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銀花、 連翹、 黃芩
呂仁和教授臨床常用其治療急性腎炎及慢性腎炎、 腎病綜合征等多種慢性腎髒疾病, 因外感風熱之邪誘發急性發作者。急性腎炎常常發生于急性扁桃體炎等呼吸道感染之後的2~ 3 周, 而慢性腎髒病也有因外感風熱邪毒誘發急性發作者, 因此, 祛邪解毒法不容忽視。 金銀花、 連翹是銀翹散之核心配伍, 氣味辛涼, 輕清靈動, 功擅清熱解毒; 黃芩苦寒走上焦, 長于清肺熱, 配合金銀花、 連翹, 既可清解外來之風熱邪毒, 又可清瀉在裡之肺熱。所以該藥串尤其适合于急性腎炎外感風熱、 熱毒留戀不去、 内陷入營者, 以及慢性腎髒病素有肺熱或因外感風熱誘發病情加重者。臨床上常配伍當歸、 川芎、 牡丹皮、 丹參、 茵陳、 豬苓、 石韋、 白花蛇舌草等加強清解之力。若惡風、 發熱表證突出者, 可以配合蟬蛻、 防風疏風散邪。如熱毒壅盛, 咽痛紅腫, 口幹口渴, 舌紅、 苔黃者, 可加玄參、 桔梗、 闆藍根、 魚腥草、 錦
燈籠, 以加重清熱解毒之力。
例1: 梁某某, 男, 21 歲, 2003 年1 月20 日初診。主
因腰酸疲乏半年來診。 曾在某醫院診斷為隐匿性腎炎,給予中成藥治療, 療效不明顯, 遂求診于呂教授。 刻診:腰酸痛, 勞累後尤甚, 食少, 時有咽痛, 睡眠、 二便尚可,咽紅, 舌質暗、 舌尖略紅、 苔薄黃略膩, 脈細弦。 化驗: 尿蛋白(+ + )。 辨證為熱毒留戀, 脾腎不足, 濕熱瘀滞。 治
以健脾補腎, 清熱解毒, 利濕化瘀。 處方: 生黃芪15g, 當歸12g, 枸杞子10g, 菟絲子20g, 續斷10g, 桑寄生10g, 牛膝10g, 甘草6g, 芡實10g, 金櫻子10g, 闆藍根15g, 金銀花20g, 黃芩10g, 連翹20g, 倒叩草30g, 白花蛇舌草30g,豬苓30g, 茵陳30g。 2 月19 日複診, 疲乏症狀好轉, 腰痛減, 複查尿蛋白(+ )。原方加減出入, 4 月15 日複查尿蛋白轉陰, 病情平穩。2荊芥、 防風、 栀子、 蟬蛻
呂教授臨床常用其治療隐匿性腎炎、 慢性腎炎、 腎病綜合征、 慢性腎功能衰竭等多種慢性腎髒疾病, 因外感誘發急性發作者。 呂教授認為, 慢性腎髒病發病多因于風, 故而 《内經》 中有 “腎風” 之名。其中風又有外風、内風之分, 外風常常可以惹動内風, 内熱又往往招來外
風。所以, 從風論治, 不但要疏外風, 還要治内風, 不僅散外邪, 還要清内熱。荊芥、 防風為荊防敗毒散之核心配伍; 栀子可以解郁清熱除煩、 清利三焦之邪熱; 蟬蛻既可散外風, 又可祛内風, 四藥相合, 外散風邪, 内清郁熱, 内外風并治。特别對于辨證屬于外感風寒, 内有郁熱, 或外感風寒、 入裡化熱者尤為适合。 風寒在表, 頭身疼痛、 鼻塞、 流清涕者, 加羌活、 白芷、 辛夷等; 熱毒壅郁、 咽痛紅腫者, 加連翹、 魚腥草、 闆藍根、 錦燈籠等。 而對于慢性腎功能不全外感誘發加重者, 可酌加紫蘇葉、紫蘇梗、 香附、 陳皮、 半夏、 大黃等, 和胃洩濁解毒; 其腎元虛損, 氣血受傷, 心神不甯, 心悸失眠者, 還可配合冬蟲夏草、 藏紅花、 珍珠粉、 羚羊粉藥串, 補虛損, 通血脈,安神定悸。
例2: 姜某, 女, 26 歲, 2004 年9 月3 日初診。 主因雙下肢重度水腫2 年來診。 患者2 年前感冒發熱後出現雙下肢重度水腫, 到當地醫院查尿蛋白(+ + + + ) , 潛血(+ + ) , 白蛋白低(具體數值不詳) , 診斷為腎病綜合征, 服用激素治療。 現激素已減量, 尿中反複出現蛋白,轉求中醫治療。查舌質紅、 苔黃膩, 脈弦數。化驗尿常規: 蛋白(+ + ) , 潛血(+ + )。 外感邪毒内陷傷腎, 腎之精氣虧虛, 骨髓不充, 腰脊失養, 故見腰部酸軟, 全身乏力。日久可緻腎體受損, 腎用失司, 腎氣虛, 腎精不固,則精微下流, 故可見蛋白尿, 氣化不行, 水濕内停, 故水腫。治拟益氣活血, 疏風祛邪解毒。處方: 荊芥10g, 防風10g, 炒栀子10g, 蟬蛻10g, 連翹30g, 豬苓30g, 當歸10g, 生黃芪30g, 白花蛇舌草30g, 赤芍30g, 白芍30g, 枳殼10g, 玄參30g, 丹參30g, 魚腥草30g。每日1 劑, 水煎服。10 月15 日複診, 水腫症狀明顯減輕, 咽幹咽痛好轉, 舌淡紅、 苔薄黃, 脈弦數, 化驗尿常規: 蛋白(+ ) , 潛
血(±)。以原方出入, 長期堅持服用, 病情逐漸趨于穩定, 尿檢轉陰。3狗脊、 續斷、 杜仲、 木瓜
呂仁和教授臨床常用其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症、 老年退行性病變骨關節炎及多種腎髒病所緻的腰腿疼痛、 伸屈不利、 筋骨酸痛等。呂教授認為, 沖、 任、 督、 帶四脈皆循行于腰間, 狗脊、 木瓜藥對配合杜仲、 續斷等可以固沖任, 通督脈, 攝帶脈, 所以治療肝腎虧虛, 沖、 任、 督、 帶經脈失養所緻的各種腰腿痛均為适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肢體麻木疼痛、 腰腿酸軟無力甚至肌肉萎縮者, 多為糖尿病久病入絡病變, 常用本藥串配伍全蠍、 土鼈蟲、 蜈蚣等活血通絡之品。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腰腿酸痛、 筋骨無力, 則肝腎虧虛、 筋骨失養病機突出, 常選用本藥串配伍桑寄生、 牛膝、 龍骨、 牡蛎、 赤芍、 白芍等, 以滋補肝腎、 強筋壯骨。若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或糖尿病合并骨質疏松、 腰腿酸軟、 筋骨酸痛、 肢體麻木冷涼疼痛、 下肢乏力, 甚至步履艱難, 或兼見陽痿、 性欲減退等, 更可加用刺猬皮、 蜈蚣、 土鼈蟲藥串, 通絡興陽。 而對于慢性腎髒病患者臨床表現為腎虛腰腿痛、 或有腰膝酸軟、 筋骨酸痛症狀者, 也常用此藥串, 配合益氣養血、 活血化瘀、 清熱解毒、 利水滲濕等藥, 如黃芪、 當歸、 川芎、 丹參、 牡丹皮、 金銀花、 豬苓、 白花蛇舌草等; 腎功能不全者, 還常常配合大黃、 陳皮、 半夏等和胃洩濁解毒。例3: 吳某某, 男, 66 歲, 2001 年11 月20 日初診。 主因腰酸疼痛, 牽掣右下肢疼痛1 個月餘來診。患者既往有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病史, 近期發現慢性腎功能不全, 化驗: 血肌酐176. 2μmol/L , 血紅蛋白118g/ L , 尿蛋白(+ )。血壓正常。檢查提示有腰椎管狹窄, 并伴食欲不振, 睡眠不佳, 二便尚調, 舌苔厚膩, 脈細而略滑。中醫診斷腰痛, 辨證屬肝腎虧虛、 筋骨失養。 治拟補肝腎、
強筋骨, 芳香化濕、 洩濁解毒。 處方: 狗脊10g, 續斷10g,杜仲10g, 牛膝30g, 木瓜30g, 澤瀉、 澤蘭各30g, 茵陳30g, 焦三仙各10g, 砂仁10g, 熟大黃10g, 酒制大黃10g後下)。并囑戒勞累, 優質低蛋白飲食。2002 年1 月22日複診, 服藥後腰痛諸症減輕, 大便每日2 次, 飲食睡眠情況良好, 複查血肌酐142. 0μ mol/ L , 舌苔膩, 脈沉。改方當歸補血湯、 二陳湯方加減出入。7 月14 日, 複查
血肌酐114. 0 0μ mol/ L , 尿蛋白轉陰。8 月13 日, 複查血紅蛋白122g/ L , 病情趨于穩定。4、糖尿病用藥經驗 首先,呂教授把糖尿病腎病的概念定義為消渴病日久, 出現水腫、 脹滿、 尿濁、 關格等一系列症狀,即 《内經》 所謂 “消瘅” 期腎消的臨床表現, 稱之為消渴病腎病。其病位在腎之 “絡脈” , 病理為 “絡脈症瘕” , 病機特點為氣陰兩虛, 痰、 熱、 郁、 瘀互結, 腎之絡脈形成微小症瘕阻于腎絡至真元虛損, 腎之病變依次為虛、 損勞、 衰, 并逐漸累及心、 肝、 脾、 肺諸髒。
其次, 呂教授根據消渴病腎病發生、 發展、 轉歸、 預後的規律, 以及病變累及部位不同, 發生病變機理不同, 采用中醫傳統的四診合參方法, 把消渴病腎病分為如下3 期。(1)發病初期
病位在肝腎, 病機為氣陰兩虛, 經脈失暢, 血脈受阻, 絡脈瘀結。此期主症為: 頭暈目眩, 視物昏花,面色少華, 少氣懶言, 腰膝酸軟, 失眠健忘, 咽幹口渴, 或飲水不多。治宜益氣養陰, 滋補肝腎。主方為狗脊、 川斷、 杜仲、 牛膝、 枸杞、 生黃芪、 生地、 鬼箭羽等, 若兼見雙目幹澀、 怕熱、 大便幹結、 舌紅苔黃、 脈弦細數等肝腎陰虛, 精血不足症狀, 主方加太子參、
玄參、 桑葉、 何首烏、 谷精草等滋養肝腎, 清肝明目;若兼見口苦咽幹、 情志抑郁、 胸脅苦滿、 嗳氣或善太息、 舌紅苔薄黃、 脈沉弦等肝郁氣滞者, 主方加柴胡、香附、 烏藥、 枳殼、 枳實、 赤芍、 白芍等疏肝理氣; 若兼見身體困重倦怠、 胸脘痞悶、 納呆惡心、 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膩或黃膩等脾虛濕阻者, 主方加藿香、 佩蘭、白蔻仁、 炒山藥、 陳皮、 半夏、 黃連等清熱芳香化濁;若兼見頭暈頭痛、 口苦咽幹、 面紅目赤、 大便幹結、 舌紅少苔、 脈弦有力等陰不斂陽, 肝陽上亢者, 主方加天麻、 鈎藤、 白菊花、 夏枯草、 生石決明等平肝潛陽。(2)病變中期
病位在脾腎, 病機為陰損及陽, 脾腎陽虛。主症為: 腰膝酸痛, 神疲乏力, 面色萎黃或蒼黃, 納少腹
脹, 下利清谷, 畏寒肢冷, 面足水腫, 甚則胸水腹水。治宜溫腎健脾, 益氣養血。 此期主方為制附片、 仙茅、芡實、 金櫻子、 豬苓、 茯苓、 木香、 砂仁等。若肢體酸痛, 甚則轉筋、 舌暗淡、 脈沉緊等血虛生風者, 重用白芍、 木瓜、 生薏仁; 若兼見肌膚甲錯、 鼻衄、 肌衄、 舌暗淡、 脈沉澀等濁毒傷血者, 主方加用紫草、 生地、 三七粉、 犀角粉等和營止血。(3)病變晚期
病位在五髒, 病機為腎體勞衰, 腎用失司, 痰濕瘀濁諸毒内停, 心、 肝、 脾、 肺、 腎諸髒俱損, 氣血陰陽衰敗。此期主症為: 惡心嘔吐, 面色黧黑, 心悸怔忡,胸悶喘憋不能平卧, 少尿甚則無尿。治宜健脾益腎,益氣養心, 降濁洩毒。主方為太子參、 麥冬、 五味子、香橼皮、 佛手、 桑白皮、 葶苈子、 豬苓、 熟軍等。 若兼見唇甲紫暗, 四肢不溫, 舌質暗淡、 有瘀點或瘀斑, 脈沉細澀等絡脈瘀結者。主方加丹參、 川芎、 澤蘭、 三棱、莪術等祛瘀通絡, 洩濁解毒; 若兼見善驚易恐、 坐卧不安、 舌苔薄白、 脈細數或虛弦等濁毒傷心傷神者,主方加人參、 琥珀、 珍珠、 磁石、 遠志、 茯神等鎮驚定志, 養心安神。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