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十二經絡 了解經絡養生不得病

人體的十二經絡形成了一張縱橫交錯、溝通内外的大網,有聯絡髒腑、運行氣血和抵禦外邪的作用。在治療疾病的時候,會出現明顯的壓痛、結節、條索狀的反應物。這就是經絡養生的神奇之處,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詳細的介紹關于十二經絡的相關知識。

目錄

1、十二經絡有哪些 2、十二經絡運行氣血

3、十二經絡按摩緩解夏季疲勞 4、十二經絡腕踝頸按摩

5、十二經絡戒指按摩 6、十二經絡腎髒保健

7、十二經絡拍打法改善睡眠 8、十二經絡按摩活血祛瘀

十二經絡有哪些

人體經絡是由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筋、十二經别、十二皮部、十五絡脈,以及浮絡、孫絡等組成,這些部位的皮膚色澤、形态、溫度等也會随之發生變化。

臨床上就是根據對這些病理變化的檢查。來找出疾病的病因、病位及治療此疾病應找準的穴位的。

人體内的經絡有哪些

人體内的經絡一般可以分為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以及在西藏密宗功中描述的中脈。

其中,十二經脈是指膽經、肝經、肺經、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

這十二經脈連接了人體内部心、肺、肝、脾、腎、大腸、小腸、胃、膽、膀胱、三焦等五髒六腑中的正氣。

并且使這些内髒能夠按照十二時辰的變化,自然而然地進行周天運轉。

十二經脈在每一個正常的人體内都是連通的,具有運行氣血、連接髒腑内外、溝通上下的功能。

除了十二經脈,人體經絡中還有另外一個類别,那就是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指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跷脈、陽跷脈。

這八條經絡與十二經脈不同,它們既不直屬于人體内的髒腑,也沒有表裡的配合關系,所以被稱為 “奇經”。

十二經脈在人體内是與髒腑相連接的,其中陰經屬髒絡腑,陽經屬腑絡髒,一髒配一腑,一陰配一陽,形成了髒腑陰陽表裡組合關系。

即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裡;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裡;

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裡: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裡;

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表裡;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裡。

十二經脈互為表裡,生理上聯系緊密,相互之間可以影響,在治療疾病時,要綜合考慮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相互為用。

十二經脈和内髒相連,從手太陰肺經開始,陰陽相貫、首尾相接、逐經相傳。

到肝經為止,形成了一個周而複始、無休止的循環系統。

十二經脈的暢通可以讓整個身體的氣血得到滋養,保持身體血氣暢通。

十二經脈在人體内部的走向和交接是有一定規律的。根據《靈樞。逆順肥瘦》中的說法:“手之三陰,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手三陰經從胸腔走向手指末端,與手三陽經相交;

手三陽經從手指末端走向頭面部,與足三陽經相交;足三陽經從頭面部走向足趾末端,與足三陰經相交;足三陰經從足趾走向腹、胸腔,與手三陰經相交。

這樣就構成了一個“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循環徑路。

同時,如果身體受到外邪或者髒腑功能失調,都會使經絡産生病變,影響身體健康。直到現在,醫學界還在廣泛地應用經絡作為診病依據,對治療疾病有着積極作用。

十二經絡運行氣血

各髒腑脈象均在左右寸口按經脈循行路線長短和髒腑位置呈規律性分布。

按照髒腑位置和經脈路線可以準确把握疾病所在髒腑及經脈。

六淫邪氣侵襲、髒腑先天禀賦不足,以及氣候、飲食、情志等因素均可影響經脈循行,從而影響寸口脈象變化。

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髒腑、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五髒六腑各有兩條經脈呈對稱分布。

根據經脈循行路線的長短及所經上、中、下三焦,各髒腑脈象均在左右寸口按經脈循行路線長短和髒腑位置呈規律性分布。

若髒腑經脈受外邪侵襲、内生病邪或由其他經脈傳到本經時,均有相對應的脈象變化。

肺朝百脈,有統帥百脈顯于寸口的作用。同時,肺又主氣,髒腑經脈以無形之氣而循行周身。

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面而下絡其對應髒腑,五髒六腑經脈都經過肺或肺系,肺統帥諸經脈亦顯于寸口。

正常人的脈象,三部均有脈,一息四或五至(相當于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從容和緩,柔和有力,節律一緻。

尺脈沉取而有力,并随生理活動及氣候環境的不同而出現相應正常變化。

肺脈

肺為五髒六腑之華蓋,其位淺。其經脈從肺走手,在寸口所對應的脈位亦淺,脈位在左右手的寸部。

正常肺經脈象與其他經脈之氣在寸部的顯現從容和緩,節律一緻,協調有序。

當肺有病邪傳至經脈時,左右手的寸部根據病邪的不同而有相對應的變化。

若風寒襲肺,經脈受風寒而拘緊,故左右手寸部均見浮緊;若風熱襲肺,風熱邪氣傳至經脈,經脈受熱而動,故左右手寸部脈象均見浮數。

心脈

心居于胸中,在心之下,外有心包,心與心包經均從胸走手,經脈循行路線較短,心雖位居上焦經絡,但在肺之下。

正常心和心包經脈象節律一緻,和于諸經脈脈搏,協調有序,始于關部,至于寸部。

當心或心包經之病變傳至經脈時,在寸口的關部和寸部均有相對應的脈象變化。

由于心肺聯系緊密,心或心包的寸部脈象受肺的影響較大,導緻寸部和關部脈象有時并不一緻。

若寒入心脈,心陽不振,心包經脈阻,左右手關部至寸部則見脈細澀;若心包經有熱,左右手關部至寸部則見脈細數;

若心包經熱邪傳入腎經時,寸、關、尺脈均見細數;若心陽虛衰,鼓動無力時,左右手寸部至關部脈象均較弱;

若心陽虛衰累及太陽、陽明經脈時,寸關尺脈象均沉;若心陰虧虛,虛熱内擾,心經虛熱而動,則左右手關部及尺部均見細數。

脾胃脈

脾胃居于中焦,胃經經脈從頭走足,循行路線經過上、中、下三焦,其經脈多氣多血,本經或他經傳變時脈象顯寸關尺三部。

正常胃經脈象,三部均從容和緩。若寒邪襲胃,邪氣入經脈時,左右手寸關尺脈象均沉緩;

若胃火旺盛,熱入陽明經脈時,三部脈象則均滑數;若太陽經中風後未治愈,入裡傳至陽明經,三部脈象均浮緩;若肝經熱邪傳至陽明經脈,則左右手三部脈象均緩中有弦。

足太陰脾經起于足大趾内側端,至于舌本,散舌下,經脈路線通過三焦,脈位在寸關尺,太陰脈在内,脈位較深。

若脾氣虛弱,經氣不足,則左右手三部脈均緩弱;若寒邪入太陰經脈,則三部脈沉遲無力;若濕邪入太陰脾經,則三部均緩。

肝膽脈

肝膽位居中焦,肝經起于足大趾,上行至巅頂與督脈相會。

所行路線經過上、中、下三焦,所對應脈象在左右手三部,厥陰經脈在内,其脈象特征以弦、細為主。

若肝經陰虛火旺盛,則脈象左右手三部均弦數;若肝血虛,則三部脈象均弦細;春至,陽明未升,肝氣始發,則三部脈象皆應指如弦。

足少陽膽經從頭走足,行于側面,經脈路線所行經過上、中、下三焦,正常膽經脈象柔和有力;若膽經濕熱,則三部脈象均弦數。

腎脈

腎居下焦,其位深,為人體陰陽之根,先天真氣之所系,元陰元陽之所寓,其經脈起于小趾下,沿下肢内側後緣上行,過腹達胸,貫肝入肺,循喉嚨,挾舌根。

腎經從下焦至上焦,在寸口脈象始于尺部,至于寸部。正常腎經脈象在内應指較沉,脈位較深,為諸脈之所系。

若腎陰虛火旺時,虛火至經脈,則左右手三部均細數;腎陽虛衰,經脈受寒,則寸關尺均沉細無力;

腎居下焦,故其脈象均以尺部較明顯。此外,足太陽膀胱經起于目内眦,行于人體陽面,下行至足。

其經脈循行路線長,覆蓋面積大,與督脈分布于背,所對應脈位在左右手寸、關、尺三部。

正常太陽經脈脈象在表,輕微浮滑,和于諸脈,緩中有浮。風寒邪氣襲表,經脈受寒,三部脈均浮緊;

風熱襲表時,三部脈均浮數;風邪襲肺後,傳至足太陽經脈,由寸口浮脈變為寸關尺皆浮。

大小腸脈

大腸,小腸均位居腹部,經脈循行路線較短,覆蓋面積較小經絡,不易受外邪侵襲,又為空腔髒器,化物而不藏,其病邪多以傳變為主。

手陽明大腸經從手走頭,又下行缺盆入大腸,所行路線經過上中下三焦,脈位在左右手三部。

若大腸濕熱,濕熱至經脈,則左右手三部脈象均滑數;

因大腸在下焦,若太陽經脈風邪未愈,傳入大腸經時,則三部均浮緩;小腸位于下焦,手太陽小腸經從手走頭,又下絡大腸,其經脈經過上中下三焦,若心火下移小腸,則左右手寸關尺三部均細數。

此外,六淫邪氣侵襲或髒腑先天禀賦不足,以及氣候、飲食、情志等因素均可影響經脈循行,從而影響寸口脈象變化。

肺在上焦,經脈循行較短,脈象受其他髒腑經氣及髒腑病變影響較小,故寸部脈象反應肺部病變比較明顯;

腎、膀胱、大腸、小腸位居下焦,脈位雖在三部,但尺部應指比較明顯;肝膽、脾胃位居中焦,故關部應指比較明顯。

總而言之,按照髒腑位置和經脈路線可以準确把握疾病所在髒腑及經脈。一得之見,與諸君商榷。

十二經絡按摩緩解夏季疲勞

用中醫經絡穴位的方法,将手部三個穴位,合谷穴、内關穴、手三裡按一按,摸一摸,就能有效緩解夏季疲勞。

合谷穴

合谷穴屬于手陽明大腸經的穴道,是一個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

就是因為它的位置在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間,拇指食指像兩座山,虎口似一山谷,合谷穴在其中而得名。

取穴:拇指和食指成45度角時,骨頭延長線的交點即是此穴。

主治:頭面五官疾病、疼痛等。

内關穴

内關穴,早見于《黃帝内經·靈樞·經脈篇》,又稱為“兩筋間”。

俗話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内關穴就是這樣一個把持人體經絡的“關卡”。

這個“關卡”有什麼作用呢?内關穴的妙用在于能打開人體内在機關,有補益氣血、安神養顔之功,還有和胃降逆、寬胸理氣之功。

内關穴所處經絡叫做心包經,通于任脈,會于陰維,是八脈交會穴之一。

它的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運行規律是由體表注入體内,用于疏導水濕。

按摩内關穴能緩解胸悶症狀,就連打嗝也可用這個方法止住。

取穴:腕橫紋上兩寸兩筋之間。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胸悶、打嗝等。

手三裡

俗話說:“手足無力取三裡。”這話是說,如果肢體困重乏力,可以按摩這個穴位來緩解症狀。

手三裡穴為人體手陽明大腸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金鑒》裡有相關描述:“主治中風,手攣筋急,痹風瘧疾,先寒後熱等證。”

手三裡穴的氣血運行是這樣的,天部的水濕雲氣沉降于地,地部的水液一部分滲入脾土之中,一部分氣化上行曲池穴。

它有潤化脾燥、生發脾氣的功效。

取穴:側腕屈肘,在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二寸,按壓有輕微痛感。

主治:腰痛、半身不遂、齒痛、喉腫、感冒、乳腺炎。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