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芍藥甘草湯《中醫治法與方劑》


芍藥甘草湯(《傷寒論》)

【組成】白芍藥30~100g 炙甘草10~30g

【用法】水煎服。

【主治】肝陰不足,筋脈失養,手足拘攣;或肝木克土,腹中拘急而痛,按之其痛稍緩,苔少脈弦。

【證析】手足拘攣,腹中疼痛,是本方主證;肝陰不足,筋脈痙攣,是此證病機;疼痛喜按,苔少脈弦,是肝陰不足,筋脈痙攣辯證依據。筋膜是聯系髒腑形體一種組織,由筋膜構成之經隧是流通氣血津液通路。經隧能夠保持和柔,有賴陰津濡潤,血液滋榮。此方所治手足拘急,屬于筋脈攣急,筋脈之所以攣急,則由肝陰不足,筋脈失濡所緻。腹痛喜按,也說明一非熱邪壅滞,二非器質病變,而是經隧失去和柔,拘攣而痛。上述兩組證象雖有在表在裡之異,但筋脈失濡而攣機理則同。

【病機】肝陰不足,筋脈攣急。

【治法】柔肝緩急法。

【方義】筋脈攣急是其上述諸證基本病理,柔和筋脈,緩其攣急,已成當務之急。本方由芍藥、甘草兩藥組成。芍藥微酸性平,是養血益陰,柔肝解痙良藥;炙甘草味甘微溫,功能益氣緩急,酸甘化陰;兩藥相伍能呈較好柔肝緩急功效,用治上述機理之痙攣疼痛等證療效甚佳。本方芍藥甘草原書各用四兩(120g ),說明甘草緩急作用可與芍藥并駕齊驅,二藥同用,有相須為用,相得益彰之妙。由于本品與大棗、饴糖等甘味藥都有緩急作用,故《素問・髒氣法時論》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若欲深究肝系何以苦急之理,則與肝主身之筋膜有關。若欲深究何以能治五髒經隧之急,則與五髒經隧都由肝系筋膜構成有關。

或謂:芍藥能夠柔和筋脈,向無異議,甘草能夠緩解攣急,恐難令人信服。其實甘草用于緩解急迫之方不勝枚舉,僅因曆代醫家解釋古方,未曾突出甘草緩急作用而已。如治風寒束表,經脈收引而呈疼痛、氣喘之小青龍湯,治哕逆之橘皮竹茹湯,治脈結代之炙甘草湯,治小便澀痛之導赤散等,都用甘草緩解經隧攣急,若謂上述諸方配伍本品僅為矯味和中之用,誤矣綜觀曆代醫家應用本方經驗,體表和内髒任何部分經脈拘攣疼痛以及肺系攣急而呈喘咳、腎系痙攣而呈小便不利等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能夠用于表裡上下各部,功在芍藥、甘草能夠緩解一切痙攣。理解其治病原理,能夠擴大本方應用範圍。

【應用】

1.使用本方,辨證要點有四:

①治療筋病,以手足攣急,難以屈伸為特征;

②治療脈管痙攣之頭身四肢疼痛,以掣痛難忍為特征;

③治療腹痛,以局部緊張,按之痛減為特征;

④治療其他經隧攣急而呈喘急、咳嗽、呃逆、嘔吐、洩瀉等證,以患者自覺窘迫難忍為特征。

2.《内科摘要》謂:“治小腸腑咳,發咳而失氣。”失氣可以佐證此咳是因脾系經隧痙攣引起肺氣上逆而咳,所以才稱小腸腑咳。

3.《醫學心悟》謂:“止腹痛如神,脈遲為寒,加幹姜;脈洪為熱,加黃連。”此為腸道膜絡痙攣而痛。

4.《古今醫統》謂“治小兒熱腹痛,小便不通。”腹痛與小便不通并見,可見小便不通是因腎系經隧攣急所緻。

5.《類聚方廣義》謂:“小兒夜啼不止,腹中攣急甚者,亦奇效。”

6.《方極》謂:“治拘攣急迫者。”指出無論表裡上下,凡屬經脈拘攣急迫,都可應用。

7.《朱氏集驗方》去杖湯(即本方),治腳弱無力,行步艱難。是用本方滋養肝陰,柔和筋脈作用,達到治療腳弱目的,與上述各種用法雖有不同,其基本病理仍然一緻。

【化裁】本方是治痙攣疼痛的基礎方,體現了柔肝緩急的治療法則,凡屬經脈失去和柔而呈各種見證,都可以此方為基礎,根據病性寒熱虛實予以變化。所以它是衆多古方的基本結構。學者若能細心體察,将會加深理解本方治療作用。

1.芍藥甘草附子湯《傷寒論》)本方加附子。治本方證而惡寒者。凡下部冷,專冷于腰者,宜腎著湯,專冷于腳者,宜此方。

2.芍甘止痙湯(驗方)本方加全蠍、蜈蚣。治腦炎,熱退身涼,手足拘急,項背強直者。餘曾用此方治療一例乙腦熱退身涼,手足拘急而效。

3.加味芍甘湯(《臨證指南》)本方加紫石英、南棗、炒小麥。水煎服。治背反張,發時背不能着席,發過如平時人。是以甘麥大棗湯合用,加紫石英鎮心甯神。

【歌括】

仲景芍藥甘草湯,藥味雖少效佳良,

手足拘急腹攣痛,柔肝緩急自然康。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