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8300字
閱 讀 需要 21min
孝聖憲皇後生于康乾盛世,正值清朝最鼎盛的時期,雍正十三年其子弘曆(乾隆皇帝)即位,尊為皇太後,徽号崇慶皇太後。其子乾隆對她極盡孝順,一生榮華富貴直至耄耋之年,位居清代皇太後之首位,在中國曆代皇太後中可謂福壽雙全,絕無僅有。
乾隆為生母崇慶皇太後慶祝六十、七十、八十大壽時非常隆重。而北京城作為曾經的五朝古都,自公元938年以來,先後成為遼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的國都。
“益算先應獻壽康”
來源/綜藝《上新了·故宮》截圖
在《後宮甄嬛傳》的宮廷劇裡說:四阿哥弘曆被雍正寄養在圓明園,好久也不能見父皇一面,原因是他生母地位卑微。後來,甄嬛因為受寵,又與弘曆頗有緣分,于是她在二度進宮後成了弘曆的母親,并更名鈕祜祿氏,晉升熹貴妃。
其實,曆史上的甄嬛就是乾隆生母鈕祜祿氏,她是清雍正帝的妃子,不是秀女出身,早在雍親王府時就嫁給了雍正,後成為孝聖憲皇後。她因生下了清雍正帝的繼承人乾隆而成為清王朝的皇太後。
據《清史稿》載:
乾隆十六年,六十壽;二十六年,七十壽;三十六年,八十壽;慶典以次加隆。先期,日進壽禮九九;先以上親制詩文、書畫;次則如意、佛像、冠服、簪飾、金玉、犀象、瑪瑙、水晶、玻璃、琺琅、彜鼎、赩器、書畫、绮繡、币帛、花果;諸外國珍品,靡不具備。太後為天下母四十餘年,國家全盛,親見曾玄。
說起乾隆爺為母祝壽的話題,我們先來看看清朝的祝壽禮。在清朝人的祝壽禮節中,禮儀最隆重、規格最高的,當屬九五之尊的天子誕辰。清朝時沿襲唐宋,以皇帝誕辰日為國家節日的禮儀。将皇帝誕辰日定為萬壽節,皇太後誕辰日為聖壽節,皇後誕辰日為千秋節。其中,最隆重的是皇帝的“萬壽節”禮儀,與元旦、冬至并列為清朝宮廷“三大節”。尤其是皇帝的逢旬(十)大壽,更會舉國歡慶。
孝聖憲皇後畫像。來源/故宮博物院
清朝曆史上,規模最大的萬壽節祝壽禮儀有兩次:一次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三月十八日,康熙皇帝60大壽;一次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八月十三日,乾隆皇帝80大壽。慶祝皇太後誕辰的“聖壽節”,雖也有臣民跪迎太後儀駕及張燈結彩、搭台唱戲、文武官員呈送壽禮等賀壽禮俗,但比皇帝的“萬壽節”稍有遜色。
為皇太後隆重祝壽的禮儀規格不亞于皇帝“萬壽節”的,大概有兩次。一次是乾隆十八年(1753年)十一月,乾隆帝為生母崇慶皇太後慶祝六旬壽辰,聲勢浩大。今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慈甯燕喜圖》《萬壽點景圖》,真實地描畫了當時的祝壽盛況。另外一次是清末,慈禧太後準備自己六旬大壽(1894年11 月 7 日)時的隆重慶祝。
在今天的天壇公園西北角有一個雙環亭,是由一對重檐圓亭套合而成,結構奇特嚴謹,造型端莊勻稱,屋面覆孔雀藍琉璃瓦,色彩明快,為國内古建僅存一例。兩個亭子的亭基為一對壽桃,又俗稱“桃亭”,“和合、吉祥、長壽”之意。
雙環亭和卍字廊。來源/《帝京舊影攝影集》
雙環亭又叫雙環萬壽亭,原在中南海内的南海西北岸,是乾隆皇帝為他母親慶祝50大壽而建的壽亭,始建于乾隆六年(1741年)。亭北為中海湖岸,岸上種有海棠樹,遷入新址後,雙環亭周邊也種了海棠。
雙環萬壽亭西側的遊廊向西一段之後,又向南拐,可以看到一座頂部相連的亭子就是方勝亭。據說,雙環萬壽亭和方勝亭分别是古建築裡的僅此一例。方勝亭與雙環亭的造型都是雙亭相連,隻不過一座是套方,一座是套環,寓意都是吉祥圓滿。
扇形亭在雙環萬壽亭的東北方向,前窄後寬,頗似一個打開的折扇,灰色亭頂,蘇式彩畫,與雙環亭南北相望,輝映成趣。據說,在北京的古建築中有四座借寓折扇典故而建造的扇面亭,其造型獨特、文化内涵豐富。其中三座建于清乾隆年間,一座建于光緒年間。這四座扇面亭現分别位于天壇公園、頤和園、醇親王府和北海公園。天壇公園的扇面亭始建于乾隆年間,其與雙環萬壽亭和萬勝亭都是在1975年由周恩來總理建議從中南海遷入天壇公園。1976年遷建,1977年完工。
“盛世慈光”
在2008春季藝術品拍賣會“盛世慈光”古代佛教藝術品專場上,曾經出現過九尊清乾隆時期宮廷成造無量壽佛像。
這九尊無量壽佛都是乾隆時期宮廷批量成造的作品,形制相近,風格雷同:葫蘆形背光,方形台座,佛尊雙手施禅定印,捧壽瓶,全跏趺坐姿,座下垂簾,正中有花瓣一朵作為裝飾。台座正面下沿有幹支紀年款:“大清乾隆庚寅年敬造”。說明此像是專為乾隆帝六十萬壽時所鑄賀壽無量壽佛。它們唯一的區别就是背光的火焰紋形式略有不同。
清乾隆時期宮廷成造無量壽佛像。來源/《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銘刻與雕塑》
清宮檔案記載,在皇帝和皇太後萬壽來臨之前一年,内務府大臣就要專門上報造無量壽佛事。為了使無量壽佛形制相近,品質相當,地方大臣多奉銀兩為賀,由内務府成立造佛處,集中這些銀兩鑄造無量壽佛。為取其吉祥,多以九尊以及九的倍數為準,即九尊、九十九尊、一百零八尊、一千零八尊等。
乾隆帝一生笃信佛教,一生中有幾次大規模的藏傳佛教建設,都與他以及母後孝聖憲皇太後的萬壽節有關。每逢他的整壽萬壽節如乾隆十五年(1750),40壽;二十五年(1760),50壽;三十五年(1770),60壽;四十五年(1780),70壽;五十五年(1790),80壽等,均伴随着大規模的寺廟修整和佛教文化建設。而他是個至孝之人,對生母孝聖憲皇太後侍奉達40年之久。
清人畫颙琰萬壽圖(修複前)。來源/故宮博物院
《清史稿》對這位皇太後一生所辦大典總結得相當簡潔:“乾隆十六年,六十壽;二十六年,七十壽;三十六年,八十壽,慶典以次加隆”。以三十五年為例,時值乾隆帝60萬壽,他在北海建樓供無量壽佛萬尊,故名萬佛樓;乾隆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1770-1771年)為乾隆帝60萬壽及孝聖憲皇太後80萬壽,仿西藏布達拉宮在熱河建普陀宗乘之廟,同時在廟内建千佛之閣以庋藏蒙古各部王公貴族為乾隆帝萬壽所獻無量壽佛,并重修北京黃寺,為孝聖憲皇太後祝壽重修功德寺。這九尊宮廷成造無量壽佛像或許出自北海萬佛樓也未可知。
乾隆為母後賀壽時,故意差遣專人鑄銅鎏金真容無量壽佛造像,工藝精湛,線條流暢,珠飾項飾等工藝無不細膩到了極緻,蓮花座的蓮花頭上也繡有海水紋和火珠紋,其工藝精美繁華程度是無與倫比的。此尊無量壽佛造像符合清代乾隆時期的特征,堪稱當時最為傑出的作品之一。也有可能是乾隆為母祝壽而特殊制作的。
還有一次拍賣會上有兩卷各有12米長的古圖卷,原來人們以為是《康熙南巡圖》的稿本,但經故宮的專家鑒定,意外發現是乾隆時期為其生母崇慶皇太後慶賀六十大壽時而繪的《崇慶皇太後萬壽盛典圖》。這次為拍賣品所做的鑒定讓文博界驚喜地發現:《萬壽圖》和《乾隆南巡圖》竟都有稿本存留人間。
所以我們知道了,鈕祜祿甄玉嬛可能是清宮最有福氣的母後,乾隆皇帝孝順,為她分别進行過60歲、70歲、80歲的賀壽慶典,一次比一次隆重。每到太後生日,乾隆帝一定會率領親王大臣,對太後行禮慶賀。特别是太後八十大壽,當時年已61歲的乾隆帝還身穿彩衣跳舞表演,承歡于母親膝下。
萬壽慶典圖
乾隆皇帝以孝行垂範天下,尊母親為天下聖母。在皇太後的“聖壽節”十一月二十五日這一天,乾隆帝必行慶賀之禮,還下令宮廷畫家以圖像的形式記錄慶典的宏大場面。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人畫《崇慶皇太後萬壽圖》卷即為六旬慶典圖像,《胪歡荟景圖》冊則為七旬大慶圖像,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故6541”号文物,原定名“清人畫颙琰萬壽圖”,經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研究館員林姝考證,該圖實為《崇慶皇太後八旬萬壽圖》。
《清人畫颙琰萬壽圖》(局部)東西二間中穿朝服坐于前排者為乾隆帝妃嫔,坐于後排者則可能有個别的公主、福晉等,月台上着金黃色朝服站立者為皇子,嬉戲的孩子為小皇子及皇孫,東西二間被抱着的孩子中則可能有曾孫。來源/故宮博物院
乾隆十六年(1751)十二月,崇慶皇太後六旬大慶,乾隆帝為母親舉辦了首次隆重的慶壽典禮。有關六旬的慶壽圖,定名為《萬壽圖卷》,非常寫實地描繪出由萬壽山昆明湖至紫禁城内壽安宮沿途設置的各式各樣的慶壽點景,迎駕的官員,皇帝的儀仗等歡慶場景。全圖四大卷,第一卷圖描繪自萬壽山昆明湖東宮門外的“涵虛”牌坊,至昆明湖南長河入口處的麥莊橋的沿途場景。第二卷繪萬壽寺、廣源閘至倚虹堂、高粱橋沿途場景。第三卷描繪西直門外、西直門箭樓、甕城、城樓至西安門外沿途場景。第四卷描繪西安門内至紫禁城内壽安宮的沿途場景。
《胪歡荟景·慈甯燕喜》。來源/故宮博物院
乾隆二十六年(1762),皇太後七旬大慶,圖繪的慶壽圖定名為《胪歡荟景圖冊》,分别圖繪:太和門前萬國來朝,人頭攢動的場景;以天安門為背景,乾隆二十六年正月初一日,天呈瑞象,日月合璧,五星會聚的吉象;海澱一帶,回人走繩索、踩高跷等表演項目;萬壽寺前千名和尚恭迎皇太後,為之祝壽延禧的場景;五塔寺前千名喇嘛恭迎皇太後,為之祝壽延禧的場景;高亮(粱)橋、倚虹堂以及西直門一帶官員恭迎皇太後的場景;西四牌樓、西安門一帶三班九老及其他官員恭迎皇太後的場景;乾隆帝率後妃于慈甯宮侍皇太後筵宴的場景。
上:《胪歡荟景·慈甯燕喜》(局部);下:《清人畫颙琰萬壽圖》(局部)。來源/故宮博物院
乾隆三十六年,皇太後八旬大慶,應定名為《崇慶皇太後八旬萬壽圖貼落》(該圖文物原名稱為《清人畫颙琰萬壽圖》,經考證,實為崇慶皇太後八旬萬壽圖)。該圖描繪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乾隆皇帝于慈甯宮為母親慶賀八旬壽辰的場景。繪畫定格在彩衣躬舞、捧觞上壽之後。殿内地平上太後端坐在寶座上享受着筵宴,乾隆帝側坐在母親身帝,東西次間為乾隆帝的妃嫔等,殿外月台上為皇子、皇孫們。屋檐下設中和韶樂,丹陛上設“反址”(小型黃亭下放置筵宴所用酒具的桌案,為筵宴禮儀之一),下方設丹陛大樂,左右邊緣則為燕飨樂隊及跳喜起舞的人員。場面宏大,祥和喜慶,所繪人物約一百八十餘人。
“慈壽凝禧”
在故宮慈甯宮内,有一座建造奢華的壽康宮,“壽康”出自《尚書·洪範》之五福,寓意長壽安康。從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初四日開始興修,到乾隆元年十月二十四日落成,耗時十月有餘,用銀七萬四千一百二十三兩六錢九分八厘,赤金一百八十八兩七錢,耗費了大量工匠心力建造而成。它就是乾隆皇帝為崇慶皇太後頤養天年而建的一座宮殿,無論建築還是室内陳設均流露出福壽康甯的祥和寓意,也體現了乾隆帝對母親的那份無上的孝心。
壽康宮由三進院落組成,門内正殿即壽康宮,殿内懸乾隆皇帝禦書“慈壽凝禧”匾額,上有蟠龍藻井,殿中央設屏風、寶座,主要用作皇太後接受皇帝皇後等的朝賀。壽康宮東西梢間辟為暖閣,東暖閣内設佛堂,西暖閣供奉仙樓及世宗牌位,是皇太後日常禮佛之所。壽康宮以北是第二進院,後殿為壽康宮的寝殿,為皇太後日常起居、休閑娛樂空間,也是皇帝問安、侍膳之地。
清朝共有三位皇太後曾居住在壽康宮:崇慶皇太後,即雍正帝孝聖憲皇後,乾隆皇帝生母;恭慈皇太後,即嘉慶帝的孝和睿皇後;康慈皇貴太妃,即道光帝孝敬成皇後。壽康宮雖然多次易主,并曆經數次修繕,但是建築的格局基本沒有改變,加之壽康宮是乾隆皇帝為崇慶皇太後特建,而她又是在此居住時間最長的皇太後,許多乾隆奉養皇太後的曆史故事與傳說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因此故宮博物院在2015年進行壽康宮原狀陳列展覽籌備時,将展示的場景定格在崇慶皇太後在這裡生活的歲月,用崇慶皇太後曾經使用過的一桌一椅、一榻一櫃,還原出她在這裡安享晚年幸福生活的曆史場景。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故宮參觀。
崇慶皇太後在壽康宮一直幸福美滿地度過了42個春秋,直至86歲高齡薨逝。崇慶皇太後身體一直都很康健,加上兒子乾隆對她生活飲食起居關愛備至,堪稱孝子中的楷模,曾先後數次陪同乾隆帝出巡,幾下江南南巡,直至75歲高齡還最後随同乾隆帝及後妃王公大臣一同南巡;每年都必去木蘭秋狝、拜谒山陵;每逢太後千秋節(生日),乾隆帝率後妃皇子皇孫及王公大臣都會前往太後寝宮慶賀祝壽。
六旬帝子八旬母
明清年間,京城就有“天壇看松、長河看柳”之說。長河是由西直門通往西郊各行宮禦苑的禦用河道。而長河東端的高粱橋,自明代時,即是人們遊春踏青的好去處。五塔寺位于北京海澱區西直外白石橋以東的長河北岸,是北京人的俗稱,原名真覺寺,因避諱雍正的名字胤禛而改名大正覺寺。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河是向城市輸水和皇家遊玩的重要渠道。最初為金代開挖,元代加以擴建并完善。至明、清兩代無大的變化。清朝乾隆年間,長河經過整治改為皇家禦用河道,成為乾隆去往萬壽寺為母祈福祝壽及皇室去往頤和園的專用河道,至光緒年間成為慈禧太後前往頤和園避暑的必經水路。
乾隆十六年,正逢乾隆皇帝的母親孝聖皇太後60大壽,乾隆皇帝為了給母親祝壽,改北京西郊西湖為昆明湖,改甕山為萬壽山(高58.59米,海拔108.94米)。并效法明成祖朱棣在江甯為母祝壽而建報恩寺的做法,在萬壽山前明代圓靜寺舊址上建造了大報恩延壽寺。
現在的頤和園,前身為清漪園,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正是乾隆借“為母祝壽”之名修建的“三山五園”中的最後一座。鹹豐十年(1860),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年,光緒帝生父醇親王為讨好慈禧太後,假借興辦海軍學堂之名複修清漪園。光緒十四年(1888),清漪園正式更名為頤和園,作為慈禧太後“養頤沖和”之所。自光緒十七年(1891)始,慈禧幾乎每年都要駐跸頤和園數月,頤和園遂成為皇家夏宮,更成為晚清政治、外交活動中心之一。
清乾隆時,樂善園地鄰長河畔,為龍舸所行必經之地,因此,樂善園得以重新興盛,并成為皇家行宮。當時乾隆之母孝聖憲皇太後長住暢春園,乾隆經常到暢春園向母問安,時而往返舟行于長河之上。樂善園行宮建成後,乾隆曾多次乘舟入園,寫有樂善園詩數十首。樂善園是乾隆帝乘船從高粱橋到京西禦園在水上禦道長河中途的歇腳站。在乾隆十七年到四十年(1752年-1775年)期間,乾隆帝幾乎是每年進園一次,休息很短時間就登船離去,前往廣源閘。他在詩中寫道“沼園逢樂善,隔歲一探幽”。
而這五塔寺是乾隆為母親慶祝六十、七十大壽的主會場之一。現在五塔寺已經成為北京石刻博物館,收藏有很多精美石刻。電視節目《國寶檔案》曾介紹過這裡收藏的傅恒宗祠碑,一般皇帝才能用五爪龍,親王也才能用四瓜蟒。傅恒宗祠碑上雕刻了很多精美的五瓜龍,應為當時國家特批建成的。
崇慶皇太後八旬萬壽圖(原名《清人畫颙琰萬壽圖》)。來源/故宮博物院
熱愛詩歌創作的乾隆爺,寫給母後大人的詩也很多。例如,乾隆二十九年中秋,避暑山莊内金桂飄香,池荷紅映,乾隆爺将桂花、池荷插入花瓶敬獻太後,并禦筆繪圖,親自題句:
底識山莊駐景長,荷花紅映桂花黃。
亞瓶香色都清淨,益算先應獻壽康。
将鮮花與繪畫同時敬獻壽康,敬祝母親快樂安康。
史冊誰曾見此曾
小西天景區坐落于北海公園的北岸,主體是極樂世界殿,它與萬佛樓同時建成(1770),一南一北,是乾隆皇帝為其母賀壽而建。小西天極樂世界與萬佛樓建築群,是(1759)以後北海中唯一一次大規模的營建工程。
萬佛樓老照片。來源/《帝京舊影 攝影集》
稱“殿”卻是“亭”的極樂世界殿,民國以來也稱過“觀音殿”。雖然稱殿,卻是一座巨大的方亭。布局為方形殿,建于台基之上,屋面為四角重檐攢尖頂,上覆黃琉璃瓦綠剪邊,頂中央為寶頂。總高度達到26.8米,每邊邊長達到35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方亭式宮殿建築,整體構造繁複而精妙,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前文提到過的,曾經的藏佛“博物館”——萬佛樓,是乾隆皇帝為其母八十大壽建造的。乾隆爺本就是出名的孝子,蓋一座宏偉的建築為其母賀壽祈福,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可這次竟然蓋了座将近30米高的龐然大物,并且建造得極為講究。
為了凸顯其雄壯,乾隆皇帝還下谕令文武大臣、封疆大吏各自打造一尊金佛,大的金佛188兩8錢,小的也有58兩,均隐喻“八十大壽”的含義。據史料記載,萬佛樓内經前後十年時間征集到的大小佛像總數不下兩萬尊,這在全國寺廟中的藏佛量都是罕見的。因此,說它是藏傳佛教的造型藝術博物館,也不為過。
1900年時八國聯軍侵華,萬佛樓内的金佛被洗劫一空。1950至1975年,萬佛樓景區包括萬佛樓在内的大部分建築被拆除,僅存妙相亭,石經幢等殘存。北海公園近年來也對萬佛樓遺址區域進行保護和景觀提升,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北海公園參觀萬佛樓遺址。這裡要特别介紹一下:用四種語言記錄輝煌曆史的石碑——萬佛樓成瞻禮詩碑。
原來置于萬佛樓前的《萬佛樓成瞻禮詩》碑,現位于小西天南側。這座石碑是北京所有刻有藏文的石碑中體量最大的一通,是一件大型石雕精品。它是用漢、蒙、藏、滿四種語言忠實地記錄了萬佛樓的輝煌曆史。萬佛樓的西所有妙相亭一座,内置一石佛塔,塔分十六面,摹刻着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名僧貫休所畫的十六應真像,和清乾隆禦題“十六應真像贊”也是我國石刻藝術中的珍品。
乾隆帝在位期間,曾三次南巡、三次東巡、三次巡幸五台、一次巡幸中州,他還拜谒東陵、圍獵木蘭,每次出行,都奉請太後同行。平日裡,乾隆帝也基本不離太後左右。每次,太後的生日還沒有到,乾隆帝就忙着給太後送壽禮:
最先進奉的,是乾隆帝自己寫作的詩詞文章,書法繪畫;接下來,是如意、佛像、冠服、簪飾、金玉、犀象、瑪瑙、水晶、玻璃、琺琅、彜鼎、赩器、書畫、绮繡、币帛、花果等;也有外國進貢的各類奇珍異寶。
太後母儀天下四十多年,見證了大清王朝的繁榮和全盛,也親見了曾孫、玄孫的出生。她真是享盡了人間的福祿與榮貴啊!
長春仙館盛時平面圖
乾隆四十二年(1777)正月初八日,乾隆帝奉迎太後到圓明園。平常,皇太後駐跸圓明園時都住在長春仙館,因為這裡距乾隆處理政務的正大光明殿和寝宮九州清宴都很近,便于問安侍膳。
正月初九日,在九州清宴,乾隆帝陪着皇太後邊進膳邊觀看節日的燈火,妃嫔和皇子、皇孫們也都陪侍左右,史書記載“五世同堂,同伸歡忭”。這一年,太後86歲,乾隆帝67歲。乾隆帝見皇太後“慈顔康豫,不減常年”心裡很高興,憧憬着:等到太後90大壽時自己也是71歲了,那時一定要為皇太後更加隆重地慶祝一番。
正月十四日,行完祈谷大祀的典禮之後,乾隆帝聽說太後身體不好,他馬上趕去看望。當天晚上,乾隆帝還陪着太後在同樂園用了晚膳。可沒過幾天,太後的病情出現了反複,也加重了。太後不想讓乾隆帝知道實情而影響治國理政。
正月二十二日,太後病情嚴重,乾隆帝看望了母親兩次。當天深夜,太後已進入彌留狀态,乾隆帝守候在側。二十三日子刻(淩晨一點前後),太後“痰忽上湧,遂于醜刻(中午一點前後)病逝”,享年86歲。太後的靈柩奉安在慈甯宮正殿,乾隆帝以含清齋為守喪的居處。遂頒大行皇太後的遺诏。在崇慶皇太後的遺诏中,表達出太後對其子乾隆帝孝行的贊揚與肯定,還有對兒孫滿堂,國家富強的自豪。
乾隆爺與崇慶皇太後母子相伴近七十年,感情甚笃。崇慶皇太後在圓明園的長春仙館溘然長逝,舉國緻哀,朝廷下谕旨,為太後穿孝100日,王公大臣官員27日後除孝服。太後葬在泰陵東北,稱為“泰東陵”。最初,尊稱為太後,上徽号崇慶皇太後。多次加上尊号後稱作“崇德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恭懿安祺甯豫皇太後”。嘉慶時期,再次加谥,稱作“孝聖慈宣康惠敦和誠徽仁穆敬天光聖憲皇後”。為了紀念太後,乾隆帝下旨将崇慶皇太後生前所梳落的頭發收集起來,用黃金打造一座豪華的金發塔(是清宮現存最大的金塔,高1.5米,重108公斤,遍身裝飾無數寶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陳列于壽康宮西廂房)以此追憶緬懷其母。
晚清的慈禧太後尤為豔羨這位崇慶皇太後,生活起居,處處比照崇慶皇太後,有過之而無不及。崇慶皇太後生逢康乾盛世,一生曆經了康雍乾三朝,正是大清帝國國力最強盛時期,兒子孝順,五世同堂,一生盡享榮華富貴,享耄耋之年而終,可謂足矣。
參考資料:
趙爾巽撰. 清史稿. 中華書局,2020
清實錄. 中華書局,1987
劉潞.《崇慶皇太後萬壽慶典圖》初探,故宮學刊,2014年總第十二輯
林姝. 崇慶皇太後畫像的新發現——姚文瀚畫《崇慶皇太後八旬萬壽圖》,故宮博物院院刊,2015年第四期
END
作者 | 董泰
編輯|詹茜卉
校對| 古月
經公衆号“圈閱”(微信ID:)授權轉載。
國曆好物
“國家人文曆史”公衆号精華結集
一本書讀懂古代中國的承襲與變革
《看不夠的中國史》
有料、有戲、有視野
點擊下方圖片購買
↓↓↓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曆史》雜志
點擊下方圖片或
長按下方圖片識别二維碼
把曆史私教裝進口袋裡
“在看”的永遠18歲~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