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伊斯蘭教
據《古蘭經》記載。
約公元570年,南北朝時期,位于西南亞阿拉伯半島上的古萊什部落哈希姆家族,出生了一名男孩,取名穆罕默德。
哈希姆家族家道中落,在穆罕默德出生前,其父親死于經商途中,六歲時母親又因病去世,穆罕默德隻得跟着祖父相依為命。
二年後祖父去世,穆罕默德跟随伯父生活。
當時阿拉伯半島上還沒有建立統一的國家,居民多以遊牧經商為生,氏族部落劃地而治,彼此之間經常為争奪水源、土地而發生争鬥。
這些資源由各個部落貴族掌控,貧民與中小商人難以生存,階級矛盾日益尖銳。
由于伯父家庭條件有限,所以穆罕默德早早地就踏入社會,替人放牧謀生。
在十二歲時,随伯父跟随商隊走南闖北,增長了許多見識,結識了形形色色的人,在宗教方面,穆罕默德開始接觸基督與猶太教教義。
當時阿拉伯半島居民的宗教信仰還未曾統一。
因為坎坷的經曆,使穆罕默德清楚地認識到,底層勞苦大衆的艱辛,雖然他收入微薄,但還是經常做善事,接濟那些生活有困難的人,當地人稱他為“艾敏”,意為忠實可靠的人。
麥加城,有一位有名的富孀,名叫赫蒂徹。
赫蒂徹在經曆兩次婚姻後,未曾再嫁,獨自經營商隊生意,也算是個資産頗豐的人物,許多有權勢的人向她求婚,都被她一一拒絕。
公元595年,隋開皇十五年,二十五歲的穆罕默德獨身來到麥加城闖蕩,由于有商隊的經驗,他在一衆人選中脫穎而出,被赫蒂徹雇用,為她帶領商隊前往叙利亞一帶開拓市場。
在這期間,赫蒂徹被穆罕默德踏實的性格和出色的才能所吸引,兩人情投意合、相互愛慕,同年兩人成婚,這一年赫蒂徹四十歲。
從此,穆罕默德的生活發生了變化,不用再為生計奔波,在麥加的名望也漸漸提前。
當時拜占庭與波斯兩大帝國,為争奪阿拉伯半島的商道,在該地進行長期的掠奪戰争。
緻使半島的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土地荒蕪,商道被毀,人口銳減,社會危機不斷加深。
外部的入侵,激發了阿拉伯人的民族意識,同時基督教、猶太教的傳入,使一些具有模糊的一神思想的人,轉而探求真正的民族信仰。
實踐證明,半島上存在的多神教、基督教、猶太教都不能給阿拉伯人帶來統一與穩定。
各階層都在尋找新的出路,以擺脫當時的困境,穆罕默德便在其中。
伊斯蘭教,就是在這樣的社會狀況下得以複興和傳播的(伊斯蘭教義中認為,穆罕默德是伊斯蘭的複興者,而不是創教者)。
▲希拉山洞
赫蒂徹有個堂兄,是個基督徒,同時也是“哈尼夫”一神論思想的傳播者,穆罕默德受其影響,經常到城郊的希拉山洞潛修冥想,探尋真理。
公元610年,隋大業六年,穆罕默德一日從希拉山洞冥想回來後,聲稱得到安拉(真主)的啟示,自己将作為安拉的使者和先知,向世人“傳警告”“報喜訊”,教導世人信奉伊斯蘭教。
這一年,穆罕默德四十歲。
伊斯蘭一詞系阿拉伯語的音譯,原義為“和平”、“順從”,而信仰伊斯蘭教的人,被統稱為穆斯林,意為順從者。
他宣傳真主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和獨一無二的主宰,反對當時流行的多神和偶像崇拜,實際上是結合當時的社會現狀,綜合基督教、猶太教等教義而提出的思想觀念。
從此,穆罕默德開始在麥加地區傳播伊斯蘭教,妻子赫蒂徹成為第一個穆斯林婦女,在物質和精神上給予了穆罕默德極大的支持。
由于他提出穆斯林不分貧富貴賤,呼籲氏族部落之間停止争鬥,釋放奴隸等主張,受到底層大衆的擁護,許多人開始信奉伊斯蘭教。
然而這些主張,觸犯了麥加地區部落貴族、奴隸主的根本利益,穆罕默德的傳教活動遭到阻擾,甚至受到上層階級的迫害。
穆罕默德與伊斯蘭教在麥加地區難以立足,傳教活動受阻,一時之間陷入困境。
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穆罕默德被迫帶領信徒遷往麥地那,離開了傳教十二年的麥加。
在麥地那,穆罕默德首先進行了一系列宗教、政治改革,把宗教宣傳與社會改革兩者結合,伊斯蘭教在麥地那得到迅速發展。
穆罕默德組建了以自己為首的穆斯林武裝,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宗教公社政權,統一麥地那。
穆罕默德成為了麥地那,集宗教、政治、軍事于一身的最高領袖。
▲半島統一
公元630年,唐貞觀四年,經過數年的戰争,穆罕默德帶領穆斯林武裝成功攻入麥加城,次年,阿拉伯半島其他各部相繼宣布歸信伊斯蘭教,穆罕默德完成了對阿拉伯半島的統一。
兩年後,穆罕默德在麥加發表辭朝演說,确立了朝觐儀典,宣布将麥加定位伊斯蘭教的宗教中心,同年于麥地那病逝,享年62歲。
至此,伊斯蘭教成為阿拉伯半島具有統治地位的宗教,同時也拉開了阿拉伯新的曆史序幕。
2.四大哈裡發
穆罕默德去世後,由于他沒有兒子,臨終前也沒有明确說清楚誰作為他的繼承人。
因此,由誰來擔任哈裡發(意為真主的繼承人),穆斯林之間相互争鬥不休,失去領袖人物的各個部落亂為一團,逐漸分為幾大派系:
遷士派,為穆罕默德在麥加傳教時,最先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他們認為自身資曆最深,跟随先知一路走來,最有資格擔任繼承人。
輔士派,為信奉伊斯蘭教較晚的麥地那穆斯林,他們認為自己在先知最困難的時候,依附了先知,使伊斯蘭教在麥地那得以發展與傳播,因此自己才是最有資格擔任繼承人。
▲阿裡
合法主義派,為擁護具有穆罕默德血緣關系的親屬為繼承人的派系,他們認為先知的堂弟阿裡,才是最具有合法繼承權的人選。
阿裡是穆罕默德伯父的兒子,穆罕默德在麥加經商時期,收他為養子,後來阿裡娶了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所以也是穆罕默德的女婿。
倭馬亞派,為麥加原先的倭馬亞家族掌權派,曾與穆斯林對立,後來迫于形勢,皈依了伊斯蘭教,雖然是最後一支信奉伊斯蘭教的派系,但作為前統治階級,依靠自身的執政經驗與影響力,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大派系。
大家各執一詞,誰也不認同誰,都認為自己最有資格成為先知的繼承人。
最後,為解決這一問題,幾大派系的核心人物聚集到麥加,召開了塞基法會議,商談的結果是,遷士派和輔士派達成合作。
▲伯克爾
從最先信奉伊斯蘭教,追随先知的幾人之中,推選出穆罕默德的嶽父伯克爾為首任哈裡發。
政教合一的哈裡發政治制度,由此建立。
伯克爾的上台,引起合法主義派的強烈不滿,他們自始至終認為阿裡及其後人才是合法的繼承人,這些人當時又被稱為什葉·阿裡,什葉意為派别,後來逐漸演變為什葉派。
而另一方認同伯克爾,與什葉派持反對意見的,他們認為繼承者應推舉賢者來擔任,被稱為正統派,後來經過逐步發展壯大,演變為遜尼派,意為尊崇聖行的人 。
伯克爾執政僅有兩年,他首先平定了半島上欲脫離伊斯蘭教的一些反叛部落,鞏固了伊斯蘭對半島的統治,同時為了擴大勢力範圍,制定出征服波斯、拜占庭兩大帝國的計劃。
為此,他先後派出三支阿拉伯軍隊征戰叙利亞,成功将加沙以外的整個死海沿岸都納入版圖,在巴勒斯坦的艾季納代因地區,擊敗拜占庭帝國的軍隊,打開了巴勒斯坦的門戶。
正當前方戰事捷報頻傳的時候,首任哈裡發伯克爾于公元634年,在麥地那病逝。
▲歐麥爾
伯克爾逝世後,第二任哈裡發之位,順利地由其栽培的二号人物歐麥爾繼任。
值得一提的是,歐麥爾也是穆罕默德的嶽父,穆罕默德一生共娶了十二位妻子。
歐麥爾平穩地從伯克爾手上接過政權,他執政後,延續了伯克爾對外擴張的戰略方針。
形勢圖
公元635年,唐貞觀九年,歐麥爾兵分兩路,從東西兩線同時對拜占庭和波斯帝國發起進攻,西路阿拉伯軍隊在雅穆克河畔擊敗拜占庭大軍,占領叙利亞首府大馬士革。
而東路軍隊則同樣勢如破竹地摧毀波斯帝國勢力,占領伊拉克,其後通過賈盧拉之戰,征服美索不達米亞,深入波斯帝國腹地。
公元638年,唐貞觀十二年,西路阿拉伯軍隊攻入耶路撒冷,将伊斯蘭教傳入此地。
公元642年,唐貞觀十六年,東路的阿拉伯軍隊在對戰波斯的尼哈旺德戰役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徹底消滅了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的末代皇帝伊嗣俟在阿拉伯人開始入侵的時候,曾多次向大唐求援,被李世民以路途遙遠為由婉拒,伊嗣俟後來死于逃亡途中。
他的兒子卑路斯意欲複國,派遣使者入唐請求軍事援助,被當時剛登基近兩年的李治以和他父親同樣的說辭回拒,卑路斯後來在阿拉伯的追擊之下,逃到長安避難,直到病逝。
當然,這是題外話,下面回到正題。
同年作為拜占庭帝國的附屬,有拜占庭糧倉之稱的埃及,被西路的阿拉伯軍隊攻陷。
▲歐麥爾時期阿拉伯版圖
自此,拜占庭帝國被阿拉伯人打垮,波斯帝國已成曆史,有着千年曆史的古埃及文明也宣告覆滅,阿拉伯帝國正式形成。
公元644年,唐貞觀十八年,事業蒸蒸日上的歐麥爾,遭遇一名波斯的基督徒奴隸刺殺,經醫治無效身亡,享年58歲。
歐麥爾作為阿拉伯帝國的奠基人,在他執政的生涯裡,創立了伊斯蘭立法,通過常年對外軍事擴張,帝國版圖不斷擴大,将伊斯蘭教傳入各地,改變了世界三分之一人的宗教信仰。
所以在伊斯蘭的曆史上,歐麥爾對阿拉伯曆史的影響,僅次于先知穆罕默德。
歐麥爾死後,阿拉伯人對外擴張的腳步,并沒有因此停止。
▲奧斯曼
麥加倭馬亞家族的奧斯曼被推舉為第三任哈裡發,奧斯曼娶了穆罕默德的另外兩個女兒,所以也是穆罕默德的女婿。
奧斯曼繼任後,整理編訂了《古蘭經》,在對外擴張方面,他向北征服了外高加索、格努吉亞地區,向東将勢力延伸到阿富汗。
但奧斯曼到了晚年,大量重用和提拔自己家族的成員,擔任阿拉伯帝國的軍政要職,比如将他的侄子穆阿維葉,由大馬士革總督提任為叙利亞總督兼北線阿拉伯軍隊總指揮。
注意穆阿維葉這個名字,後面還會提到。
倭馬亞家族一家獨大,引起其他穆斯林的不滿,各地軍隊爆發武裝動亂。
公元656年,唐顯慶元年,伊拉克和埃及地區的穆斯林叛軍,包圍了奧斯曼在麥地那的住所,奧斯曼被攻入的叛軍士兵殺死,享年82歲。
▲阿裡
奧斯曼逝世後,阿裡被推舉為第四任哈裡發,此時的伊斯蘭内部派系鬥争已經越演愈烈。
阿拉伯帝國内部陷入分裂,山雨欲來風滿樓。
為了消除内部矛盾,阿裡将首都從麥地那遷到了伊拉克的庫法,平定了以穆罕默德遺孀、伯克爾的女兒
阿伊莎
為首的叛亂,撤換了一批奧斯曼委任的總督,削弱了倭馬亞家族的勢力。
▲穆阿維葉
這一舉措引起一些人的不滿,其中聲勢最大的為叙利亞總督、遜尼派的領袖穆阿維葉。
穆阿維葉對外展示奧斯曼的血衣,暗示阿裡是謀害奧斯曼的幕後主使,打着為奧斯曼複仇的旗幟,起兵反叛,以武力推翻阿裡的統治。
另外一個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的反叛勢力,為埃及總督
阿穆爾
公元657年,唐顯慶二年,阿裡率部讨伐穆阿維葉,雙方在幼發拉底河右岸的綏芬平原上決戰,就在阿裡的軍隊幾乎将穆阿維葉陣營擊垮的時候,出現了一個變數。
▲三方勢力
埃及總督阿穆爾向穆阿維葉獻計,讓穆阿維葉命令士兵将《古蘭經》懸挂于槍尖或者馬頸上,要求阿裡接受真主的裁判,以和平協商的原則共同推選哈裡發。
阿裡犯了一個緻命性錯誤,他接受了部下主和派的意見,同意以和平方式解決争端,雙方撤軍停戰,分别派出代表進行協商談判。
談判的結果是雙方均放棄哈裡發之位,阿裡本身就是哈裡發,穆阿維葉不過是個總督,況且阿裡是即将勝利的一方。
然而,阿裡就這樣妥協了。
這一事件導緻阿裡陣容出現分裂,部下的一批主戰派起兵出走,譴責阿裡不應該接受穆阿維葉的仲裁意見,這些人後來發展為伊斯蘭第三教派哈瓦利吉派,意為出走者。
三年後,哈瓦利吉派勢力被阿裡在拿赫魯宛擊敗,失敗後的哈瓦利吉派轉入幕後。
他們認為造成阿拉伯帝國動蕩不安的罪魁禍首有三人:阿裡、穆阿維葉、阿穆爾。
為此,他們派出刺客,對三人進行刺殺行動。
在阿裡忙于應對内部分裂的時候,穆阿維葉趁亂派兵占領了埃及和漢志地區。
▲納傑夫
公元661年,唐龍朔元年,阿裡在庫法被哈瓦利吉派刺客,用毒劍刺死,死後葬于庫法附近的納傑夫,納傑夫因此成為了什葉派的聖地。
阿裡和法蒂瑪生育有兩個兒子,長子哈桑和次子侯賽因,他們是穆罕默德僅存的血脈。
阿裡死後,什葉派推舉阿裡的兒子哈桑作為繼承人,與此同時,遜尼派的領袖穆阿維葉宣布自認為哈裡發,定都于叙利亞的大馬士革。
然而哈桑因為性格善良,不願再看到穆斯林内戰,幾個月後便讓位給穆阿維葉。
穆阿維葉沒有了對手,因此建立起了阿拉伯帝國第一個世襲王朝——倭馬亞王朝。
自此,阿拉伯四大哈裡發統治時期宣告結束。
3.世襲王朝
穆阿維葉上位後,對什葉派進行鎮壓,完成了阿拉伯帝國的再度統一。
▲阿拉伯士兵
之後,東西兩線繼續對外擴張,阿拉伯人依舊勢不可擋。
在東線方面,阿拉伯人從波斯繼續向東行軍,征服阿富汗地區,在西線,則繼續打壓着實力衰弱的拜占庭帝國,一度打到其首都君士坦丁堡,面對君士坦丁堡堅固的防禦工事,阿拉伯人兩次無功而返。
伊斯蘭教則被阿拉伯人帶到所征服之地,獲得大量信徒。
公元679年,唐調露元年,穆阿維葉在臨終之際,設法立自己的兒子葉齊德為繼承人,廢除之前的舉賢制度,将哈裡發之位改為世襲制。
這一舉動,激起伊拉克什葉派穆斯林的抗議,他們擁立阿裡的次子侯賽因繼任哈裡發之位,長子哈桑當時已因病逝世。
侯賽因帶着家屬與不到百餘名信徒,從麥地那啟程,前往伊拉克的庫法繼位。
一行人在抵達庫法西北的卡爾巴拉時,被葉齊德派出的一支騎兵圍困,除婦孺之外全部被屠殺,侯賽因的頭顱被砍下來獻給了葉齊德。
這一場政治謀殺事件,使遜尼派和什葉派徹底決裂,什葉派再也不願向遜尼派妥協。
為了替侯賽因報仇,與人數較多的當權遜尼派做鬥争,什葉派加快了自身的傳播。
因為侯賽因娶了前波斯帝國的公主的緣故,什葉派在波斯人的傳播中尤為顯著。
葉齊德繼位後,麥加與庫法先後爆發了反抗倭馬亞王朝的武裝起義,但都被鎮壓了下去,什葉派被大肆屠殺,殘餘的勢力被迫流亡。
公元683年,唐永淳二年,葉齊德逝世,他的兒子穆阿維葉二世作為繼承人上位。
穆阿維葉二世是個體弱多病之人,在位不到一年,二十出頭便英年早逝。
由于穆阿維葉二世生前沒有子嗣,他的堂叔祖馬爾萬一世上台統治,此後倭馬亞王朝的曆任哈裡發由馬爾萬一世的後代繼任。
▲倭馬亞王朝時期版圖
在倭馬亞王朝統治不到百年的時間裡,阿拉伯帝國發展到了巅峰時期,伊斯蘭教得到迅速傳播,向西征服到西班牙,之後的推進遭到法蘭克人的重創,才停下腳步。
盡管阿拉伯人版圖擴張迅速,但毗鄰的君士坦丁堡始終未能攻下,拜占庭人用希臘火擊敗了阿拉伯人的屢次進攻,遏制了伊斯蘭教在歐洲的進一步傳播。
公元750年,唐天寶九年,出身哈希姆家族的阿拔斯,穆罕默德叔父的後裔,在什葉、哈瓦利吉等派系的支持下,起義攻陷大馬士革,推翻了倭馬亞王朝的統治。
阿拔斯被擁立為哈裡發,建立了阿拉伯史上第二個封建王朝——阿拔斯王朝。
阿拔斯是個性情殘暴之人,他上台後将王朝的首都遷至伊拉克庫法北部的安巴爾,并将這裡改名為哈希姆城。
▲後倭馬亞王朝
對前統治者倭馬亞家族,阿拔斯推行趕盡殺絕的政策,倭馬亞家族幾乎慘遭滅族,僅剩的一位王子逃亡到西班牙,後來建立了後倭馬亞王朝,又稱科爾多瓦哈裡發國。
後倭馬亞王朝統治西班牙有近三百年,使伊斯蘭教在歐洲得到廣泛傳播與發展。
阿拔斯執政時期,在東線與唐朝爆發過怛羅斯之戰,這場遭遇戰,使阿拉伯與唐朝的關系并沒有受到影響,戰後唐朝仍控制着西域。
阿拔斯死後,由誰來做繼承人,再次引起了新一輪的内戰。
最終,阿拔斯的弟弟曼蘇爾平定了什葉、哈瓦利吉等派系的反抗,成功繼任哈裡發。
為了震懾反抗派系,曼蘇爾将阿裡的兩個玄孫殺害,什葉派對此萬分惱悔,當初支持阿拔斯上位,如今慘遭鎮壓,無奈再次轉入各地,繼續與新的當權者阿拔斯王朝做鬥争。
曼蘇爾成為這場派系角逐的赢家,成為阿拔斯王朝的實際奠基人。
▲750年阿拔斯王朝時期版圖
阿拔斯王朝的統治也因此持續了五百餘年。
曼蘇爾在位期間,修建了一座新的都城巴格達,成為阿拔斯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時也是東西方文化貿易的集散地。
公元909年,五代十國時期,什葉派首領
賽義德
在突尼斯以阿裡的後裔自居,自認哈裡發,建立法蒂瑪王朝,定都馬赫迪亞,後遷都開羅。
法蒂瑪王朝與阿拔斯王朝相對立抗衡,奉什葉派為國教,不過這個王朝存在百年後,因内部叛亂而覆滅,叛亂者建立的阿尤布王朝,又恢複了遜尼派在埃及的宗教地位。
▲蒙古人圍攻巴格達
阿拔斯王朝在末期,因為統治腐化,内部起義分裂不斷,于公元1258年,被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率軍攻陷首都巴格達,末代哈裡發被殺。
橫跨亞歐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國,宣告滅亡。
到了18世紀,因為西方殖民者入侵,伊斯蘭世界大部分淪為殖民與半殖民地,二戰之後,慢慢的形成了如今的阿拉伯各個伊斯蘭國家。
哈裡發的頭銜此後作為伊斯蘭宗教領袖的頭銜,一直被傳承下去,直到1924年,哈裡發制度由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廢除。
4.遜尼與什葉派
遜尼派與什葉派作為伊斯蘭教的兩大派系。
▲關系圖
兩者之間的分歧,是由政治立場不同而産生的,而非是因為宗教信仰不同。
兩派都認同哈裡發必須由出身“聖族”的人擔任,但對于“聖族”的定義,雙方産生了分歧:
遜尼派認為哈裡發應當由選舉産生,“聖族”隻要是與先知同樣出身于古萊什部落即可,不一定要是出身先知所在的哈希姆家族。
他們認為前四位哈裡發都是正統合法的。
什葉派則認為“聖族”,應該特指先知的哈希姆家族,阿裡及其後世才具有合法的繼承權,是血脈相傳的政教合一領袖。
他們認為其他的哈裡發都是篡權者。
他們指責奧斯曼借着對《古蘭經》整稿的機會,删掉了先知确認阿裡為繼承人的聖訓。
為了對抗遜尼派的哈裡發,什葉派創立了伊瑪目,将伊瑪目專指于阿裡及其後世。
兩派都認同《古蘭經》和聖訓作為最高原則,而對于其他沒有明确規定的,遜尼派主張采取公議的方式,什葉派認為公議不一定是正确的,他們認為伊瑪目的判斷才是最可靠的。
▲遜尼派與什葉派分布圖
随着時間的推移,遜尼派在人口上占據多數,當今世界約85%以上的穆斯林,都是遜尼派。
而什葉派因為後來的逐漸分裂,派系勢力愈發衰弱,傳承至今僅占穆斯林人口的約15%。
遜尼派與什葉派的千年鬥争,發展到現代,成為了影響中東局勢的重要性因素。
如今,現存的伊斯蘭國家中,大部分是遜尼派占主導地位,除了伊朗是什葉派占主導地位。
▲沙特與伊朗
從之前的伊拉克在阿拉伯各國的支持下,發動對伊朗的戰争,到現在伊朗與沙特的對立,本質上是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的鬥争。
而伊拉克和叙利亞,當國内兩派的實力較為接近時,從而釀成了兩國政局動蕩的局面。
如今,遜尼派與什葉派,仍在繼續地鬥争着。
《最後,如有不足之處,希望包涵,也歡迎大家評論指正,感謝!》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