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趙懷德中醫世家經驗輯要——退熱十五法

退熱十五法

發熱可以說是醫生在臨床上遇到的最多見情況,其病因多樣,病情複雜,中醫将其區分為外感發熱和内科發熱兩大類,我們将其細分為十五種情況,現以法為綱,條分縷析如下。

一、發汗解表

用于外感初期病邪在表,屬風寒外感肺失宣降的常以惡寒為主,治宜辛溫發汗,解表退熱。藥用荊芥、防風、麻黃、桂枝、細辛、白芷、前胡、杏仁、姜棗等味,方用荊防敗毒散。屬表實無汗而喘者用麻黃湯;營衛不和有汗者用桂枝湯。若風熱上受,侵犯肺衛則以發熱為主而微惡寒,咳嗽咽痛,口微渴,少汗或無汗,苔薄黃,脈浮數,當以辛涼解表疏風洩熱。常用金銀花、連翹、桑葉、菊花、柴胡、葛根、牛蒡子、淡竹葉、薄荷等味,代表方劑如銀翹散、桑菊飲。

二、和解清熱

邪熱侵入表裡之間,常以黃芩、柴胡、青蒿、半夏等組方,代表方如小柴胡湯。若寒重熱輕,口苦胸悶,舌苔厚膩為挾有痰濕,宜用青蒿清膽湯,和解清熱,兼以化痰濕。

三、清氣化熱

溫熱(或傷寒入裡化熱)侵犯陽明氣分。常用藥物如生石膏、知母、竹葉、栀子等,代表方如白虎湯。若津液傷甚或熱病後期,以身熱汗出,煩渴欲嘔,舌紅幹為主者宜用竹葉石膏湯,清熱益氣、養陰和胃。

四、攻下瀉熱

實熱燥屎内結陽明,胃腸腑氣不通,邪無出路。偏于大便燥結用調胃承氣湯,偏于腹滿脹痛的宜用小承氣湯;兩者兼而有之,舌苔焦黃或黑有芒刺,宜用大承氣湯峻下熱結以存津液,兼見津液已傷者,又當增水行舟,用增液承氣湯加味。

五、清營涼血

溫熱病毒内傳營血,多用清營湯清營涼血解毒,兼透熱轉氣,入血耗血動血者,則用犀角地黃湯加味以涼散血熱;若熱陷心包,神志昏蒙,高熱抽搐,可加用紫雪丹、安宮牛黃丸,以開竅急速救治為要。

六、清利濕熱

适用于濕溫或濕熱症所緻之發熱。常用車前子、木通、茵陳、六一散、藿香、佩蘭、杏仁、蔻仁、苡仁等化濕清熱;黃連、黃芩、黃柏、銀翹可清熱燥濕。臨證時若濕重于熱用三仁湯宣暢氣機,化濕清熱;熱重于濕用連樸飲,清熱化濕,宣暢透邪;濕熱并重,又當化濕清熱并舉,重用甘露消毒丹治之。

七、祛暑清熱

暑乃火熱所化,為夏令時節特有的外感病邪。常按溫熱、濕熱病辨證論治而選白虎湯、清營湯、六一散、甘露消毒丹等。然暑邪還有升散、易耗氣傷陰這一特性,常選用王氏清暑益氣湯;若熱不甚高而汗出不止者,宜用生脈散加味,益氣斂汗,清熱生津。

八、解毒清熱

用于溫疫、熱毒、瘡瘍療毒、癰疽(包括肺癰、腸癰)等病之所緻發熱,臨床應用頗為廣泛。根據熱毒在氣、在血、兼表、兼裡之不同,又常與解表、清裡、涼血之黃柏、栀子、銀翹、闆藍根、大青葉、虎杖、紅藤、蒲公英、地丁草等清熱解毒藥組方。如熱毒侵入蔓及三焦,大熱狂煩、口燥咽幹、舌紅苔黃、脈數有力、或療毒走黃、或疫毒痢等,用黃連解毒湯加減以瀉火解毒,或病情嚴重,或溫毒極盛階段,并見昏狂谵語、頭痛如劈、吐血發斑、舌降、唇焦、脈沉而數,為氣血兩燔、熱毒深重之候,當用清瘟敗毒飲涼營涼血救陰。各種瘡瘍疔毒、癰疽疖腫所緻之發熱,局部伴有紅腫熱痛,常用仙方活命飲清熱解毒,活血排膿,消腫止痛(膿已破潰者勿用),或用五味消毒飲解毒,消散疔瘡。

上法多用于發熱屬于外邪所緻之表證、實證、熱證。包括各種感染性疾病如上感、流感、乙腦、流行性出血熱、傷寒、副傷寒、斑疹傷寒、猩紅熱、鈎端螺旋體病、敗血症、肺炎、痢疾、中暑、急腹症,以及軟組織化膿性感染。

九、滋陰清熱

凡是陰液不足而生内熱者,治宜滋陰降火,清虛熱。常用生熟地、麥門冬、沙參、女貞子、元參、玉竹、百合、銀柴胡、地骨皮、知母、黃柏等藥組方。如肺陰不足、虛火上炎者,兼見幹咳少痰,短氣乏力,或咳痰帶血,方用清骨散、百合固金湯加減;如肝腎陰虛,偏于腎陰虛者,兼見腰膝酸軟、耳鳴、耳聾、夢遺滑精,常用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六味地黃丸化裁,偏于肝陰虛者,多伴兩脅隐痛,而用一貫煎加黃芩、丹皮、地骨皮;如胃陰不足,兼見口渴喜飲,或消谷善饑或胃脘灼熱,或牙齒腫痛,宜用玉女煎加味以養陰清胃。臨床上肺結核、慢性泌尿系感染、功能性低熱、甲亢、糖尿病、慢性肝炎、慢性膽囊炎常用此法。

十、補血清熱

本法常用于失血過多(産後、外傷),或脾胃虛弱,生化不足,或七情所傷暗耗營血所緻之發熱(常用四物湯、參芪四物湯、歸脾湯)以及血液病(再障、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白血病)、産後發熱、功能性低熱、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屬于血虛發熱者。

十一、甘溫除熱

中氣虧虛、氣浮于外而發熱者,法當益氣健脾,甘溫除熱,方用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功能性低熱、産後發熱、小兒夏季熱、慢性痢疾、慢性腸炎、感冒屬氣虛者,常用此法。

十二、疏肝清熱

用于肝氣不疏、氣郁化火所緻的發熱及甲亢、神經衰弱、慢性膽囊炎、肝炎等,周期性發熱,功能性低熱等。常用丹栀逍遙散加減,以理氣解郁、疏肝清熱。

十三、活血化瘀

瘀血内結,陽氣不得宣通故而發熱,常用血府逐瘀湯、桃紅四物湯、桃仁紅花散,外傷血瘀所緻發熱用複元活血湯,桃仁承氣湯用于腫痛、淋巴結核、産後發熱,慢性盆腔炎、慢性附件炎、跌打損傷等病伴發熱者。

十四、引火歸源

用于腎陽虛弱、不得歸藏,虛陽浮越于上,以緻形成的上熱下寒之發熱,主要症狀有反複低熱(自覺發熱而查體溫不高),當引火歸源。方以腎氣丸、濟生腎氣丸溫補腎陽,使陰陽平衡,虛火不升,則諸症可除,虛熱可解。本法多用于慢性咽炎、神經衰弱、慢性腸炎等。

十五、消食導滞

食積不化,停滞中焦,亦可導緻發熱。常用保和丸和枳實丸消積和胃,化濕除熱,本法主要用于小兒消化不良、疳積和小兒夏季熱等。

發熱的病情往往是錯綜複雜的,臨床上還會出現真熱假寒或真寒假熱的假象,此時,應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如外感發熱病是熱極盛者,由于陽氣不能透達于外,可見四肢厥冷的寒象,即《傷寒論》謂熱深者厥亦深,“傷寒,脈洪而厥者,裡有熱,當用白虎湯清氣退熱”;亡陽虛脫,若是陰盛格陽于外,則可見:“下利清谷,裡寒外熱(但實際上體溫往往不高,甚至下降),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幹嘔、或咽痛、或痢不止”(《傷寒論》317條),宜用通脈四逆湯溫腎壯陽,回陽救逆。

總之,發熱的成因多而複雜,易相互轉化,彼此相關,如外感發熱可由衛及氣,由營傳血,經久不愈,亦可發展為内傷發熱,氣郁發熱,每每暗耗陰液,導緻陰虛;陰虛發熱常常伴有血虛;血虛發熱則又伴氣虛,氣郁即可以化火傷陰,又易導緻氣血瘀阻等等。因此,對于發熱的治療,必須分辨内外,辨明部位,掌握虛實,看清真僞,針對病因辨證論治,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虛實并見,補瀉同施。

溫馨提示:以上僅供醫界同道參考,臨床還需謹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圖片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轉載請注明出處。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