,所以這個時候配合上滋陰的藥,就比較完美了。不能單純用滋陰的藥,不能單純用溫陽的藥,就是溫運、疏通加滋養并用,這些手段,都是圍繞着活血化瘀的核心來進行的。在活血化瘀的中心指導下,配上溫陽,滋陰,疏達木氣,配上這些藥,這些手段組合在一起,就能把瘀血這情況處理的比較好。我在臨床上碰上有瘀血的情況,我比較喜歡用的藥是元胡和桃仁。元胡對這種久病血瘀,瘀結比較重的情況,元胡破結化瘀的效果比丹皮的力量強一些,更好一些。桃仁呢,本身比較潤,柔潤有油氣,它的氣是一股正氣,很濃厚的一股正氣。桃樹能夠辟邪呀,就是因為它有正氣,桃仁也是。桃仁可以祛血痹,把這個沒有用的、污濁的瘀血化掉。一方面是它的油潤,可以把瘀血緩緩的化開。另一方面,它的氣很濃,還是比較沖的,是一股正氣,可以把瘀血的濁氣給它帶出去,沖散,是這麼一個道理。元胡桃仁配合着用比較好,一剛一柔。另外,血症必然帶着偏涼偏陰的邪氣,隻要是瘀血往往帶着一股寒氣。所以我用散邪氣的藥,喜歡用炮姜,用的量大些。因為病久的時候,瘀血比較重些,需要我們去緩緩的溫通,不能急。病久,病勢比較緩,所以用藥也要緩,用炮姜比用幹姜更柔和,有時候炮姜與木瓜配合着一塊兒用。木瓜是酸味,比烏梅的酸味柔一些,木瓜這股酸味,把炮姜這種比較溫和的姜味,辛散之味包容在一起,集中在一起。木瓜它主收,炮姜微微的主散,把這股微微的辛散之味,用木瓜給集中一起,慢慢地去疏通瘀血,溫通流行。這個效果呢,有時比幹姜來得更柔和,更持久,更有耐力。對于久病體虛的患者可能更合适一些,這個跟黃元禦用幹姜用桂枝的意思是一樣的。
我們可以針對病情的新舊,輕重,可以靈活的把藥物變化一下。如果是剛剛發現的瘀血,用幹姜、桂枝也沒問題。如果是久病的,你把它換成炮姜和木瓜可能就更合适,是這個意思。對于瘀血導緻的陰虧,血虛的問題,你要祛瘀血、溫通,加上潤養,潤養的藥我喜歡用什麼呢?黃元禦老先生它是用首烏,好首烏這個味也是很濃的,滋養陰精那很好。我更喜歡用玉竹呀黃精呀肉苁蓉呀,這些滋養藥更清透,更柔和一些,而首烏的味更濃一些,更粘膩一些。适合一些體質比較虛,年齡大,病的時間長的血瘀患者,更合适。黃元禦先生的方子,他給我們指了一條路,用這方法去治,就對,就沒有問題。是不是就要用他這些藥?你可以靈活去變化,沿着這路子,是肯定有效的,這是講的瘀血。
血瘀,這個病,這個症比較簡單,主要講是這麼幾個因素:以活血為主,配合上溫養疏通,滋潤流通,就可以,沒有什麼太多複雜的地方。後面我們講血脫,血分證,一個是血瘀,是血停在那不走了,檔在這兒;還有一種是血收不住的了,從某個地方流出來,流在身體之外。血脫,脫散而出,一旦血液脫散而出,氣血本來就是一體的,血脫必然氣散,必然是氣血雙虛。所以治療血症,這種出血的症狀,一旦有出血往往都是急症,所以需要慎重來對待。所以黃元禦針對血脫,出血這個症狀。他分:衄血是鼻子出血,吐血是胃出血,便血是腸道出血,溺血是小便尿血。他分了好幾小節,比較詳細的對大家講。為什麼呢?因為出血是一個比較重的病症,重症,急症,怕後人見了這種症不知所措,所以分的比較細,黃元禦老先生用心良苦呀。前面講得比較粗,一帶而過,一個方子就過去了。到了這個出血症,他分成好幾小節,講得比較細。我們把這幾個不同部位的出血,先按一種出血,按單純的出血症來講一下。如前面講的血脫,概括性的講一講,怎麼去治?那麼首先,我們從這個病象上來講,出血症,血液出來,到身體外面,這是一種脫散之象,就是風木外洩呀。我們講人體的一氣周流,人體相對來講是一個封閉的環境,一氣在身體之内不會出來,所以在相對密閉的環境内周流,在裡面流通。你用藥的時候,你想升也行,想降也行,你想斡旋也行,随你怎麼處置,反正它在這裡面,你看着辦,一般不有什麼大問題。你順着一氣周流的路子,怎麼用藥,哪怕你用的量不是很準,量多一點少一點,一般來講也不會有大問題。就是說在一個相對完整的,相對密閉的人體這麼一個環境中,來用藥時候,不需要顧慮那麼多。而一旦出現出血時,情況就有一些變化,一氣周流相對密閉的通路,它不是一個密閉的通路了,它好比一個口子漏氣了。
那麼這個時候有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出血這個症,一定是個急病,凡病則郁,不會無緣無故的出血,出血必然有郁結,有郁結必然要疏通。我們治療出血也是要從恢複一氣周流的角度,要用疏通的藥,必然要去疏通,這是一個原則。第二個原則,我們要疏通的話,藥必然有流通之品,一流通的話,促進一氣的周流,促進氣血的流通,往往會促使出血加重。這血在流你用藥物推動氣血運行,血出的更快了,更多了,這是矛盾的地方。
所以我們治療時要把握好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妥善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怎麼處理呢?第一,既然有出血的地方,一定要止血。西醫它為什麼很多地方比中醫要好,西醫的急救、止血、輸血的手段比中醫多,這就是它完善的地方,它比中醫好的地方。所以我們不要完全排斥西醫,西醫還是有很多很好的東西。對中醫來講,一般的出血,我們如果單純用中藥治療的話,一定要考慮用止血的藥物,用止血藥的目的是什麼呢?是要把這股對外洩的氣收住,血外流,就是氣往外散呀,就是把随着血往外散的氣收住,不讓它往外散,這是一方面,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方面。另一方面,我們把氣收住的同時,把氣收住,我們人體的一氣周流才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相對完整的一個整體,這個時候,我們再考慮,怎麼樣讓這個氣再流通起來,把這個郁結去掉,主要就是這麼兩個思路。
一個是止血把氣收住,不讓它往外出,另一個就是把引起瘀血的體内郁結去掉,恢複氣血的周流,我們治療出血的症狀,就是做這兩個工作。雖然,這兩個工作比較矛盾,有時候用收氣血的藥,止血的時候,可能會加重體内郁結;我們要疏通郁結,促進一氣流通的藥的時候,可能會加重出血,是相互矛盾的。這個時候,我們用藥偏重,偏于哪一方面,要根據出血的輕重,根據體内郁結的輕重,根據正氣與邪氣的對比,去靈活的掌握,但這兩方面必不可少。下面,我們先把黃元禦,他下面列了四個小節,就是四種出血,四個方子給大家過一遍,然後,把這四個方子統一起來給大家講一下。
先看有衄血,是鼻竅出血,他給出的是仙露湯。鼻竅出血是上面出血,上焦出血。上焦出血是氣上脫,不能下斂。仙露湯給的方子呢,首先要止血,讓血回來呀,不能不停的散,給的是麥冬、五味子、柏葉,這都是往裡收的藥,尤其是這個柏葉,葉都屬于一股金氣,收斂的,偏涼的。尤其是上焦出血的時候,或者說,金氣這塊,陽明燥金這塊,這個系統出血的時候,用同屬金氣的柏葉往理收,它止血的效果是很好的。麥冬、五味,同時還有補益正氣的作用。出血必然傷正,傷陰、傷氣,以傷陰為主,所以,用麥冬五味來滋補正氣,滋補陰血,再加上人參,就是生脈飲的意思了。另外,這個貝母和半夏都是往下走的,都是斂降疏通之品,引一氣下行,防止它繼續在上面往外面疏洩出血。甘草、芍藥,甘草固中焦,芍藥息風。出血都是風木外洩,息風也就是祛除木氣的郁結。杏仁是洩肺氣,也是把上面,既然出血必定有郁啊,把這個郁結洩一洩。
所以我們把這個方子分析下看看,首先是有止血藥,就是柏葉為主的止血藥;其次有祛瘀結的藥品,祛瘀結呢分兩方面,一方面是息風木的藥物。因為所有的出血肯定從下面來講都是風木外洩,都要用一點息風木。息風木,白芍啊,或者是一些清熱之品啊,都有息風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去掉不同的出血症狀在不同的部位可能有不同的郁結,針對不同的郁結用一些祛淤結的藥,上面鼻子出血他這個地方用的杏仁祛肺氣,祛局部的郁結,剩下的藥就是滋補正氣,引導正氣恢複一個正常的周流。那麼滋補正氣的藥就是麥冬、五味子,引導氣分正常周流的,這個地方是氣不能下行,所以用的貝母、半夏引導這個氣下行。所以你看這個方子我們剛才講的從兩個方面來,一個是止血還用的柏葉,一個根據體内的疾病的狀況想辦法恢複一氣周流,它這個地方木氣郁結于上,一氣不能下行導緻的氣郁,氣郁于上,下不來導緻的鼻竅出血,所以它用的一系列的藥物,去郁結,滋養陰津,引氣下行,恢複一氣的下降,鼻竅出血自然就能止住。從止血和引導一氣周流回歸正路兩方面用藥,也是非常的簡潔。
16吐血
血斂于肺而降于胃,肺氣能收,則鼻不衄,胃氣善降,則口不吐。肺氣莫收,經絡之血,乃從鼻衄;胃氣莫降,髒腑之血,因自口吐。而肺氣之斂,亦因胃氣之降,吐衄之證,總以降胃為主。
血收斂在肺而下降在胃,肺氣能收斂,則鼻不出血,胃氣下降的好,則口不吐血。肺氣不能收斂,經絡的血,就從鼻子裡冒出,胃氣不能下降,藏腑的血,就從口裡吐出。因為肺氣的收斂,也因為胃氣的下降,吐血和鼻出血的病證,總是以降胃氣為主。
胃氣不降,原于土濕,土濕之由,原于寒水之旺。水寒土濕,中氣堙郁,血不流行,故凝瘀而紫黑。蓄積莫容,勢必外脫。土郁而無下行之路,是以上自口出。凡嘔吐瘀血,紫黑成塊,皆土敗陽虛,中下濕寒之證。瘀血去後,寒濕愈增,往往食減而不消,飲少而不化。一旦土崩而陽絕,則性命傾殒,故大吐瘀血之家,多至于死。
胃氣不下降,原因在于土濕,土濕的原因,源于寒水的旺盛。水寒土濕,中氣郁結,血液循環不暢通,所以凝瘀而紫黑色,蓄積不能容納,勢必血液外脫。土郁而沒有下行的道路,所以上從口出。凡是嘔吐瘀血,紫黑色并且成塊,都是土敗陽虛,中下寒濕的病證。瘀血下去後,寒濕越發增加,往往食量減少而且不消化,喝水減少而且也不消化。一旦土崩而陽絕,則性命立刻沒了,所以大吐瘀血的病人,大多都到了死期。
其血色紅鮮者,則緣肺熱。然始因上熱,而究變中寒。以血藏于肝,而肝木生火,心火之熱,即血中之溫氣所化。血去而血中之溫氣亡洩,是以大失血後,寒慄而戰搖也。
病人血色鮮紅的,則緣于肺熱。然而開始是因為上熱,但最後變成中寒。因為血藏在肝,而肝木生火,心火的熱,即血中的溫氣所轉化,血失去并且血中的溫氣流失,所以大失血以後,因寒冷而戰栗。
而其上熱之時,推其中下,亦是濕寒。蓋君相之火,随戊土下降,而歸坎水,則上清而下暖。胃土不降,則君相升洩。非戊土之逆,而火何以升!非己土之濕,而胃何以逆!非癸水之寒,而土何以濕!胃逆火洩,升炎于上,而坎陽絕根,其腎水必寒。寒水泛濫,其脾土必濕,理自然也。
病人在上熱的時候,推論他的中下部,也是寒濕。君火相火,随着戊土下降,而歸坎水,則上清而下暖;胃土不降,則君火相火上升洩熱,不是戊土的逆行,火怎麼能夠上升!不是己土的濕,胃氣怎麼能夠逆行!不是癸水的寒,土怎麼能夠濕!胃逆火洩,上升發炎在上,從而坎陽斷絕根本,他的腎水必然是寒,寒水泛濫,他的脾土必然濕,道理很自然。
若夫零星咯吐,見于痰唾之中者,其證稍緩。以血去非多,則氣洩有限,雖亦中下寒濕,而一時不至困敗。但一遭庸手,久服清潤,敗其中氣,則亦歸死亡耳。
如果零星的咯血吐血,有痰或者唾液中見血的,病人的病證稍微的緩慢一些。因為血失去的不多,那麼氣洩的有限,雖然也是中下寒濕,但一時不至于困乏衰敗。但一旦遇到庸醫,長時間的服清潤的藥物,敗了他的中氣,那麼也就歸于死亡了。
血證是虛勞大病,半死半生,十僅救五。而唐後醫書,皆滋陰瀉火,今古雷同,百不救一,實可哀也。
吐血證是虛勞的大病,半死半生,十個僅僅可以救過來五個。從唐朝以後的醫書,都是滋陰瀉火,今古雷同,一百個也救不過來一個,實在令人悲哀。
靈雨湯
二錢 二錢 三錢 半夏三錢 三錢 柏葉三錢 丹皮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靈雨湯
甘草7克人參7克茯苓11克半夏11克幹姜11克柏葉11克丹皮11克
治大吐瘀血者。
吐血之證,中下濕寒,凝瘀上湧,用、,補中培土,、,去濕溫寒,柏葉清金斂血,丹皮疏木行瘀,自是不易之法,尤當重用半夏,以降胃逆。
治療大吐瘀血的。
吐血的病證,身體中下寒濕,血凝瘀從上湧出,用人參、甘草,補中氣培固中土,茯苓、幹姜,去濕溫寒,柏葉清金斂血,丹皮疏木化瘀,自然是不變的方法,還應當重用半夏,以降胃逆。
血本下行,肺胃既逆,血無下行之路,陳菀(菀有四種讀音,為形容詞。此處念yù,通“蘊”。郁結,如:(郁結,積結);菀熱(郁積熱氣)腐敗,勢必上湧。舊血既去,新血又瘀,逆行上竅,遂成熟路。再投清潤之藥,助其寒濕,中氣敗亡,速之死矣。若溫中燥土,令其陽回濕去,複以半夏降逆,使胃氣下行,瘀血既吐,鮮血自不再來。若下寒甚者,蜀椒、附子,亦當大用。
血本來應該下行,肺、胃既然上逆,血沒有了下行的路,積累郁積血液腐敗,勢必上湧。舊血失去,新血又瘀積,逆行上竅,于是成了熟路。再投入清潤的藥物,加重其寒濕,中氣敗亡,加速死亡了。如果溫脾燥土,使其陽回濕去,又用半夏降逆,使胃氣下行,瘀血既然吐出,鮮血自然不再來。如果下寒嚴重的,蜀椒、附子,也應當加大用量。
其零星咯吐,紅鮮不凝,雖有上熱,亦非實火,稍加、貝母,略清肺熱。總以瀉濕培土為主,不可過用苦寒也。
病人零星咯血吐血,紅色鮮豔不凝成塊的,雖然有上熱,也不是實火。稍量的加麥冬、貝母,略微的清肺熱,總是用瀉濕培土為主,不可過用苦寒的藥物。
白茅湯
二錢 二錢 三錢 半夏三錢 三錢,去心 茅根三錢 芍藥三錢 五味子一錢
煎大半杯,溫服。
白茅湯
人參7克甘草7克茯苓11克半夏11克麥冬11克,去心茅根11克芍藥11克五味子4克
煎大半杯,溫服。
治零星吐鮮血者。
血之零吐紅鮮者,雖緣土濕胃逆,而肺家不無上熱,瀉濕降逆之中,自宜加清肺之藥。若相火極旺,則加而倍芍藥。仲景三黃瀉心湯,是治相火之極旺者。但此等頗少,未易輕用。若上熱不敵下寒之劇,當大溫水土,清潤諸法,切不可用也。
治療零星吐鮮血的。
零星吐血血液紅色鮮豔的,雖然緣于土濕胃逆,但肺不會沒有上熱,瀉濕降逆之中,自然适宜加清肺的藥物。如果相火極其旺盛,則加黃芩并且加倍的用芍藥。仲景的三黃瀉心湯,是治相火極其旺盛的,但這樣的情況很少,不可以輕易使用。如果上熱不敵下寒的劇烈,應當加大溫水土的藥物,清潤的各種方法,切不可用。
17便血
血生于脾,藏于肝,肝脾陽旺,血溫而升,故不下洩。水寒土濕,脾陷木郁,風動而行疏洩之令,則後脫于大便。
血産生于脾,藏于肝,肝脾的陽氣旺盛,血溫暖上升,所以不下洩,水寒土濕,脾下陷土郁積,風動而運行疏洩的功能,大便帶血。
陽氣收斂,則土溫而水暖,其脾濕而腎寒者,庚金之收令不行也。後世以為腸風(因風熱客于腸胃或濕熱蘊積腸胃,久而損傷陰絡,緻大便時出血)而用清潤,脾陽愈敗而愈陷,無有止期也。
陽氣收斂,則土溫而水暖,病人脾濕而腎寒的,庚金的收斂功能不行。後世的人以為是腸風,而用清潤的藥物,脾陽越發的衰敗愈發的下陷,沒有治愈的時候了
其肝脾陽敗,紫黑瘀腐,當補火燥土以回殘陽,暖血溫肝而升郁陷。若痔漏、脫肛之治,亦依此法通之。
病人肝脾陽氣衰敗,血液紫黑瘀腐,應當補火燥土,以挽回殘存的陽氣,暖血溫肝,從而讓血上升阻止郁陷。如果是痔漏脫肛治療,也用這個方法去通。
黃土湯
二錢 三錢 附子三錢 阿膠三錢 三錢 二錢 二錢 竈中黃土三錢
煎大半杯,溫服。
桂枝黃土湯
甘草7克白朮11克附子11克阿膠11克地黃11克黃芩7克桂枝7克竈中黃土11克
煎大半杯,溫服。
便血之證,亦因水土寒濕,木郁風動之故。仲景黃土湯,術、甘、附子,培土溫寒,膠、地、,清風瀉火,相火。黃土燥濕扶脾,法莫善矣。此加,以達木郁,亦甚精密。
便血的病證,也是因為水土寒濕,木郁風動的緣故。仲景的黃土湯,白術、甘草、附子,培土溫寒,阿膠、地黃、黃芩,清風瀉火(相火),黃土燥濕扶助脾陽,方法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這兒加桂枝,用以通達木郁,也很精密。
18溺血
水寒土濕,脾陷木郁,風動而行疏洩,谷道不收,則後洩于大腸,水道不斂,則前淋于小便。
水寒土濕,脾陷木郁,風動而行疏洩,谷道不收,則大腸出現洩瀉,水道不斂,則小便出現淋證。
陽氣蟄藏,則土溫而水暖,其脾濕而腎寒者,壬水之藏令不行也。水性蟄藏,木性疏洩,水欲藏而不能藏,是以流漓而不止;木欲洩而不能洩,是以梗澀而不利。緣木愈郁則愈欲洩,愈欲洩則愈郁,郁生下熱,小便赤數。雖火盛之極,而實以脾腎之陽虛。
陽氣蟄伏收藏,則土溫而水暖,病人脾濕并且腎寒的,壬水的收藏功能不行了。水的性質是蟄藏,木性疏洩,水欲藏而不能藏,所以流漓不止,木欲洩而不能洩,所以阻塞而不利尿。緣于木越郁就越想排洩,越想排洩就越是郁積,郁積産生下熱,小便發紅并且量小,雖然火旺盛的很,但實際上是脾腎的陽虛。
瀉濕燥土,升木達郁,自是主法。寒者溫之,熱者清之。然熱在乙木,不在脾土,在肝則宜清涼,至于脾家,但宜溫燥,雖肝熱極盛,不可瀉其脾土也。
瀉濕燥土,升木氣通達郁積,自然是主要的治療方法。寒者溫之,熱者清之,然而熱在乙木,不在脾土,在肝則宜清涼,至于脾,隻适宜于溫燥,雖然肝熱極盛,不可以瀉脾土。
甯波湯
二錢 三錢 芍藥三錢 阿膠三錢 三錢 三錢 栀子三錢 發灰三錢,豬脂煎,研
煎大半杯,溫服。
甯波湯
甘草7克桂枝11克芍藥11克阿膠11克茯苓11克澤瀉11克栀子11克發灰(豬脂煎,研)11克
煎大半杯,溫服。
溺血與便血同理,而木郁較甚,故梗澀痛楚。苓、澤、,培土瀉濕,、芍藥,達木清風,阿膠、發灰,滋肝行瘀,栀子利水瀉熱。膀胱之熱。若瘀血紫黑,累塊堅阻,加丹皮、之類行之,此定法也。
尿血與便血同理,但木郁的更嚴重,所以梗澀有痛楚感。茯苓、澤瀉、甘草,培土瀉濕,桂枝、芍藥,達木清風,阿膠、發灰,滋肝化瘀,栀子利水瀉熱。(膀胱之熱。)如果瘀血紫黑色,累積的血塊堅硬,加味丹皮、桃仁之類的化血,這是一定的法則。
擴展閱讀(33)
根塵老師解讀《勞傷解》六整理:濯雲開日出月射寒江光生落塵子校對:玄風
我們看第二個吐血,吐血他用的靈雨湯。因為吐血疾病的病位在中土,中土的藥用的相對多一些。止血的藥物,還是以柏葉為主,中土也屬于陽明燥金,他用的息肝風的藥物:丹皮,丹皮是既能活血,又能疏通風木,去掉風木之氣。他用引導一氣下行,中土吐血也是氣不能降,用的半夏。幹姜、半夏溫運中焦,引導一氣下行。而滋補正氣的,出血必然傷正啊,他用的甘草、人參、茯苓,茯苓去中焦的濕氣,還是這個路子,還是有止血的,有流通體内一氣,幫助去掉郁結,幫助一氣恢複正常的通行。從滋補正氣的角度來看呢,在上的出血他用的麥冬,五味,中焦的出血用的人參、甘草,滋補正氣的藥不太一樣,也是針對不同部位的氣血特性來采用不同的藥物。在上之氣宜降,在中之氣宜養,所以用藥不太一樣。後面還有一個白茅湯治療零星出血,零星出血的方子主要加了降肺氣的藥,把麥冬、五味、芍藥、茅根相當于是把前面靈雨湯裡面的一些藥加進去了,比較輕的就是。
我們再看看下面的便血,便血他用的是桂枝黃土湯,經方裡面有一個單純的黃土湯。這裡面他用的止血的藥物是哪一個,黃土湯裡面,止血的藥物黃土就是止血一個很好的藥。用黃土來止血,用來去郁結的藥物。便血就是大腸,大腸也是屬于陽明燥金,隻不過跟肺氣相比,都是金氣,隻不過一個偏上,一個偏下。肺氣不降的時候引起的鼻子出血,治療的時候整個氣宜降;大腸出血的時候血是往下走的,從下面出來了。所以這股氣治療的時候要偏收,要往回收,要往上升,不要再讓它往下洩。要有這個的區别,所以他用舒達木氣的藥,就沒有用丹皮啊,白芍啊,他用的是桂枝、附子這樣的藥,跟氣血往下洩的方向是相反的。血往下洩,我們要往回收的話,氣要往上升,所以他用了桂枝、附子來舒達木氣,同時用黃芩、地黃,一方面清解下面的郁熱,就是虛熱。木氣不能正常的舒達,變成了一股風木之氣外洩的話,局部肯定會有郁熱的,所以用了點黃芩來清它的郁熱。那麼,扶助正氣方面,更多的是用了地黃、阿膠來滋養,下面的出血一般量都比較大,所以也需要用這種收斂的力量比較大的藥。地黃阿膠滋陰斂藏的力量比較大一些,能夠把正氣,陰津滋養的力量比較大一些。竈中黃土就是竈心土,中藥名叫伏龍肝,這個是整個方子的一個靈魂,方子名字就叫黃土湯。伏龍肝這味藥呢,竈中黃土就是農家燒柴火的竈,用土做的竈,用泥巴壘起來的,燒得時間長了,土有一股溫和醇厚的土氣,就是借用這股土氣止血。中土是什麼呢?中土是一股緩和之氣,知道土能藏火,土能克水。五行來講,土克水。水是什麼啊,正常的水裡面藏着一股龍雷之火,是藏着龍雷之火的一股水氣,不是涼水,所以土克水的本意就是土能藏火,就是這麼個意思。所以這種大便出血,血從下洩,就是火氣不藏,帶着血就出來了。大便出血的時候都是氣血下洩,下元必然陽氣虛,那我們治療的時候知道要把血收回來,它從下洩,我們收是往回收,往上收。但是我們知道附子和桂枝,它雖然是往上走的,跟出血的趨勢是相反的,但它必然是一個動的藥,偏流通的藥,很難把這個血收回來。所以我們用什麼呢,用黃土,用它這股固守之氣,偏于固守的,既不往上,也不往下。那麼這股氣,因為我們用比較涼的,柏葉這樣的收的話,它是偏涼的,偏于下行的,往下出血的情況也是很難收回來;往上走的藥,它動的太厲害,也不好收,這個時候就用一個比較平和的方案,用大量的竈中黃土,它是很平和,我既不偏上也不偏下,我就守在這,哪也不去。所以,大量的黃土止血的效果,下面出血的時候不管是大腸出血,還是女性的崩漏,月經出血,它止血效果都是不錯的,就是這股土氣很醇和,很溫和。醇厚偏于溫守的這股土氣就把血收住了,血就不會出的這麼快了或者它就不出了。然後我們再用桂枝、附子把這個氣往上升,使往下洩的出血的這股氣轉個頭來,讓它往上走,恢複一氣正常的周流。同時,出血引起的陰精的損傷,我們也用地黃、阿膠來滋補一下,這種情況一定是我們既然選擇黃土來止血,實際這種情況必然是有中土的不運,中土也是不固。用甘草、白術來固守中土,運轉中土。便血的桂枝黃土湯,一旦血止住之後,黃土把整個氣血收住了,地黃、阿膠也把陰精給補上了,那麼血止了不出的時候呢,桂枝附子這樣的藥你就要及時的停下來,不要用的太多。用的太多的時候,本身局面還不是很穩定,你要持續的用,反而會引起再次的出血,就是氣動的有點太過了。當它還在出血的時候,因為氣是偏于往下洩的,你用了它問題不大,它能把往下洩的氣拉上來或者說帶着它升上去,這個時候它是還有用武之地啊。一旦血不出了,血停了,後續的用方就需要以培補正氣為主,用比較緩和的藥引導一氣的周流,就不能在用比較駿猛的藥了。桂枝附子一旦血停了之後也要及時停下來,不要引起再次出血,是這個意思。
最後一個尿血,黃元禦給出的是甯波湯。甯波湯裡面他給的止血的藥是發灰,就是血餘炭。那麼同時用了一些祛郁結,尿血必然是下面的郁熱比較重一些。尿血大部分會痛的比較厲害,一般下面便血都比較痛,這種情況比較多見。所以它下面的郁熱比較重一些,所以他用了澤瀉、栀子去下面的郁熱,也用了桂枝、芍藥疏通木氣,同時用阿膠滋養陰精,茯苓、甘草運中土。那這個地方,隻是用桂枝舒達木氣,沒有大量的用附子。原因呢,就是因為尿血他認為是有郁熱的,所以他用清熱的澤瀉、栀子這些祛局部郁熱。便血呢下面是偏寒,尿血它是下面偏郁熱,根源都是土虛,土氣虛,不能斡旋,引起的下面這種郁熱,所以清熱藥不能用的太多,不能過用,血止之後馬上停栀子這個藥。一旦血止了就馬上停,因為出血的時候它是有郁熱的,你把這個郁熱一去這個郁熱一去,因為熱勢猛烈啊,它也不往外發散,自己也不會出血,這個時候你就趕緊用這個溫養疏通的藥,緩緩引導恢複到一氣周流就可以了。所以你看你用到這幾個方子,綜合一下就會發現,治療出血症,其實它這個雖然方子不一樣,雖然各有各的處方,用藥特點。那麼實際上都包含這幾方面的用藥,主要的思路,一個是有相應的止血藥,針對不同地方出血,有相應的止血藥,你像有一些内髒出血,肺髒内部出血,那麼白芨也是一味很好的止血藥,這裡面并沒有講,那麼它隻是通過這幾個方子,作為一個提示,作為一種示範,告訴我們,凡是出血症,要先用止血藥,不同部位出血,止血藥選用的藥物不太一樣,那麼他用發灰、竈中土、五味子、柏葉。他就用這幾種,實際上臨床上白芨、三七、雲南白藥都是一些比較好的止血的藥,我們都可以靈活選用,有時候止血藥一定要用,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根據引起出血的原因有針對性的去除郁結,恢複一氣周流,說的這個再直白一些就是,我首先把出血的口堵上,用止血藥把出血口堵上,堵上之後,整個一氣,全身的一氣周流就是一個整體了,然後我在用藥的時候,就沒有太多的顧及了。我就可以該流通的流通,如果出血口不堵上的話,你一用流通的藥,血跟着就出來了,那你就沒法用藥了是吧,所以我們就是止血藥一定要用,然後出血口子你相當于把它堵住了。這樣的話,你在用藥的時候,就不用太擔心氣血外散的問題,你用上藥在一氣周流,這個時候它就會在體内一氣周流的環境裡,按你的用藥思路去改變,從而達到我們這個治療效果,而不是說用藥了之後,藥氣随着這個往外出的血氣也就散出去了,那也就達不到效果。這就是為什麼一定要用止血藥,為了先把這個口堵上。然後我們根據不同的出血部位,會用不同的藥物,來把一氣給引導到正道,這個工作就跟以前我們治療普通疾病是一樣的。也是首先去郁結,不同部位會有不同郁結,有的是瘀血、有的是郁熱,也有的是這種單純的正氣虛的也有,那麼根據不同的情況用不同的藥。你比方說,鼻出血,衄血這一塊,他用的是杏仁來洩肺氣,把上面肺氣瀉下,這個單純的氣分的郁結。吐血這塊用丹皮,中土這塊有血瘀,所以他用到丹皮,把瘀血的因素給去了。便血這塊,他用的是黃芩,去局部的郁熱。尿血這塊,用的是栀子、澤瀉。不同部位的出血,他可能就會有不同的郁結,這種郁結表現為,或者是氣郁,或者是火郁,或者是血瘀表現不一樣,他會用不同的藥,把這個郁結給去掉,郁結去掉呢局部的氣流通起來相對來講比較好流通。另外,郁結去掉之後,還要用一些息風的藥,什麼叫息風,比方說控制這個風木不要肆虐。凡是出血,必是風氣外洩,把木氣控制下,除了去除局部的郁結,還要把這個木氣控制一下,所以他用了這個芍藥、桂枝之類的藥,都屬于息風之類的藥。那麼再剩下的就是扶助正氣的了,反正出血會讓正氣受損嘛,血都屬于陰精,所以都會用到一些滋養陰精的藥,像阿膠、當歸、麥冬、地黃可以選用。那麼還有一部分藥物就是引導一氣恢複正常周流的,如果血在下面,出血在下面,那麼就是氣往下洩,需要用一些升達木氣的藥,引導它往上走。如果是出血在上面,那麼就會用一些往下走的藥,引導一氣往下走。衄血方裡面用的是五味子、半夏都是往下走的藥,便血方裡面用的桂枝、附子都是往上走的藥,不同部位它出血不一樣,引導一氣恢複正常周流。就這麼幾部分藥物,一個是不同的部位用不同的止血藥,先止血,止血之後整個氣的一氣周流比較好了,還是一個完整的一氣周流,那麼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根據不同部位選用不同的藥物來去掉引起出血的這個郁結。去掉郁結還不行,還得适當控制一下木氣的肆虐,用一點息風的藥。那麼這樣的話,就把這個病勢控制住了,控制住之後,再用滋養陰津的藥,出血之後必然傷陰精,滋養一下陰精,最後是用溫運中土和引導一氣恢複正常道路的藥,溫運中土是為了固守大局,中土是一身之氣的源頭,後天來講它是一個來源,那麼引導一氣回歸正路,就是該升的升、該降的降,你看出血在什麼位置,用的藥就不一樣,基本就這麼一個思路。大家從這幾個方面去看這幾個方子,其實好理解了,就不用一個一個去死背這幾個方子了。而且以後我們碰上這個出血症狀的時候,它的治療原則也不外乎這幾方面,即便碰到這邊沒講到的情況,我們也可以按照這個原則自己去組方,也可以達到一個很好的治療效果,治療血症主要是這麼一個治療思路。
那麼第四卷《勞傷解》我們就算講完了,那麼講完之後呢,黃元禦實際上講的不是很全,為什麼呢,就是說臨床上我們遇到的這個,他是概括的講内傷疾病,主要從正氣角度來講,陰陽氣血這幾個方面來講。即便這裡面有瘀血、出血,他也提到了去邪氣的藥,那麼他整體上來講,第四卷還是從人體正氣方面來講,邪氣這方面講的相對偏少,你如果把這整個一卷,都理解成它是從正氣這一方面來講也可以,它邪氣講的相對來和臨床相比要少得多。如果我們在臨床上碰到這個真正的一些慢性病、一些複雜的病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既有正氣虛的一方面,又有邪氣郁結比較重的一方面。單純用《四聖心源》上面一些方子,有時候效果可能不是很好,除非這個病比較重,我首先給它扶助正氣的時候,那麼你直接用《四聖心源》的方子,效果是很好的,這個時候正氣比較虛,急需扶助正氣的時候,你用它是可以的。如果正氣不是很虛的時候,邪氣又比較盛,那麼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先去邪氣,而邪氣并不僅僅是黃元禦講的氣郁、血瘀,并不僅僅是這些,那麼在臨床上痰濁、氣結甚至是陳寒啊,這種情況也是很多的,包括有一些濁氣,濁氣不屬于郁結,不屬于氣郁、氣結,也不屬于痰濁、血瘀,就是這個氣它非常濁,這也是一種情況。那麼這些情況,都屬于邪氣的範疇,而《四聖心源》裡面都沒有講,我們臨床上怎麼辦呢?那麼也是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要采用不同的藥物,要先去邪氣,邪氣去同時根據正氣的虛實考慮扶助正氣,那麼扶助正氣,扶助正氣無非是就是陰陽氣血,就是勞傷解這些方子啊,那我們在臨床上真正用的時候,去邪氣的藥,有針對性去邪氣的藥,再加上《四聖心源》裡面講的這些扶助正氣的藥,這些方子配合在一塊就可以了,其實也很簡單。所以咱們學習《四聖心源》,不要隻是會背它的方子,背它的方子,背過也沒什麼用,要理解它這個意思,把它這個意思理解明白了,然後在臨床上根據一氣周流這個體系,靈活的加以化裁變通,就是适其法而不離其方,就是方法學會了就可以了,方子呢,你用它的也可,不用也可以,還是要靈活化裁。
黃元禦方藥(1)
學習《四聖心源》,學習它的理論,學習它的方藥,不能學得太死,主要是學習它的一種精神,學習它的治病的思路。并不是說,黃元禦他在《四聖心源》裡面開的方子沒有用,他的方子非常好,就象《傷寒論》的經方一樣,每一個方子都是經典。但是經方,你用的不對症,照樣沒有效果。經方也是需要加減,張仲景也不就在自己加減嗎?所以說經方不能加減,那隻能說明他對經方的把握還沒到位,還不會用,不會加減經方,隻會照搬,隻能說照貓畫虎。
比如黃芽湯這方子,在臨床上用的也很少,原因就是完全符合黃芽湯的症狀的這種病症并不多。但是,《四聖心源》後面,就是勞傷解之後,所有疾病,它的方子,我們都可以看成是黃芽湯的化裁而來,都可以這麼認為。臨床上我們見到的所有疾病,都可以是看成是由中土虛,中土不運,濕氣中阻,這種比較簡單的病情演變發展而來。
治病無非是補正氣,祛邪氣。扶正是為了祛邪,祛邪是為了扶正,扶正祛邪都是互為因果,相互為用的兩個方面。如果一個醫生隻知道祛邪氣,不知道扶正,那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這個病治療過程風險就很大,中間有什麼風險你都不知道,談何治病?治病,首先要保證患者的安全,安全第一,人都保不住了,用那麼多藥有什麼用?
所以咱們從這個角度來講,《四聖心源》任何一個方子,你隻要理解透了,能夠靈活加減變化,每一個方子都可以治療所有的病。(方解見前所述)
001黃芽湯(運中氣)
人參11克甘草7克茯苓7克 幹姜7克
1、人參
别名:、、、,棒槌(《本經》),土精、、黃參、血參(《吳普本草》),(《廣雅》),(《本草圖經》),、金井玉闌,等
人參之所以很稀奇,很名貴,主要與它的藥用價值有關。在很早的醫書《神農本草經》中就認為,人參有“補五髒、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的功效,“久服輕身延年”。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對人參極為推崇,認為它能"治男婦一切虛症"。幾千年來,中草藥中人參都被列為“上品”。
按加工方法分類:]生曬參紅參活性參保鮮參糖參蜜制人參大力參水參皮尾參掐皮參白幹參工藝參等
功效分類
:以紅參須為多見,性能與紅參相似,但效力較小而緩和。
生曬參:性較平和,不溫不燥,既可、又可,适用于扶正祛邪,增強體質和抗病能力。
糖參(白參):多選用身短、質較次的高麗參,鮮根用沸水燙煮片刻,排針紮孔,再浸糖汁中,然後曬幹。性最平和,效力相對較小,适用于益肺。
紅參:用高溫蒸汽蒸2小時直至全熟為止,幹燥後除去參須,再壓成不規則方柱狀。功效溫補、補氣中帶有剛健溫燥之性,長于振奮陽氣,适用于急救。
有機人參:無農殘、無化肥、無轉基因。最大程度保留了人參的成份與功效。
:無溫燥之性,大補元氣,為參中之上品,但資源少,價值昂貴,很少用。
藥性論述
性味歸經:性平、味甘、微苦,微溫。歸脾、、心經。
功效:大補元氣,複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
主治:勞傷虛損、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洩、虛咳喘促、暴脫、、、、、、、婦女崩漏、小兒慢驚及久虛不複,一切氣血不足之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湯,3-10克,大劑量10-30克,宜另煎兌入;或研末,1-2克;或敷膏;或;或入丸、散。
用藥禁忌:
1實證、熱證而正氣不虛者忌服。
2反、畏、惡,應忌同用。
3、服用人參後忌吃蘿蔔(含紅蘿蔔、白蘿蔔和綠蘿蔔)和各種海味。古醫書講蘿蔔“下大氣,消谷……”。現代研究蘿蔔消食利尿,與古代觀點相同,人參大補元氣是其最主要功能。這兩者,一個大補氣,一個大下氣,正好抵消。故有此一忌。
4、忌飲茶。服人參後,不可飲茶,免使人參的作用受損。
5、無論是煎服還是炖服,忌用五金炊具。
6、人參忌與葡萄同吃營養受損,葡萄中含有鞣酸,極易與人參中的蛋白質結合生成沉澱,影響吸收而降低藥效。
2、甘草
别名:美草、密甘、密草、、粉草、、甜根子、棒草、皮草
【性味】:甘,平。①《本經》:味甘,平。②《别錄》:無毒。③《本草衍義》:微涼。④《珍珠囊》:生甘,平;炙甘,溫。
【歸經】:入脾、胃、肺經。①《湯液本草》:入足厥陰、太陰、少陰經。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脾二經。③《本草通玄》:入脾、胃。④《本草經解》: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
【功效與作用】:益氣補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瀉火解毒;調和諸藥。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黃;心悸氣短;腹痛便溏;四肢攣急疼痛;髒躁;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癰瘡腫痛;小兒胎毒;及藥物、食物中毒。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生甘草,長于清火,以清熱解毒,潤肺止咳力勝。用于痰熱咳嗽,咽喉腫痛等。
炙甘草,長于溫中,以甘溫益氣,緩急止痛力強。用于脾虛胃弱,心悸脈結代等。
粉甘草,善治尿道痛,尿路淋,生草節宜消腫毒、利關節;粉甘草,偏重清内熱,瀉心火。同是一物,其炮制所不同,則功效主治亦别。
①《本經》:主五髒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腫,解毒。
②《别錄》: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髒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
③《藥性論》:主腹中冷痛,治驚痫,除腹脹滿;補益五髒;制諸藥毒;養腎氣内傷,令人陰(不)痿;主婦人血瀝腰痛;虛而多熱;加而用之。
④《日華子本草》: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精養氣,壯筋骨,解冷熱。
⑤《珍珠囊》:補血,養胃。
⑥《湯液本草》:治肺痿之膿血,而作吐劑;消五發之瘡疽,與黃耆同功。
⑦《綱目》:解小兒胎毒、驚痼,降火止痛。
⑧《中國藥植圖鑒》:治消化性潰瘍和黃疸。
【使用注意】:實證中滿腹脹忌服。不宜與甘遂、大戟、芫花、海藻同用。濕盛脹滿,浮腫者不宜用。久服較大劑量的生甘草,可引起浮腫等。不可與鯉魚同食,同食會中毒。用量:煎服3---10克。
①《藥品化義》:味厚而太甜,補藥中不宜多用,恐戀膈不思食也。
②《本草正》:中滿者勿加,恐其作脹,速下者勿入,恐其緩功。
③《本草經集注):術,幹漆、苦參為之使。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④《醫學入門》:痢疾初作,不可用。
傳說典故
從前,某鄉村中有一老醫生,醫術精湛。一次他赴外地為人看病,臨行給徒弟留了幾包事先開好的藥,準備應付家裡來的病人。誰知他多日未回,留的那幾包藥快要用完了。徒弟無法,隻好把院裡燒水用的嚼起來甜絲絲的幹柴切碎包起來,妄稱是師傅走時留下的。誰知那些患了脾胃虛弱的病人、患有咳嗽痰多的病人、患有咽痛的病人、患有癰疽腫痛的病人、患有小兒的孩童吃了這些甜絲絲的幹柴,病都好了。這種幹柴,就是甘草。從此,甘草入藥,沿用至今。
3、茯苓
别名:茯菟、、茯蕶、、伏菟、、绛晨伏胎、、、松薯、松木薯、松苓。
性味:甘、淡,平。
歸經:歸心經、肺經、脾經、腎經。
功能:利水藥;滲濕利尿藥。
1.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功能利水腫。
2.赤茯苓:削去外皮後的淡紅色部分,功能滲利濕熱。
3.: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亦稱茯苓,切成小方塊,功能滲濕健脾。
4.茯神:白茯苓中心抱有細松根者,切成方形薄片,功能甯心安神。
5.茯苓:是健脾多于去濕。
6.雲苓皮:是去濕大于健脾。
主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洩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遺精白濁。
用法用量:内服:煎湯,10-15克;或入丸散。甯心安神用朱砂拌。
陰虛而無濕熱、虛寒滑精、氣虛下陷者慎服。
1.《本草經集注》:“馬蔺為之使。惡白斂。畏牡蒙、地榆、、秦艽、龜甲。”
2.《藥性論》:“忌米。”
3.《醫學啟源》:“如小便利,或數服之,則損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損元氣,夭人壽。”
4.《本草經疏》:“病人腎虛,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虛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5.《得配本草》:“氣虛下陷、水涸口幹俱禁用。”
傳說
從前有一個富戶,家裡隻有一個女兒。後來雇了個做工的,這個人很勤快,富戶的女兒喜歡上了他,但是富戶很生氣,把他攆走了。
打工的走了以後,富戶把女兒也關了起來,不讓他們見面。過了半年的光景,這女的得了麻瘋病,家裡人怕傳染,就把她送到山裡去了,那做工的知道了,也住到山裡,給她買東西做飯伺侯她。大麻瘋病人渾身都不象樣子了,他也不嫌。
後來他也傳染上了,怎麼辦呢?這年冬天他們正出來曬太陽,看到山底下有兩個小兔拔轱辘。男的就下去,想逮住小兔拿來吃,可是一到山下兔子就沒了,天天如此,最後,他想了個法兒才把小兔逮住了。他們扒了兔皮饨了一大鍋,連肉帶湯全吃了。吃了以後他們就象癱了一樣,出了一身冷汗,全身的爛皮都脫下去了。他倆的病竟然一下子都好了!他們很奇怪,于是找了個名醫來看看到底吃的是些什麼東西。醫生看後,發現原來是一種生長了千年成了精的草藥,這種草藥名叫茯苓,因為它有驅風除濕的功效,所以後人常用治療水腫,皮膚病等疾患。
4、幹姜
【别名】、、幹生姜(《》)。
【性味】辛,熱。①《本經》:"味辛,溫。"②《别錄》:"大熱,無毒。"③《藥性論》:"味苦辛。"
【歸經】入脾、胃、肺經。
【功用主治】溫中逐寒,通脈。治冷痛,,肢冷脈微,寒次喘咳,風寒濕痹,吐、衄、下血。
①《本經》:"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逐風濕痹,腸潞下痢。生者。"
②《别錄》:"治寒冷腹痛,中惡、、脹滿,風邪諸毒,皮膚間結氣,血。③《藥性論》:"治腰腎中疼冷,冷氣,破血,去風,通四肢關節,開五髒六腑,去風毒冷痹,夜多便。治嗽,主溫中,霍亂不止,腹痛,消脹滿冷痢,治血閉。病人虛而冷,宜加用之。"
④《唐本草》:"治風,下氣,止血,宣諸絡脈,微汗。"
⑤《日華子本草》:"消痰下氣,治轉筋,腹藏冷,反胃幹嘔,,撲損,止鼻洪,解冷熱毒,開胃,消宿食。"
⑥《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通心氣,助陽,去沉寒,發諸經之寒氣,治感寒腹痛。"
⑦:"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經炮則溫脾燥胃。"
⑧《醫學入門》:"炮姜,溫脾胃,治裡寒水洩,下痢腸澼,久瘧,霍亂;心腹冷痛脹滿,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
⑨《藥品化義》:"炮姜,退虛熱。"
⑩《長沙藥解》:"燥濕溫中,行郁降濁,下沖逆,平咳嗽,提脫陷,止滑洩。"
【用法與用量】内服:煎湯,1.5~5克。
【宜忌】陰虛内熱、血熱妄行者忌服。慎服。
①《本草經集注》:"秦椒為使。惡、、天鼠矢。殺、毒。"
②《本草經疏》:"久服損陰傷目。内熱,陰虛咳嗽吐血,表虛有熱汗出,盜汗,髒毒下血,因熱嘔惡,火熱腹痛,法并忌之。"
擴展閱讀(34)
根塵老師解讀《勞傷解》課後問答1整理:濯雲開日出月射寒江光生落塵子校對:玄風
1.小樓落櫻問:黃芽湯和理中湯差一味藥,臨床上怎麼區别?
黃芽湯和理中湯,理中湯是人參、白術、炙甘草、幹姜。白術和茯苓的差别。白術隻有固運中焦的作用,去濕作用較差些,茯苓去濕性效果好些。黃芽湯在扶助正氣驅除邪氣的兩方面都做得比較好,理中湯單純扶助正氣,去邪氣效果差,從這角度來講黃芽湯更全面。。
2.品茗----自學中醫問:如果久病見陰陽兩虛,用藥思路是否把天魂地魄湯兩者結合起來,看其側重來加減?
這是可以。
3.而陰陽脫證果真見到,當屬重危.該從仲聖的少陰厥陰證篇中求之更可靠?
這麼說也沒有問題,實際上你看黃元禦講的烏肝湯兔髓湯,跟仲景的通脈四逆加豬膽汁、人尿方子,意思是完全一樣。隻不過用藥上講,黃元禦的方子更柔和些,仲景的方子更犀利些。
4.陰脫陽脫都用到附子是何用意?
因為不管陰脫陽脫陰虛陽虛,我們在所有的情況,用藥的目的是最終恢複一氣周流,一氣周流,就是要會動,那麼陰脫陽脫時,水火不能立極,所以一氣很難正常周流。陰脫陽脫都用附子,用附子目的主要是幫助一氣鼓動流通,是恢複一氣周流。但是從整個方意來看,陰脫陽脫整個用藥的格局方子是完全相反,用附子的目的,隻不過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幫助一氣流通。
5.黃芽湯加白術一起豈不是更好?
如果中土虛的時候,可以加白術,如果中土不虛,白術氣味都比較重,在固運中焦時,即能固用又能運,用多了偏運,用少了偏固。所以如果土氣本身隻是虛,但不是很重,土氣還可以不是很薄,可以不用白術。如果本身土氣比較薄弱,脈摸得有點細澀,可以加白術。
6.傷逝之魚問:我感覺火神派鄭欽安與黃元禦的理論根源好像是一樣的,鄭欽安更注重心腎,黃元禦更注重中土,哪個更為根本?。
火神派注重心腎這是對的,黃元禦注重中土,實際黃元禦不是隻注重中土,他隻是從常見情況,因為我們大部分病症都是普通的病症,并不是所有的病症都是水火不能立濟,并不都是危症,所以在正常情況下中土相對來講,是最常見的問題,能更重要一些。那麼黃元禦也提到陰脫陽脫,水火不能立濟的危證,需要用到心腎的時候,他的治病思路也是很鮮明,非常明徹地給出相應的方子。如果從日常症狀來講,根源,最重要的是中土,黃元禦講的中氣。如果從危症來講,水火立極,心腎這一端更重要。從一氣周流的角度來講,首先水火立極,然後中土之氣才能升降,這一點來講,心腎是更重要的。隻不過,需要我們去處理心腎這種情況相對比較少了一些。
7.謙明生問:我們是不是可以根據病人的情況選擇,相同性質的藥物來代替黃師的處方。。
完全可以。我基本都是這樣,我很少用原方
8.覺悟問:為什麼李可老中醫搶救危患病人的一律用破格救心湯,好像沒有分陰脫或陽脫。
大家如果看一下李可老先生的破格救心湯,你就會發現他這個破格救心湯,相當于陰脫陽脫的方子合在一起。大家可以去體會,陰脫陽脫并用。
附:李可破格救心湯:
(1)方劑組成:附子30-200-300克,幹姜60克,炙甘草60克,高麗參10-30克(加煎濃汁兌服),山萸淨肉60-120克,生龍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次沖服)。I
(2)煎服方法:病勢緩者,加冷水2000毫升,文火煮取1000毫升,5次分服,2小時1次,日放連服1-2劑;病勢危急者,開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或鼻飼給藥,24小時内,不分晝放,頻頻喂服1-3劑。
9.源頭活水問:為什麼叫烏肝湯,兔髓湯。為什麼叫烏,和兔?
烏是太陽,兔是月亮,金烏玉兔。黃老非常注重一氣的圓融,他用烏肝湯治療陰脫,喻有升發之意。用兔髓湯,治療陽脫,喻有陽降之意。所以說,這個方子的名字,代表整個方子用意,整個方子的藥象,用藥趨勢,整個布局已經體現出來。陽脫要降,陰脫要升,所以陰脫用烏肝湯,陽脫用兔髓湯。
10.炫龍問:老師,人體氣機的升降,是和人體正面對應,還是和人體背面對應?
這句話,這麼問就不對了。人體氣機的升降不是和正面、反正對應,而是,他是有很多層次。如果從12經脈來講,他是和12經脈對應。從髒腑層次來講,他是和五行相生的層面對應,不是簡單的正面或是背面對應。因為一氣周流,不是在身體裡劃了一個圈,不是那麼簡單,他是有很多層次,前面講過可以查一查。
11.問:陰脫用滋肝潤木的藥,這是陰脫要提升左路陽氣,卻用滋肝潤木的藥,這是為什麼。
我們知道陰脫的時候,我們需要提升通過升發陽氣,來防止陰精繼續往下脫陷,脫洩。但是,陰脫必然本身會傷及陰精,他還是要加入滋養陰精的藥。但是,用藥的重點不能放在滋陰上面,而是放在升發的方面。但是,滋陰的方面也要兼顧,是這麼意思。
12.問:陰脫陽脫,除了《四聖心源》講的這些症狀,還有什麼典型症狀。
在鄭欽安《醫理真傳》講的很詳細,可以去參考
13.問:陽脫和陰盛格陽是一樣的嗎?為什麼火神治陰盛格陽用四逆的發,而不是黃老的收?
嚴格來講,陽脫和陰盛格陽還不太一樣。我剛才跟大家說過,對于陽虛層次情況輕重不同,用藥的方向,用藥的思路是不一樣。從傷寒論來講,一般陽虛,用四逆,再重的用通脈四逆湯,再重的通脈四逆加人尿、豬膽汁,這個方向的不一樣。黃師是從最嚴重的情況來講,所以我們要知道,火神派隻會用四逆,不會往回收的話,他就不是真正的火神派。火神派源頭上來講,他們對于陰陽升發收降都是很清楚,大家有興趣多看看《聖餘醫案》,《聖餘醫案》是鄭欽安的老師寫的,他對于陰陽的升發收藏,對于中土固護,跟黃師的治學思路是完全一樣。所以,你提的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後世學習火神派的人,對火神派的理解偏頗。
14.問:一氣周流理論可以因症選藥,但是用藥劑量有什麼原則和技巧?
用藥的多少要根據正氣的強弱,要根據病氣類型和輕重,斟酌來選。這個東西,原則肯定是有。原則是從象的角度來講,諸象吻合,藥象跟病象要完全吻合,絲絲入扣,技巧就是,熟能生巧。這個一定要你對藥有非常明徹非常透徹的理解和把握,就跟老朋友一樣,很熟了。然後再能夠明查病象,這個時候才能夠運用自如,這不是一天兩天能做到的,不是告訴你這個藥劑隻能用多少克,那是沒法照搬的,要根據情況靈活運用。臨床用藥藥量的範圍非常大,從用幾克到幾百克都有。
15.問:陽虛和腎陽虛有何不同?
陽虛強調的是一身陽氣的升發出現問題,腎陽虛主要指下焦,單純下元元陽虛,還是有一些細微的區别。腎陽虛必然也會有其他的陽虛。但是,有時候單純出現陽虛,不見得會出現腎陽虛,還是有一定細微區别。
16.問:天魂湯加減要用當歸、生地、首烏之類,不理解,認為這是滋陰收納之品怎麼用在升陽的方子裡。
天魂湯的升發陽氣,升達左路。升達左路,由陰出陽過程,要消耗陰精,所以陰虛比較厲害的時候要加上滋陰的藥來增加陰精的化源
17.問:沒有注明炙甘草的,都是生甘草?
肯定是。
18.問:腎到底有沒有陰虛。
嚴格來講,所有五髒六腑都會有偏陰偏陽的不同的虛,都會有,可以通過脈象來體會。
19.問:脈診為何是四診之末。
望聞問切四診,切診切脈是他在望聞問切四個字裡是最末一個,但是從臨床重要性來講,切診,切脈這一診是很重要的,相對來講是最實用,或是最重要的一塊,不是四診之末。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