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建立一個王朝,無論其如何龐大,總有個具體的起止時間。而宗教無論是在源頭還是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是模糊不定的,道教尤其如此。但宗教的影響又是廣泛而深刻的。在漫長的曆史歲月裡,道教深深的影響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以至于在今天,無論我們支持還是反對,覺亦或不覺,都處于它的陰影之中。道教的研究又是複雜而艱難的,僅就遺留下來的道教經典就不知有幾千幾萬卷,真可謂浩如繁星。那麼,該從哪裡開始說起好呢?
飲水思源,不妨就從一本神秘的經書開始吧!首先聲明,之所以說它神秘,并非因其是關乎神仙的故事。我們力求平白樸實,生動有趣講述故事,但态度絕對認真,科學的曆史觀和價值觀是我們的根本原則。
二、開場小明出生于公元150年(東漢桓帝和平元年)。那時政治腐敗,老百姓們過着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的日子,但在社會中流傳着許多關于神仙的傳說。一些窮人于是離開家鄉,去外尋找仙道。小明自幼喜歡神仙方術,搜集了許多傳說故事,渴望着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一名神仙。于是,在一個清冷的早晨,他背上行囊,踏入江湖,從此走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希望尋找到神仙。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他遇到了一位世外高人,傳給他一本名為《周易參同契》的書,并且告訴他說,“若要成仙,先學煉丹,煉丹之秘,即在此書。”說完便消失了。小明熱淚盈眶的對着天空三跪九叩,然後返回家中,懷着激動地心,顫抖的手,打開了這本奇書。
三天三夜以後,小明終于........瘋了。
其實不怪小明,假若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和小明一起研究那本書,沒準也會瘋。因為這本書實在太難了,它還有一個十分響亮的稱号,名為“萬古丹經之王”,其難讀系數之高,絲毫不亞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直到小明出生的一千多年後,有個名叫朱熹的大學霸,據說此人天文地理,古往今來沒有不知道的,但他面對本書的時候,居然也說“無下手處,不敢輕議”(《周易參同契考異》)。
我們不僅好奇,那本名為《周易參同契》的書講了些什麼呢?為什麼可以把人整瘋了?要說起來,内容可真不少,天文、曆法、養生、醫藥、術數以及政治,以今天的科學眼光來看,還包括了數學、化學、哲學。那麼就要問了,難不成小明遇到的神仙是假的,傳授這麼一本包(luan)羅(qi)萬(ba)象(zao)的書,是故意坑他不成?那倒也不是,因為這本書的主要内容确實講的煉丹,以上所有的内容事實上都是圍繞着這一個目的。
道教史專家王明先生說:“《參同契》的中心理論隻是修煉金丹而已”。
數日後,高人找到小明,治好了瘋癫,并說“此仙家典籍,凡人不得妄修。念你一片真誠,所以借此機會給你一個教訓,以免日後鑄成大錯,悔之不及。切忌,凡修仙者,必要内心虔誠,絕不可心浮氣躁,急功近利。”于是小明跪求高人為師,從此潛心學道,終于有成。
歲月荏苒,不覺已經快兩千年。我們有幸得到了小明同學的課堂筆記,參考着之後的曆史發展,今天可以重新發掘一下《參同契》。有些同學初涉道教,沒有相關基礎,所以我們先略作介紹,包括《契》的來曆、經曆以及後世影響。
《周易參同契》又名“萬古丹經之王”,“丹經之祖”。所謂“丹”,就是指仙丹,吃了可以讓人變神仙。
三、書名傳說,它源自于《古文龍虎經》,但可惜已失傳,沒法考證。周易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書名中周易表示本書以《易》作為煉丹理論的基礎;參,通三,是說書的三個基本内容,周易、黃老之學和爐火煉丹術;同,是融合、貫通的意思;契,就是書。翻譯成現代話講,就是《基于<周易>與黃老之學對煉丹術進行的新诠釋》。《契》:“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黃、老用究,較而可禦。爐火之事,真有所據。三道由一,俱出徑路。同出異名,皆由一門。”
據小明筆記,以上隻是許多解釋中的一種,還有其他說法認為:1.“周”是周而複始,“易”是變化,“參”是指水、土、金,“同契”是指上述三物煉化以後,同為一體,彼此契合。無名氏《周易參同契注》“周者,乃常道也;易者,變改之意;……參者,雜也,雜其水、土、金三物也;同為一家,如符若契,契其一體,故曰《參同契》;2.“參同契”是指對以往各種丹書的“理通義合”,彭曉《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參同契》者:參,雜也;同,通也;契,合也,謂與諸丹經理通而義合也”。我們這裡隻取最初的解釋。
四、成書年代和作者小明是東漢末年人士,所以這本書大概也在東漢末年出現。雖然有人認為這是一部後人作的僞書,但小明對此不置可否。朱熹曾說:“《參同契》文章極好,蓋後漢之能文者為之,其用字皆根據古書,非今人所能解。”
關于這本書的作者,筆記上有四個:魏伯陽、徐從事、淳于叔通、婁敬。但我們認為靠譜的隻有前三個。因為婁敬是西漢初年人,又名劉敬,是漢高祖劉邦給賜的姓,《史記》中有《劉敬叔孫通列傳》,傳說中他活了一千多年。我們跟小明不一樣,我們是堅定的無神論者,所以Pass此人。
關于魏伯陽三位,曆來說法很多。有認為是其中某一人寫的,也有認為是三人接力完成的,關于接力的順序也比較有趣,有三種說法:魏伯陽、徐從事、淳于叔通;徐從事、魏伯陽、淳于叔通;徐從事、淳于叔通、魏伯陽。還有的認為《契》的完成跨越幾個朝代,對此小明依然不置可否。
今本《契》共分三卷,從思想内容上看,存在許多矛盾的地方:如上卷認為内修不能延年益壽,反對内丹法;中卷則認為通過養性能夠續命,力挺内功修行。寫作的形式和風格也很不一樣:上卷多用五言,間或四言;中卷反之;下卷則交互使用四言、五言,有時還帶點漢賦風。所以推測不太可能是出于一人之手。當然也不絕對,就像歌德的史詩般巨著《浮士德》就是一部劇情内容跨越極大,語言風格極為多變的作品。
近代學者對《契》的作者問題下了很多功夫,也得出許多結論。但對我們而言,為求方便,還是采用傳統的看法,以魏伯陽作為一個較晚的編輯,而且還是一個沒有強迫症的編輯。
五、影響《契》問世後,并未引起普遍關注,直到唐代才興起了研究和學習的熱潮。究其原因,筆記中提到三個:
第一、文盲太多。雖然漢末有很多大學者,如鄭玄(著名經學大師),蔡邕(yōng,著名才女蔡文姬的父親),虞翻(精通易學,堪比東方朔)。但這類人是極少的,絕大部分百姓都是文盲,鬥大的字不識一筐[4]。對此小明頗有微詞,深感有普及文化,掃清文盲的必要性。
第二、書寫材料不方便。雖說蔡倫改進了造紙術(105年),但在小明的年代,紙張依然短缺,用于書寫的材料多種多樣,包括竹簡、木簡、甚至貴重的絲帛。技術條件的限制,也造成《契》這類非官方文獻難以普及。
第三、有追求的人太少。小明時代,社會的焦點是王侯世家們,他們大多享受着榮華富貴,過沒羞沒臊的日子,很少潛下讀書、修道。何況,聚集道士還隐藏着巫蠱、圖谶等可能性,所以有很大的政治風險。至于普通百姓,光是活着都已經用盡全力了,哪有力氣煉丹修道。小名對此深表不滿。
(中山靖王墓陪葬馬車)
以上是筆記中的記載,不夠詳盡。當代學者對《契》的影響作了更加充分的研究。
第一,《契》中的天道、黃老思想,引起統治者的不安,尤其是黃巾起義後,道教徒的地位更低,凡與“道”相關的書籍、思想都被限制。
第二,主要的學術興趣發生轉移。《契》中所利用的易學象數思想,在漢代學術圈裡流行一時,但魏晉以後,思想界最流行的是“玄學”的讨論。“有無”、“本末”、“名教”和“自然”等,是這一時期的主流。
唐代以後,《契》的研究進入繁盛階段,漸成道教顯學。其影響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煉丹術的發展。
這是不言而喻的,畢竟《契》的主題就在于煉丹。可一言以蔽之:《契》以“易”、“老”作為理論基礎,給予煉丹術以“科學”的解釋,遠勝于同類的煉丹學教材。
第二,古代(術)數學的發展。
這個解釋起來有些麻煩。首先,我們都知道《易》最初用于占蔔,而占蔔離不開卦象和天文術數,這是古代數學的起點;然後,漢代《易》學十分發達;再然後,《契》以卦象和天文作為煉丹理論,大量吸收了漢代《易》學思想;接着,陰陽術數,卦象天文又是道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再接着,唐代是道教(因為老子姓李的緣故)以及(術)數學發展的一個高峰。著名道士李淳風,兼天文學家、數學家、易學家于一身,但他主要身份是一名道士。他編訂和注釋了古代的十部算經,成為後世各朝的官方數學教科書。而十部算經以及李淳風的注釋,都有易學、術數的影子。以上,《契》對我國古代(術)數學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具體多大很難說)。
若上述關系看不懂也沒關系,這是中國數學史上的一個大問題,李約瑟曾提到“‘術數’是一門待深入的進行曆史研究的準科學”。我國數學家李迪先生也曾提出50個“中國數學史中的未解決問題”,其中一道即“儒、道、佛三家對數學發展的影響”。
第三,宋明理學的發展。
從五代道士陳抟(tuán)到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這期間的宋明理學家們,大多試圖創建一個囊括宇宙人生的世界觀。一些著名學霸,周敦頤、邵雍、朱熹、郝大通、方以智等都下過功夫研究《周易》和《參同契》。其中陳抟和周敦頤的太極圖,邵雍的象數學研究,都可以說是受到《契》的啟發而來,其他思想家也多多少少受到《契》的影響,如朱熹,還有方以智家族的易學研究等等。
文史君說:上述僅就道教經典《參同契》做一扼要介紹說明。簡單說來,《契》借《易》之“爻象以論作丹之意”(葛洪《神仙傳》)。雖然以現代科學的眼光來看,它并不是科學,但它也不就是迷信,它是前科學時代,人類局限于知識、技術的限制而對自然、天道作出的一種積極探索。謬誤之中夾雜着真理,這是人類社會前進過程中的必然模式。
參考文獻:崔瑞德、魯惟一:《劍橋中國秦漢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
章偉文:《<周易參同契>若幹學術問題探析》,《國學學刊》, 2016年第1期。
楊子路:《隋唐道教術數學派與傳統數學關系考論》,《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年第4期。
戈國龍:《<周易參同契>與内丹學的形成》,《宗教學研究》, 2004年2期。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