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客家喪葬習俗,這些傳統一定不能忘!

客家人送葬

客家喪葬習俗

對于客家人來說,比起其他禮俗,喪葬之俗來得更為莊嚴肅穆,客家人的喪葬觀念基本上繼承了中原漢民的傳統,如相信靈魂不死,重視福、壽、孝、喪禮講究排場,特别重視風水等。

古時,客家人的喪禮還有一些獨特的風俗。例如:死于室外者,屍體不得入室;難産而死的婦女,可厚葬,但不舉行葬禮等....


葬禮是殡殓死者、舉辦喪事、居喪祭奠的種種儀式禮節。自古以來,喪禮為漢民族禮儀中的重大禮儀之一,不僅等級區分嚴格,而且有許多繁文褥節,現就客家地區近代以來主要的喪禮儀式列舉如下:

1. 送終

病人彌留之際,子孫親屬環繞床前,注意病人變化,如見他喉間起痰,停止呼吸,當立即全體跪下,放聲号哭,謂之“過世”。“過世”即系送終。子孫能夠送終,死者被人稱為“福氣好”。子孫親屬亦心中稍安。此時,子孫應取瓦缽,帶着三支香,兩頁紙,用紙卷住香,卷成一個小紙捆,另帶銅錢、銅闆或銀角數枚,号哭出門,走到附近溪河,先丢香、紙、錢币下水,随即用瓦缽取水。

2. 更衣

病人逝世後,當即用“買來的水”為死者梳洗(俗稱“抹屍”),白布裹身(日“包屍布”),并換上新衣(衣服件數為男單女雙),移屍廳堂(年滿60歲者停屍上廳,未滿60歲者隻能停放中、下廳)。随後請來親房長老,向其下跪哭泣。長老好言撫慰之,并出面安排料理死者後事。

3. 報喪

又叫“報死”、“報孝”。擇定安葬日期、時辰後,要告知親友,對内親要派專人“報喪”。若死者是已婚嫁生育的女性,依例須由其子孫中的一個親往其娘家“報喪”,且“報喪”人不可直接進屋,而須跪于門旁,等待主人出迎時方哭訴之。

4. 入殓

為死者裝扮,蓋上大紅蓋頭布,由親人捧死者頭、腳将屍體人棺。

5. 舉哀

死者家屬披麻戴孝,親友傷心啼哭。女眷各按自編之詞,依一定調子和節奏号哭,俗稱“叫哀”。

6. 點主

設死者靈位,靈牌上寫“某某之靈主”,“主”字要留上面一點不寫,成“王”字。男喪請族長、族中德高望重者,母喪則請舅家中男子最長者,在靈牌的“王”字上添加一點,成“主”字,叫“點主”。意即尊長同意此喪事。此時孝子孝孫應哭拜跪謝。

7. 守靈

又稱“守孝”。當晚設靈堂,兒孫在靈堂兩旁席地而坐,通宵達旦,日夜守護死者遺體,直至死者出殡。

8.吊唁

死者生前友好或其他外人,聞訊前來緻哀,要先到靈堂向死者牌位(或遺像),按親疏或一跪三叩,或行鞠躬禮,然後才與死者家屬見禮。

9. 出殡

出殡前,死者子孫圍跪棺旁,死者屍體經人主(舅、娘家)檢視後,執事人打“子孫釘”,并舉行祭奠儀式(富戶還請當地名士在靈堂讀祭文、唱挽歌)。出殡時,擡棺者規定要有八人(俗稱“八大王”)。一路丢紙錢(俗稱“引路錢”),鳴鑼放爆竹,由死者長子捧靈牌(如死者子殁,則由長孫代之),其他孝子扶棺緩緩而行。其長女或長孫女要先行到墓穴“掃穴”。送葬隊伍順序排列為旌幡、棺、靈、孝杖、和尚、愁籠、白衣、族、祭物、鼓、樂、賓客。柩安葬後,衆人要改道而回。

10. 接靈

回靈牌,子孫設香案祭拜後,送入宗祠。接着擺供品祭告祖宗,然後将靈牌火化。

11. 酬賓

喪事畢,宴請來賓,俗稱“食齋飯”。席間除幫工外,他人一律不喝酒。死者子女不得入席,而應坐在地上進食。飯後,對所有送禮者,一概要回禮。回禮要重于原禮,甚至加倍奉還。

送火

安葬當天及第二天黃昏,死者女眷要前往死者墳前點燃蠟燭、草繩,意為送火給死者在陰間照明。

祭七

人死後第七天要設祭,此後每隔七天一祭,直至七七四十九天。

遷葬

靈柩人土3年後,要掘起死者骸骨改用“金埕”(一種專盛死人骨殖的陶瓷壇子)收藏,然後請“地理先生”選一塊“風水地”,擇日将骸骨遷葬。也有少數“推拱”式的墓穴是一葬永逸,不須遷葬,俗稱“葬血棺”。

.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