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要點梳理】
社會背景:春秋末年,封建制度開始崩壞,在這個大變動當中,一些才智之士對于當前的情勢,有種種的看法,有種種的主張;他們都想收拾那動亂的局面,讓它穩定下來,他們根據自己的見解各說各的,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這便是諸子之學,大部分可以稱為哲學。
學派:
①第一個開門授徒的是孔子。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是第一個将學術民衆化的人。孔子之後有孟子、荀子。儒士多半是上層社會的失業流民,儒家所擁護的制度,所講所行的道德也是上層社會所講所行的。
②下層失業流民,多半會成為武士。墨家的創始者墨翟便出于武士,“墨”原是做苦工的犯人的意思,墨家本是賤者,也就不辭用這個诨名自稱他們的學派。墨家是有團體組織的,他們的首領叫作“巨子”,他們不但是打仗的專家,并且是制造戰争器械的專家。但墨家和别的武士不同,他們反對侵略,提倡“非攻”“兼愛”,主張“節用”“非樂”。
③道家反對一切文化和制度。道家出于隐士,他們看見時世太亂,難以挽救,便消極起來,對于世事,取一種不聞不問的态度。後來楊朱将這種态度理論化了,建立“為我”的學說。他主張“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老子、莊子的學說也從此出發。老子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為,無治而治;莊子更進一步,主張絕對的自由、絕對的平等,老莊兩派漢代總稱為道家。
④法家出于“法術之士”, 貴族政治崩壞,法術之士便創一種新的政治方法幫助當時的君主整理國政,這就是法治。法術之士有重勢、重術、重法三派,而韓非子集其大成。
古代貴族養着禮、樂專家,也養着巫祝術數專家。禮、樂專家後來淪為儒士;巫祝術數專家便淪為方士。漢代所稱的陰陽家便出自方士,古代術數注意于所謂“天人之際” 以為天道人事互相影響。戰國末年有些人更将這種思想推行起來,并加以理論化,使它成為一貫的學說,這就是陰陽家。
思想統一:秦相呂不韋編撰《呂氏春秋》想化零為整,集合衆長,統一思想,但他的基調卻是道家。漢武帝時期淮南王劉安效仿呂不韋編撰《淮南子》,也以道家為思想基調,想要統一思想。然而最後成功的人卻是董仲舒,他向漢武帝谏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帝王用功名利祿提倡儒學,儒學統于一尊。
【同步訓練】
一、填空。
1. 春秋、戰國之際,“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稱。
2.第一個開門授徒是孔子(人名),他主張有教無類,是第一個将學術民衆化的人。
3.孔子開了講學和遊說的風氣,是“士”階級的老祖宗。
4. 孔子的講學是多方面的。他講學的目的在于養成“人”,養成為國家服務的人。他教學生讀各種書,學各種功課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養。
5.孔子認為當時制度的崩壞,階級的紊亂,都是名不正的緣故。救時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會的秩序,封建的階級便會恢複的,這種學說是“正名主義”。
6.孔子以後,儒家還有孟子和荀子,他們也都擁護周代的文化和制度。
7.孟子說人性是善的,荀子說人性是惡的。性是生之本然。
8.孟子反對功利,荀子卻注重它。荀子從功利主義出發,給一切文化和制度找到了理論的根據。
9.儒士多半是上層社會的失業流民,其所擁護的制度,所講、所行的道德,也是上層社會所講、所行的。
10.墨家的創始者墨翟便出于武士,“墨”原是做苦工的犯人的意思。
11. 墨家是有團體組織的,他們的首領叫作“巨子”,他們不但是打仗的專家,并且是制造戰争器械的專家。但墨家和别的武士不同,他們反對侵略,提倡“非攻”“兼愛”,主張“節用”“非樂”。
12.道家反對一切文化和制度。他們對于世事,取一種不聞不問的态度。
13. 後人楊朱将道家思想理論化了,建立“為我”的學說。他主張“全生保真,不以物累形”。
14. 莊學排除是非,是當時“辯者”的影響。當時的辯者有惠施和公孫龍兩派。
15.儒、墨、道各家都都假托古聖賢之言以自重,這就是托古立言。
16. 法家出于“法術之士”, 貴族政治崩壞,法術之士便創一種新的政治方法幫助當時的君主整理國政,這就是法治。法術之士有重勢、重術、重法三派,而韓非子集其大成。
17.諸子都講政治,但都是非職業的,多偏于理想。隻有法家的學說,從實際政治出來,切于實用。中國後來的政治,大部分是受法家的學說支配的。
18.漢代所稱的陰陽家便出自方士,古代術數注意于所謂“天人之際” 以為天道人事互相影響。戰國末年有些人更将這種思想推行起來,并加以理論化,使它成為一貫的學說,這就是陰陽家。
19.秦相呂不韋編撰《呂氏春秋》想化零為整,集合衆長,統一思想,但他的基調卻是道家。漢武帝時期淮南王劉安編撰《淮南子》,也以道家為思想基調,想要統一思想。然而最後成功的人卻是董仲舒,他向漢武帝谏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帝王用功名利祿提倡儒學,儒學統于一尊。
二、閱讀表格,回答問題。
下面是你班三位同學讀完《經典常談》中《諸子第十》後的發言,其中有兩位同學的說法有誤,請你找出并修改。
20.說法錯誤的同學一是_______ ,我的修改意見是:___________。
21.說法錯誤的同學二是______ ,我的修改意見是:___________。
小明孟子注重聖王的道德,荀子卻注重聖王的威權。
文文諸子之學,大部分可以稱為哲學。
三、簡答。
22.道家學派除了墨子以外,還有哪兩位代表人物?他們有什麼主張思想?請結合原文内容,簡要概括。
老子、莊子。老子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為,無治而治;莊子更進一步,主張絕對的自由、絕對的平等。
【拓展閱讀】
(一)閱讀文言文内容,完成以下題目。
兼愛(節選)
①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然則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①,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此則天下之害也。”
②然則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愛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愛生。今諸侯獨知愛其國,不愛人之國,是以不憚舉其國以攻人之國。今家主獨知愛其家,而不愛人之家,是以不憚舉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獨知愛其身,不愛人之身,是以不憚舉其身以賊人之身。是故諸侯不相愛則必野戰,家主不相愛則必相篡,人與人不相愛則必相賊,君臣不相愛則不惠忠,父子不相愛則不慈孝,兄弟不相愛則不和調。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敖②賤,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是以仁者非之③。”
【注釋】①篡:非法地奪取;②敖:小看,貶低;③是以仁者非之:所以仁者認為它不對。
(1)請完成文言詞彙整理表。
文言詞彙整理表
文言詞彙
方法借鑒
字詞釋義
今諸侯獨知愛其國
課内遷移法:故人不獨親其親
人之與人之相賊
語境推斷法
然則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參考成語法:觸景生情
以不相愛生也
查找字典法:A.用,依據;B.認為,以為;C.拿,憑,按照;D.因為。
(2)用“/”劃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限兩處。
是以不憚舉其國以攻人之國
(3)墨子文章的說理頗有氣勢,選文劃線處如何體現這一特點,請你進行闡釋。
(4)春秋戰國,諸侯混戰。此背景下,孔子描繪“大同”世界的願景,墨子則提出“兼愛”的思想。請你結合選文及以下參考資料,探究二者思想的相同之處。
【以下為“大同”世界和“兼愛”相關内容,供參考】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兼愛:指同時愛不同的人或事物。墨子認為,“不相愛”是一切禍亂的根源,正是因為父子、兄弟、君臣之間這種自愛而不兼愛的做法,所以會産生“大夫亂異家以利其家,諸侯攻異國以利其國”的局面。
【答案】
(1) 隻殘害 産生 因為
(2)是以/不憚舉其國/以攻人之國
(3)示例:運用排比修辭,句式相似,讀起來非常有氣勢;内容上從反面論述了不相愛造成的一系列惡果,說理清晰有力,有氣勢。
(4)示例:孔子提出的大同世界是要人們不能隻親近自己的家人,還要親近其他人,讓人們都能安居樂業,是一種推己及人的思想。而墨子的兼愛則是要求人們愛人如己,彼此之間不存在血緣與等級差别的平等的博愛思想。公衆号:語文命題研究
參考譯文
墨子說:“仁人處理事務的原則,一定是為天下興利除害,以此原則來處理事務。”既然如此,那麼天下的利是什麼,而天下的害又是什麼呢?墨子說:“現在如國與國之間相互攻伐,家族與家族之間相互掠奪,人與人之間相互殘害,君臣之間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間不相互慈愛、孝敬,兄弟之間不相互融洽、協調,這就都是天下之害。”
既然如此,那麼考察這些公害又是因何産生的呢?是因不相愛産生的嗎?墨子說:“是因不相愛産生的。現在的諸侯隻知道愛自己的國家,不愛别人的國家,所以毫無忌憚地發動他自己國家的力量,去攻伐别人的國家。現在的家族宗主隻知道愛自己的家族,而不愛别人的家族,因而毫無忌憚地發動他自己家族的力量,去掠奪别人的家族。現在的人隻知道愛自己,而不愛别人,因而毫無忌憚地運用全身的力量去殘害别人。所以諸侯不相愛,就必然發生野戰;家族宗主不相愛,就必然相互掠奪;人與人不相愛,就必然相互殘害;君與臣不相愛,就必然不相互慈愛、孝敬;兄與弟不相愛,就必然不相互融治、協調。天下的人都不相愛,強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貧困的,尊貴的就必然傲視卑賤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騙愚笨的。舉凡天下禍患、掠奪、埋怨、憤恨産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愛而産生的。所以仁者認為它不對。”
(二)閱讀以下文言文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甲】莊子與惠子遊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鲦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 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公衆号:語文命題研究
【乙】莊周家貧,故往貸粟①于監河侯②。監河侯曰:“諾。我将得邑金③,将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 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鲋魚焉。周問之曰:‘鲋魚來,子何為者邪?’④對曰:‘我,東海之波臣⑤也。君豈有鬥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⑥,我無所處。吾得鬥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⑦!’”
(選自《莊子·雜篇·外物》)
【注釋】①貸粟:借糧食。②監河侯:官員。③邑金:封地的租稅。④子何為者耶:你是什麼人?⑤波臣:水官。此為鲋魚自稱。⑥常與:常在一起的東西,這裡指水。⑦肆:手工業作坊。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 (2)請循其本( )
(3)周顧視車轍中( ) (4)君豈有鬥升之水而活我哉( )
2.用現代漢語說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鲦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2)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
3.下列文字對【甲】【乙】兩文的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A.【甲】文中惠子力辯,拘泥于事物的真實性;莊子巧辯,超然于物事之外。
B.莊子因家貧向監河侯借糧,監河侯很大方,答應收得付稅後,借給他300金。
C.糧對于莊子、水對于鲋魚,都是賴以生存的急需品。監河侯對于莊子的遠賜等于見死不救。
D.【甲】【乙】兩文都表現了莊子高明的說話藝術。
【答案】
1 .疑問代詞,怎麼,哪裡 追溯 回頭看 使……活下來,也可譯為救活
2.(1)鲦魚不慌不忙地遊出來,這是魚的快樂。
(2)你竟然這樣說,還不如早點到賣幹魚的市場(手工作坊)裡去找我。
3.B
end
聲明:本文内容來源于網絡,轉載請聯系原出處。 初三研究中心尊重版權,如有侵權問題,請及時與管理員聯系處理。
點擊 "閱讀原文" 查看2022中考專題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