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 > 正文

作文指導:執着有度,跳脫信息繭房

【原題回放】

生活中,當人們執着于自己的某種想法時,常常會自動忽略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題目;(2)不少于800字

【原題回放2】

生活中,不少人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證據,用它們來證明自己的正确性。

請寫一篇文章,對他們加以勸說。要求:(1)自拟題目;(2)不少于800字。

【審題指導】

抓類型:現象類 思辨類

抓對象:執着某種想法 自動忽略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

抓内涵:認知心理學的“确認偏誤”

抓思辨:

(1)這種信息篩選和對信息的忽視,也具有合理性。

(2)如果自己的某種想法是正确的,會加速成功;如果是錯誤的,會更滑向錯誤

(3)“人們”是誰,如果是個人,即使想法偏執,對社會的負面影響小;如果是決策者,就不能偏信偏聽(清王朝的迷夢)

亮觀點:《警惕确認偏誤》《保持開放心态》《主動尋求不同意見》

【思路梳理】

1.引材料:

(1)概念引:“确認偏誤”:是指人們搜尋信息或解讀信息時,往往會選擇支持自己偏見的信息或做法。

(2)事例引:疑人偷斧希特勒戈培爾(反例)

(3)現象引:當我們看世界杯比賽時,哪怕沙特阿拉伯打敗了奪冠熱門隊阿根廷隊,我們也不會承認其精妙配合,會歸因于“偶然”的運氣或者對手輕敵,始終不願意承認其具有一定的實力

2.析材料:确認偏誤或稱“肯證偏誤”、“驗證性偏見”,是個人無論合乎事實與否,偏好支持自己的成見、猜想的傾向。由此,人們在腦中選擇性地回憶、搜集有利細節,忽略矛盾的信息,并加以片面诠釋。根據心理學的實驗結果,在人們接收新信息序列用以更新其對世界可能狀态的信念時,先驗信念(或舊有信念)會導緻人們系統地忽視那些不支持先驗信念的信息或以某種概率誤看作支持其先驗信念。

3.歸因分析:為何會産生确認偏誤?

(1)出于期待被認同,渴望被肯定的本能和潛意識

(2)人們傾向于把證據理解為支持初始假設的附加證據,在解釋後續迹象時繼續原先的信念,不斷強化自己的預期

(3)定式思維使我們進一步分析時,會根據先前的定性模式來解釋新信息

4.确認偏誤帶來的弊端?

(1)盲目自信甚至自大,形成定勢思維,乃至偏見,可能距離真相越來越遠。

(2)形成信息繭房,壓縮認知邊界,隻了解想了解的内容,使認知更局限。

(3)如果某種想法是偏頗的,甚至錯誤的,會失去糾錯機會

(4)形成偏執的社會風氣,群體缺乏理性篩選信息,給認知世界帶來困擾

5.思辨:

(1)确認偏誤完全不合理嗎?

①讓自己更堅定執着,不瞻前顧後,不受周邊幹擾

②帶來安全感和自我肯定感

(2)如果自己的某種想法是正确的,會加速成功;如果是錯誤的,會更滑向錯誤

(3)“人們”是誰,如果是個人,即使想法偏執,也無大礙;如果是決策者,就不能偏信偏聽

6.如何做?

(1)要警惕這種正反饋、加強型的思維方式

(2)保持開放心态和成長型思維

(3)主動尋求不同意見

(4)在質疑和實踐中提高認知水平

【佳作展示】

1.走出無意識的泥沼

生活中,人們各有各的看法、觀點,可當人們執着于自己的某種想法時,似乎就進入了“無我之境”,常常會自動忽略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

“自動忽略”往往意味着人們已形成了一種思維的單向度或正在逐漸形成的過程中。而為什麼人們會形成這樣慣性的下意識的思維呢?

表面上來看,這是因為人們對于自己的想法非常自信,認為它一定能使自己達到腦海中預設的結果,并且在一段時間内,這樣的想法一定在之前已經給予了一定的正向反饋;但從根源上來看,實際上這是一種知識面的狹窄,對多元化世界中多元化觀點的觀覽、思考的少之又少以及對某些想法的膚淺的、刻闆的認識。當然,在這個“媒介即隐喻”的時代,或許某些自媒體的“去語境化”行為以及網絡世界的日趨扁平化更促使人們對一些想法認識的片面性,從人們的心理角度上看,這不失為一種對“世界是處于流變之中”的不充分認識和思維惰性帶來的偏執。

同時,其危害已昭然若揭,一是會造成人們嚴重的錯誤,一個人若總是帶着固執行事,當他發現錯誤已鑄成之時,或許為時已晚,二是會給人的思維套上枷索,失去接受多元化信息的能力,在海量信息輸入人腦的現實背景下,這一能力的缺失顯得更令人惋惜,最重要的是,當大量的人偏執于自己的意見,失去思考能力時,這個社會往往會走向麻木,走向死沼,正如丹特所言,“重重束縛的思維之下談何真實性、生命和創造力”,我們決不能走進這樣的思維泥潭。

為了避免這種群體無意識帶來的對社會活力與多元化思維能力的傾覆和輾軋,我認為我們應該捧起書本,拓寬我們的知識面,從而提高平時思維過程中有意識撷取不同想法進行比較、判斷的能力。“書猶藥可以醫愚。”類似地,我想它也能“醫”好無意識排斥對立想法的思維慣性。當然,揆諸當下,某些有關部門更應當規劃整治當下的博人眼球,卻不提供詳盡深刻的内容以供人們品味精神食糧的無良媒體,為世界提供一個語境化的世界。

我相信,這樣我們一定可以避開這樣無意識的作繭自縛,逃離單向度思維的桎梏。

2.兼容并包,才能獨行

生活中,當人們執着于自己的某種想法時,常常會自動忽略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我認為這種執着精神是可貴的,但也不能忘記聆聽理性交流的聲音。

人們執着于自己的想法往往存在于幾種情況,一是基于對想法有着理性的判斷,且符合價值追求,二是沒有明晰的自我認識,或是随波逐流追求數量及正義的烏合之衆,或是對自我有着錯誤的判斷,未能形成積極向上的人格與價值觀。

第一種情況下,自動忽略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是一種“衆人皆醉我獨醒”的先驅者精神。在強大的輿論人潮中保持着一方淨土的堅守,既是對自我價值與真理的追求,又是面對外界阻擾與質疑猜忌的不屈服。屈原懷着誠熾之心,對官場的讒言蜚語置之罔顧。列甯在世界的質疑與偉大理論的相反情況下,依舊開創了由理論變為實踐的人類壯舉。他們的忽略信息,是擁有自我判斷下的不負追求的理智,是木心的“款款獨行,才不緻傾溢。”

但是,在沒有明晰的自我認識的情況下,這份執着反而成為了割斷救生繩索的刀刃,将人推入萬劫不複的深淵。下意識的忽略以成全自我的執着,是一種沖動與不理智,究其本質,是一種對自我的錯誤認識。是基于尚未成熟的思想與追求上的空中樓閣;或是一種已經意識到自己的漏洞與不足,但還是依然不願回頭的自甘堕落、錯不悔改的盲目。長期以往,重現在他人面前的不再是一個清醒者,而是一個“衆人皆醒我獨醉”的沉浸在自我滿足中的阿Q。

揆諸當下,如今的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匿名制的網絡環境下會充斥着越來越多的聲音,同時也會滋生各種隐藏在網絡名片下的利益關系與社會陰暗面。他們擁有着權利讓一切不符合自己立場或想法的聲音全部屏蔽,而這時,因價值觀扭曲而産生的想法就這麼生長着、傳播着、擴大着,其帶來的深遠影響不可估量。

更大的平台與包容度,是為了更友善的交流與更多新穎想法的碰撞,在還未明晰與肯定自我人格追求的情況下,吸收分享他人思想精華,才能不斷提升自己來達到最終至善至美的人生追求。

款款獨行,才不緻傾溢。兼容并包,才能獨行。

3.執着有度,跳脫信息繭房

人們在執着于自己的某種想法時,常常會忽略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于此現象,私以為應執着有度,在信息爆炸中既忠于自己也不忘張馳地擇優吸收其他想法,獨善其身。

反思命題,确有其現實性與合理性。基于個體對自我價值的反複定義,在接受信息傳播中,優先采取主體認知,而後是外部對其的影響。故在此背景規律下,在執着于自己想法時,自然排斥甚至是忽略與其背道而馳的信息。此過程中,對信息的篩選能助個體避免無用的幹擾,專心投入思想追求中,這也從側面體現其對自我的價值定義和獨特态度。

然而,應當謹慎的是這種想法的片面性。上述并非鼓勵完全地依賴信任自己的想法而躲藏在信息蔽塞的繭房中,标名為清高的理想堅持者,而偏激地否定一切與自己相違的思想,成為了一座孤島。無法忽略的是社會客觀環境是人想法的根基,與生俱來的社群也注定了多元的思想必将産生碰撞而朝向四路發展。而自動忽略碰撞的火花并選擇逃避,則恰巧證明自身對想法的不自信,那又與套中人何差呢?

同時,我們應拉長眼界,将注意力更多放在想法與最終目的關系上。在人們執着于自己想法時往往出于特定的目标。如古代君王求賢人之士輔佐國家發展,而世代強調的是廣開言路,而非堅持已見。群臣的思想和視角彙集能呈現更全面客觀的問題根源,倘若君王執着地堅持主觀視角所看到的虛假繁榮且不顧其他信息的反饋,又何來太平盛世,百姓安定呢?可見,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并非在于說服意見非黑即白的統一,而在于對最終目标的相輔相成,合力緻于完善自我認知和達成遠大理想。

更進一步地說,對執着的平衡也是重中之重。執着并非意味着固執,前者體現的是對想法的态度,而後者則超越了堅持層面的執着,更多體現了過于自我和耳目蔽塞的愚昧,一旦由執着轉向了固執,則終究成為時代抛棄的棄兒,想法也将随時間證明為一紙荒唐。

故而我們應明晰異見者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時刻牢記客觀環境是思想培養的沃土,從而調整善化自我想法,擇優汲取信息而非自動忽略一切與之相悖的思想,并打開格局,注目于各類想法對實現最終目标的利弊,才能權衡自我與外部,自我想法和異見信息,不做信息繭房的自恃者。

張馳有度,在信息爆炸中守得淨土,主宰自我。

(倒數第3段黑體字部分,談執着,和材料的核心對象、核心關系無關,脫離材料)

4.守己而廣納

生活中人們常常因一些事情而産生不同的想法以及立場,通常當其認定自己的想法後就會自動過濾那些不符合其想法的信息。這種對自我想法的堅守看似特立獨行,是有主見的表現,然而深究其本質并非如此,有甚者反而會造成拗于改變的副作用。因而我認為,在對待不同事物時應持有變與不變二元歸一的态度,守己而廣納。

“信息守獨”是執着自我看法的具體體現。對于一件事物,本我的權威性促使自我選擇堅守“信息守獨”,在此過程中,自我會自動折斷其他不合自己想法的信息對自我想法的輸出,沒有了這些不合想法的信息輸出,人們的“信息守獨”将逐步加強。

誠然,在這個信息橫流、難辨真假的社會,“信息守獨”在避免錯誤意識流的幹擾方面确有建樹。然而,這也催生了盲目服從本我觀念想法驅使的新型本我意識流,也就是說,人們會執拗于自我想法,形成信息繭房将自己封鎖,以至于那些原先可以被甄别以運用至改善自我想法的适時意識流無法表達、傳遞,因而也使人失去了自我意識與想法改善的機會。倘若僅僅如此“緣木求魚”,雖不得魚而無過,那麼信息繭房也就無須如此受批駁。然而,當注意堅守固有想法而拒絕其他不合自己想法的信息的輸入還會導緻個人與群體兩方面的更大危害。

當個人困于信息繭房時,自我會無意識地進行合乎本我想法的行為,鄉土社會中一個人若是固守本我的土性于城市之中,就會漠視法律規則,一味堅守鄉土化的道德準則,這會對個人造成巨大的威脅,同時規則的打破也會使社會規則意識逐漸淡漠,威脅到社會基本的運轉。

由此觀之,若要擺脫這一威脅,唯一的方法便是打破本我識就的“信息繭房”,在“信息守獨”之餘,更多的是注重“廣納”意識的發展。

我不否認“守己”的重要性,的确,“守己”是與潮流紛繁中堅守自我不被錯誤意識流帶偏的重要途徑,而在我看來在“守己”以外,具有“廣納”意識,積極糾正自我不足,虛心聽取不同想法不失為上上計。

所以我們應該認識到潮流的性質,對錯誤的盲目跟風的想法進行制止,于此流中“守獨”;但對潮流中的不同看法仍要保持積極看待的态度,也就是說,凡事應先去了解不同看法的真實内涵,若是對自己有益,就需要我們将其吸納于自己的想法内,以此來不斷完善想法,映射入日常行為中去。

守己而不囿于己,廣納而不盲于流。

5.己見融入主流,避免“忽略”之害

生活中,人們執着于自己的某種想法時,常常會自動忽略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在我看來這一思維定勢無疑是存在錯誤的,但其背後蘊藏的時代啟示更是引人深思。

為了證明自身想法的正确性而有意過濾于己不利的信息,是人們的思維中普遍存在的邏輯程式,其根本症結在于多數情況下我們提出觀點并非為了在與他人的思想碰撞中自我揚棄、探求新知,而是為了利用觀點去說服他人、謀求自身利益,帶有一層濃烈的工具主義色彩。這種“底色”并非不存在合理性,畢竟身為社群中的個體,唯有為個人言行賦予正當性才能真正博得身份認同。(邏輯上歸因,但歸因單一,且觀點偏頗)

隻是,倘若我們的想法與客觀實際不相切合,此時忽略異己的慣性便傳達出了危險的信号。個體而言,我們的原有觀點很大程度上建構于感性認識與主觀臆斷的基石上,急需不斷地自我批評加以糾正,以走向全面和與時俱進,持續的忽略是思維僵化的前兆;在社會科學領域,這一“過濾系統”更象征着一種“将論據簇擁于觀點周圍”的病态學術風氣,它将使學者們深陷對固有觀念反刍式的循環論證中,撲滅學術界的求知氛圍。本世紀初的中國公共知識分子将一個個公德與私德、道義與利益的大議題揉碎、降格,盡數擲于“民族劣根性”的大熔爐中,不正是壓抑學術活力的典型案例嗎?(邏輯上這一段思辨,從個體角度和社會科學領域論述很好,但思辨單一)

有人會問:随着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信息源的多樣化使探知事物全貌的成本急速下降,這種錯誤思維會否日漸減少?然而在我看來,既然人們執着于己見是為說服他人以謀利益,解決問題的根源便不在于判斷力的匮乏,而在于人們的個人利益與社會時代整體利益的脫節,往往正是在個體利益訴求與社會分離時,一個人對異己的排斥對外界的危害才是顯性實在的。

當今社會,并非所有人的私利都是與社會剝離的。那些勞作于生産第一線的工人、農民的個人訴求真實地反映了經濟發展、社會民生的現狀,永遠先進地立于時代風口,因而哪怕認識局限性使得他們犯了忽略不同聲音的錯誤,我們也始終堅持以他們的意見為發展的力量源泉;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社會中不事生産的所謂“精英階層”,他們雙腳離地卻又掌控着可觀的話語權,因而他們忽略社會資源的有限性而假意“為民請願”的聲音才顯得尤為刺耳。

利己始終埋藏于人性之中,所以我們或許終其一生都難以杜絕;但我們至少能夠推動個人利益不斷與社會利益趨于統一——倘若我們的聲音與廣大勞動群衆的聲音同頻共振,那麼,即使我們于采撷信息的過程中難以避免選擇性與主觀性,我們仍能因抓住了時代發展的主心骨而被它所接納與認同。(後面3段黑體字部分,談私利,與材料的核心對象、核心關系無關,脫離材料)

6.主動找尋“敵論”論據

生活中,當人們執着于自己的某種想法時,常常會自動忽略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這一做法确有弊漏,可在當今時代“被動忽略”才更為緻命。(自動不等于主動,被動也不是材料的應有之義,不要杜撰其他概念)

誠然,人們對于某一話題在深入了解之前便可能依據自身已有的知識、思維形成主觀的先天立場。而正是出于這一“底色”所具有的限制性,先天立場的正誤難以保證。因而,對“敵論”的佐證信息的接納至關重要。

深究“執着于”與“自動忽略”的本質,一是主觀上對于先天立場的确信,使“敵論”的信息在人們眼中的可信程度呈指數性的下跌。與之相對,己方論點的論證真實性成為了無需考證其可靠性的“真理”,其本質是在于對自身局限性的認識不足;二是恥于承認錯誤,抵死不從的人性弱點。然而事實上前者的“偏見”與後者的“傲慢”往往是無可分割又相互影響加深的共同誘因。(先天,用語不準确,應該是預設,或者先驗;恥于承認錯誤歸因偏頗,很多人執着于自己的某種想法,自動忽略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是因為堅信自己的想法是對的,而不是明知道還要堅持,算心理暗示比較合理)

即使事實如此,“自動忽略”僅是一種“無知”的表現,若坦然承認自身的局限性,仍有回旋的餘地,再不濟也僅是危害到“無知”者自身。其出于主觀傾向帶來的“偏見”或抵死不從的“傲慢”,往往造成在立場沖撞下面臨弱勢的境地,屆時的心虛尚難以與敵論“争輝”,因而難有進一步擴大誤論傳播的範圍、影響的群衆。更緻命的是“被動忽略”,其實是“不可知”。

“不可知”與“無知”高下立判。魯迅稱國人的泛道德化行為為“欺”和“瞞”。并對此深惡痛絕,人類的欺瞞尚且如此,何況是科技中的“欺瞞”呢?由大數據推送引起的“信息繭房”使人“被動忽略”了“敵論”論據,加深對于先天性觀點的堅信并擡高其自信心,引得人們為偶爾可見的“敵論”沖鋒陷陣又沾沾自喜,不僅成為别人手中“槍”,也變得愚昧不堪。

之所以提及“不可知”,是因為其雖有更大的危害,但其解決方法卻也與“無知”的“自動忽略”有本質上的相通,即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找尋“敵論”。或者說,從“不可知”出發,更容易同步解決“”無知”。“搜索”的按鈕一旦按下,“敵論”也同樣加入推送,博弈的雙方由人與科技變為自己與自己。類推及“自動忽略”背後的對于主觀想法的傾向性,懷着辯證或批駁的态度去找尋“敵論”的論據,是既能順應自身立場,又令不符合自己先天想法的信息得以進入視野内、進入腦海中,從而意識到自身局限性的途徑。

因此,站在自己的先天立場上,主動找尋“敵論”論據,打破“無知”的“自動忽略”與“不可知”的“被動忽略”,認識到自身的局限性,才能真正做到擁抱正确的思想、正确認識世界。

7.海納百川,矢志不移

生活中,當人們執着于自己的某種想法時,常常會自動忽略異于自己想法的信息。愚以為,應以海納百川的态度兼聽而取道,以矢志不移的精神,執著于想法的實現。(想法如何實現,不是材料的應有之義)

誠然,自動忽略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有助于我們避開幹擾因素,将紛繁蕪雜的信息集群簡約化,以“恢恢乎入其間”之勢開辟屬于自我的道路。頗有一番“諸君為我傾耳聽”的豪情壯志。(價值分析很好,但角度單一)

然而,一如李白也會因蜀道之難而“畏途巉岩不可攀”,過于自我封閉的想法埋藏着緣木求魚般的隐患。(弊端分析,需要具體展開,而不是提到一句就可以了,弊端分析見提綱)

之所以人們執着于己而忽略他人異見,客觀上是人的心理防範機制在作祟。我們愈是執著于自己的某種想法,愈是将自身的世界觀融入其中,伴随着生活的進續,想法進化成了觀念,被賦予了“自主意識”,一旦外界冒出與自己不相吻合的信息便覺得埋在沙土下的臉也禁不住謊言與真相的連番炙烤。對否定自我的畏懼在片面的想法中肆意滋長,最終開出的是敏感而難辨真僞的花朵。愈是執着愈是自發忽略,愈是忽略愈是難以走出矯飾的泥潭。所以,執着而舍棄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隻會讓我們與目标背道而馳。(這一段歸因,理由也對,還是歸因單一,至少有兩個,才有說服力)

主觀上,不應否認人們的自動忽略有時也是無奈之舉。信息革命催生出一套全新的物質法則,生産工具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更多創造空間的同時,潛移默化間也制定了一套具有物化性征的想法标準。人們在科學理性的光輝中迷失了對價值判斷标準的多元化需求,憑借唯一标準體系構建的工具理性一躍而成時代的寵兒,在本因仰賴于價值判斷的“想法”領域濫用工具理性,帶來的是自置孤島下的偏拗而非正常意義上的執著。(這一段表意不明)

更進一步看,在“開張聖聽”中自我否定才是内心想法進步的必然前提。我們借助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打開多元視角,于換位思考中解鎖管中窺豹式的認知局限,以塞亞.伯林貴為自由論的開創者,第一次在人類社會的豐碑上刻下對自由的注腳,法學家詹姆士卻敏銳地指出柏林奉行的積極自由主義過于誇大高估了人性的“天然自制”。柏林吸取其觀點,并完善了“消極自由主義”的論證。由此可見,想法需要兼聽方能“則明”,我們應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擁抱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信息。(這一段論述怎麼辦)

但是,海納百川并不意味着随波逐流,邯鄲學步。反觀當下,信息化浪潮卷走了相當一部分的群體理智,濫用熱梗,辱诟烈士完全是人雲亦雲下的集體失智,人淪為了沒有主見的工具。(這一段思辨非常有問題,思辨的點要踩在材料的核心關系上,而不是在怎麼辦上思辨)

此外,一切想法隻有經過矢志不移的實踐檢驗方能彰顯思想的價值。以海納百川廣開言路,憑矢志不移執着内心的選擇,才能站得穩,看得高,行穩緻遠。(與材料的核心對象、核心關系無關,脫離材料)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