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每個城市都有幾座甚至幾十座數千年曆史的神廟,曆代法老多則修建成百上千座,少的也有十幾二十座,唯獨埃及豔後畢生僅修建了兩座,且雙雙供奉複仇之神”
在前往阿斯旺康翁波神廟的路上,向導引經據典向我展示埃及豔後的一生:“這名傳奇女子的本名叫克利奧帕特拉,之所以被稱為豔後,是因為她在古羅馬朝局争鬥中俘獲諸多君臣,先為凱撒大帝生下一子,又為凱撒大帝的重臣安東尼生下三個子女,同時利用自身的美貌與計策挑起凱撒大帝養子屋大維與安東尼的矛盾,以嬌弱女身遊走權力巅峰數十年。”
豔後的故事需要從古埃及托勒密王朝說起:公元前323年,創建偌大帝國的亞曆山大大帝撒手人寰,其麾下三大勢力為奪權大打出手,被亞曆山大任命為埃及總督的托勒密·索特爾趁機自立埃及王國,從此展開托勒密王朝300年曆史,豔後就是托勒密王朝的末代女王。
實際上,豔後登基前的埃及早已腐朽不堪,朝局動蕩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叛軍橫行,所以将希望放在當時最有權力的男人身上,通過假扮商人的屬下将自己獻給凱撒而登上女王寶座,而凱撒亦為其傾倒下令埃及不必納入羅馬版圖,甚至在羅馬為豔後修建維納斯女神廟。
随着凱撒大帝日益恩寵,豔後逐步介入羅馬中樞幹涉朝局,以财色誘惑凱撒麾下諸将公開助其當上羅馬第一夫人(屋大維與安東尼在此期間戀上豔後),不料臨門一腳卻遭遇凱撒大帝被刺殺的變故,隻能黯然離開羅馬返回埃及。
随後,安東尼與屋大維聯手為凱撒複仇并分治羅馬,在巡視行省期間,安東尼拐道塔爾蘇斯(土耳其南部)召見豔後欲行問責,結果被精心打扮的豔後迷得神魂颠倒,不但将屋大維處決豔後的協議抛諸腦後,反而助其鏟除埃及王位威脅者,甚至為迎娶豔後直接休妻(屋大維的姐姐)。
在女神被奪、親姐被辱、羅馬帝位争奪者等多重刺激下,屋大維釜底抽薪将安東尼暗藏神廟内的遺囑公之于衆,其中“分配子女大片領地”和“死後葬于亞曆山大陵墓”等内容引起羅馬上下群情激憤,元老院以侵占領土為由将安東尼撤職,而民間則将“安東尼自诩比肩亞曆山大大帝”視為恥辱,因此公投促成宣戰安東尼與豔後。
公元前30年,安東尼在埃及戰敗自刎,被俘的豔後故技重施色誘屋大維失敗,萬念俱灰之下以毒蛇咬臂自殺。心懷暗戀的屋大維駁回大臣曝屍示衆的提議,将豔後與安東尼同葬,但仍然處死了豔後與凱撒和安東尼的兒子。至此,古埃及最後一代王朝消失在曆史長河中。
究其一生,埃及豔後可謂是當時女性的人生巅峰,盡管羅馬人為其“色誘”、“放蕩不羁”、“奪權”、“弑親”等行為而不齒,但這些都改變不了豔後在羅馬與埃及的強大影響力,以緻後人對豔後也出現了截然不同的評價。
愛爾蘭作家蕭伯納(代表作《聖女貞德》)在劇中将豔後描述成“任性且濫情的女子”,但丁與莎士比亞在書中稱豔後是“曠世性感妖婦”,也有大詩人說豔後是“尼羅河妖婦”、“尼羅河花蛇”,而羅馬人則對豔後“将羅馬帝王玩弄于股掌之間、将羅馬視埃及行省”等事迹憤恨不止,甚至有法國中世紀哲學家惡意編撰“豔後并不美貌,反而醜陋至極”等猜測。
但在埃及人眼裡,豔後不僅美豔絕倫,其聰慧機智更是冠絕天下,而她色誘羅馬帝王等種種手段,無非是為埃及衆生謀求福祉而已,更别說豔後在位期間民富兵強,就連曆代法老熱衷建造的神廟也隻有兩座。所以,埃及史學家普遍将豔後視為“諸王之王”,至今仍對豔後頂禮膜拜。
然而,縱使埃及後人研究豔後兩千年之久,卻仍然對豔後生平有諸多未解之處,其中又以康翁波神廟與埃德夫神廟為主。
康翁波神廟位于埃及阿斯旺市50公裡處,曾經是羅馬埃及行省的駐軍城鎮,因控制尼羅河貿易要道而被譽為“黃金之城”,于托勒密王朝期間達到鼎盛,最多時駐軍3000餘人,擁有80多艘軍艦。
康翁波神廟的第一個不解之處:這麼大規模的駐軍城鎮,為什麼修建小小的神廟卻足足花了220年時間,覆蓋曆代托勒密王朝君主,直至豔後親自督工才正式完工?
埃及向導認為,康翁波神廟的建築難度堪稱古埃及之最,首先是雙重設計獨一無二,寺廟實際由兩座子母廟組成,大廟供奉“鷹神”荷魯斯,也就是古埃及神話中的“複仇之神”,小廟供奉“鳄魚神”貝索克,即古埃及神話中掌管子嗣的“生育之神”,子母廟沿主軸線呈完美對稱布局,其建築完全展示了古埃及巅峰期的雕梁畫棟之美。
在考古學家還原的模型中,兩座神廟前廳各有15排巨大的花崗岩石柱,大廟地下有12條密道與30個密室,傳聞内部藏有數以噸計的黃金與珠寶,而小廟則被賦予更多“神龛”的意義,所有牆柱都被刻滿各種符文。
考古學家研究小廟牆柱象形文字時破譯出古埃及人使用的曆法“命運之約”,這部曆法在原先一年300天的基礎上又增加了5天,還标注365天曆法仍存在缺陷,大約每四年要增加一天(閏年)等等内容。
更難以置信的是,這份“命運之約”首次将365天分割為“洪水、播種、和收獲”三個季節,不僅精确指出尼羅河水位漲幅的時間與高低,甚至提醒世人洪峰過後利用洪水種植糧食。
與康翁波神廟比起來,埃德夫神廟的規模更大、考古價值更高,這座位于埃及最古老定居點埃德夫市中心的神廟,一度被奉為上埃及文化中心(努比亞王國首都),迄今已有近4000年曆史,直至托勒密王朝時才被改建為“神廟”或“聖所”。
1937年,法國考古隊聯合波蘭探險隊進駐埃及尋找托勒密王朝遺址,經過2年科考确認埃德夫神廟的前身其實是努比亞君王墓葬地,以及5公裡外發現的尼羅河7座省級金字塔之一。遺憾的是,法波這次考古帶走的數千件文物至今也沒有歸還埃及,其中就包括收藏于盧浮宮的2具法老木乃伊、30多件獸首石雕、100多份莎草紙,以及兩扇重達500多公斤的塔門等等。
埃德夫神廟始建于公元前237年,曆時190年于豔後丈夫托勒密十三世(也是豔後的親弟弟)之手完工,但豔後卻認為埃德夫神廟太小,且坐西朝東有悖于“鷹神”荷魯斯的地位,因此登基後親自督工将其擴大并改建為坐北朝南。
按照解說員的說法,豔後擴大埃德夫神廟内部面積至780平米,同時命工匠将大門升高為15米、兩側則上升到33米,内部最低梁柱為16米,外牆厚達6.1米,是埃及古建築史中最高、最厚,也是最牢固的神廟。
那麼,埃及豔後為什麼獨獨修建了這兩座以“複仇之神”為供奉對象的神廟呢?這個問題至今沒有确切答案,就連博物館工作人員也對此一無所知。
有意思的是,當地車夫給了我一個流傳多年的說法:埃德夫民間傳聞,豔後修建兩座神廟是做了兩手準備,康翁波神廟建造期正好是豔後與凱撒大帝的親密期,“複仇之神”是她得以成功奪回埃及王位的助力,“生育之神”令她誕下凱撒之子屹立于羅馬朝堂,地下諸多寶藏是為其子奪取羅馬帝位而未雨綢缪。埃德夫神廟則是她為自己與安東尼準備的“帝陵”,“複仇之神”會保護他們的屍身不受仇敵侵害,因此以城堡标準來建造。
然而,考古學家至今都沒有找到豔後的墳墓與木乃伊,甚至沒有挖掘出豔後生平使用過的器具等等文物,與豔後有關的信息,隻存在于羊皮莎草卷上,或神話或傳說中。傳奇一生卻下落不明,令人唏噓不已。
(紀實旅行不易,希望能得到您的點贊與關注)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