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
除夕夜,吃年飯、燒鞭炮、守歲和逛花街是老一輩廣東人辭舊迎新的三件大事。
另外,年三十晚還會有“砸年”這個傳統,準備蔥(聰明)、蒜(好數口)、芹菜(勤快)、鲮魚(年年有餘)、豬手(就手)等好意頭的食物砸放在盛滿的米缸上度過年初一,祈求來年好運。
年初一吃齋
初一必須吃齋,用粉絲、腐竹、發菜、冬菇等煮成一鍋“羅漢齋”,這一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一天吃完,往後便可以大魚大肉。
年初二回娘家拜年
年初二,凡是已出嫁的婦女都偕同夫婿、子女在年初二回娘家拜年。
年初三“赤狗”
年初三稱為小年朝,也稱為赤狗日。傳說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會不吉利,故初三為兇日,不宜外出。據說在初三跟誰拜年,就會跟誰吵架,因而不拜年;“赤口”同“赤狗”是諧音,另外赤字有赤貧的意思,所以中國民間也不在這天宴客,會沖犯赤狗,帶來貧窮。
從前在這天不會出門拜年,容易和别人争執。不過這個習俗已經慢慢被淘汰了,現在的人也會避免,但就不再那麼在乎。因為難得春節,大家當然還是想齊聚一堂!
年初四不宜打碎瓷器
初四不宜打碎器物,所以打碎器物時要趕緊說一聲“歲(碎)歲(碎)平安”或者“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等等。反正小時候奶奶輩是這樣對我說的。
也有說禁忌剃頭,禁止出遠門,因為初四,回天庭述職的竈神就會回來了,所以全家都要迎接。
年初五接财神
年初五接财神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節日習俗。因為中國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在财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财神賀辰。正月初五接财神财帛星君習俗的起源與唐代長安首富王元寶有關。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稱“增福财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喜、财。财帛星君臉白發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财進寶”四字由此而來。
一般人家春節必懸挂此圖于正廳,祈求财運、福運。大年初五我們要迎接五位财神,即祭戶神、竈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财平安健康。
年初七人日
初七
為人節,又稱人日,源于古代中國神話。傳說女娲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後,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
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镂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此外還有登高賦詩的習俗。唐代之後,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一般這一天我們都要拜神,另外
攤煎餅吃七寶羹,反正煮一餐豐盛大餐慶祝作為人類的我們生日,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以前佛山一帶的人們還會在這天吃一碗及第粥,祈求高中狀元。
年初八開工大吉
大年初八,開工大吉!基本上工廠、公司都在初八這個好日子開工了,回了老家或者旅遊什麼的就選在初十或者十五。開工記得跟老闆拿開工利是哦!
正月十五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傳統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于民間開燈祈福古俗。開燈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開始“試燈”,十五日夜為“正燈”,民間要點燈盞,又稱“送燈盞”,以進行祭神祈福活動。
這一天在人們可以賞花燈看舞獅,記得小時候爸爸帶着我,提着燈籠就跟着獅子全村家家戶戶都走一遍……然後還有吃湯圓,吃上一碗湯圓,寓意全家團團圓圓。而廣州地區,最熱鬧莫過于佛山一帶。他們的氣氛很濃重很傳統,會有參加生菜會、行通濟~~~
過了正月十五,花燈看完了,燈謎猜完了,湯圓也吃了!才叫真正過完年![呲牙]
同時,㊗️大家在新的一年裡,
身體健康!
平安喜樂!
諸事大吉!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