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原文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①。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②,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幹姜湯與之,以複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谵語③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複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29)
注解與翻譯
【注釋】
①攣(luán)急:伸展不利。
②厥:手足發冷。
③谵(zhān)語:神昏妄言,也就是說胡話。
【譯文】
傷寒病,出現脈浮、自汗出、小便頻數、心煩、輕微怕冷、兩小腿肚拘急疼痛、難以屈伸症狀的是太陽中風兼陽虛陰虧症,治當扶陽解表,反而單用桂枝湯來解表,這是錯誤的治法。
服藥後就出現了四肢冰冷,咽喉幹燥、煩躁不安、嘔吐等症,是誤治導緻陰陽兩虛。
治療應該先給予甘草幹姜湯,使陽氣來複,若服了甘草幹姜湯後四肢厥冷轉愈而見兩腿溫暖的,說明陽氣已複。
然後,再給予芍藥甘草湯來複陰,陰液恢複,病人兩小腿肚拘急疼痛即可解除,兩腿即可自由伸展。
若誤汗傷津,緻腸胃燥實而氣機不調和,有谵言妄語等症出現的,可以少量調胃承氣湯治療。
若反複發汗,再加上用燒針強迫發汗,汗多亡陽,導緻少陰陽衰的,應當用四逆湯主治。
甘草幹姜湯方
甘草四兩(炙)、幹姜二兩炮。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芍藥甘草湯方
白芍藥、甘草各四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調胃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去皮,用陳米酒洗 甘草二兩,炙芒硝半升。
以上三味藥,用水三升,先加入大黃、甘草,煎煮成一升,去掉藥渣,再加入芒硝,然後放在火上稍煮至開即成,每次溫服少量。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