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肖老師講《濕熱病中焦濕熱證診治》

《濕熱病中焦濕熱證診治》

一,【複合病因】

濕熱病是外感濕和熱兩種邪氣,濕和熱兼雜緻病。因此邪氣既有濕邪為患的特點,又有熱邪為患的反映。濕邪屬陰具有“趨下,粘滞”的特性,所以邪濕多侵襲人體下部,并且容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熱邪屬陽具有“上升,燒灼”的特點,所以熱邪多侵襲人體上部,并且容易耗傷陰血,擾亂心神。濕為陰邪,熱為陽邪,兩種屬性不同的邪氣共同侵襲人體而發病,熱處于濕中,濕居于熱外,薛生白說:“熱為天之氣,濕為地之氣,熱得濕愈熾,濕得熱愈橫。濕熱兩分,其病輕;濕熱兩合,其病重而速”,王孟英又說:“熱得濕遏而不宣,故愈熾;濕得熱則蒸騰而上熏,故愈橫。兩邪相合,為病最多。”

二,【病變中心】

薛生白說:“濕熱為病,表傷者,十之一二,由口鼻而入者,十之八九”,說明濕熱之邪侵入人體的途徑為體表肌膚和口鼻兩種途徑,并且由體表肌膚而入的機會少,由口鼻而入的機會多。薛生白又說:“邪由上受,直趨中道,故病多歸膜原”,中道是指中焦。說明濕熱之邪由口鼻入不停留,直接傳入中焦。由此可知濕熱之邪緻病,患表證很少,患中焦病比較多,濕熱病是以脾胃為病變中心。章虛谷又告訴我們濕熱病以脾胃為病變中心的理由,他說:“胃為戊土屬陽,脾為己土屬陰,濕土之氣同類相召,故濕熱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

三,【彌漫三焦】

濕熱病,雖然以中焦脾胃的病變為主,但是濕邪有蒙上流下的特性,故病程中尚可因彌漫三焦而涉及其他髒腑。如果濕熱郁蒸,蒙蔽于上,清竅壅塞,則引起神志昏昧;如果濕邪下注,蘊結膀胱,則緻小便不利;如果濕熱内蘊肝膽,則身目俱黃;如果濕熱蘊于肌腠,則身重關節疼痛。

四,【判定标準】

薛生白說“濕熱之病,不獨與傷寒異,且與溫病大不同”。濕熱之病,不隻是與傷寒病不同,而且與溫病也大不同,我們怎麼知道病人患的是濕熱病呢?薛生白在《濕熱病篇》中說濕熱病的提綱症是:“濕熱證,始惡寒,後但熱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飲”。我們見病人開始惡寒,後來隻發熱不惡寒,出汗,胸痞,舌白,口渴不欲喝水,就可以判定為濕熱病。

五,【病機轉化】

濕熱病初起,以濕中蘊熱抑制衛氣為主要病理變化,病程的前期階段濕重熱輕。由于濕熱病以脾胃為病變中心,所以其病機轉化以及臨床症狀與中氣虛實密切相關。濕熱之邪入中焦,病機轉化分為三種情況。

1,濕重于熱:薛生白說“中氣虛則病在太陰”,若中陽虛,濕熱之邪入中焦容易向濕轉化,病位以太陰脾為主,表現為濕重熱輕之象。

2,熱重于濕:薛生白說“中氣實則病在陽明”,若中陽旺,濕熱之邪入中焦容易向熱轉化,病位以陽明胃為主,表現為熱重濕輕之象。

3,濕熱并重:若中陽盛衰無明顯偏頗,病位在脾胃,表現為濕熱并重之象。

六,【辦證論治】

濕熱病分為衛分階段、氣分階段、營分階段、血分階段,其中氣分階段又分為上焦濕熱、中焦濕熱、下焦濕熱。因為濕熱病以脾胃為病變中心,所以我們重點學診治中焦濕熱證。

1,診斷

如何判定病人是中焦濕熱證呢?見病人既有脾胃的定位症狀,又有濕熱的定性症狀,就可以診斷為中焦濕熱證。隻要背熟脾胃的主要定位症狀和濕熱的主要定性症狀,診斷中焦濕熱證輕松!

(1)脾胃的主要定位症狀:脘悶腹脹,納呆不饑,大便溏滞。

(2)濕熱的主要定性症狀:始惡寒,後隻發熱不惡寒,胸痞,出汗,舌白,渴不欲飲水。

2,治療

(1)濕阻中焦之濕重于熱,症見發熱,胸痞汗出,口渴,舌白。治法:辛溫開郁、苦溫燥濕,常用雷氏芳香化濁湯。

(2)濕阻中焦之熱重于濕,症見壯熱口渴,自汗,脈洪大,治法:清熱為主、兼以祛濕,常用白虎加術湯。

(3)濕阻中焦之濕熱并重,症見舌根白、舌尖紅,或苔黃膩、脈滑數。治法:清熱、燥濕,常用王氏連樸飲。

七,【治法禁忌】

濕溫病初起的治療有三大禁忌:禁辛溫發汗、禁苦寒瀉下、禁滋膩養陰。

1,濕熱病初起可見惡寒發熱症狀,若辨證失誤,給予麻黃湯、桂枝湯等辛溫發汗之品,則會導緻熱勢更甚,最後出現神昏,耳聾,谵語等熱蒙清竅的症狀,加重了濕勢病情。

2,若過早使用苦寒攻下法,損傷脾陽,脾陽不能腐熟水谷,則出現洞洩難止等變證。

3,濕熱病初起可表現為午後發熱的症狀,若辨為陰虛發熱,用熟地,阿膠等滋陰養血藥,會導緻中焦氣滞。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