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五行大義卷一釋五行名(白話全解)

原文

夫萬物自有體質,聖人象類而制其名,故曰:名以定體。無名乃天地之始,有名則萬物之由。以其因功涉用,故立稱謂。《禮》雲:“子生三月,咳而名之。”及其未生,本無名字。五行為萬物之先,形用資于造化。豈不先立其名。然後明其體用?

  《春秋元命苞》曰:“木者,觸也,觸地而生。”許慎雲:“木者,冒也,言冒地而出,字從于屮,下象其根也。”其時春。《禮記》曰:“春之為言者蠢也,産萬物者也。”其位在東方。《屍子》雲:“東者,動也。震氣故動。”

  《白虎通》雲:“火之為言化也,陽氣用事,萬物變化也。”許慎曰:“火者,炎上也。其字炎而上,象形者也。”其時夏。《尚書大傳》雲:“何以謂之夏?夏,假也。假者,方呼萬物而養之。”《釋名》曰:“夏假者,寬假萬物,使生長也。”其位南方。《尚書大傳》曰:“南,任也,物之方任也。”

  《元命苞》雲:“土之為言吐也。含吐氣精,以生于物。”許慎雲:“土者,吐生者也。”王肅雲:“土者,地之别号,以為五行也。”許慎雲:“其字,二以象地之下與地之中,以一直畫象物初出地也。”其時季夏。季,老也,萬物于此成就方老。王于四時之季,故曰老也。其位處内,内,通也。《禮鬥威儀》雲:“得皇極之正氣,含黃中之德,能苞萬物。”

  許慎雲:“金者,禁也,陰氣始起,萬物禁止也。土生于金,字從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之形也。”其時秋也。《禮記》雲:“秋之為言愁也,愁之以時察,守義者也。”《屍子》雲:“秋,肅也,萬物莫不肅敬恭莊,禮之主也。”《說文》曰:“天地反物為秋。”其位西方。《尚書大傳》雲:“西,鮮也,鮮,訊也。訊者,始入之貌也。”

  《釋名》《廣雅》《白虎通》皆曰:“水,準也,平準萬物。”《元命苞》曰:“水之為言演也,陰化淖濡,流施潛行也。故立字,兩人交,一以中出者為水。一者數之始,兩人譬男女,陰陽交以起一也。水者,五行始焉,元氣之湊液也。”《管子》雲:“水者,地之血氣,筋脈之通流者,故曰水。”許慎雲:“其字象泉并流,中有微陽之氣。”其時冬。《屍子》曰:“冬,終也。萬物至此終藏也。”《禮記》雲:“冬之為言中也,中者,藏也。”其位北方。《屍子》雲:“北,伏也。萬物至冬皆伏。貴賤若一也。”

  五行之時及方位,故分而釋之。

  白話解讀

  天下萬物各有各的形體和本質,聖人把許多相似的事物分成類,并按照每一類事物所具有的相似的形狀而制定其名稱。所以說,名稱用以确定事物的形體。無名是天地的開始,有名是萬物的由來。因為名稱具有體現不同類事物的形狀和本質之功能,具有區分不同類别事物之作用,所以确立各種稱謂。《禮記·内則》說,孩子出生三個月,父親方才給孩子取名。既然是孩子出生三月,才起名字,那麼生之前,當然就沒有名字。五行形成在萬物産生之先,對天地造化有所影響。怎麼可以不先确立其名稱。然後闡明其本質與功用呢?

(一)木

1.木的運行形态是由内向外透出、自下向上升起

  對于木的運行形态,《五行大義》依據西漢緯書《春秋元命苞》和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來進行闡釋。《春秋元命苞》認為,“木”的意思是觸碰,木觸碰地面而生。《說文解字》認為,“木”的意思是冒出,指的是從地面上冒出來。“木”字篆文寫作

,上半部分從“屮”,“屮”音chè,意為草木初生的樣子,下半部分像草木的根。如果我們把“木”字的一橫看作地的标志,“木”字就非常像一顆種子從土地中向上發芽生長的過程。植物的種子發芽之後,生出細小的根系,這就形成了“木”的下半部分。種子生根之後向上生長,必然要觸碰到地表,從地表冒出頭來,這就在地表之上形成了一個小尖。“木”字中的一豎象征了這一生長變化的過程,《春秋元命苞》“觸地而生”和《說文解字》“冒地而生”就生動地描述了這一生長變化過程。所以,五行之“木”的意義就是“觸”“冒”。

2.木在四時中主春

  《五行大義》以《禮記》之言解釋“春”的含義。《禮記》說,“春”的意思是“蠢”,是萬物萌生的時節。“蠢”的本義是指蟲類從蟄眠中蘇醒過來後蠕動的樣子。春天來臨,成千上萬蟲子都從冬眠蘇醒過來,一起蠕動,急于将自己的頭從大地中探出。這種景象與木由内向外透出、自下向上升起的運動形态極其吻合。所以說,木在四時節令中與春季結合。

3.木的方位在東方

  為什麼說木所對應的方位是東方?《五行大義》引《屍子》說,因為東方有震氣,所以“東”的意義就是“動”。《屍子》中的“震氣”應該是指陽氣,因為東方陽氣始動。古人根據自己站在地球上觀看的景象,認為太陽是從地底自東方升起的。陽光為陽,陽氣躍動,萬物從東方最先接收到第一縷陽光,在陽光的照耀下開始新的一天的生長。

(二)火

1.火的運行形态是隻上行、不下行

對于火的運行狀态,《五行大義》依據東漢《白虎通》和《說文解字》來進行闡釋。《白虎通》,《白虎通義》《白虎通德論》,東漢班固所著,集當時經學研究成果之大成,對後世影響很大。《白虎通》認為,火的意義是“化”,由陰變陽,由陽變陰,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等,都是化。“火”所謂的“化”是萬物由陰變陽,陽氣用事,陽性上行,形态随之發生各種改變。《說文解字》說:“火,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燬”就是“毀”,毀壞的意思。火能毀壞被燃燒物,使之發生變化。

“火”是一個象形字,小篆字形為

,非常像燃燒的火焰形态。火的運行形态是炎而上。“炎”是指火光旺盛,“上”是說火隻能上行,不能下行。因此,火的運行形态是隻能上行、不能下行。

2.火在四時中主夏

  《五行大義》以《尚書大傳》之言解釋“夏”的含義。《尚書大傳》說,“夏”的本意是“假”。“假”的意思就是不實、虛。“實”指内實、心實,“虛”即内虛、心虛。因此,“夏”的本意為“假”,就是指内虛、心虛。虛則能容萬物,給萬物留下發展的空間。所以,《釋名》認為“夏”之所以為“假”,就是寬容萬物,使其生長壯大。這種萬物在夏天蓬勃發展、生長壯大的圖景與火隻能上行、不能下行的運行狀态極其相合,所以,火在四時主夏。

3.火的方位在南方

  為什麼火的方位在南方呢?《五行大義》引《尚書大傳》之言加以說明。《尚書大傳》認為“南”的意思是“任”。“任”字有兩種意思:

  其一,任随。《說文解字》解釋“南”字:“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

  《景祐六壬神定經》第七釋五行名說:“南方者陽,在上,萬物垂枝。”将這兩種解釋合起來理解,“南”的本意是草木在南方因為陽光強盛而競相向上生長,枝條随意伸展。這與“火”隻上行不下行的運行形态以及夏季寬假萬物的情景是一緻的,都是一種放任萬物自由生長、無拘無束的狀态。

  其二,懷妊。《景祐六壬神定經》第十三釋四方名說“南,樂産曰:燧星見鬥杓,指于前。純陽用事,其氣覃敷,萬物懷妊”,懷妊就是懷孕。很顯然,《景祐六壬神定經》将“任”解釋為“妊”,古代“任”本身就有“妊”的意思,從陰陽消長的方面分析,南方純陽用事,陽氣強盛至極,陽極生陰,陰氣已經在南方陽氣強盛的外表下潛滋暗長,這不就是懷孕之象嗎?

以上兩種意思都能說通,但根據《五行大義》此段上下文,将“任”解釋為“任随”,于文理更加貼切、相合。

(三)土

1.土的運行形态是吐生萬物、繁衍萬物

《春秋元命苞》認為土的意義有三:①由内而外的吐出。②土中含有氣之精華,這是吐出氣之精華的前提。③土所吐出的是新生之物,因此方能實現萬物生生不息。

王肅(三國時期魏國的儒家學者)認為“土”是“地”的同義字。《說文解字》解釋“地”字曰:“萬物所陳列也。”也就是說,古人視土地為萬物之母。既然“土”與“地”同義,土也就同樣被認為是可以吐生萬物的“母親”了。《說文解字》認為,“土”字中間有兩橫,像一個“二”字,上面一橫代表地面,下面一橫代表地之中,中間一豎象征萬物從土地中噴出,如同人從口中将物吐出一樣,說明土具有吐生萬物、繁衍萬物的運行狀态。

2.土在四時中主季夏

季夏是每一年夏季的最末一個月,即農曆六月。這一概念最初是由戰國時的鄒衍正式提出來的。每年夏至這一天,太陽都會到達北回歸線附近,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回歸線白晝最長,其後陽光直射位置向南移動,白晝漸短。大約15天後,北半球進入夏天的最末一個月,即農曆六月。這一時期由于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然比地面向空中發散的多,所以,短期内氣溫會繼續升高。萬物生長從表面上看雖然仍舊旺盛,但實際上已經出現衰老之象。再過30天,北半球就要開始進入秋天,萬物生長進入一個肅殺期。所以,《五行大義》說:“季,老也。”但與此同時,萬物在這一時期紛紛開始為下一個生命周期做準備。所以,《五行大義》又說:“萬物于此成就。”這與土吐生萬物、繁衍萬物的運行形态極其相合,所以,土在四時中主季夏。

一年有四時,四時與五行各有對應,各有自己稱王做主的一個季節,木王于春,火王于夏,金王于秋,水王于冬,土包容萬物,所以也可以認為包含其他四行,因此土不僅王于夏末,還王于春、秋、冬之末,四時的最後18天,共得72,每一行都王72天,五行共得360天,與一年之天數大緻相合。所以,《五行大義》說土“王于四時之季”。

3.土的方位在内

《五行大義》認為“内”的意思是“通”。内與外相對。《說文解字》對“内”字的解釋有二,一是自外面進入,二是所入之處。所以,從字形上看,“内'字是一個象形字。“内”為何有“通”的意義,《五行大義》引《禮鬥威儀》之言加以解釋,土是大、中、至正之氣,無邪無僻,其色為黃,黃色對應的是東、南、西、北、中五方之中央,土居中,生萬物,與萬物皆通,因此可以說“内,通也”。

(四)金

1. 金的運行形态是禁止萬物向上生長、向外發展

《五行大義》所引許慎《說文解字》說,金的意義為禁止,這是因為陰氣開始升起運行。陽主進,陰主退,陰氣開始起來,萬物向上向外的勢頭就被禁止了。從字形看,《說文解字》說“金”字上半部分為“今”聲旁,下半部分為“土”字之中左、右有兩個标注的點,描繪的是金屬塊狀物被埋藏、禁銅在土中的樣子。所以,從字形看,“金”就是禁止,表示禁止萬物向上生長、向外發展的一-種運行形态。

2. 金在四時中主秋

《五行大義》引用《禮記》《屍子》《說文》三種文獻闡述秋的三種意義。

其一,秋的意義為“愁”,是收斂、約束的意思,收斂之意可以通過觀察秋天之時萬物肅殺的生存狀況體會出來。秋天來臨的時候,色調凄涼慘淡,煙霭彌漫,雲氣密集;天氣寒冷蕭瑟,悲風凜冽,刺人肌骨;意境寂寞冷落,川流寂靜,山林空曠。秋風到處,草要變色,樹要落葉,萬物凋零。萬物衰老的時候,人亦因萬物收斂而悲傷。

其二,秋的意義為“肅”(肅殺、肅敬)。《屍子》認為秋的意義是“肅”,“肅”就是肅敬恭莊,戰戰兢兢。歐陽修在《秋聲賦》中寫道,一旦秋風吹起,草要變色,樹要落葉,它折斷枝葉,使萬物凋零,這便是秋的威力。秋天在自然界中是主持刑罰的執法官,常常以肅殺為自己的意志。當此之際,萬物無不肅然恭敬,戰戰兢兢。

其三,秋的意義為天地反物,即收成。《五行大義》所引《說文解字》“天地反物為秋”句,“反”的意思是回還,“天地反物”是天地經過一番運行之後,重新返回為萬物。這種狀态就是收成之時。秋天萬物成熟,是收獲的季節。所以,《說文解字》解釋“秋”為百谷成熟。《禮記·月令》說,孟夏之月,“麥秋至”,是說雖然在時令上是孟夏(即初夏),但麥子成熟,所以對麥子來說就是秋了。可見,秋,泛指萬物收成之時。

秋所具有的收斂、肅殺、收成的意義與五行金的運行形态一緻,所以,金在四時節令中主秋。

3. 金的方位在西方

為什麼金的方位在西方呢?我們先看“西”字,篆文寫作

,上部像鳥,下部像鳥的巢,本義是鳥兒歇息在巢中。太陽移到西方,鳥兒就開始栖息,古時候沒有西方的“西”字,就把栖息的“西”用作表示方位的“西”了。西與秋相合。《五行大義》引《尚書大傳》之言加以解釋,認為西方是鮮方,“鮮”就是“訊”,“訊”的意義是剛開始收入的樣子。“西'的本義是太陽一下山,鳥就進入巢中,可以延伸理解為剛收人的東西(都是最新鮮的)。前文我們講過秋的意義是“愁'(收斂),而“愁”的意義,《尚書》認為是萬物剛剛收斂而進入的樣子。這正是秋天百谷成熟之後,人們開始将新鮮的谷物收人倉中之象。所以西方與秋相合。金主秋,故金的方位在西方。

(五)水

1. 水的運行形态是隻下行、不上行

《五行大義》引用文獻從四個角度來解釋水的意義。

其一,水的意義是“準”,“準”的意思是平。這是指靜水。《五行大義》所引的《釋名》《廣雅》《白虎通》,都認為水就是“準”,本義就是“平”。水為什麼是平的呢?因為水隻能下行、不能上行,沒有一滴水會往上走,水面因此成為平的,能平準萬物。

其二,水的意義是“演”,是長流。這是指動水。《五行大義》引《春秋元命苞》說,因為水隻能下行、不能上行,而向下的空間是無窮盡的,水在向下趨勢的推動下,就會不停地運動下去,成為長期流動之氣,在暗中沖刷泥淖,改變河道,潛施暗行。所以,古人造的“水”字,像一男一女相交,陰陽相合産生一個新的事物,其數為“一”,這就是水。因為水隻能下行、不能上行,所以水在萬物最下面,是萬物之初始。水是五行之始,五行是從水開始運行的。

其三,水的意義是大地的血液。這是将自然比喻成人體來講水的意義。《五行大義》引《管子》說,水在大地上如同血液在人體中一樣,水流不斷的河道就如同人體中的一條條筋脈。

其四,水的意義是衆水并流。這是從“水'的字形來講水的意義。《五行大義》引許慎之言加以解釋說,“水”字就像水在流動過程之中,不斷有支流并人其中,所以“象衆水并流”(原文中的“泉”字應該是“衆”字在傳抄過程中以訛傳訛所出現的錯誤),中間的一豎,表示有深隐在内的陽氣。一些學者認為許慎此說是附會陰陽五行之說,帶有一-定的神秘性。其實,這是有科學道理的。冬天之時,水的表面會結成厚厚的一層冰,但冰層下面的水卻是有熱度的,這就是微陽。

2. 水在四時中主冬

《五行大義》引用《屍子》《禮記》兩種文獻分别從兩個角度說明冬的意義。

其一,冬的意義是“終”。《五行大義》所引《屍子》的說法認為,萬物經過春生夏長秋收之後,開始進人冬天的儲藏期,這是萬物一個運行周期的終結。水的趨勢是始終向下直至停止,與冬相合。

其二,冬的意義是“中”。《禮記》認為冬的意義是“中”,“中”的意義是“藏'。《說文解字》解釋“中”為“内”,就是進入裡面的意思,指一切生物都藏于内部。水中藏有微陽,與冬相合。

3. 水的方位在北方

《五行大義》引《屍子》之言加以解釋,已見前引。古人根據對太陽的觀察來區分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太陽從東方升起,到南方光熱最強,在西方落下,在北方伏藏不見,所以北方又稱為伏方。北方“陽氣在下,萬物伏藏”,氣溫最低,與四時中氣溫最低的冬季相合。而水總處于最低位,與北方萬物伏藏的性格相合,所以,水的方位在北方。

以上是《五行大義》對五行之名稱、所配四時、方位所分别進行的闡釋。

劉鴻玉 劉炳琳譯解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