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十二經脈子午流注與健康密碼

《黃帝内經》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人合一”是中醫學特有的哲學觀念,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子午流注是古代中醫聖賢在“天人合一”的理論指導下發現的一種規律,即每天的12個時辰對應人體的12條經脈,明确人的生活習慣應當順應自然規律,十二經脈子午流注規律揭示的健康密碼為現代養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在子午流注理論中,每天12個時辰為子時(23—1時)、醜時(1—3時)、寅時(3—5時)、卯時(5—7時)、辰時(7—9時)、巳時(9—11時)、午時(11—13時)、未時(13—15時)、申時(15—17時)、酉時(17—19時)、戌時(19—21時)、亥時(21—23時),對應的人體十二經脈循行順序分别為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依時空循環,如環無端。中醫養生注重“因天之序”,循序而動,違背規律則易生疴疾,順應天時則延年益壽。

子時(23:00—1:00),對應膽經,此時段是膽汁排洩和骨髓造血的時間,處于睡眠狀态為最佳,盡量不要熬夜,熬夜因膽火上炎容易出現頭暈、頭痛、煩躁、口苦等症狀,特别是膽汁無法正常排洩,濃縮形成結晶容易導緻膽石症。晚餐不宜過飽,子時不宜吃夜宵,以免加重膽的負擔,影響消化和睡眠。

醜時(1:00—3:00),對應肝經,此時段肝髒推陳出新,處于解毒過程,熬夜容易引起肝的疏洩功能失常,從而出現面色青灰、精神倦怠、急躁易怒、視物模糊等肝病症狀,“人卧則血歸于肝,肝開竅于目,肝受血而能視”,故此時段當處于熟睡狀态。

寅時(3:00—5:00),此時段氣血循行流注至肺經,此時應有較深的睡眠以養肺陰,而肺病患者容易在此時段醒來,是氣血不足的表現。

卯時(5:00—7:00),對應大腸經,此時段宜養成排便的習慣,以助于大腸排洩糟粕。晨起飲一杯溫開水,可以起到稀釋血液的作用,從而預防血栓形成。

辰時(7:00—9:00),對應足陽明胃經,此時人體陽氣旺盛,也是飲食最易消化之時,早餐宜在此時段吃完,以五谷雜糧為主,滋養脾胃,進食應細嚼慢咽,以助消化吸收。

巳時(9:00—11:00),此時段脾經旺,脾主運化,将水谷化為精微,輸送到人體五髒六腑以濡養,此時段适宜工作,不易疲勞。

午時(11:00—13:00),對應心經,宜小憩,午休可以養心、養神、養氣,心氣旺盛則可推動血液在周身運行不休,也有利于下午工作效率的提高。

未時(13:00—15:00),此時段小腸經旺,午餐宜在未時前吃完,有利于小腸把營養物質吸收,小腸主分清别濁,将水液歸入膀胱,把糟粕送入大腸,水谷精華上輸至脾,促進人體新陳代謝。

申時(15:00—17:00),此時段膀胱經旺,氣化功能最強,也是一天中最重要的飲水時間,此時宜多飲水,促排尿,促進津液在體内的代謝,忌憋尿,防止形成尿潴留。

酉時(17:00—19:00),此時段對應腎經,腎藏精,減少精氣的損耗是養生的不二法門,此時應在一天的工作後稍作休息以保養精氣,不宜過勞。宜在此時段進食晚餐。

戌時(19:00—21:00),心包經此時段興旺,要保持心情愉悅,宜在此時進行散步、慢跑或沐浴,不宜劇烈運動,汗為心之液,大量出汗易損傷心液。

亥時(21:00—23:00),對應三焦經,三焦通百脈,此時段宜靜卧以休養生息,調攝精神,安養元氣,使百脈通暢,睡眠應“卧如弓”,取右側卧位,防止壓迫心髒,入睡時間不宜超過亥時。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