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用兵作戰的方法、策略施詐于漫漫千軍。相關的著作有《孫子兵法》。《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産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缜密嚴謹。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 ——《三十六計》 解釋:進攻兵力集中、實力強大的敵軍,不如使強大的敵軍分散減弱了再攻擊。攻擊敵軍的強盛部位,不如攻擊敵軍的薄弱部份來得有效。 不敵其力,而消其勢。 ——《三十六計》 解釋:如果在力量上不能戰勝敵人,那就轉而削弱敵人氣勢的根本源泉。 甯僞作不知不為,不僞作假知妄為。 ——《三十六計》 解釋:甯可假裝不知道而按兵不動,也不要假裝聰明而輕舉妄動。 剛中而應,行險而順。 ——《三十六計》 解釋:使用适當的強硬手段,可以得到擁護和響應;在危急時刻使用果敢的手段,才能使人信服和順從。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 ——《孫子兵法》 解釋:把軍隊置于必死之地,身陷絕境,反而能轉危為安。 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孫子兵法》 解釋:用兵的原則,有十倍于敵的兵力就包圍敵人,有五倍于敵的兵力就進攻敵人,有一倍于敵的兵力就要設法分散敵人,有與敵相等的兵力要設法擊敗敵人,兵力比敵人少就要退卻,實力不如敵人就要避免決戰。 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孫子兵法》 解釋:用兵的規律就像自然現象一樣,“五行”相生相克,四季依次交替,白天有短有長,月亮有缺有圓,永遠處于變化之中。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孫子兵法》 解釋:上等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方的戰略意圖或戰争行為,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 陰在陽之内,不在陽之對。 ——《三十六計》 解釋:秘密往往潛藏在公開的事物中,并非存在于公開暴露的事物之外。 信而安之,陰以圖之。 ——《三十六計》 解釋:讓對方相信自己,深信不疑,使其麻痹松懈,我方則暗中策劃、圖謀。 兵強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 ——《三十六計》 解釋:敵人兵力強大,就去對付他們的将領;将領英明多謀,就從情感上去挫敗他的鬥志。 虛者虛之,疑中生疑。 ——《三十六計》 解釋:兵力虛弱之時,故意讓敵人看到兵力空虛的樣子,就會讓敵人産生懷疑,認為我們是在弄虛作假。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孫子兵法》 解釋:用兵作戰沒有固定不變的方式,如同水流沒有固定的形狀,能夠依據敵情的變化而取勝,可稱得上用兵如神了。 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孫子兵法》 解釋:善出奇謀的将帥,戰法變幻就像天地自然那樣變化無窮,像大江大河那樣奔流不竭。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 ——《孫子兵法》 解釋:善于防守的,隐蔽自己的兵力如同深藏于地底,使敵人無形可窺;善于進攻的,展開自己的兵力如同神兵天降。 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 ——《孫子兵法》 解釋:敵人貪心就用小利來引誘他上當;敵人混亂就乘機攻取他;敵人實力雄厚就要謹慎防備;敵人強大就暫時避開其鋒芒;敵人容易沖動發怒,就設法挑逗他,使其失去理智;對于小心謹慎的敵人,要千方百計驕縱他,使其喪失警惕;敵人安逸就設法騷擾他,搞得他疲勞不堪;内部團結的敵人,要設法離間他,讓他分裂。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 ——《三十六計》 解釋:人不會自己傷害自己,所以受到傷害必然是真的,别人必定也認為是真實的。如果我們此時以假作真,便可施展離間之計了。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 ——《三十六計》 解釋:世間許多看上去有用處的東西,往往很難操控;而看上去沒用的東西,往往可以利用它發揮作用。 逼則反兵,走則減勢。 ——《三十六計》 解釋:打擊敵人太過猛烈,就會遭到反撲;讓敵人逃跑,反而能夠削弱敵人的氣勢。 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 ——《三十六計》 解釋:敵人出現微小的疏漏也必須趁機利用;微小的勝利也要力争獲得。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孫子兵法》 解釋:百戰百勝固然好,但不是好中之好;不經過戰争而使敵人屈服,才稱得上好中之好。 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孫子兵法》 解釋:了解敵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戰鬥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對方但了解自己,勝負的機率各半;既不了解對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戰必有危險。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孫子兵法》 解釋:戰争,是國家的大事,是關系到多少人生死和國家存亡的大問題,不能不慎重對待。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孫子兵法》 解釋:趁敵人沒有防備的時候進攻,采取敵人意想不到的出擊行動。 将多兵衆,不可以敵,使其自累,以殺其勢。 ——《三十六計》 解釋:敵方兵力強大,不能硬打,必須運用謀略,讓他們自相牽制,以削弱他們的實力。 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三十六計》 解釋:左為後,指代退卻。根據實際情況,讓軍隊後撤,并不是什麼過錯,以退為進,有時不失為常道。 疑以叩實,察而後動。 ——《三十六計》 解釋:發現了疑點就應當查明真相,情況完全掌握了才可以采取行動。 類以誘之,擊蒙也。 ——《三十六計》 解釋:用類似的東西去引誘敵人,讓迷惑懵懂的敵人上當,趁機打擊。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孫子兵法》 解釋:大凡用兵作戰,總是以正兵當敵,以奇兵取勝。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将不可以愠而緻戰;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 ——《孫子兵法》 解釋:國君不可因一時憤怒就發動戰争,将帥不可因一時氣忿而出陣求戰。對國家有利才能出兵,不利就應停止行動。 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孫子兵法》 解釋:那些善于用兵打仗的人。總是預先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來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時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 ——《孫子兵法》 解釋:帥有五個緻命的弱點:隻知硬拼,就有被殺的危險;貪生怕死,就有被擄的危險;剛忿急躁,就有被輕侮的危險;清廉自好,就有被污辱的危險;寬仁愛民,就有被煩擾的危險。 備而後動,勿使有變。 ——《三十六計》 解釋:充分準備後立刻行動,防止意外發生。 勢必有損,損陰以益陽。 ——《三十六計》 解釋:當局勢面對不得不遭受損失的時候,應當舍棄次要利益,以保全重要利益。 困敵之勢,不以戰。 ——《三十六計》 解釋:迫使敵人陷入困頓的形勢,不一定要用直接進攻的方式。 靜不露機,雲雷屯也。 ——《三十六計》 解釋:運用計謀就像雷電在發聲、發光之前那樣沉靜,蓄勢待發,指暗中籌劃不露聲色。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孫子兵法》 解釋:善于用兵作戰的人,總是首先制造不可被敵戰勝的條件,并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使自己不被戰勝,其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敵人能否被戰勝,在于敵人是否給我們以可乘之機。 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 解釋: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多少場仗都不會有危險。 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 ——《孫子兵法》 解釋:善于統兵打仗的人,總是會避開敵人銳氣強盛的時候,趁其士氣衰竭時才發動攻擊。 無約而請和者,謀也。 ——《孫子兵法》 解釋:敵人尚未受挫而主動請求講和的,是另有陰謀。 借局布勢,力小勢大。 ——《三十六計》 解釋:借助某種局面而形成有利的形勢,雖然兵力弱小,但陣勢卻顯得很強大。 順以動豫,豫順以動。 ——《三十六計》 解釋:采取順應的态度,不逼迫敵人,讓敵人内部自相殘殺,我方順勢取得勝利。 龍戰于野,其道窮也。 ——《三十六計》 解釋:龍本來在大海或天空雲雨中才能施展威力,如果在原野裡搏鬥,必然陷入絕境。 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 ——《三十六計》 解釋:保存陣地已有的戰鬥形貌,造成原地防守的陣勢,使友軍不懷疑,敵人也不敢輕舉妄動。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孫子兵法》 解釋:善于防守的人,能夠很好地隐藏自己,仿佛深藏于地下一樣;善攻的人,總是能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一旦發動攻擊就仿佛從空中下擊,勢如破竹。 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孫子兵法》 解釋:用兵的規律像水的流動,水避開高處而向低處奔流,用兵的規律是避開敵軍的主力或者防守牢固之處,而攻擊其薄弱的地方。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孫子兵法》 解釋:懂得什麼條件下可以打或者不打的,能夠勝利。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 ——《孫子兵法》 解釋:帶兵的基本戰術要象水往低處流那樣,不吃眼前虧,避其鋒芒,從敵人的薄弱之處打擊。用兵在于随機應變,象水那樣形狀随容器的變化而變化 。 頻更其陣,抽其勁旅,待其自敗,而後乘之。 ——《三十六計》 解釋:設法頻繁地調動和變更敵方陣容,促使敵人抽換主力,等待它外實而内虛之時,就可以趁機攻打。 大淩小者,警以誘之。 ——《三十六計》 解釋:強大者懾服弱小者,要善于利用警告的方法去誘導。 形禁勢格,利從近取,害以遠隔。 ——《三十六計》 解釋:在受到地理位置限制、形勢發展阻礙時,攻擊近處的敵人就有利,攻擊遠處的敵人就有害。 乘其陰亂,利其弱而無主。 ——《三十六計》 解釋:趁敵人内部發生混亂,利用此時虛弱且沒有核心領導的弱點。 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 ——《孫子兵法》 解釋:戰争開始的時候,軍隊像處女一樣莊重、娴靜,讓敵人沒有防備;而戰争打響後,就像脫兔一樣風馳電閃地行動,讓敵人來不及抵抗。 奔走而陳兵車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 ——《孫子兵法》 解釋:敵方急速奔走并展開兵車的,是期求與我交戰;敵軍半進半退的,可能是僞裝混亂來引誘我。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争之法也。 ——《孫子兵法》 解釋:能夠事先知道,用迂回進軍的方式以迂為直地實現更快到達預定戰場目的這一方法就能取勝,這是行軍作戰争奪先制有利條件的方法。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鸷鳥之疾,至于毀折者,節也。 ——《孫子兵法》 解釋:急流的迅疾,以緻能夠漂走石頭的原因,是因為它的氣勢;鸷鳥高飛猛擊,以緻能捕殺鳥雀的原因,是因為節奏恰當的緣故。 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漸之進也。 ——《三十六計》 解釋:趁着敵人出現漏洞的時候趕緊插足進去,遏制住關鍵力量,巧妙地循序漸進,最後達到目的。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援應,陷之死地。 ——《三十六計》 解釋:故意露出破綻,引誘敵人上前攻打,趁機切斷敵人的前應和後援,使其陷入絕境。 比之自内,不自失也。 ——《三十六計》 解釋:順勢利用敵人派來的間諜做内應,使自己免遭損耗。 将弱兵頹,其勢自萎。 ——《三十六計》 解釋:将領鬥志衰退,士兵必定頹廢消沉,敵人的戰鬥力自然萎縮。 能以衆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 ——《孫子兵法》 解釋:既然能造成以衆擊寡的有利态勢,那麼敵軍也就難有作為了。 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 ——《孫子兵法》 解釋:要使将士們英勇殺敵,便要激發他們同仇敵忾的士氣;要使士卒勇于奪取敵軍的物資,便需借助于物質獎勵。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孫子兵法》 解釋:敵人逼近而能保持安靜,是因為占據着險要地形;敵人遠道而來向我們挑釁,是想引誘我軍前進;敵人不搶占險要地形而在平地駐紮,定有它的好處和用意。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 ——《孫子兵法》 解釋:古代所謂善于用兵的人,隻是戰勝了那些容易戰勝的敵人罷了。 敵之害大,就勢取利。 ——《三十六計》 解釋:當敵方處于危難的時候,要趁機對其發動進攻以便奪取勝利。 诳也,非诳也,實其所诳也。 ——《三十六計》 解釋:用虛假的情況迷惑敵人,但又不完全是虛假情況,因為在虛假情況中又有真實的行動。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 ——《三十六計》 解釋:防備周全的時候,更容易麻痹大意;習以為常的事,常常會失去警戒。 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 ——《三十六計》 解釋:摧毀敵人的中堅力量,抓獲敵人的首領,就能瓦解敵人的整體力量。 兵不血刃。 ——《三十六計》 解釋:兵器鋒刃上不沾血,指不戰便使敵人屈服,沒有交戰就獲得勝利。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往蹇來返。 ——《三十六計》 解釋:利用自然條件對敵方不利造成困難的時候,采用人為的假象引誘敵人就範。主動進攻有危險,誘惑敵人來攻則有利。 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 ——《孫子兵法》 解釋:攻擊時,向敵人來不及急救的地方進軍;進軍時,向敵人意料不到的地方挺進,定能獲勝。 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孫子兵法》 解釋:力量弱小的軍隊如果隻知堅守硬拼,就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 ——《孫子兵法》 解釋:敵人僞裝失敗退卻,切勿追趕;敵人士氣正盛時,切勿進攻;敵人為引誘你投下的誘餌,切勿吞食。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孫子兵法》 解釋:對待士卒像嬰兒,士卒就可以和他一起去跳急流深谷;對待士卒像愛子,士卒就可以和他一起去戰場赴死。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孫子兵法》 解釋:用兵的情勢就是要迅速,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動手,走敵人意料不到的路,攻擊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孫子兵法》 解釋:隻聽說用兵打仗時,即便方法笨拙也要速戰速決,沒有見過求巧而長久作戰的。 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孫子兵法》 解釋:換上我軍的旗幟,将其混合編入自己的車陣之中;對于敵人的俘虜,要給予優待、撫慰和使用他們。這樣就會戰勝敵人而使自己日益強大。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孫子兵法》 解釋: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員不再次征調,糧饷也不用多次轉運。各項軍用從國内征取後,糧草補給在敵國就地解決。 将者,智、信、仁、勇、嚴也。 ——《孫子兵法》 解釋:将領必須具備智慧、誠信、仁愛、勇敢、嚴格的品質。 怯生于勇,弱生于強。 ——《孫子兵法》 解釋:一方怯懦,是因為對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為對方更強大。 多算勝,少算不勝。 ——《孫子兵法》 解釋:具備緻勝條件多就勝,少就不能取勝。 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孫子兵法》 解釋: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将領,掌握着民衆的生死,主宰着國家的安危。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孫膑兵法》 解釋: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任何一個沒有占優勢,即使打了勝仗,自己也好不到哪裡去。 行水得其理,漂石折舟;用民得其性,則令行如流。 ——《孫膑兵法》 解釋:懂得流水的規律後,就可以做到用流水沖石頭去毀掉船隻;使用軍兵時懂得他們的心理,貫徹軍令就如同流水一樣暢通無阻了。 凡兵之道四:曰陣,曰勢,曰變,曰權。察此四者,所以破強敵,取猛将也。 ——《孫膑兵法》 解釋:用兵的根本有四項:第一叫兵陣,第二叫兵勢,第三叫機變,第四叫兵權。懂得這四項,才能用來打敗強敵,捉拿猛将。 合軍聚衆,務在激氣。 ——《孫膑兵法》 解釋:集結軍兵,準備打仗時,務必要有得力措施,激發全軍将士的士氣。 夫賞者,所以喜衆,令士忘死也。罰者,所以正亂,令民畏上也。 ——《孫膑兵法》 解釋:賞賜是提高士氣,使得軍兵會死忘生作戰的辦法;處罰是嚴明軍紀,讓軍兵對上畏服的手段。 善戰者,見敵之所長,則知其所短;見敵之所不足,則知其所有餘。 ——《孫膑兵法》 解釋:善于用兵作戰的人,了解敵軍的長處,就能知道敵軍的短處;了解敵軍不足的方面,就能知道敵軍優勝的方面。 凡兵戰之場,立屍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 ——《吳子》 解釋:凡兩軍交戰的場所,都是流血犧牲的地方。抱必死決心就會闖出生路,僥幸偷生就會遭到滅亡。 凡兵有四機:一曰氣機,二曰地機,三曰事機,四曰力機。 ——《吳子》 解釋:用兵有四個關鍵:一是掌握士氣,二是利用地形,三是運用計謀,四是充實力量。 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 ——《素書》 解釋:小的功勞不給予獎賞,那麼就沒有人願意立大功了。 同美相妒,同智相謀。 ——《素書》 解釋:同為美人會互相嫉妒,同樣才智卓絕的人會相互圖謀。 用之在于機,顯之在于勢。 ——《六韬》 解釋:用兵在于掌握戰機,在于集中兵力形成威勢。 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 ——《六韬》 解釋:戰争是國家的大事,國家是存在還是滅亡,都掌握在将領的手中。 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莫過狐疑。 ——《六韬》 解釋:用兵的大忌是猶豫不決;軍隊最可怕的災難也莫過于互相猜疑。 将謀欲密,士衆欲一,攻敵欲疾。 ——《三略》 解釋:将帥的謀劃要秘密,士卒的意志要統一,攻擊敵人的行動要迅速。 聖王之用兵,非樂之也,将以誅暴讨亂也。 ——《三略》 解釋:聖明的君主進行戰争,并不是出于喜好,而是用來誅滅殘暴,讨伐叛亂。 天下無事,不可廢武。 ——《百戰奇略》 解釋:天下雖然太平無事,但不能廢棄武備。 兵之利鈍是常事,貴因敗以為成耳。 ——《百戰奇略》 解釋:戰的勝敗乃是兵家常事,但可貴的是從失敗中汲取教訓而轉敗為勝。 凡與敵戰,若我勝彼負,不可驕惰,當日夜嚴備以待之。 ——《百戰奇略》 解釋: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我軍取得勝利而敵人遭到失敗了,不可因此而驕傲怠惰起來,應當日夜嚴加戒備以防敵人來攻。 來源· |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