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方劑學》、《中醫藏象生理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前幾天,我浏覽後台留言,看見有讀者朋友提出一個問題,就是每天早晨起來,必然咳嗽一陣,吐痰較多,白天的時候,又感覺沒啥力氣。他問我,這是怎麼回事,應該如何應對。
看到這個問題,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脾虛濕濁上犯。
來吧,我給你說個真實的醫案故事。我們再來感受一下。
話說有這麼一個人,女性,當時是60多歲。
這個人,有一點慢性支氣管炎,據說不算太嚴重。
但是,長期以來,此人就是愛咳嗽。尤其是早晨起來以後,肯定要咳嗽,咳出的痰又多又黏,色白。
不過,早晨這個勁兒一過去,她就會好不少。第二天,還是如此。
為了能改善這個毛病,患者用過不少藥物。抗感染藥,化痰止咳藥,都嘗試過,效果不好。
後來,此人就嘗試投中醫治療。
刻診,見患者舌質淡,苔白膩,脈虛弱。細問得知,患者白天的時候容易乏力、食欲不佳,少吃一點東西就可能感到胃脹。在進行劇烈的身體活動後,咳嗽咳痰現象會加重。
了解到這些情況以後,醫家果斷書方一首,但見——
茯苓15克,黨參30克,蓮子15克,薏苡仁30克,砂仁6克(後下),桔梗15克,杏仁10克,白扁豆20克,炙甘草6克,白術10克,山藥20克,紫蘇子10克,陳皮6克,大棗20克。
所有這些,水煎服,每日一劑。
結果如何?患者服用1周以後,症狀逐漸有所減輕。
這時候,醫家根據患者情況,稍作加減,繼續調養。
大概三周以後,患者症狀基本消失,生活恢複正常。醫家囑咐,用香砂養胃丸善後調養。
這就是醫案的基本經過。此案,當初在學習古方參苓白術散臨床運用的時候,我們的老師曾經拿來和我們解析過。我在這裡,不過是轉述而已。
這裡的道理,我想和你簡要說一說。
你記住,在中醫裡有一句話,叫做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感覺肺子裡總有白色黏痰,要考慮是不是脾虛所緻。
為什麼這麼說啊?從中醫藏象理論角度來衡量,脾是主運化的。脾虛,就運化失常。運化失常,津液得不到很好吸收和利用,就容易形成痰濕。所以中醫講,脾是生痰之源。
但是呢?生出來的痰濕濁邪,卻不在脾裡呆着,而是來到肺部。這就是人體的一般規律使然了。這個時候,肺就像一個痰盂兒,裡面滿滿登登地裝着痰濁。
這個時候,患者就會咳嗽、多痰。痰色多白,質地黏稠,相對容易咳出,有的甚至多泡沫。
所以,中醫講,肺為儲痰之器。
這麼一看,如果一個人總是痰多,愛咳嗽,同時伴随脾虛的一些症候,比如說乏力、便溏、食欲差,舌質淡,脈象細濡,或者細弱,或者細滑,舌苔白膩而厚,甚至白膩有裂紋,那就要考慮“脾虛痰濁上犯于肺”的問題了。痰,看起來源于肺,實際上卻源于脾。
以上這些情形,在誰的身上多見呢?就是廣大的慢性支氣管炎患者。上文醫案裡這個患者,就屬于這個情況。
此時怎麼辦?健脾利濕,化散痰濁是必由之路。
我們來看看上文醫案裡的方子吧——
茯苓15克,黨參30克,蓮子15克,薏苡仁30克,砂仁6克(後下),桔梗15克,杏仁10克,白扁豆20克,炙甘草6克,白術10克,山藥20克,紫蘇子10克,陳皮6克,大棗20克。
這裡頭,黨參、蓮子、白扁豆、白術、炙甘草、山藥、大棗,用于健脾益氣,陳皮、砂仁用于行氣,令補而不滞。脾氣強大了,它才能恢複運化,減少痰濁的生成。
對于業已形成的痰濁,全方用茯苓、薏苡仁利水除濕,用紫蘇子降氣化痰。
此外,用杏仁降氣、止咳、平喘。
桔梗,作為舟楫之藥,将藥性帶入肺部,從而更快地改善患者症狀。
我這麼說,你懂了吧?
這裡頭用到的,其實是參苓白術散加減。參苓白術散,是一張中醫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方子,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基本構成,就是蓮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茯苓、人參、甘草、白術、山藥、大棗和陳皮。上文醫案裡的配伍,基本就是原方的應用。參苓白術散治啥的?簡單說,就是治療脾虛濕盛的。它完全符合醫案裡患者的病因病機,所以可以拿來大膽應用。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也明白了,造成早晨咳嗽痰多的因由之一了呢?
當然,這隻是諸多因素之一,不可能代表所有的患者。但是我覺得,這部分患者,人數龐大,而且越來愈多。主要表現,我再說一下,就是痰特多,色白,黏稠,容易咳吐,同時便溏、大便不規律、容易乏力、腹脹,有的屬于直腸子,吃完就拉,有的則幹脆沒啥胃口,不愛吃飯。舌苔,往往白膩,或白厚,有些人甚至在白厚膩苔的中間,來一道裂紋,舌頭周邊有齒痕。
這樣的讀者朋友,我建議你能去好好看中醫,若症候符合,不妨借參苓白術散加減應對。當然,這一切,一定要在中醫師的辨證指導下來進行。
好了。關于這個事兒,我就說這麼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