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大學,經曆了激烈的競争,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群體是在如何分化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讨論範圍僅限課内,僅限普通的三四五六線縣市。
在孩子們剛剛進入小學時,差距其實并不大,除了一小部分孩子在學前階段經過家長的輔導,有一定優勢之外,基本上差不多,所以中等程度的孩子是最多的。
有一部分孩子因為學習習慣、學習動力的問題,一開始就落後了。
這部分孩子在整個六年都會處在落後的境地,事實就是這麼殘酷。
除此之外,大家基本上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天牛有,但比例太小,領先的人,領先的也不夠多。
在小學六年中,學生會迅速的分化。
所謂的三年級效應、四年級效應,其實一直在不停的發生,隻不過到了三四年級,雖然課程、考試難度增加,問題暴露出來了而已。
在低年級不摳計算、不重視語基的孩子,會在此時開始分化。
其實也就是規模最大的中等生群體會分化為中上、中、中下三個層次。
因為小學階段的課程難度,高水平的學生群體基本不變,原先中等程度的學生,有一批會進入這個層次。
這裡所謂的高水平,其實指的是比較穩定。
因為下面那個中上等水平的孩子在能力上與高水平沒有太大區别,無非就是不夠穩定而已。
此時的高水平與中高水平學生群體是很容易混淆的,根本原因還是在小學課内的難度無法區分這兩個群體,更考驗一個學生是否踏實,踏實的孩子、或者比較聰明的孩子,基本就能維持在中上等水平以上。
中等水平和中下等水平的學生,之所以在分化過程中落後,原因其實也就很簡單了,不踏實或者不紮實,家長對于學習關注、幹預、投入的不夠,基本上可以說唯一的原因,因為智力的差距在此時基本沒有影響。
從小學畢業到初中畢業,學生群體的分化非常劇烈而又無情。
說劇烈,大家可以發現在高水平,中上水平學生群體中的變動非常大。
進入初中,高水平、中上水平學生的标準會有一個收縮,高水平學生簡言之就是能夠上本地top1高中的學生,中上水平學生基本上就是保底第二、第三高中,有機會沖刺top1高中的學生。
中上水平學生群體中的一部分會迅速的開始上沖,這部分學生就是之前那一批比較聰明,但是不夠穩定的學生,在面對初中高壓、高容量的學習形勢下,他們比高水平學生中的一小部分會更适應,成績會有一個上沖。
同時會有一小部分高水平的學生會因為不适應而下降,但第一,這個下降是有限的,起碼是停留在中上水平,第二,這個比例并不會很多,大部分小學處在高水平的孩子,都是能力中上而又比較踏實的孩子。
這種劇烈主要是高水平、中上水平、中等水平三個層次之間的變化。
說無情,是我們會發現,低水平的學生群體比例在無情的擴大,這是其一,其二是中等水平以下的學生群體在初中三年的變化非常小,很少有機會上沖到更高的層次,即使上沖也有天花闆,更多的是下沉。
與小升初不同,初升高的分流是事實存在,而且很無情的。
大部分高水平的學生會進入最好的高中,其中會有一部分發揮失常,或者是有其他想法的學生,進入次頂級的高中。
發揮失常的且不去說他,有一部分學生能夠上最好的高中,但是屬于跨線,此時會選擇進入次頂級高中的最好班型,這也是一種選擇。
因為與其進入最好學校的普通版,進入次頂級高中的最好培優班,在師資方面差别并不是太大。
與大衆的認知不同,前三名甚至前五名的高中,在老師的差别上其實并不大,更大的可能是生源的差距。
但是在重視程度上,是不同的。
高中階段的分流并不像大家認為的僅僅是在普職比上,高中之間也是進行了三六九等的分流。
中等學生進普通高中,中下水平學生進普通高中或者末流高中,基本上是沒有懸念的。
選擇進入職業學校的學生,也不見得都是最差的學生,很多選擇職業學校的學生,其成績說不定比末流高中的分數線還要高。
所以在談論普職比的時候,我就覺得很可笑,末流高中的學生與中職學生相比,無非是一張畢業證而已,其他的還未必有人家好呢。
所以對于有志于讓孩子上大學的家長而言,普職比對于你們來說毫無意義。
看上去這張圖畫了個寂寞,從每一種類型的高中出發,都會有四、五個箭頭。
但其實差别還是很大的——上限和下限,還有比例問題。
比如頂級高中(地市縣級),會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學生能上到985、211,其餘大部分學生可以上雙非一本,比如一些外省的一本院校或者本省按一本線招生的高校,還有一定比例會上二本院校,雖然比例不高,但也不是幾個人。
次頂級高中,會有頂尖的一兩百個學生能上到985、211,比例不是太高,雙非一本與好二本的比例會更高一些,三本也會有,同樣的,雖然不是特别多,但也不是寥寥幾個。
普通高中,大部分就是普通二本、三本院校,偶有幾個能上雙非一本的,相當比例的學生去上專科。
至于末流高中,大部分連三本也上不了,主體是專科院校,極個别的能上本科。
高中雖然在不同層次學校間的差距很大,但是在同一學校内部的變動是很激烈的。
因為初中到高中是一個非常大的變化,不同的難度、學習要求、方法,還有文理科的劃分,會有一批在初中處于中上水平層級的學生猛烈上沖,而原來處在高水平中的一部分孩子可能會受困于無法适應,守不住掉下來。
這其實就是現實。
而這其中能夠上本科的,哪怕隻是上三本的學生,其實就是高中生的前30%到40%了,而這一比例疊加普職分流,基本上就壓縮到全體學生的15%到25%了,根據不同省份會有所不同,隻是一個估算值。
而如果要上985,該比例大概就在0.5%左右了,也就是平均200個小學生裡,隻有一個能上985高校,如果擴大到211,那也無非是三四個學生吧。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