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儒家經典《大學》心得體會

《大學》心得體會篇1

  對不同學科之間知識互相滲透和作用有了新的認識。雖然身為物理老師,自己不僅能在學生做化學、數學作業時給予幫助,同時在學生背誦古文時,常常能把例如嶽陽樓記,琵琶行等篇章吟誦如流,每每總也能赢得學生詫異的目光。自從參加了跨學科名師培養基地的學習後才發現,其實原本心目中的跨學科理解同劉老師的跨學科課程概念兩者之間的實際距離,難免為自己的淺陋感到不安。而通過老師講授和反複閱讀《大學》篇,有點覺得茅舍頓開、獲益非淺大學之道講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

  作者曾子本人就是傳承道統的中堅骨幹,所以将人倫作為維系整個社會行為和政治規範的微觀基礎。《大學》卷首開宗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所謂明明德,前一個明是動詞,意指理解掌握;而後一個明為形容詞或名詞,強調儒家的道統而非其它的歪門邪道。明明德與親民、至善一直被認為是《大學》之重要的三綱。

  明德是根本,親民為路徑,至善則是境界,是個體行為的理想目标。綱舉則目張,所謂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被認為是八目,由三綱統領又與之相互相成。明明德之所以根本,是因為任何行為個體不僅需要有明德的規範,例如曾子那個時代的強調的所謂周禮;同時,還要下功夫認真學習切實把握,以達到個體人格的自我完善推己及人,完成由形式到内容,由精神到物質,由内到外,個體到一般的演進過程。

  這對于一名教師就比較重要了。因為教師通常肩負明德和明明德的雙重責任。所謂明德是規範的體例,說起來并非難題;關鍵在于明明德,這又是一個雙向的行為過程。

  作為一名教師就需要循循善誘,通過傳道釋疑解惑,激發學生對真和善的渴求,使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最高的發展,同時,在言傳的同時更可以身教。以教師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學生使其可以不斷地明明德,日積月累而達到教學雙方自立并立人。親民、至善大學之道強調的不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實踐,它還要求把個人的道德修養應用于社會政治實踐,是一個推己及人的過程。

  親民,說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養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體認到自己心靈中所具有的誠明德性,由此同樣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社會,這樣就能做到大學之道所謂的止于至善了。在八目中,格物、緻知、誠意、正心、講的是修身,是作為行為主體的個人的道德和能力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講的是不分門第不管出身,上至皇帝下到百姓,隻要身正,方可達者既濟天下而窮者也能獨善其身。于是乎,天下方能太平,百姓安居樂業而官員四平八穩;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以理解為是某種人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尾随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其後是作為前提條件。身既不修奢言齊家治國平天下。

  而修身又以格物、緻知、誠意、正心為關鍵。無論是三綱還是八目,是以明明德、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至善行為過程。而親民包括格物、緻知、誠意、正心都包括其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确實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親民,至善既不難;同時格物、緻知、誠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齊家治國平天下亦不難。這就是通過《大學》篇學習受到的教益和啟迪。

  《大學》心得體會篇2

  《大學》總結了人一生實現遠大理想抱負的模式,這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為人生的第一大學問。“修身”就是我們所講的“做人”。一個人隻有先學會了做人,然後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進而才有能力雲治理一個國家,達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麼,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将會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所以說,一個人如果不知道怎樣做人,不管他學富五車,有億萬财富,他的人生最終都是失敗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說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過來講,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則永遠被懷念,被學習。所以,古人說:“才智,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師也。”大雁南飛就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過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互相協作,互相鼓勵、直至實現共赢的過程。它們總是喜歡排成“人”字飛行,在這種結構中,每隻大雁翅膀的扇動都會給緊随其後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們順利完成長途旅行。

  有人這樣總結說:“一個團隊的生命力,不是技術,不是人才,不是資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團結一緻的步調。要做像白求恩一樣的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愛崗敬業,樂于奉獻。我們都是為着一個共同的目标,走到這個集體中來的。這是一種緣分,更是一種機遇,一種在履行管理職責中實現個人價值的機遇。而集體是我們每個人施展才能和抱負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載體,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不斷增強工作的自豪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覺地把個人融入集體這個大家庭裡,與之同喜同樂,無私奉獻,貢獻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體力行去實踐,按照日常對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計劃,要毫不遲疑地付諸于行動,把自己對做人的點滴領悟,迅速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在運用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會,相信一定會有明顯的收獲。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敗是自大;人生最大的無知是欺騙;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自棄;人生最大的法寶是精進;人生最大的罪過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們都能成為高尚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懷着恭敬的心,我讀了一遍《大學》,合上書,閉上眼,我想起自己這三十年的經曆,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也想到我教的那些學生,想起書上說的古人的學習教育,同時也想到了當今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是無所謂善惡、愚智的,經過家庭的影響,學校的教育和社會的熏陶,變成了各種各樣的社會人。自從白話文運動後,這種讀四書五經的教育已經消失好多年了,幾十年的國人沒有機會讀到這種教人修身齊家的書,一個人不修德,不會做人,即使有了學問也不會有多大的貢獻。雖然有人能得到好的家教,具備良好的美德,那畢竟是少數,全社會的學齡兒童的德育大部分還要靠學校靠老師來完成的,我作為一個教師,一定要教會孩子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做一個合格的人,一個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人。

  《大學》作為傳承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經典四書五經裡面篇幅最短的一書,僅約略讀上一讀,已經給我如此大的震撼,讓我有一種重生的感覺,我的文化生命才剛剛開始,我這些年來的成長隻是身體的成長,心靈還牌萌芽的程度。讀《大學》讓我感覺自己站在了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殿堂的門口,裡面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精華所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從今以後,我願意和我的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大學》心得體會篇3

  相傳《大學》是孔子的學生曾子所作。《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朱熹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大學》一書,文辭簡約,内涵深刻,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于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業等均有啟迪意義。

  很早以前就接觸過這本書,最近也經常在早晨基礎教育的學校裡聽到朗朗的讀《大學》的孩子們的聲音,每次聽到我的思緒都不禁會出現短暫的停頓,仔細分辨讀的是哪一句,又是什麼意思。對于像《論語》、《大學》這種儒家經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也有着不同的感悟,但是有一點是不會變的,優秀的、經典的道理是永恒的,是不會發生質的變化的,這是我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态度,我覺得我的态度應該是比較端正的,但我也非常清楚我對諸如《大學》這樣的中國經典文學的理解是膚淺的,是需要不斷學習的,但總礙于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一直停滞不前。

  也許是機緣巧合,今年我有幸參加了北京教科院組織的北京市農村成人教育骨幹教師培訓班,并以學員的身份參加了中華傳統文化講師團培訓,其培訓的内容就是《大學》。我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認真的聆聽了包括學習大學的重要意義、大學之道、知止而後有定等内容,從學習者的角度聽取了馬教授對大學的講解。下面就說說我的學習感悟,也是為了完成老師的作業。

  且不說國家政策要求我們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單從儒學在中華兩千多年的曆史進程中發揮的影響與作用來看,就是值得我們繼承和學習的。再者,在物質生活高度發展的今天,金錢至上、信仰缺乏、宗教侵蝕等,影響着中國年輕的一代,甚至是更多的中華兒女。從這一點來看,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拾明明德與克己複禮,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那麼作為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提升個人國學文化底蘊,也應該做一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這一觀點在開班當天王東江處長那熱情洋溢的講話,那充滿期待的口吻,證實了我的觀點。所以,我非常感謝教科院安排的這次培訓。

  馬教授那種待人謙和的性格,給我以長者和儒學弘揚者的感覺,而講解的内容給我以行政領導或者退休老幹部感覺,換句話說,我是學到了從政層面的大學。

  回憶整個學習内容,給我最深刻的是格物緻知、明明德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這些都是最樸素的道理,都是修身的範疇,但是在生活中做起來還是有些困難的。

  格物是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不同的人對其有不同的理解。宋代朱熹解釋為,即物而窮其理。簡單理解為觀察分析萬事萬物并解其根本,轉化為人心靈之認識,而得其道,并以緻其知。明代王陽明認為格為正,物為意念,格物就是要人糾正意念的不正,克服内心的非道德意識,從而恢複其本體的至善或良知。也有佛學大師認為格物緻知是格除掉人心之物欲,方能顯其本有真知。這些解釋都是在特定的曆史或者生活環境中産生的,雖看着不盡相同,但歸結起來都是深層次的挖據事物本質,而獲得某些知識或者達到某種境界。在我看來格物緻知其實就是探究、認識事物的規律或本質,而獲得知識或真理,更深層的含義如果從緻知格物的角度來理解,就是做事情我們要遵循事物的規律。如果每個人都懂得格物緻知又怎麼會有拔苗助長的故事。在當今社會家長們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應該謹遵格物緻知。

  對明明德的理解,分歧不多,意思是人要弘揚光明的德性。用在當下就是弘揚正能量。作為農村教育工作者要以格物緻知的态度去明明德。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千古錦句,在這裡不多說了。

  四次培訓結束,留給我更多的是思考,學校裡雖然有繞梁的《大學》讀書聲,而沒有幾個孩子懂得它的含義,甚至沒有幾個老師說的上來,更不用說學而時習之了。生活中誇大其詞、拔苗助長、精神空虛的也大有人在,我希望有關專家和領導能掀起一陣重拾儒學經典之風,希望北京教科院的領導和老師出一套有關最普通的老百姓的諸如《身邊的經典》之類的教材或者微課,以為廣大公民提供優質的傳統文化學習資源。

  《大學》心得體會篇4

  《大學中庸》這本書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學》,一部分是《中庸》,它們都是《禮記》中的一部分。

  《大學》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經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修身齊家,齊家治國,治國平天下。《大學》以人的修身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緻知,誠意,正心為修身的方法,強調人的修身養性不隻是内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說的“三綱領”,強調道德修養的三重境界,弘揚德行,使民衆自新,達到教化天下的極緻。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說的“八條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段話是《大學》的經述,也是這本書的總領,揭示了大學的宗旨,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棄舊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心靜不亂,心靜不亂才能神思安穩,神思安穩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有收獲。

  每件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知道了這本末始終的程序,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看完這部分後,聯系實際确實是有道理的,學習和做學問都需要一個安靜和平的心智,這樣才能神思安穩,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問題,思慮周詳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規律。相反如果内心急躁,很難去認真全面的思考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深刻的剖析。

  讀《大學》最讓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内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個人的好惡所左右,不受個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态,以保持美好的心靈,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因為憤怒、恐懼、偏好、憂慮,心思不能端正。寫到這裡不禁想起了大三下學期劉明祥老師給我們放的翟鴻燊的國學經典講解視頻,當中提到做人要有正經見,正思維。原來與《大學》中的正心是有相同之處的。

  《中庸》強調“誠”,認為“誠”是現實中庸之道的關鍵,《中庸》的内容比較多,共包括三十三章内容。跟人認為中庸比較适合個人修身所借鑒,像大知,大德,素隐,素位,行遠,誠明等章節以及後面跟的實例,都特别具有現實意義。

  對于“中庸”的理解,以前隻知道一些皮毛而已,當自己去真正研讀時才知道其内容之多。在第二章《時中》中“時”,不僅指時間,時代,也指時機,既不要超越階段,也不要被時代抛棄,既不能急躁冒進,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現實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我認為中庸的意思很大部分的意思與“時中”的概念是一緻的。而中庸的精确理解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認識。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這裡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對于一切的客觀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體事件,無論其性質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義,都應予接受。而在具體的運作中應作出恰當的選擇,把握适度。就是說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作出适宜的行為。莊子在《齊物論》中認為“中庸”是這樣的“中”是原則,“庸”是實踐,中庸就是知與行的統一。朱熹對中庸的理解,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中庸說起來簡單,可是當我們在生活中能夠做到太難了。因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在兩端中尋求契合點,在動靜變化中做到恰到好處,這對于現實中的我們的确是很難的事情。

  另外《中庸》中講的最多的是“誠”,不管對自己,對家人,對外人都要誠實,至誠的人他的人品是誠懇的,他的思想深似潭水,他化育萬物的胸襟像藍天一樣廣闊,其實現實也是這樣的。誠實應該是一個人的基本道德,是與人相處的重要原則,也是一個事業開始的奠基。如果沒有誠信,那麼自己對自己不誠實,就不會做到慎獨;對别人不誠實,别人就不會相信你;一個企業不誠信,那麼這個企業也不會興旺。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