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作文指導:議論文思辨說理“三介入”法

01

介入對立概念,唱反調!思考不成立的具體條件/原因/理由

【示例一】

《人多力量大》

論點1(正向思考):人多就能形成合力,所謂衆志成城泰山可移,集思廣益可成大事。

論點2(辯向思考):【先确立對立概念:人多力量小或人少力量大!(人多力量未必大!)——再深入思考:原觀點在什麼具體條件下不成立!或對立觀點成立的具體條件。】

誠然,人多力量大這句名言千百年來已深入人心,但正因為深入人心往往屏蔽了人們的獨立思考,其實人多也未必力量大。

其一:人多但心不齊,各自為私,如一盤散沙,如烏合之衆,則力量不大,三個和尚沒水吃就是很好的例子。

其二:人多但彼此不具有知識結構或技能才藝上的優勢互補性,力量不大。就像蓋一所房子要有不同的分工,有的善于打地基,有的善于砌牆,有的善于架梁才好。就像行軍打仗,有的善于運籌帷幄,有的善于沖鋒陷陣,有的善于搞後勤保障才好。如果蓋房和打仗之人都隻有共同的優點,隻會其中某一項,則事難成。

其三:人多,心也齊,但是這些人做事的目的不純,方法不對,那麼所謂的力量大隻能是一種破壞性的力量大,而不是創造性、建設性的力量大。這樣的人多力量大要不得。

【示例二】

《論規則》

論點1(正向):如果世界是一座金字塔,規則便是它的基石。沒有規則,大廈将傾。所以遵守規則,人人有則。(論據、論證省略)

論點2(辯向思考):【先确立對立概念:打破規則或未必要遵守規則——再深入思考:原觀點在什麼具體條件下不成立!或對立觀點成立的具體條件】

當然,遵守規則并不意味着死守規則,也可以打破或突破規則。

第一、束縛思想發展的規則可以打破。(論據論證略);

第二、束縛人性發展的規則可以打破(論據論證略)。

總之既要遵守規則,更要向不合理的規則,不适應時代發展的落後規則說不。

【示例三】

《善假者成大事》

論點1(正向):一個人,隻有善于借助外力,可彌補自身短闆,為成功提速。

論點2(正向):一個企業,隻有善于借鑒别人的經營思路,才能更好地提升企業效益。

論點3(辯向思考):【先确立對立概念:善假者就一定成大事嗎,是否會毀大事。難道成大事非要借助外物嗎,不能借助自身嗎?——再深入思考:原觀點在什麼具體條件下不成立!或對立觀點成立的具體條件。】

固然成大事,需要借助外物,但是無論是一個人,還是企業或國家,最終的可持續發展還是要靠自己。

第一、所謂物極必反,過于依賴外物,養成依賴心理,就會缺少自主發展的動力,自身發展就會受制于人。借助外物不是全盤全部的依賴借助,借要有度,對企業而言核心技術要掌握在自己手裡。

第二、你所借的外物一旦出現意外或變化,可能讓自己滿盤皆輸。老人常說“信誰都不如信自己”。外物固然可以憑借,但誰也說不清支撐你的拐杖什麼時候會折斷,你所站的平台什麼時候會倒塌。自身的自主發展才是王道和正道。隻有自身強大了,才能更好地借,你借的能力變強,範圍變廣。甚至别人可能會主動借給自己。

02

介入假想敵(敵手刁難),唱對台戲

【示例一】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遠,隻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非洲諺語)

在這人世間有些路是非要單獨一個人去面對,單獨一個人去跋涉,路再長、再遠,夜再黑、再暗也得獨自默默走下去。(席慕蓉)

要求:選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問題,自拟标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不要脫離材料内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

《孤獨的朝聖路》(片段)

或許有人認為個體力量渺小,唯有集體協助,才能走得更遠(假想敵觀點)。誠然,“團結力量大”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群體的力量能真正代替每個個體嗎?正如盧梭所言,上帝在創造個人的時候,就已經打破了原來的模子。如此看來,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你無法找到另一個人來取代你,那麼,你又如何找到另一個人陪你整個長路?

【示例二】

《畸形的“酒桌文化”實乃真兇》

6月19日,在一所不知名的小酒吧中,廣東某985大學大一學生王耀棟,死在了一片“加油”聲中。他死于酒精中毒,死前,他連續喝下了6杯混合了多種烈酒的“特調雞尾酒”,總飲酒量1800毫升。當時,酒吧推出了一項“3分鐘内喝掉6杯酒則消費免單”的特殊活動,和朋友們在一起的王耀棟,在一片喝彩聲中欣然加入了“緻命挑戰”。(列現象)

有人認為:是酒吧害死了王耀棟,他們不該開展如此誇張的飲酒免單活動;也有人覺得:作為一個成年人,王耀棟不自量力,隻能自己承擔一切後果;還有人說:王耀棟的朋友們不夠關心他;更有人說:那些給王耀棟“加油喝彩”的看客讓這個不勝酒力的年輕人下不來台,他們才是事件真正的元兇。(四個假想敵觀點)

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但都沒觸及問題實質。沒錯,酒吧、他自己、他的朋友和周圍的看客,都對王耀棟的死負有責任,隻要其中一個條件不成立,悲劇就不會發生。但是,涉事各方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最壞的選項。面對這種情況,把責任簡單地歸咎于某一方,無法還原整個事件的邏輯。害死王耀棟的兇手,不是哪個具體的人,而是畸形的酒桌文化。(先破後立)

酒文化在我國有着源遠流長的曆史。然而,事物總有兩面,不那麼美好的“酒桌文化”也大肆流行了起來。在酒桌文化的語境裡,酒不是用來品鑒、享受的,而成了一種讓人們用自我傷害的方式來證明“誠意與膽量”的工具。你越是能喝、越是敢喝,就越能受到“酒桌文化”的褒獎與贊美。不顧健康與理智的狂飲,成了“勇氣和面子”的象征。王耀棟身亡的酒吧之所以會推出這種“飲酒免單”的活動,王耀棟之所以會“自認英勇”地站出來,周圍的人之所以會加油喝彩,背後都有這種酒桌文化作祟。(具體分析原因——why)

王耀棟不是第一個死在酒桌前的人,也不會是最後一個。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我國都有超過10萬人死于酒精中毒,在這份“死亡名單”上,不僅有王耀棟這樣的年輕人,也有正值盛年的中年人,本應頤養天年的老人。害人的“酒桌文化”超越了年齡的界限,也超越了職業、身份、地位的界限,從無業遊民到富商巨賈,從知識分子到政府官員……酒桌面前,“衆生平等”,誰也無法逃脫。(酒桌文化危害——why)

王耀棟之死并不偶然,隻要畸形的“酒桌文化”繼續流行一天,就還會有新的受害者出現。在個案的視角上,我們可以把這些人的死歸咎于他們自己或具體責任人,但在宏觀層面,社會的不良風氣才是讓悲劇不斷重演的根本原因。隻有移風易俗,讓社會認清畸形“酒桌文化”的危害,才能阻止下一個“王耀棟”走向死亡。(怎麼做——how)

03

介入讓轉句式,唱白臉

【示例一】

不要安于現在的自我,而要追求心中的夢想(論點)。魯迅不安于救治國民的身體疾患,從而鑄就了剛毅偉大的民族魂;袁隆平不安于水稻畝産千斤的“極限”,從而颠覆了世界權威;“超級女聲”來自平民,卻敢于挑戰衛視舞台,從而在神州大地掀起了“想唱就唱”的狂瀾(論據:點例排比)。可見,那些不安于現狀而勇敢逐夢的人,最後都在自己人生的履曆上畫上了精彩的一筆(例後歸納總結)。

當然,追求也有可能失敗,可是何必斤斤計較于結果呢?(讓轉分析:讓自己的觀點更嚴謹些)美麗在起點,在終點,更在沿途的風光,更在拼搏中的問心無愧。凡·高追求自我,卻最終走向了薩都的草坪,用槍聲宣告了自己生命的結束;屈原追求愛國,卻最終投身于汩羅,化作楚國的一縷冤魂。縱然他們失敗了,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那失敗的悲哀不也是一種美麗嗎?那失敗的追求不也是一種坦蕩嗎?

一位名人曾說:“一個執著追求的人,整個世界都為他讓路(引用分析)。”正因如此,愛因斯坦成就了曠世奇迹,哥白尼讓地球為之振蕩。縱使像李白、杜甫這樣一生追求“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偉業而終不可得的失敗者,也為我們留下了盛唐詩歌最燦爛、最珍貴的篇章。雖然他們一個抱月而終,一個葦席蒿葬,可畢生的攀登,矢志不渝的追求,還是讓他們彪炳史冊,光耀千秋。(引用說理)

【示例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記者問鋼琴大師格拉芙曼,在教了許多中國學生、造訪中國将近四十次後,對中國琴童及其家長,有沒有特别想說的話。格拉芙曼說,“我覺得中國人太強調競争,尤其要争第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自覺地強調這種觀念。”競争,難道不是必要的嗎?争做第一,難道還有什麼不好嗎?

你對上述問題有何看法?請就此寫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體現你的思考與權衡。

要求:選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體,自拟标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誠然,競争在有些時候是必要的。“物競天擇,适者生存”,這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則;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是人類社會的生存法則。“不競争,就落後”“不競争,就死亡”!而且,有的時候,通過競争可以使自己實力得到增長,使自己更高,更快,更強。然而,競争在某些時候是不必要的。不涉及到生存,不涉及到發展,不涉及到進步,争權勢,争虛名,争利益,這些就是不必要的,不僅不必要,而且不正當,不正義。可見,“競争,難道不是必要的嗎?”這話本身就是個僞命題,正當,正義,就必要;不正當,不正義,就不必要,而且是非常地不必要!忽略了“争什麼?”的前提條件,國人在什麼事情上都趨之若鹜地去競争,難免就會讓格拉芙曼之類的外國朋友說,“我覺得中國人太強調競争了!”一個“太”字,就告訴我們,他覺得,國人在競争這個問題上,不辨有無,不分好壞,不分時地,不管對象,不顧一切。這是要不得的。

【示例三】

閱讀下列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日前,在成都街頭出現了一個幼童,背着書包騎在牛背上,穿着長衫的父親則在前面牽着牛。這一幕被網友拍下來迅速走紅網絡。“父親醉心國學讓兒子騎牛上學”的話題也引起了廣泛的讨論。“這是我們日常生活内容,我平時去銀行、菜市場都是騎驢去。”這位父親表示,自己此舉确實實在踐行國學文化,并非炒作。

針對以上事件你怎麼看?結合你的感悟和聯想,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選好角度,确定立意。2.自拟标題;3.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踐行而非“踐形”》

近日,有“父親醉心國學讓兒子騎牛上學”的話題引起廣泛讨論。對此我認為,踐行國學文化要落到實處,不宜過分注重形勢。踐行别的事也是如此。

傳誦經典,弘揚中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固然是好事。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中的精髓自有很多值得我們吸收。但我認為“騎牛上學”并不是一種好的方式,首先,時代在發展變化,交通工具也在不斷革新。騎牛騎驢是過去舊有的交通方式,不僅費時,還不能夠保證牛,驢不會出一些狀況,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我認為這不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其次,這樣做并沒有真正踐行到國學文化。騎牛騎驢能夠讓孩子學到些什麼?除了在路上時引起路人的注意,我認為并沒有切實地能夠學到的東西。因此,不論初衷是什麼,都要落到實處,不宜過分形式化。(讓轉式)

如今世界是一個地球村,文化交流頻繁。孔子學院遍布各地。在《中國詩詞大會》中也不乏外國人研究古詩文化,在學好漢語的同時還學好了古詩,令人稱贊和驚訝。像孔子學院是真正傳播了國學文化,讓人們學習經典,讀經典成為有教養有品德的人。我認為這才是将踐行做到了實處。(how)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