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要點:無名狀态下個人寫作的多元傾向。個性因素的确立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第一節 無名狀态下的個人寫作立場
“共名”與“無名”的概念及特征。
80年代第三代詩歌對個人價值及個性因素的确立。90年代無名狀态與個人寫作立場的确立。
第二節 個人對生命的沉思:《我與地壇》
流貫于現代随筆的是一脈富有現代意識和理性精神的血液。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文壇處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時代,商品文化的泛濫,世态人心的升降沉浮,促使不少從事文學或科學工作者,注重發揮随筆的社會功能,及時對當代人文環境進行跟蹤與把握,及時對社會習俗、民生大計的關注與評說。因而,出現了一批思想解放、觀察敏銳、敢于接受挑戰的詩人、學者、小說家、戲劇家、科學家等介入随筆領域,使這一文體走出少數學者的傳統書齋,沖破狹窄和單一,而帶有20世紀90年代最新的時代特色。讀他們的作品,我們會時時感到作者知識的豐贍和修養的深厚,時時發現作者思想的火花和智慧的光焰。難怪乎,有的學者将随筆稱為“思想者的文體”,這種說法不無一定的道理。而最能表現随筆現代理性精神的是張承志、張炜、韓少功、蔣子龍、史鐵生等。他們的作品以切身感受來思索現代人的生存境遇,用清醒的理性認識來觀照世事,站在人的立場,以人的價值、理想、精神來批判現實中不合理的現象。因而,這些作者談社會、人生、曆史、文化的随筆,都不以情誇,卻以理勝,以理節情。
史鐵生散文的人生層面上的哲理内涵。他的作品如《我與地壇》、《好運設計》、《随筆十三》等,才會時時表現出自己向人世、向蒼天訴諸無盡的問号。這些疑問化成文章中關于生與死、心與墳、崇高與卑瑣等問題的探索。他的執着探尋,時常交織着懷疑與信念,頹廢與勇氣,把人的精神或生存矛盾表現得淋漓盡緻,纖毫畢現。唯其如此,我們才更深刻感受到這位生活的強者所彈奏的,是一曲充滿人類悲憫的生命琴音。
《我與地壇》站在個人立場上對生命的自省與追問達到為文與為人的統一。
王安憶的後設小說及重建世界觀的叙事意義。叙述手段的新穎性。
《叔叔的故事》在精神探索的深刻性和藝術創新的完美性上所達到的藝術高度。展現出對固有話語權力的合法性的質疑。這種直指曆史叙事及在這樣的曆史叙事傳統中滋長出來的人格的全面批判,使作家的話語立場發生了根本變化,個人化的、民間性的體驗,成為批判的新的标尺。
《帕斯捷爾納克》中“深度意向”的創造及象征意義。
1、第三代詩歌主要有哪幾個派别和代表詩人?思想藝術特征有哪些?
2、無名狀态下九十年代文學強烈的個人化傾向與對時代、社會的承擔是否矛盾?以史鐵生《我與地壇》、王安憶《叔叔的故事》等作品為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