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最新作文】思辨作文,話題:專與雜(附優秀作文)

作文原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李澤厚回憶自己的一生,在《走我自己的路》一文中指出:據說有人曾說我“雜”,又是中國思想史,又是外國哲學,又是美學……我倒是覺得,今天固然科學分工愈來愈細,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今天我們正處在邊緣科學方興未艾、各科知識日益溝通融合的新曆史時期,自然科學如此,社會科學亦然。我以為,一方面确乎應該提倡狹而深的專題研究,但另一方面也不應排斥有更高更大的目标,特别是對搞理論的人來說,更加如此。我自恨太不“雜”,例如,對現代自然科學知識太少,沒有發言權,否則我想自己的研究工作将另是一番天地。

李澤厚的話給你帶來了怎樣的啟示?請結合你對自身發展的思考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體,自拟标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5+優秀作文

01

廣彙百川終成海,厚積微土方為山

成都七中萬達學校鄧堯比

“自恨太不'雜”,李澤厚先生的話雖是自謙,卻也給與我們思考。正如先生所言,如今是一個各科知識日益溝通融合的新曆史時期。“深”與“雜”并非是相互對立的兩面。我輩青年,自應立志高遠、笃行慎思,卻也還應博采衆長、廣開天地。

荀子《勸學》有言,“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博學”是古之仁人就知道應遵循的做法。又如《論語》中說,“博學而笃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學”與“笃志”是可以且應該同時進行的。我們追随前人的步伐,行在嶄新的時代,想要作為時代接班人擔起自己的職責、做出一番成績。則應既“雜”且“深”,需謹記,廣彙百川終成海,厚積微土方為山。

廣納百川終成海海之大,在于其“雜”,在于其能兼收并蓄,不局于一隅。

若無百川的彙聚,則海不成海;若無廣博知識的支撐,則人難以在當今時代有卓越成就。東漢張衡精通教算,造侯風地動儀名流後世,又兼具文來,兩篇《二京賦》風行一時;文藝複興時期的巨匠達芬奇是出了名的全才,除繪畫外,還精通數學、建築、工程等術;以英語培訓機構“新東方'起家的俞敏洪,在工作之餘卻總會抽出時間學習計算機編程,讓人津津樂道。多一點“雜學”便能多開拓一點思路與眼界,也能多積累一點底蘊和涵養。如此便可為自身的發展做好支撐,如此才可讓自身的發展廣開天地。

因此,我們在生活與學習。可以對各個學科和行業多一點關注,多一點思考,以求更廣闊的未來。

厚積微土方為山,山之高,在于其“專”,在于其能有的放矢,不散于曠原。

若萬仞高山的沙土散于茫茫,則山不成山,隻有當它們都積在一處、凝在一起時,山方才形成了。若無明确的目标,堅徹的毅力,則人亦難有成就。“雜而不精”不能算個好詞,但“雜”未必“不精”,隻有當人沒有目标、沒有動力時,方會“不精'。如今時代,我們既講求“大學科'“跨學科”,也推崇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狹而深的專題研究”。神舟十三号載人飛船業已成功返航,但成功的背後,離不開的是許多科研工作者的不眠不休,離不開的是許多航天員們的刻苦訓練。正是因為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深耕鑽研,才有了中國航天的新成績;正是因為他們朝着目标專注前行,才讓中國航天進入了新的階段。

那麼,我們在生活與學習中,為什麼不該堅定自己的目标,并朝着其奮鬥發展呢?

梁啟超先生曾說過,'無專精則不能成,無涉猜則不能通”。“專”是奮鬥、是過程。“雜”是積累,是條件。我輩青年在自身發展之際,也應笃志以求“專”。也應博學以求“雜”需謹記,廣彙百川終成海,厚積微土方為山。

02

“專”以求深 “雜”以求遠

七中萬達學校楊文玉

李澤厚自恨平生所研太不'雜”遺憾自己在研究工作中太受限,可畢業于北大哲學系的他,卻是涉獵中國思想史、外國持學、美學等學術領境的集大成者。狹而深的專題研究,'專”在精深;寬而廣的雜類探究,“雜”在廣博。立于時代洪流中的我輩青年,當謹遵先輩教誨,發揚學有專攻、門門可清的學習專研精神,方能在成長路上行穩緻遠。

“專”是一種把自己想做的事做好的專注!

“門門懂,樣樣通'的世人常自嘲在時代的大潮裡激不起一朵浪花,極力主張“術業要有專攻”。從高中開始的文理分科到大學的專業選擇,從各行各業的手藝傳承到家族企業的世代輝炫:人才濟濟的時代,專業的事找專業的人,才靠譜。情牽漢字的語言文字專家王甯,研發雜交稻的農業科學家袁隆平,演繹孔雀舞的舞蹈家楊麗萍,他們,都是一生擇一事,傾盡全力專注深講于各自的領域,方見成效的範本。

有想做的事是一種幸福,把想做的事做好才是人生最好的注腳。立志定向之時的我們,若能尋所好,揚所長。潛心專修,定能增加生命的厚度與深度。

“雜'是一種不懼桃戰,生無所息的氣質!

“觸類旁通'“融會貫通”雜學之人在有限的生命裡更多了迎難而上、孜孜以求的勇氣和創造開拓的實力。翻開史籍,無教全能的人都是專與雜的典範。因為在認識論、邏輯學、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學等方面頗有建樹,墨子才書寫了界家學源的傳奇;因為詩、書、畫、音樂樣樣精通,王維才創下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禅”的意境。

“雜學'可以帶來跨領域的碰撞和靈感能加深我們對所鑽研的那一件“精”的東西的理解和感悟。奮然前行的我們,若能迎挑戰。拓眼界。應時而學。定能裨補阙漏、增益不能、有所廣益。

事實上。有的人終其一生也難有一個專長,更談不上雜學,追根揭底:不是不能,而是不願。

“雜”不是選擇關系,也不是對錯關系,這完全是一個人的平衡問題,屬于個人選擇。王安石說:'無專精則不能成,無涉獵則不能遞也。'“專”是箭,“雜”似弓。隻雜不專,弓便無用;隻專不雜,箭飛不遠。既專又雜,箭飛弓響,才能準确中的。

立志專攻,積極雜學,一個人理想的狀态是保持終身學習,這是習得“專技”與“雜技”的秘訣。直面未來的我們,希能在挖掘生命厚度的同時,延展生命的寬度。即使成不了巨人,至少也成了最好的自己!

03

以“雜”之無用,求人之自由

協同外語學校李漢林

在人類的語言中,'雜”字的名聲可不怎麼好。李澤厚先生試圍以一句'自很太不'雜”來為之正名。置身裹扶着“專精”二字的實用主義大潮下,這一呼号尤顯震聾發聩。細細思索起來,小小一個“雜”字,不但關乎學與用。還關系着立人之本。

随着社會分工的細化,學得“雜”成了一種會侈。古典時代的智者們,哪個不是遊戲諸學、縱橫開阖的多面手?文學哲學政治物理,何處不銘刻着亞裡士多德的開拓之功?而自達芬奇如流星劃過後,百科全書式的學老修然式微一學習專業外知識的門檻愈來愈高。收益卻越發降低。'雜”學已陷入無用之困局了!

那麼今天,我們何以不順天時、非專精者不學。而要呼籲教育之“博雅”與“通識”呢?

人終究不同于'器”人之價值亦終究不限于“用”。社會在進步,我們離自由、平等、全面發展的人有沒有更近一些?念及此我們才如夢初醒地發現,現代社會化分工,已經将人之工其性演繹到了極緻。想着馬克思泉下有知,也要徒然地扼腕歎息一番!輪到人們豔羨那傲立無何有之鄉的大樓了,不夭斤斧。它因無用而迪離了異化的黑洞,而這就是莊子給我們最大的啟發。通識教有發展較早的複旦大學流傳着它脍炎人口的“民間校訓”日自由而無用。”殊不知,此二者并非僅僅并列,而是彼此交織:自由者不受功用之制。且于無用處方可顯其自由。通識教育。作為“雜”學,終于可以驕做地宣示其“無用”工業革命二習中,重新收獲求知的喜悅,重新感受自己萬物靈長的尊嚴。

既臻于此境,“用”的層面便已不足挂齒,得益于“雜”學者觸類旁通的敏感,深耕古典語文學的尼采就用古希臘精神為後基督教社會的人類新道德搭建了家偉壯麗的殿堂,學貫古今西東的李澤厚先生就用《美的曆程》為文化斷層中的中華兒女點亮了崇高價值的燈火。他們“無用”的雜學。最終能為“大用”奠基。“以無用為用'所需的使是那或将點燃閃電而元自長久如雲漂泊的堅守。恰恰是自由而無用的健全者,能生而知之般地具備這常人難以習得的定力,因為“無用”對物質世界降維的碾壓,使世俗之非譽,無益損其分毫。人未必永遠比工具優越,但尚且比工具高貴——自由的人之于工具的人亦如是。

李澤厚先生大談“雜”學之功用,實則是為形象思維發達的讀者們畫餅。然而老子曰:'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隻有以無用為用。方可照見李澤厚先生之真正苦心:'雜”學之意義,最終還将回到他的燈火之中,為人類點亮一方自由的天空。

聲明:素材轉自作文選刊

文章轉自:

本文系轉載,原作者:告知幫您署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