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鶴鳴老師講述蕩運膜絡法講課記錄
咱們前面講了關于直腿坐松腰法的第一步功,如果我們把它叫做聚氣、會神、化精,但是它那是一個總的一般的練功,咱們上次講課也把常艿洲的方法――當然它比我們的簡單多了――念了一段書,說是一個非常保密的東西;但是從我們來說,我們上次介紹的那個坐的方法,呼吸,發音,會陰上提,隔肌下降,肚臍回收,這麼個練法,就比常艿洲的方法更細緻點。不過從我們的功法來說,那還是一個總的叙述。當然如果光按那個練功,堅持下來,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不過,為能夠讓大家更好地掌握這些方法,我們又把這個功法化解了一下,這樣更加系統化了,就是今天講的第二步功,其實是等于把上面講的松腰法更加具體。
今天講“鼓蕩膜絡”,也可叫作“蕩運膜絡”。前面我們練松腰,呼吸、發音,都往命門集中,這樣鍛煉,就是腰是第一主宰,丹田是第一賓輔,是太極拳要求的情況,主宰于腰,還主宰于丹田氣,把這兩個如何結合起來,那是一個總的練法。今天我們講的鼓蕩膜絡就更細緻了,把膜絡之氣,在我們練的能夠和腰結合的基礎上,再把它鼓蕩開。這個膜絡之氣,我們練第一步功捧氣貫頂法,練膜絡之氣,内外開合的,那時講膜絡之氣,我們并沒有如何來練強化自身的膜絡之氣。普通練練捧氣貫頂法時,就是内氣外放,外氣内收,膜絡之氣,練外混元,這也是練的軀體混元氣,形神樁練内混元,也是軀體混元氣,但是怎麼樣把膜絡之氣強化起來,沒有細緻講它。
我們搞了這麼多年智能功,為什麼不講它?不是沒想講它,而是沒時間講它。因為智能功這一套東西都是新立起來的,我們前面的理論重點是要在氣功界使氣功愛好者能夠體會到:練氣功可以把重心放在運用外面大自然界混元氣上,把這個運用好了,就可能發揮巨大的威力。這在中國氣功史上是一個新的明确的提法。所以我們這些年一直把這作為重點。千百萬人的實踐證明這是可行的,不僅祛病效果好,而且搞工、農、林、牧、漁增産實驗效果也好。這是一個新東西。如果沒有更多的人這麼做,這個新的氣功學科的改變是完不成的。我們有了這個基礎之後,怎樣才能更好地運用大自然界的混元氣?那就需要加強自身的鍛煉,首先要強化膜絡之氣。這就好比做買賣,你的本大,你運作的量才大。你隻有10元錢的本,能一下子賺100元嗎?賺不了。你隻有買進100元的東西,才能賺幾十塊錢。你隻有10元錢的本,想一下子賺10元,那就做不到,那就是沒本的買賣。所以你要有本。你體内的氣越充足、越精練,那麼你就越能有效地運用外面的氣。我們現在可以用外面的氣了,已經有了這個基礎,就需要加強運用外氣的本錢──你本身内在的能。所以我們現在練丹田和腰,其實就是把這個功再向前深化一步。
我們現在似乎從太極拳的基礎上搞起來的,其實太極拳也好,什麼拳也好,古人練拳就必須練氣。咱們智能功搞的這一套,實際是把少林、武當、峨嵋,我們原來要用外氣,那屬于青城,它講的是用天空自然之氣,但是怎麼搞,它沒弄出來。但它提過這個名字,叫采天空自然之氣;沒象我們提的這麼明确。所以我們現在搞的這一套東西,就把佛家的少林基本功,道家的武當、峨嵋、青城派的,集中起來了。今天講的這個鼓蕩膜絡(蕩運膜絡),就是一個很典型的集中。當然這裡面如果說是直接集中,就是直接集中了少林的練膜和武當的練法。在以前,清朝早期的時候,如果練武功不練氣,那就不能叫武功,隻能叫花架子。我們是把傳統的東西,結合現代,再改進一下,搞起來。
鼓蕩膜絡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以前講膜絡講得很廣泛:皮膚是膜,粘膜是膜,皮下組織也是膜,肌肉外面的膜,腹膜、胸膜,内髒的膜,細胞的膜,細胞裡面的細胞核也還有膜……人體裡面無處沒有膜。膜是軀體混元氣必不可少的東西。從宏觀來看,從皮膚到皮下組織,以後一層一層到了裡面,一直到了細胞核裡面,這一切膜都是軀體混元氣運行的通路或必經之路,所以單純地練膜,也能夠非常非常深入地練到軀體的深層。我們以前講過,人體裡面各個細胞自身**的新陳代謝所需要的氣都叫做軀體混元氣,所以内髒的細胞膜和細胞核核仁的膜都屬于軀體混元氣,而内髒裡面分泌的那些不是供自身細胞**新陳代謝之用的氣,才叫髒真混元氣。膜絡之氣在軀體混元氣當中是非常重要非常關鍵的。
鼓蕩膜絡是不是把每個細胞、細胞核裡面都鼓蕩一下?一開始鼓蕩不到細胞那兒去,所以先鼓蕩皮下組織。從解剖學來講,皮下組織有由結締組織和脂肪組織組成的淺筋膜和深筋膜。從皮下到肌肉這一層膜絡,全身上下每處都有,它包着整個人。人最外面一層是皮膚,皮膚裡面一層就是這層膜,這層膜下面是肌肉層。四肢肌肉層的深筋膜和固有筋膜是統一的,腹部則不然了。腹部有皮下組織,往裡面去有淺筋膜、深筋膜,再往裡面有腹橫筋膜,最裡面還有腹膜,所以腹部的膜内容更多。但是從全身來說,鼓蕩膜絡之氣首先鼓蕩皮下組織這層膜,這裡軀體混元氣最充足(現在的經絡學研究表明,皮下組織是光、電反應和其它各種經絡效應最敏感的部位。因為人體混元氣有趨表性,氣往皮膚這兒跑,所以皮下組織的軀體混元氣更充足。)
但在練功的時候就不是這麼簡單了。我們不能先鼓蕩四肢的膜絡之氣,因為四肢(尤其手)的氣雖然比較敏感,但在人體的膜絡之氣不夠充足的時候,是不好鼓蕩它的。所以要想鼓蕩膜絡之氣,首先要養膜絡之氣。我們知道全身皮膚下都有膜絡之氣,但軀體混元氣的集中點是在腹腔裡面,這裡面的氣最豐富,因為腹腔裡面内髒和腹壁上的膜最豐富、最複雜,而且重重相嵌、互相套疊。所以練膜絡之氣首先要從腹腔入手。
在這點上,膜絡這個詞是我們提的,古人沒講過這個詞,但講過膜,講過肓膜。《易筋經》講的是練膜,膜論,還有揉法,都是練膜的。《易筋經·膜論》從外在筋骨皮的鍛煉和内在精氣神的鍛煉這個内外鍛煉之間,講了膜的鍛煉的重要意義。在《膜論》後面有一段般刺密谛對膜的論述,類似今天的按語。我想般刺密谛的這些知識不光是練氣功的内視功能感知到的,恐怕他也看了點人或牛的解剖,實際來講,真正練膜要從皮下這個膜逐步往深層走,往裡滲……般刺密谛講的包骨貼肉,在肉下面、骨頭上面,比肉硬、比筋軟這種情況,主要講的是四肢的筋膜。因為從現代解剖學來講,深筋膜(固有筋膜)基本上也是跟骨頭突出的部分相連接的,筋膜之間相連接把肌肉包起來成為肌肉塊、肌肉群,肌肉隔把肌肉分開。般刺密谛講的筋膜特點和現代解剖學講的四肢的筋膜特點基本是一緻的。但是《易筋經》中的揉腹是揉肚子的,你說肉下骨上,腹中哪兒有骨頭呢?若說是脊柱上的骨頭,當中的内髒怎麼算呢?所以我們要靈活地看待他們這些理論,千萬别拿現代的知識來摳它。
不過,腹腔的筋膜有它的特殊性,你看皮下筋膜,前面有,後面也有;淺筋膜、深筋膜,有;再深一層,腹橫筋膜上下左右前後一圈圈地圍着腹腔内髒,把内髒包裹起來了,而且腹腔的筋膜和胸腔的筋膜有過渡,和下肢的筋膜也有過渡。四肢的深筋膜叫固有筋膜,腹腔的深筋膜叫腹橫筋膜。四肢的血管、神經都是從筋膜縫隙當中走的,腹腔裡面的血管、神經進入内髒也都是從系膜裡面走的。
關于膜的問題是武術的重要課題。因為《易筋經》講了,練筋易而練膜難。好多練武術的抻筋拔骨練筋,為什麼功夫出不來?因為沒練筋膜。中醫雖有十二經筋之說,但對它研究得不夠,闡述得太簡單,太籠統。我看過兩篇關于經筋的文獻,在1959年的全國中醫經絡研究座談會上有一篇,以後北京中醫學院出過一篇,但都比較粗糙。你們可以把解剖學認真地研究一番,我見過一本解剖學,書中每部分都談了筋膜問題。看四肢、内髒、軀體的筋膜彼此之間是怎麼聯系、交換的,将來你揉腹、揉膜有所體會了,再聯系經絡學說看看經絡問題,可能會有所突破,另外對經絡也可能會有新的發現。如果我們把這些内容作為一個研究課題整理一番,就把古人練膜的内容現代化了,對我們練膜很有意義。
練膜從醫學上有沒有依據?武術界講不講這些?中醫講衛氣。因為衛氣的特征和智能功講的軀體混元氣非常類似,所以我們在《傳統氣功知識綜述》裡面談氣那部分引用《黃帝内經》中關于衛氣的論述最多。“衛氣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剽悍滑利,見開則出,不能入于脈,故循于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四肢……”“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谷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之所留止。”“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容衛,以行大氣。”《易筋經》是明朝萬曆年間問世的,它裡面就有膜絡,以後到清朝有些功門也談到膜絡問題,但談氣多,談膜不是非常細。清朝的太極拳老譜裡面談到了膜,我想它這是從《易筋經》裡面嫁接過來的,不是他自己的發明創造。因為到了清朝中季,《易筋經》這本書已經在武術界流傳開了,太極拳把它用過來也是很自然的。
在清朝楊氏傳抄老譜中有幾段談到膜絡的問題,其中一段講:“氣走于膜、絡、筋、脈;力出于血、肉、筋、骨。固有力者皆外壯于皮骨,有氣者内壯于筋脈。氣供于内壯,血氣供于外壯。要明氣血二者功能。"這裡面有膜和絡的提法,但沒有把它們連到一起,而把膜絡分成了"膜"、"絡"兩個字。當然從中醫來講,"絡"跟經絡是相并行的,直行為經,橫行為絡。一般末梢上小的氣脈和血脈都叫做絡,走氣的叫絡,走血的也叫絡。絡有大絡、支絡、孫絡,道家還有纏絡。另外,它把氣和力也分開了。在這本書中有兩段挨得很近的文字就有點不一緻。這是因為古人用語不是非常嚴謹,也就沒有注意到在同一本書裡出現了矛盾。而且那時侯也不可能對這些問題研究得非常精确。象下面引用的一段就和前面多少有點出入。“血流行于肉、膜、絡;氣流行于骨、筋、脈。筋、甲為骨之餘,毛、發為血之餘,故血、氣之勇力出于骨、皮、毛、膚之外壯,而氣、血之體用出于肉、筋、甲之内壯。"血、氣怎麼分辨?盡管中醫有營、衛、氣、血的分辨,但是古人不可能把它們分辨清楚。當然我們現在也沒有把它們弄清楚,但是我們可以在表述的時候初步把它們分開一些。這段引文和前面講的不一緻,為什麼還要引它呢?就說明那時侯太極拳已開始注意氣和膜的關系,雖然它不是專門研究這個東西的。
太極屬于武當派,武當派雖然也講了膜的問題,但它不叫練膜,叫練内功。武當内功揉肚臍,稱肚臍為玉環穴。後世武當派有它的内景和經絡學說,可是太極拳對經絡學說講得是不夠的,但是它也講了一點氣血問題。它在武功裡面講到截膜、拿脈、抓筋、閉穴。把膜截住之後,人就昏了。膜怎麼截?按而得之,一按按到皮下,就得到膜了。脈由摸而得之,筋由抓而得之,穴講點穴、閉穴。這些情況表明它開始注意經脈和穴位了。太極拳書裡面講閉脈叫拿閉,但沒解釋為什麼叫拿閉。它是不是寫錯了?很多人都忽略了拿脈和閉穴的關系。穴位都在脈上,中醫針灸講:"甯失其穴,勿失其經。"找不準穴位沒關系,隻要找準經脈,氣就好調整了。哪些穴位在什麼地方,其尺寸大小和深度如何,由量而得知。脈需要拿,你要想閉穴,先要拿脈,所以叫拿閉。拿脈和閉穴是結合到一起的。
太極屬于武當派,武當派雖然也講了膜的問題,但它不叫練膜,叫練内功。少林揉腹揉的是上腹,而武當内功揉肚臍,稱肚臍為玉環穴。後世武當派有它的内景和經絡學說,可是太極拳對經絡學說講得是不夠的,但是它也講了一點氣血問題。它在武功裡面講到截膜、拿脈、抓筋、閉穴。把膜截住之後,人就昏了。膜怎麼截?按而得之,一按按到皮下,就得到膜了。脈由摸而得之,筋由抓而得之,穴講點穴、閉穴。這些情況表明它開始注意經脈和穴位了。太極拳書裡面講閉脈叫拿閉,但沒解釋為什麼叫拿閉。它是不是寫錯了?很多人都忽略了拿脈和閉穴的關系。穴位都在脈上,中醫針灸講:"甯失其穴,勿失其經。"找不準穴位沒關系,隻要找準經脈,氣就好調整了。哪些穴位在什麼地方,其尺寸大小和深度如何,由量而得知。脈需要拿,你要想閉穴,先要拿脈,所以叫拿閉。拿脈和閉穴是結合到一起的。
武當内功沒有提練膜這個詞,但它講了要揉肚臍,這和少林的揉腹、揉膜相近,隻是由于揉的部位不一樣,它的作用也有微細的不同。因為人體裡面不同部位的場是不一樣的。肚臍和淺筋膜、深筋膜、腹橫筋膜連得比較緊密,不象上腹部那兒和裡面的筋膜隔着好多層。另外,根據胚胎學,胎兒期間臍帶和原腸以及臍尿管有特殊的結構關系,所以揉肚臍和揉上腹效果不完全一樣。而在鼓蕩膜絡中它們被結合成一個整體。
關于膜的基本知識就簡單這麼說說。武術界老前輩練功要練氣,練氣要從膜上練起,練膜要從揉上練起。我們根據自身對各家學習的體會和這些年練外混元的體會,更加充實了練膜的内容。
練膜分為四步功,第一步觀膜,閉着眼睛看,既可做為一部功來練,也可做為練膜的一開始的一步。練膜時,不象以前直腿坐越往前彎、松、趴着越好,那是為了把韌帶松開。現在要把身體直起。(當然,如果有同學就是怕彎腰,還不能往前趴好,就還得那樣松松;因為要是不松到一定程度,有些問題你感覺不到。前些日子有人說怎麼一練又練疼了?不知同學們髂前上棘這個地方疼沒疼?沒疼過,将來還得疼。說明氣還沒通到那兒去。腹橫筋膜向四肢轉移的那個地方,體質非常好的可能不疼,但不會都不疼。這一段從五樞、維道到居髎穴,都是筋膜轉換的地方,當松開使不上勁時,它非常不行。一開始肌肉肌腱繃着勁,當它要松開,繃不上勁了,換勁的時候,非得酸疼不行。所以希望同學們還是要抽時間練它,可以換着練。)
一開始觀膜時,用觀,閉眼想,想周身皮膚下面、肌肉上面有一層一厘米左右像蜂窩、海綿(因有結締組織、脂肪組織)一樣的膜,好像能擠出水一樣。先想軀幹,再想四肢。觀膜就是閉着眼睛看,注意頭部不用多想,若想的不好,頭就發疼、發重、發懵。因為帽狀筋膜皮下比較薄,不太好想,你真想這兒鼓鼓囊囊的,還不太舒服呢。觀膜觀得有個粗淺的影子就可以了。有的人形象思維好,觀得非常細緻,那更好。然後開始調整呼吸。要把意念放在膜上,一吸氣,想外邊的氣通過皮膚往膜那兒跑,通過肺吸進來的空氣也往膜那兒跑,内氣、外氣都往膜上集中。慢慢會感覺到膜那兒在開合:一吸氣,"嗚-"膜那兒也吸氣;一呼氣,"嗚-"膜那兒也出氣。光這個做好了,就相當于過去講的皮膚呼吸的胎息。這就把我們過去講的練捧氣貫頂法,内氣外放、外氣内收,練膜絡氣,以及要注意的三個外氣(大自然的混元氣、彌散在身體周圍的自身混元氣、皮膚開張内出外合這個氣)又深化了一步。
觀膜,可以單獨一直練它,也可以每次練5分鐘左右,不要超過10分鐘。這是按全套功需練2小時而作的安排。觀膜的功用是把精神集中到膜上,通過呼吸和意念相結合,把膜氣充斥起來,使膜絡之氣充足。這實際是養膜絡之氣,同時加大了膜的開放度--身體組織向膜絡的開放,皮膚、把外面的氣向膜絡的開放。
第二步,揉、養。揉是揉肚臍上面。如果坐着揉,身體彎着不好做,身體直着就好做。直着腿身體容易往前傾,盤着腿身體容易直起來,所以直着腿不太好揉,盤着腿就好揉。兩手按在肚腹上面,掌心對着混元竅,精神要集中。揉的時候手和皮膚之間不要隔着太多衣服,衣服太厚就不好揉了。
手壓住皮膚(一開始壓得輕點兒),帶着皮膚轉,這麼一轉,肉皮和下面的肌肉就互相摩擦,這樣,一開始練的是皮下這個膜,把精神集中到那兒去轉,可以輕一點兒,精神一集中,氣不知不覺往深處走,不光在肉皮下面了,覺得肚子裡面有個氣球跟着手轉,一揉覺得肚子裡面會動彈,這才剛剛開始。一般人腹直肌一繃勁,就會呈現一塊一塊的腱劃,差的一邊兩塊,好的一邊四塊,一般來說是一邊三塊。揉上腹部,一開始這麼揉、揉、揉,肚子裡面跟着轉了,慢慢揉這個膜,腹直肌外面的筋膜和皮膚層下面的深筋膜氣充足了,它就肥厚了,養得肚子裡的肉和肌腱氣也足了,肌肉塊就顯不出來了。再發展一步,練得腹當中腹白線這條溝也起來了,肚子象一個餅铛或大餅子。
随着氣越來越深入,手上要加點勁,以後兩隻手橫着拉開一點兒,面積大點,再以後往下放到肚臍那兒去揉,揉完後還可以用拳頭敲打敲打腹部。揉腹關鍵是精神集中。揉得腹腔裡面有氣感了,把腹腔裡面的氣放開,就揉皮膚這一層,一揉整個腹壁到背部的皮下都會有感覺,再以後大腿内部也有感覺。當你還沒練到四肢的時候,大腿外部不容易有感覺。揉腹揉得膜氣充足後,氣不僅能夠充到大腿内部的皮下,而且可以充到會陰。因為皮膚下面的淺筋膜和深筋膜有三個小隙室,其中有一個隙室帶從腹壁的膜連到會陰,所以揉腹的時候能感覺到這個情況有它的解剖學的基礎,不是光憑意念想的。搞氣功學就是要運用現代科學知識,使之科學化。腦子裡有這個概念以後,再練功特别好起作用。以前練功練得氣非常足了,氣往這兒沖,這兒沒路,往那兒沖,那兒也沒路,沖啊,沖啊,最後沖過去了。現在你知道這兒有這麼一個空隙,氣一足,它自己就沿着空隙走了,這樣進步就快了。
不說别的,真要是把這一層膜練好了,也就了不得了。少林練易筋經沒有練别的,就是練這個膜,把這個膜練好了,力量和武功都很好。過去有一個前輩,解放前經常在北京東單公園練功,練膜練得很好。他每遇見練武的人就讓對方打自己一拳。你若不想赢他,平着拳打他,他往外一繃就把你繃出去了。你若想傷他,立着拳打他,他肚皮往裡一縮再往外一鼓,功夫好點的腕子就傷了,功夫差點的腕子就斷了。另外有一個叫尚雲祥的形意拳前輩,他是李存義的徒弟,内功很厲害,别人打他,他也能把他對方繃出去。一天尚雲祥正蹲着洗臉,他的一個師兄弟摳他的**,被他用力把手指縮住抽不出來了,他突然一松,對方摔了個屁蹾。所以練膜能把内氣練得很充足。
揉膜可以随時随地地揉,坐着、躺着都行,隔着衣服揉也行。有個小竅門:用意念讓整個肚子連帶肌肉跟着手轉。一開始它不會轉,慢慢會轉了,氣的動感就大點兒,這就比單純揉要好。如果氣比較足了,意念就要往深處放,往深處一放就是混元竅(混元竅在胃後面,位置相當于網膜囊--網膜形成的一個囊),意念放在那個位置上,氣就到了更深層。從皮膚層到深層筋膜(腹橫筋膜),再到腹膜,然後到腹腔裡面的系膜、髒器表面的漿膜,這樣一層層深入,就把腹腔的内氣充實起來了。揉膜每次練25~30分鐘。
第三步功,是整運。膜絡之氣充足了,還要把它前前後後連成一個整體。這就需要配合呼吸運用一些穴位了。(我們對穴位定位所采用的寸,一是中指同身寸:中指蜷勾,兩個橫紋頭之間的距離就是一寸。二是全身的同身寸:兩臂輕輕前抱,此時肩胛骨内緣離脊柱三寸。沿肩胛骨内緣往下畫一條和脊椎相平行的直線,後面用到的三個穴位都在這條線上,上面是膏肓,下面是胞肓,當中是肓門。)
第一個呼吸。吸氣時意念沿以肚臍為中心、半徑為一寸的圓轉圈,順時針、逆時針都行。(肓樞穴在肚臍旁開一寸,針灸書上一般寫的是肚臍旁開五分,我們取旁開一寸是因為腎經在肚臍上面旁開一寸、肚臍下面旁開五分。)注意不要在肉皮上面轉,要在肉皮下面肌肉層或腹膜層轉。呼氣時意念從肚臍分開,往上到膻中穴,往下到會陰。也不要從肚皮上走,要從裡面走,最少要從皮下或肌肉層走,如果從肌肉層下面相當于腹橫筋膜那兒走更好。
按道理講,練到這一層,腹部的膜絡之氣不應該僅僅在淺層的皮下組織走,應該到了腹部深一層的腹橫筋膜、腹動脈、腹動脈組織,從那個地方走的是比較深一層的膜絡之氣,和任脈之氣有點兒相接通。肚臍和腹橫筋膜隔離不大,從肚臍深處的腹橫筋膜往上、下層走是比較好走的。沒事兒老練這個呼吸也行。
第二個呼吸。吸氣時,意念從膻中、肚臍、會陰這三點沿直線穿向命門(如果從皮膚上繞着走,其整合作用就小多了);呼氣時,意念從命門向兩側分開,往肓門走。
在背部有三行穴位:脊柱旁開五分是門穴,旁開一寸五是俞穴,旁開三寸是募穴。每個髒腑都有與之相對應的門穴、俞穴和募穴。一般若髒腑膜上有炎症,就用募穴;髒器實質有問題用俞穴;和髒腑相關的部位(如髒腑的開竅部位和所主部位)有問題,刺激門穴。門穴和華佗夾脊穴相近似,但又不一樣。一般對門穴采用針法,對華佗夾脊穴則采用灸法。肓門是三焦的募穴。關于三焦,有人說是網膜,有人說是系膜,有人說是腹膜腔,我們認為三焦包括胸腹腔所有的膜和膜上的血管、淋巴、神經。三焦主膜,統管胸腹腔,而且聯系到周身的元氣。三焦的元氣統屬于周身十二經的元氣,它是從膜上走的。
呼氣時意念不是平着分開的,而是往上分開的。因為人體的中氣應該經常往上升。中醫講的中氣和氣功講的中氣不是一回事,中醫講的中氣是脾胃之氣,氣功講的中氣是中脈之氣。密宗功講的中脈之氣有上行氣、下行氣,下行氣下多了,泌尿系統就容易出現問題,如大小便不正常,男性出現遺精,女性出現白帶。密宗功認為中脈有七輪,氣下行是因為脈輪葉耷拉着,脈輪往上翹起來,氣就往上走了。但沒講怎麼往上翹。道家符箓派講心下有個月芽兒("心"字兩邊各有一個點為心,下面形似月芽兒),把心穴提起來,月芽兒往上一翹,心意就起來了,玄關就開了。怎麼練呢?下颏往回一收一繃勁(就是使勁呡嘴),心口裡面就往上撅。(好多人對符箓派很反感,其實符箓派很了不起,它對很多内容沒保密,講了好多練功的訣竅。)如果我們在做這個呼吸時用意念這麼搞,就把心下這個月芽兒往上帶了,也就把命門那兒的氣往上帶了,慢慢使中氣往上升,氣往下走出現的毛病都好解決了。練精化氣比較難,我們通過這些具體的方法一步一步地解決它。
第三個呼吸。吸氣時,意想兩個肓門通過脊中、命門連起來,上面連着脊中,下面連着命門,形成一個不規則的菱形(上下不對稱);呼氣時,意念從肓門上下分開,往上到膏肓,往下到胞肓。
脊中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懸樞在第一腰椎下,命門在第二腰椎下。(這一塊很關鍵。脊髓到了第二腰椎就終止了,将來氣能集中從命門進入脊椎,直接從脊髓裡面走,甚至從中央孔往上走,到了腦。所以這不單是練膜,還可以往深層次練。)命門和脊中在兩個肓門連線的兩邊上下對稱,就是要讓它們不對稱,好往上拉着、翹着點兒。一呡嘴,裡面就翹起來了,再配合意念,氣就好往上升了。
膏肓在第四胸椎旁開三寸。在醫學上很重視膏肓穴。找準穴位之後,用灸不用針,要灸很多,300-500壯(一個米粒大的艾絨團叫壯,用艾卷也行)。我考慮有些很重的慢性病是胸、腹腔裡面的淋巴循環有很多障礙,灸這個穴位時間長了,感覺胸腹部一股熱流下去,病就好了,估計這是淋巴循環的障礙有所改變。所以好多慢性病都灸膏肓穴,而且灸得好的都會出現這種感覺。這從氣功中膜的道理來講,是非常有意義的。
第四個呼吸。吸氣時意念從背部的膏肓、肓門、胞肓從裡面直插到體壁前側的帶脈穴呼氣時從帶脈穴平着穿向肓樞穴。
帶脈穴在章門穴(在第十一肋骨端)正下方,和肚臍相平。帶脈能夠約束十二經脈,而帶脈穴是帶脈的一個關鍵穴。我們下面運四肢的時候,這個穴位和三陰交相結合,是一個特殊的按摩手法。(瑜伽按摩要開啟腹腔,先按摩腹部的幾個穴位,同時要把帶脈和三陰交撥開。)
練這一圈有四個呼吸共八個内容。這麼一練,就把胸腹的膜絡之氣整合成一個整體了。我們這樣練和古人單純地揉膜(當然古人揉膜的内容還有很多,象十二月行功法前前後後揉呀,打呀)相比,氣更加整合了--不僅使内髒裡面的膜之氣充足了,而且前前後後都連成了一個整體。如果我們對現代解剖學的膜認識更清楚一點,那麼對這個功的練習更好一點。一開始把皮下組織這層前前後後連起來;再進一步就從腹橫筋膜走。腹橫筋膜在腹壁外面,它在胸、腹腔都是一個完整的膜,在不同部位的内容也不一樣。膈肌上面、膈肌旁邊的肌肉到會陰、胯骨、背部都有腹橫筋膜。膈肌的中心角和第二腰椎相連,而膈肌的兩側角和腰椎的連接點還要靠下一點兒,在三、四腰椎。所以吸氣時膈肌一拉可以牽動到腰椎,連三、四腰椎旁邊的筋膜都會動彈。膈肌的膜牽動到那兒,氣也可以到達那兒。所以一吸氣氣到了命門那兒,那不是光憑想象的。懂得這個解剖關系之後,氣的深入滲透就會更細膩一點,一開始不要這麼細,這麼細氣就進不去了。隻有皮下那層氣很充足了,它才能往裡面滲。等你們氣往裡面滲的時候,也許兩三個月三四個月就過去了。整運膜絡需要練10~15分鐘左右。
第四步是蕩運膜絡,軀幹、内髒的膜絡之氣充足了,就要往四肢上鼓蕩。也要運用呼吸。
蕩運下肢。吸氣時意念從腿内側的三陰交(内踝上三寸)沿腿内側向上升,通過陰交穴(肚臍下一寸)到肚臍,再穿到命門上;呼氣時意念從命門下降,從十六椎下的腰陽關出來,從皮下順着臀部外側一直到膝關節外側的膝陽關,再往下到陽交穴(屬膽經)。将來我們練筋、肉、骨的時候,還會涉及很多穴位,走的路線也不一樣。這兒基本走的是膜絡。
蕩運上肢。吸氣時意念從三陽絡(手腕外側上三寸,屬少陽三焦經),從陽面通過肩到背部,經身柱穴(第三胸錐下)到至陽穴(第七胸椎下,肩胛骨下角連線當中是第七胸椎);呼氣時意念從腹部的陰都穴經胸部到手腕上的陰郄穴(神門穴上)。
懂得這些穴位之後,就能更好地引導氣的變化。所以過去練混元武功要熟悉經絡學說。我們按膜走可以不管經絡走行,不管具體的線路,隻須知道穴位起止點,懂得前後秩序就夠了,因為混元氣從膜絡走沒有非常具體的線路,它自己怎麼走着順當就怎麼走,這樣走更自然。一般來說,非常具體地按經絡線走,不如光按穴位起止點這樣走好。所以有時候對經絡知識用得太多,反而把經絡堵住了,氣過不去了。有好多人出自發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象靈子術、過去的各種"神拳"都是自發功。其實過去的很多帶有神秘色彩的東西從氣功的角度都能講清楚。)蕩運膜絡需練10~15分鐘。
如果同學們想專一就練一個好,可是老練一個就煩了,開始跑神了;如果練練這個、再練練那個,容易集中。如果十分鐘、二十分鐘,能真正集中精神了,就了不起了。同學們要自己調節練功狀況,要集中精神;非常酸的時候,就體會那個酸在哪兒。同學們關鍵要練。今天講的膜絡應該是非常基本的,比上次講的又深化了一層。将來這一層過去之後,我們還會講内髒之氣,然後還要分着講筋怎麼練、骨怎麼練、肉怎麼練、血脈怎麼練,把膜絡之氣又展開一下。
在練蕩運膜絡之氣的時候,不光用意念,吸氣時,手指尖兩側要用力往回縮,意念手帶着胳膊、腿,一縮就縮到穴位那兒去;呼氣時,手指尖兩側要用力往外伸,一伸就伸到穴位那兒去。手最好按在硬質平闆上,這樣指尖兩側用力回縮時手指蜷不回來,指尖往回一拉,就對膜絡之氣振動很大。這和抻氣相比,振動的氣更細,範圍更大。
将來我們練得每秒鐘能收縮4~6次,蕩運膜絡這步功就算成功了。我們以後練經脈之氣,振動方法不一樣,集中的穴位不一樣,關鍵是振動速度。你達不到每秒鐘收縮4~6次這個速度,告訴你練經脈之氣的方法,也等于零。練經脈之氣成功了,每秒鐘能振動8次以上。按照過去的講法,練這樣的膜絡達到每秒振動4次,甚至不搞四肢,就練身體的觀、揉、整,真練好了,那就很不錯了。過去專門練它,沒有一年半到二年的功夫,達不到真正的層次。我們現在不要求水平象過去那樣高。《少林精義》裡面講,張大用能跳起來抓住空中的鳥,一抓一個準。他抓住空中的蜻蜓後,蜻蜓不受一點損傷。他也是從膜練起來的。過去拼命練功一練就是十年八年的。我們現在懂得竅門,練得快點兒,但也做不到兩個月就練得非常好。你達不到每秒振動6次以上,告訴你練筋的方法,你振動的也還是膜。平時就用手按着自己的腿練習快速振動,如果這麼練下去悟不出東西來,那麼練一輩子也達不到每秒振動8~12次。等你悟出東西之後,可能進步就比較快點兒。
我們現在這麼練膜,比單純練膜、單純練聚精會神高一個層次。但是往下面還有好多東西,還需繼續練,練速度,練筋、骨、肉,都是軀體混元氣。以前練捧氣貫頂法、形神樁也是練軀體混元氣,但那是從意識練的;現在更深一層,從内裡邊練。有人不想搞複雜的深的,那就少練點,練點拉氣、抻氣,或直腿坐,單純揉腹也行,可以單純搞。你要複雜細緻搞,那就要全面做。那麼這是不是不專了?相對來說,這麼複合練比單獨那麼練,效果要好,是深化、細化與展開,氣就更容易練起來。希望同學們多體會多練。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